陳又維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讓舞者成為水 找尋變動不居中的身體
向來理性先於感性的林文中,一路在創作上留下清晰的思考軌跡,之前的《長河》、《空氣動力學》從思索身體如何動,鍛造賦予舞者群體如水、如風變幻莫測的型態,而新作《流變》則試圖走得更遠,物質(身體)表現非物質(水)的流動方式依然是本次創作母題,但他這次不去模仿水,而是要舞者成為水。「我們不再去扮演波光粼粼,而是利用身體的皺褶、關節的鬆緊而去強化水的閃動、流變。」
-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蹈空間X日本計畫「徹舞流」
島崎徹 一切舞在不言中
三度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將帶來不同時期的舞作《漫》與《臨極限》,並與台灣舞者共同發展新作《謎》。融合東方與西方的肢體語彙,島崎徹的舞作或優雅流暢,或犀利強烈,給予觀者多樣的觸動。不輕易以文字定義舞蹈的他,認為舞蹈藝術之美正因為其難以言說,而身為舞蹈藝術家,他所能夠做的,就是透過肢體表達,並深信觀眾能夠在作品中找到連結。
-
焦點專題 Focus
《迴》 一句詩舞出一場孤獨禪境
《迴》雖從白居易的詩出發,但楊銘隆強調,主要取詩句所予人的意境,於是乎,「孤獨感」成為整個製作團隊希望營造出的舞台意象,「但不是淒涼,而是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楊銘隆補充。而所有的回憶、記憶,便會在梁小衛所飾演的女子步行向遠方時,慢慢展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分工專業有保障 為創意打下堅實基底
談及當代世界劇場時,德國總會獨立一塊出來。實驗性的獨特演繹美學、次文化身體與空間、新文本與多元族群互映、機關繁複的壯觀舞台,在在讓德國成為觀眾聚焦之處。德國劇場為何發展至此?幕後又有哪些軟、硬體設備支撐他們不斷打破傳統疆界,創新劇場實驗?本文以舞台設計與技術為圓心,專訪德國慕尼黑美術學院畢業的高豪杰及柏林工業大學畢業的陳成婷,由兩位舞台設計之眼,看德國劇場強盛之因。
-
演出評論 Review
懸置於「時間忘卻」中的肉塊
在節目單的文字上有一句這樣的話,她說:「日本再度朝向得以發動戰爭的國家。」Kanoko的「反省哲學」得以讓這樣無身體化的字面,令人難免產生對現身在帳蓬裡的鬼女,看到她們行動意識的一種幻視感。然而,等觀眾看完她們的演出似乎也都沒看到她們的「行動」。而我們看到的還是作為一個日本女性用紅色顏料在白紙上繪出一枚「日之丸」,然後將它引火焚燬。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場文學與劇場的對話
文學與劇場的對話要如何擺脫對文本的既定認識,以全新的眼光看作品,是一大課題。讓我突然想起,學生時代在小說《飄》Gone with the Wind中,認識的郝思嘉和白瑞德,讓我在觀賞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詮釋電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時,如穿新衣般有點不習慣。但在《紅與白》中,我看見舞蹈語彙之外,藝術總監意圖援引其他劇場元素為作品尋求更大突破的可能。
-
演出評論 Review
眼裡的洞
像火車般的轆轆行進聲中,三人齊齊地一起動作。語彙隱晦,但迷人非常!畫面壯大了起來,如同非洲的戰鼓加上玻璃杯盤的碰擊聲。三人團團轉。無論是情感、敘事、燈光,或是設計、內涵上,這部距前作一年多後的新作已蔚然成家,有了自己完熟的風格,田孝慈成為一位可以期許的編舞家,值得我們正視。
-
企畫特輯 Special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
即將上場 Preview 討論愛情 探析人性
《紅與白》 與張愛玲的暗黑慾望共舞
舞蹈空間舞團廿五周年之作《紅與白》,由鄭伊雯編舞、劉守曜導演,以舞蹈演繹張愛玲知名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編舞家鄭伊雯以自身生命歷程反身解讀文本,原作中一男兩女的關係則以九位表演者來表現,而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也搬上舞台打造象徵。慾望是解讀這個作品的關鍵,舞作中充滿著雙人舞的對峙,卻又在推拉間彷彿衍生愛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對鏡上妝
時間:二○一三年十二月三日 地點:台北 微遠虎山
-
焦點專題 Focus
在諸神的黃昏中跳舞歡唱
群眾的歡愉與失序,對應著驅使他們第一日闖入立院的憤怒,是場瞎子摸象式的學習,畢竟人們並非只是占領,而是「發現」自己占領了議場的同時賦予這件事意義,而「空間」在此一如劇場,它是意義的鬥爭場域。這些「團結的人民」,高舉著反新自由主義的旗幟,在諸神的黃昏中一同跳舞與徹夜歡唱,直至天明。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紅舞鞋》排練
時間:二○一三年十月卅一日 地點:宜蘭演藝廳
-
演出評論 Review
紅鞋女孩的平反
正如踢踏舞在廿世紀初逐漸風行,將舞蹈從芭蕾的權威中解放,其與爵士相呼應的自由節奏也讓音樂從學院正統得到自由在無獨有偶的《紅舞鞋》中,小女孩所面對的「權威」同樣有了一番新解。權威不再是信仰上的道德依歸,而成了軍國主義般的強權壓制,奪去了小女孩的自由,而紅舞鞋成了腳鍊之外的唯一救贖。
-
劇場快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桌二椅」彩排
地點: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時間: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
戲劇新訊 演出《夢難承6—希望》、《狂人日記》
「亞洲相遇」 映照跨文化的現實
「亞洲相遇」計畫(Asia Meets Asia)始於一九九七年,由東京DA.M劇團藝術總監大橋宏發起,是一個跨越亞洲表演藝術文化的平台。台灣的身體氣象館自二○○一年起參與該合作計畫,陸續與香港、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等地區的非主流劇團,進行跨文化交流。在經濟蕭條與天災、戰禍狂暴的衝擊之下,「亞洲相遇」計畫與亞洲地區和其當下藝術文化的現況緊緊相扣,突顯前衛與積極的意義。今年將推出由東京「森下劇場」演出的《狂人日記》,以及由香港「撞劇團」與「DA.M劇團」合作的《夢難承6希望》UD6: Hope。 《狂人日記》以魯迅同名小說為文本,並輔以魯迅其他小說之閱讀印象,建構出魯迅在《狂人日記》中「人吃人」的意象。作品延續魯迅精神,並開發出新角度,創造出完全不同於刻板印象中的新魯迅;用身體、影像、音樂及詩的語言,超越文化隔閡,形塑出混沌世界中「人」的意象。《夢難承6》從家庭、社群、歷史中尋找記憶,透過詩歌、照片、動作、對白、獨語,拼接為一跨文化的敘事策略,人與人、人與集體之間,彰顯個體特質與群體狀態的變化。
-
藝術節 第十六屆皇冠藝術節
奇花異朵各繽紛 三十世代殺出新血路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0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音樂
傳統藝術唱出新意 在地音樂劇百家爭鳴
二○一○年的國內樂壇,有傳統藝術再造亮眼出擊,有音樂劇舞台百家爭鳴,也有現代科技生活入樂的巧思,當然更不乏音樂家跨界演出的嘗試,整體而言,「創新」、「跨界」、「再詮釋」,就是二○一○台灣樂壇的關鍵字。
-
戲劇
隱喻為翼,飛馳探索歷史深處
當人物的滑稽扮演,快速轉換於工廠與電腦之間,譬如扮演紂王的演員,也同時扮演暴發戶工廠老闆、演受雇殺手的金烏,也同時是工廠警衛,這種多重角色扮演,隱喻了事件的核心,及權力階級運作的歷史脈絡。
-
焦點專題 Focus
傳統清音 踏出勾欄的美麗探險
南管音樂家王心心,雖然一身傳統氣息,但在創作的路途上,卻是開放不拘的。從與現代舞合作的《昭君出塞》、《琵琶行》,到近期將上演的兩檔演出:與歌劇導演漢柏斯合作的《羽》及與指揮家簡文彬、導演魏瑛娟合作的《時空情人音樂會》,跨界的實驗讓王心心一次次嘗試超乎以往的南管演出形式。而她最在意的,仍是在這些跨界的實驗中,找到讓鍾愛的南管音樂,與時代俱進的路途。
-
特別企畫 Feature
衝撞社會不公 點燃生命交流
對不少亞洲國家來說,被西方勢力殖民或凌駕,幾乎是共同的經驗,不但深層地影響了政治、經濟,也銘刻在人民的記憶與文化中。而亞洲各國的社會議題劇場,也因此而有了足以設身處地的相互理解與關懷。從一九九○年代迄今,透過「亞洲相遇」與「東亞民眾戲劇網絡」的密切交流,也讓人可以看到他國此類劇場的變貌。本文作者以自身經驗出發,引領讀者略覽亞洲他國社會議題劇場的創作與關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