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樂章 放送不受拘束的人聲交響
台灣本土的「阿卡貝拉」實力有多強?來聽這場「人聲點唱機阿卡貝拉音樂會」就知道!邀集歐開合唱團、VOX玩聲樂團及神秘失控人聲樂團,透過音樂和影像,帶領大家穿梭於台灣的流行音樂時空,將給你不一樣的音樂廳動感體驗。
台灣本土的「阿卡貝拉」實力有多強?來聽這場「人聲點唱機阿卡貝拉音樂會」就知道!邀集歐開合唱團、VOX玩聲樂團及神秘失控人聲樂團,透過音樂和影像,帶領大家穿梭於台灣的流行音樂時空,將給你不一樣的音樂廳動感體驗。
「我是這樣看世界」系列的「紐約城邊的緬甸流亡者」,邀請曾流亡美國十四年的緬甸圍鼓大師Kyaw Kyaw Naing,為觀眾訴說緬甸音樂與他流離的人生故事。演出除了展現緬甸傳統音樂,也將加入小提琴與鋼琴,與台灣音樂家合奏。
《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陷入夫子自道的傳統敘事方式,有別所謂「現當代戲曲」、「小劇場京劇」,《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一個先占有的故事脈絡,用形式或文本不斷去碰撞;而是回到與自我對話位置,將京劇客體化、陌生化,成為被討論對象。
每年秋天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已邁入第四年,邀集兩百個表演藝術團隊舉行正式展演、藝術體驗、文化論壇、國際策展人交流與showcase等四百五十場活動,堪稱國內表演藝術最大市集。如何籌辦一場兼具專業與推廣性質的藝術節慶?怎樣誘導鮮少走進劇場的民眾親炙表演藝術魅力?且聽計畫主持人溫慧玟與執行團隊表演藝術聯盟娓娓道來
生態系中循環不絕的自然現象與秩序一直是「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的關注焦點,自二○○九年創團以來,共推出第一、二部曲《蔓》與《結晶體》系列作品,靈感多取自天然,以微觀角度觀察自然界生命力,今年度推出的第三部曲《突感觸發》,則首度將眼界從環境拉回人類本身,探討現代社會資訊轟炸造成的感官麻木。舞作由人體連結神經元的「突觸」出發,試圖剝去城市喧囂的層層外殼,重新找回人類潛藏體內的感知聯結。 《突感觸發》中,舞蹈生態系仍一貫以實驗性的跨界手法發掘「舞蹈X生態系」的更多可能性。此次特邀法國舞者Claude Aymon參演,搭配舞者深入自然體驗的肢體訓練,處處展現原生力量;並結合錄像藝術、數位多媒體,以科技模擬人體變化;更將垃圾化為裝置藝術媒材,豐富舞作樣貌。在一片工業廢棄物堆積的都市培養皿,顯微鏡底下能不能經由舞蹈釋放有血有肉的感知與身軀?《突感觸發》將引領觀者看透身處其中的異世界。
被譽為「金童」的舞蹈才子阿喀郎.汗(Akram Khan),向來是跨國及跨領域的先鋒者。過去他和天王天后如西迪.拉比.傑考伊、席薇.姬蘭及茱麗葉.畢諾許等人的合作都成了美談。這次帶來的鉅作DESH,要以一個人的solo挑戰國家劇院的大舞台,就可看出他的深厚功力!當然,葉錦添的視覺設計及舞台加持,也讓人格外期待此作。DESH意指故土或家園,藉這個作品阿喀郎尋找自己的根源與身分認同。混合著印度卡達克舞的肢體本能及歐美現代舞的動作技藝,阿喀郎擅以跨文化美學的身體,呈現一部奇幻又迷離的尋根物語。此作橫掃二○一二年英國各大舞蹈獎項,如倫敦奧立佛獎之最佳新舞蹈製作及TMA戲劇獎之舞蹈成就獎等,是阿喀郎另一顛峰之作!
從未如此期待一個舞蹈作品。對阿喀朗・汗我慕名已久,之前只能從一些影像記錄當中看到他的演出,卻已經被他獨特的肢體語彙所吸引、為他在視覺與聽覺上創造的氛圍所驚豔、為他陳述故事的單純力量而感動。各個領域的藝術本來就有許多相通,跨界演出一直是我非常喜愛的,DESH不單是他的獨舞,在結合了影像、音樂、舞台布景與裝置後,將會碰撞交融出多大的魅力,我衷心期待。 另外我還挑了卡瓦科斯小提琴獨奏會,想聽這場音樂會其實是受到曲目的吸引。德布西與拉威爾這兩位法國作曲家是我永遠的偶像,他們的作品無論是怎樣的樂器編制,總是能夠呈現出恰到好處的完整,每每聽他們的作品,都會忍不住思索怎麼會有人能譜出如此美的旋律!從大學時聽到兩位的四重奏開始,無限崇拜又帶三分妒嫉的心情,總會在我聆聽他們的作品時表露無遺。這次能欣賞到世界級小提琴家卡瓦柯斯演奏德布西與拉威爾的作品,我感覺到自己非常幸運呢!
繼二○一一年台灣絃樂團與寧峰的演出之後,今年九月兩者將再度合作,為愛樂聽眾再現魔鬼傳說,帶來帕格尼尼最傳奇的《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 來自中國的寧峰,在獲得二○○六年義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比賽」首獎前,即活躍於歐洲樂壇,演奏的足跡遍及歐、美與亞洲。當小提琴大師曼紐因聽完他在大師班中的演奏後,隨即讚嘆到:「幾乎如我想像的完美!」曼紐因更在生命最後一封推薦信寫到:「他(寧峰)的演奏深深地打動了我他的音樂天賦與才能將使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台灣絃樂團自成立以來,長期邀請樂壇大師來台,不僅希望大師們可以上台演出,也為台灣的學員們安排大師班,為台灣音樂教育盡一份力,這次也邀請寧峰舉辦大師班,指點台灣音樂學子。 此次寧峰與台灣絃樂團的合作,除了挑戰帕格尼尼《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也將演出鮑凱利尼的絃樂作品、施尼特凱《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及楊納傑克第一號絃樂四重奏《克羅采奏鳴曲》。
去年NSO推出的「約翰們走路范德騰與老布去散步」獲得樂迷一致好評,透過口說講解與音樂家演奏,我們更進一步認識熱愛走路的布拉姆斯。而今年九月帶給大家的是精雕細琢的拉威爾,主講人范德騰有著豐富的教學與演奏經驗,過去也曾多次舉辦音樂講座,以幽默、平易近人的解說方式,活化制式的古典曲風與曲式,讓大家體驗不嚴肅的古典樂。 這次帶來印象派大師拉威爾的室內樂作品,因為有著精準的音樂表現與細膩的音樂線條,更讓斯特拉溫斯基為他冠上「最完美的手錶工匠」的稱號;演出的音樂家除了有風趣的主講人兼鋼琴家范德騰,還有曾組成「NSO頑皮家族」,且獲得廣大回響的小提琴家梁坤豪與大提琴家黃日昇,與在國際樂壇中得多項大賽首獎的男中音王凱蔚,以及專輯獲得二○一二年金曲獎最佳演奏獎的鋼琴盧易之。無論是解說、演唱、拉琴都精采的「拉‧啦‧LA‧拉威爾」,定能讓觀眾在歡樂中得到加倍的收穫。
閃耀於當今樂壇的俄羅斯小提琴家伊貝拉吉莫娃(Alina Ibragimova),九月中將與長期合作的法國鋼琴家提貝岡(Cedric Tiberghien),一同演出貝多芬的三首小提琴奏鳴曲。 伊貝拉吉莫娃演奏的音樂遍及巴洛克至當代的委託創作,不僅拉奏現代與古樂器,同時身兼獨奏者和指揮,演出涵蓋各大洲。在國際音樂大賽中獲獎無數,二○○五至二○○七年更是「BBC新生代藝術家計畫」(BBC New Generation Artists Scheme)的成員。美國《時代》雜誌讚譽她的演奏:「毫無矛盾與衝突,狂放不羈與精準節制的融合。注定縱橫未來十年的古典音樂界。」提貝岡曾於許多國際鋼琴大賽中獲得肯定,一九九八年更拿下巴黎著名的「隆-提博大賽」冠軍,職業演奏生涯自此開始。 伊貝拉吉莫娃與提貝岡從二○○五年參與「BBC廣播電台新世代音樂家計畫」的第一次相遇起,即成為固定的合作夥伴。兩人在二○○七年的精湛演出獲得《泰晤士報》評論道:「這兩個人在一起演出,有征服這個世界的潛力。」此次音樂會將為愛樂聽眾帶來貝多芬早、中、晚期的小提琴奏鳴曲。
繼《麥可傑克森》談八○年代、《李小龍的阿砸一聲》談七○年代,王嘉明的常民系列這次來到九○年代,他以日劇與動漫導入,穿插同時代的社會事件,以日劇十一集的形式為敘事結構開展,拼湊升斗小民的生活面貌,書寫九○年代台灣人的幸福論。
入秋之際,由首席客座指揮閻惠昌領軍,臺灣國樂團將呈獻一場「蓬瀛狂想曲」音樂會,演出結合器樂與歌樂,並與管絃樂團合作,演出多元台灣風情的曲目如王明星的《廟會》、李哲藝的《馬卡道狂想曲》、盧亮輝的《海上桃花源》等,還有董昭民與李垂誼改編王立平作品的《弦縈紅樓》、莊奴與劉學軒合作的《祝願》,最後以王乙聿的《蓬瀛狂想曲》壓軸。
曾與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一同訪台讓樂迷驚豔,身兼小提琴家與指揮家的卡瓦科斯,將再度訪台展現他被譽為「人類能想像出最美的小提琴音色」。這次的曲目包含貝多芬、德布西、拉威爾與雷史碧基的小提琴奏鳴曲,精妙樂音中,台灣樂迷得見海飛茲之後的大師風範
義大利作曲家雷史碧基的歌劇《睡美人》,將由兩廳院歌劇工作坊舉行台灣首演。雖是大家熟悉的童話,但作曲家增添了許多靈巧可愛的角色,並且,充滿了奇幻想像的聲音。而他也使用了很多作曲家的音樂語言,來讓作品的多樣性與鮮明性更加突出,而且串連得巧妙自然。
《赤鬼》由四名演員分飾廿多個角色,並不時地跳出角色,以敘述者的身分,利用肢體在空無的舞台上迅速轉換場景。嚴肅的「移民」議題,在野田秀樹筆下,成為語言詼諧犀利、節奏簡潔明快的幽默作品,令觀眾發笑的同時,反思現實的社會處境。這次EX-亞洲劇團的製作,團隊國籍跨四國,更將《赤鬼》落實為真正的跨文化作品。
編舞家董怡芬將「記憶」這個舉動和記憶的內容,揉合成如散文般的新舞作《我不在這》,與其他三位表演者:王靖惇、高永煜、來自德國的柯德.林科,藉著聲響觸動,彷彿重返了某些過往現場,但卻又感受不同,「我不是我,這裡也不是這裡。」
致力於台灣民族舞蹈發展的蘭陽舞蹈團,今年再次向根文化探源,改編大眾耳熟能詳的孫悟空故事,取名《逆天行》。除了作品美學上的探求,同時帶入社會觀察,反映大時代之下,外在環境與個人內心的逆向碰撞。
臺灣國樂團將在八月中演出的「韓流瘋臺灣」音樂會,由采風樂坊藝術總監黃正銘擔任製作人,邀請韓國知名指揮家元一、韓國國立國樂管絃樂團伽倻琴首席文良淑等來台演出。演出曲目除了有韓國傳統演出「四物游戲」,還有《四氣》、《青山》、伽倻琴協奏曲《魂火2》等,臺灣國樂團更安排了經典曲目《松》、《臺灣風情》、《十面埋伏》,讓兩國的音樂交流,在演出中立體呈現!
一向「不按牌理出牌」的廣藝愛樂,碰上華格納兩百周年誕辰,也選擇異於其他團隊的慶生方式,徹底跟隨華格納的革命精神進行顛覆。這次便與臺北藝術節委創的《華格納大爆炸》合作,隨同陳玉慧、安娜.蒂斯摩與莫里茲.嘉格恩三位藝術家,從「宇宙緣起」探索到「創作緣起」,最後則將以華格納歌劇發展的電音派對,為這另類的慶生畫下句點。
這個行動令人感受到「對症下藥」的功效,五萬塊和幾十桶水泥漆,如果用在一般都會區,可能像風中的蠟燭一樣,一下子就煙消雲散,用在「大林埔」,立刻有很好效果,令人覺得五萬塊真的很有用。
旅歐多年的編舞家余能盛,近年來數度著眼於其最鍾愛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舞劇以外的音樂創作,並試圖探索作曲家的情感深度、再將其濃烈的音樂語言 轉譯至芭蕾。今年度返台公演,余能盛首次詮釋柴科夫斯基最知名舞劇《天鵝湖》,保留四幕結構而濃縮精整,以更立體的性格、愈加緊湊的情節,引領觀眾重探湖 畔這虛幻交織的起伏波折。 台北室內芭蕾舞團成立近廿年來,朝向根植台灣的職業芭蕾舞團邁進,《再現華麗經典~天鵝湖》為舞團年度製 作,以創團以來的最大製作規格向核心舞作《天鵝湖》致敬。除了四幕布景、百套舞衣、四十五名國內傑出芭蕾舞者,更邀請布加勒斯特國家歌劇院三位首席舞者、 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北、台中、台南場)、台灣獨奏家交響樂團(高雄場)共同合作,樂團各由Dirk Kaftan、蕭邦享擔任指揮。不僅承繼了歐洲、台灣芭蕾舞者交流的良好傳統,盤旋轉盼間,更能激盪出《天鵝湖》的亮眼創新。
導演發想的起源,是法國哲學家Andre寫給妻子Dorine的最後一封情書,兩人共同生活了五十八年,老妻患上退化性疾病,即將忘記這一生讓他們成為自己、並為彼此而活的愛情,於是,丈夫主動選擇了共赴死亡,以抗拒身不由己的遺忘。《安德魯與多莉妮》讓演員戴上面具,封住最擅長說「我愛你」的語言和臉部表情,以自創的劇場手法(精準的肢體,完整的角色設定,富象徵的視覺聽覺符號),啟動觀者的想像力,超越老生常談、真人真事的「耽溺」。此劇的關懷,本身就很吸引人,但,人生臨界點上的故事,感觸既多又深,如何可以保有幽默的基調,與虎視眈眈的老病死過招?又,這麼一個「不發一語」的戲,竟能贏得歐洲藝術節的最佳節目獎及最佳編劇獎,更讓我有非看不可的衝動了。
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探險家馬可波羅、中國傳說后羿、歌劇《魔笛》中的夜后,這些無論從歷史或地理上都不可能有任何關連的人物,竟然在一場以音樂為主角的演出中,上演著一段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 深耕高雄的「對位室內樂團」擅長將古典音樂與跨領域結合,近幾年更以多齣製作帶入更多欣賞音樂的人口。今年,樂團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中推出《噢!我的太陽》後,將再調整內容,更名為《十個太陽》在台北上演。整場演出雖然不明確道出想要傳達的訴求,但在音樂與劇情的發展中,卻能讓人深深體會到地球暖化的議題對於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要性。 演員陣容除了由首席林佳霖帶領樂團演奏外,還有旅德男高音林健吉、京劇武生戴立吾、花腔女高音黃絢雯、劇場演員程伯仁。而為了更貼切地傳達情緒,節目更從耳熟能詳的樂曲《四季》、民謠〈我的太陽〉起,融入大量現代音樂如《春之祭》及作曲家盛宗亮的作品。特別的是,還有國人作曲家李元貞、謝蕙馨與陳玠如的創作。對於不協和音樂占了半數之多,藝術總監梁孔玲卻認為:「小孩的接受度比大人更高,而且對待孩子的方法不是蹲下來跟他們說話,而是將他們放在我們肩膀上。」
法朵(Fado),意思為命運或宿命,又稱「葡萄牙怨曲」,為葡萄牙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風格;起源於巴西和非洲,後融入葡萄牙當地傳統音樂而在當地各階層廣為流傳。其音樂特色帶有著悲慟、憂傷的味道,時而抒情綿延時而奔放充滿張力,因此在十九世紀時深受葡萄牙人民的喜愛。 一九九四年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敘述一位錄音師來到葡萄牙的里斯本,遇見法朵樂團聖母合唱團,開始一段音樂的旅程;透過音樂的穿透性與生命力,讓世界開始風靡法朵,也同時成為大眾所喜愛的曲風之一。成軍將近卅年的聖母合唱團為葡萄牙的國寶級天籟合唱團,而在該團擔任過廿多年的主唱的泰瑞莎(Teresa Salgueiro),從一九九○年起至二○○五年即與多位國際頂尖音樂人合作,包含西班牙男高音卡列拉斯、義大利吟遊詩人Angelo Branduardi、日本音樂家Caba、巴西傳奇音樂人Zeca Baleiro及Caetano Veloso等人,突破音樂國界外,更傳唱無數葡萄牙經典法朵名曲。二○○五年她曾首度以個人名義發表《感恩之旅》Obrigado廣受歡迎,今年八月她將與合作的樂手們首次來台,在手風琴、吉他、打擊與低音大提琴的原音中,泰瑞莎上天賜予的天籟美聲,也將讓樂迷沉醉於優美的異國情調中。
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同時也是替台灣取了「福爾摩沙」美麗名字的葡萄牙人,海權文化還留有著美麗印記「法朵」(Fado)。 那是種簡單卻又滿是葡式風情的藝術,低迴令人感傷、高亢燒人靈魂,而好的法朵女聲難覓。傳唱無數葡萄牙法朵經典的新世紀天籟美聲女伶Teresa Salgueiro(泰瑞莎)將首度訪台,帶來她最新專輯神秘之聲作品,並加碼演出一九九四年文.溫德斯經典電影《里斯本故事》中的歌曲作品。 當年《里斯本故事》讓位於里斯本的Madredeus(聖母合唱團)一舉成名,深邃、神秘氣氛的葡式風情,搭上泰瑞莎天籟嗓音,電暈不少文青。之後王家衛的《愛神》、《春光乍現》,以及阿莫多瓦《悄悄告訴她》主題曲《鴿子歌》的巴西音樂詩人維洛索,甚至是三大男高音中的卡列拉斯都爭相跟她合作。她的聲音,無疑是進入法朵的黃金之鑰。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