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何曉玫/玫舞擊《紙境》

何曉玫近年重返劇場的作品,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的創作方向,具現成熟女性的思維,以及對於所處環境的細膩觀察和感受,是我想長期關注的編舞家。 這 次玫舞擊要推出的《紙境》,不再是何曉玫過去以台灣社會現象拼貼入舞,不再是舞蹈劇場的敘事風格,而是運用大量紙軸、大幅紙幔切割空間場景,讓舞者在翻滾 躍動的紙軸間,與紙共舞。紙,柔而不軟,以紙作為主要創作媒材,如何在流動的時間中創造出不同的空間意象,又如何與可柔可剛的舞者肢體互動,並藉以隱喻生 命的起伏與流變,讓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 紙的可變,與舞者身體的多變,交融後所創造的動態時空,應是這次演出的重點。擔綱的主要舞者楊孝萱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優秀舞者,上次在台北越界舞團《時光旅社》裡看到她的表現,沉穩、俐落,具大將之風,更期待孝萱這次在《紙境》中與紙共舞所呈現的身體風景及視覺美感。

文字|徐開塵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灣歌謠之父 在桃園與世界相遇

「百年爵唱—秋天聽見鄧雨賢」音樂會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為了這場「秋天聽見鄧雨賢」的爵士音樂會,特別邀請「蚱蜢王子」李恕權擔任音樂會藝術總監,以結合地域文化官靈芝、蕭煌奇等台灣歌手與德國明星爵士樂團Triosence合作詮釋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作品的方式,為爵士樂這項西方產物增添濃濃的台灣味。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有了他,今夜星光燦爛!

男高音里契特拉的發跡詠歎調

義大利男高音里契特拉(Salvatore Licitra,1968-),站在舞台上唱著《托斯卡》裡的〈今夜星光燦爛〉,他以結實溫厚的高音,穿透層層管絃音牆,最後還來一口完美細膩的回氣,讓甜美的音樂餘韻,逐漸在空氣中散去。就像體操單槓選手,以後空翻轉體兩圈半漂亮落地,驕傲的抬頭、縮腹、張臂,空中還飄著滑石粉,讓聽者情不自禁地抱以熱烈掌聲!

文字|歐頭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創劇場起跑 四強吸睛NON-STOP

將於十月一日登場的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其中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系列,精選了四檔作品:台南人劇團連演六小時的終極混亂喜劇《K24》第一季全六集;創作社劇團向扭曲狂亂的社會價值挑釁的《嬉戲:Who-Ga-Sha-Ga》,原舞者歌詠高一生先生一生行誼的《迴夢Lalaksu》,及一當代舞團以都市矩陣與虛擬網絡作為視覺主概念創作的《W.A.V.E.城市微幅》。讓表演藝術愛好者,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生猛活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奧地利的頂級美鑽——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歷經社會與時代的變化,為何維也納少年合唱團能歷久不衰?反而在每年世界巡演舉辦音樂會高達三百場,讓全世界樂迷著魔似地陷入無限的輪迴,甘之如飴地一再花錢欣賞演出?原因不單單是其清透無瑕又優越的美聲童音,而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的演出內容,隨著時代趨勢突破表現。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肢體音符舞團 混搭民俗與詩意

《七里香》 舞出夜市人生

「七里香,既是周杰倫的歌,夜市中賣的炭烤雞屁股,開白花結紅果的小盆栽,也是作家席慕蓉的詩(集)。」 這個舞作說明,開宗明義點出了肢體音符舞團最新的年度公演,有著濃濃的混搭氣息流行樂和常民生活的氛圍中,抹上一點淡淡的詩意和植物馨香,也為向來著重古典與傳統的舞團風格,渲染出五光十色的日常感和現代性。一直以來,肢體音符舞團的作品多從傳統樂舞或民間文化中汲取養分和創作靈感,此次邀請三位卅世代的年輕舞蹈創作者 許瑋玲、林春輝及彭惠君共同創作《七里香》,各自展開舞蹈與典型台灣生活風格夜市的對話。 高中畢業後隻身赴澳洲習舞的彭惠君,以 「夜市」這個連外國人也著迷不已的台灣文化為創作命題,選擇夜市中常見的彈珠檯遊戲,趣味呈現「人生有如彈出的彈珠,不知去向何處」的隱喻;「2011國 際青春編舞營」台灣代表的林春輝則藉由夜市常見的買賣、攤販與警察間你追我跑的景觀,表現不同的人性面貌;仍在學的許瑋玲,以一曲流行歌,舞出夜市中一桌 二椅的種種故事,奇想和取材大眾的角度,也讓肢體音符的新作品,開拓出不同以往的年輕氣象。

文字|鄒欣寧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西班牙阿塔拉亞劇團《神諭》

政大英文系文學所準研究生,喜歡文學和電影,更愛劇場,目前為曙光劇團團員,專長為音樂劇表演,喜歡的演出類型為音樂劇、戲劇和舞蹈。 一收到兩廳院「世界之窗」系列節目的訊息,那醒目七彩的Hola! Ola! 瞬間映入眼簾,其中最吸引我目光的是西班牙阿塔拉亞劇團《神諭》的劇照,演員誇張滑稽的肢體表情充滿故事性,讓我聯想到義大利的即興喜劇,當然,隨著現代劇場的發展,這種喜劇形式早已被廣泛採用,甚至連莎士比亞的《馴悍記》也用過,但讓我感興趣的是阿塔拉亞劇團還融合了印度卡達卡里(Kathakali)、峇里島傳統戲劇Arja,甚至中國的京劇元素。在這些看似天南地北的表演形式中卻有許多相似之處,義大利即興喜劇使用誇張的定型角色來發展故事,充滿狂歡和諷刺的成分,印度卡達卡里注重手和臉部細微的表情動作,類似日本能劇,結合文學、音樂、舞蹈和戲劇(啞劇)為一體,而峇里島Arja有丑角作為說書人來輔助,帶出如舞蹈般細緻的肢體語言這些形式都著重在利用肢體及聲音推展劇情,卡達卡里和Arja大多數為宗教故事,跟這次的劇名有異曲同工之妙。《神諭》以荒誕誇大的肢體語言來嘲諷人性的醜態及貪婪,搭配著異國情調的音樂,如此東西方元素撞擊的火花,能否像世界之窗Logo那樣眩目,令人期待。

文字|鍾錦樑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戲劇新訊

以書寫之紊亂呼應愛情的迷醉

《迷離劫》視覺化詩意文本

繼去年《沙灘上的腳印》以現場音樂、影像、文本與形體,交織折射出法國作家莒哈絲的文字氛圍,莎妹劇團導演徐堰鈴在新作《迷離劫》中,再以不同的詮 釋策略趨近莒哈絲的書寫。全劇刻意以紊亂、跳躍、曖昧的敘事手法,圍繞著「不懂愛」、「不會愛」、「不能愛」三主題,讓涉入愛情的癡迷與寫作的艱困、喜悅 相互輝映,捕捉現代人內在情感運動的撲朔迷離。徐堰鈴說,《迷離劫》企圖藉由混雜的語言系統,精準爭取現實情愛中,心靈書寫的自由。 《迷 離劫》的文本像是「蘇菲旋轉」般的詩文,角色延伸自莒哈絲的作品,彷彿飽受愛情古老命題痛苦折磨的鬼魅,交換關於愛情與書寫中無可言說的苦難與喜樂。雙面 舞台如同聲音的實驗場域,讓收聽與發聲、看與被看的視線來往,在涉入或抽離中自由轉換,將聽覺充分視覺化。至於進到劇場的觀眾,徐堰鈴強調,無須細究故事 人物的族譜,而是置身一種詩意又命定的夢境,從複雜的語言和朦朧的氤氳中,擴大關於愛情的幽微感受。

文字|廖俊逞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以聲音形塑表演 演繹社會悲劇經典

法蘭克.迪麥可執導中法台跨國版《沃伊采克》

去年以《Jumel攣生姊妹》令台灣觀眾驚豔的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今年來台執導中、台、法三地跨國製作的《沃伊采克》,要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斷簡殘編搬上舞台。擅用聲音的法蘭克,這次和亞洲演員合作,面對不熟悉的語言,法蘭克說,他必須要用另外一種方式處理語言和聲音,在文本的意義之外,讓聲音元素表現出音樂性的質地。

文字|廖俊逞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覽閱那人 聆聽那歌

紀念許常惠 動靜之間見斯人斯風

對台灣當代音樂發展影響深遠的作曲家許常惠,離世迄今已經十年。為了緬懷紀念他的卓越貢獻,兩廳院與與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特別舉辦「許常惠教授逝世十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分為展覽與音樂會兩部分:互動式展覽可以讓觀眾觀賞他生前留下的手稿、樂譜、著作並聆聽他所採集的民樂片段;紀念音樂會則讓聽眾有機會體驗他多元而豐富的音樂創作。

文字|李秋玫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

真誠演奏 來自波蘭的溫潤之音

成立十六年、獲獎無數的齊瑪諾夫斯基絃樂四重奏,被阿班.貝爾格絃樂四重奏的成員、中提琴手拜魯爾讚為「當今最優秀的絃樂四重奏團體」,團名來自他們所崇敬的波蘭作曲家齊瑪諾夫斯基,此次訪台,也將演出前者精采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及《第二號絃樂四重奏》。

文字|李秋玫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臺北藝穗節—謝東寧、余彥芳和陳韻如

炎炎夏日,這個時候,能看什麼好呢?好像也就是藝穗節囉!今年,從第一屆即開始參加的波綠、頑筑、朱蔚庭再度現身!能將藝穗節舞成另一個「舞壇」,也是件頂好的事兒,像off-off Broadway吧! 今年,也好奇謝東寧的《壞鞋子》。此君在《PAR表演藝術》報導巴黎藝文動態已經年,近期回國成為強力藝評。現又跳上台來跳起舞來,膽識和才情令人羨慕,非常拭目以待! 另 外,同樣至國外走了一遭的余彥芳和陳韻如,也在此次藝穗節裡「埋伏」了兩部作品。余曾在○八年古名伸舞團十五週年公演以《邊界之二 境》言猶未竟的才情,令人驚鴻一瞥!懸念至今。希望能在此次的揮灑裡獲得滿足!她在周書毅「下一個編舞計畫」發表的作品犀利的影像和不馴的身影,即令人印 象深刻!八月底尚且在北藝大國際論壇有一作品發表,創作能量飽滿,值得一看!陳韻如也是近期國外獲獎的數位與舞蹈新人,此次與友人推出《看見》,非常令人 期待!

文字|鄒之牧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NSO馬勒系列「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英文翻譯:The Song of the Earth)是馬勒創作生涯裡的尾聲,寫作於一九○八到○九年間。此時的馬勒正遭逢事業、家庭、健康的多重危機,他在閱讀過Hans Bethge於一九○七年出版的中國詩譯作《中國之笛》The Chinese Flute之 後,心境上產生極大共鳴後所創作,可以說是樂迷認識晚年馬勒創作風格至高之重要作品。而懼怕音樂史上作曲家宿命之「第九交響曲」的馬勒,特意避開「九」, 冠上「大地之歌」之標題,三年後卻也無法擺脫這心中最畏懼之心魔,就在第十號交響曲未完成之際,於一九一一年五月逝世。 NSO音樂 總監呂紹嘉正帶領NSO逐漸融合,雙方在上一個樂季中共同展現亮麗票房與氣勢。因而在新樂季中,筆者則更期盼聽見更多的雙方的水乳交融,以及NSO對於馬 勒晚年大作的詮釋。六樂章的《大地之歌》,兩位國外優異演唱家東西方意向與音樂的結合,更增添我對此場音樂會的高度期待!

文字|林仁斌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正式營運 讓航空國門之都與表演藝術相遇

「2011銀色空間—移動的劇場」打頭陣 一路演到十一月份

人口逾兩百萬人的桃園縣,在民國百年升格為準直轄市後,已成為人口成長最快、也是僅次於新北市的全國第一大縣。容納國際機場和數十個工業區的桃園,近年也在藝文發展上急起直追,二○一○年,文建會補助的「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正式落成啟用,是繼文化局管轄的「桃園館演藝廳」和「中壢藝術館」後第三個藝文場館,無論是場館規模、硬體設備、座位數量上,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都以超越前兩座的態勢,爭取全國乃至國際藝文團體的目光。 硬體設備佳 迎接多元展演 多功能展演中心在一年試營運後,歷經各項藝文活動與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籌辦,於今年正式營運。這座外觀呈現科技感的銀灰色建築為地上七層,其主體意象為一自地面盤旋上升的連續律動帷幕,隱喻以航空為發展基礎的城市性格。 此外,展演中心包括可容納一千五百四十八席次的多功能展演廳、錄音室、排練室、展覽空間與戶外展演舞台。更值得一提的是其硬體設備,除了挑高廿五公尺、十八平方公尺見方、側台及後台腹地深廣的展演廳舞台外,也配置了全台第二套電腦吊桿升降系統show motion,由電腦程式設定操作十五道吊桿,提供各類型的劇場和表演需求。 依據中心的遠景規畫,未來希望除了戲劇、音樂、展覽等藝文展演外,將這座多功能的展演空間發展為流行音樂中心和文化創意產業中心,辦理大型演唱會或國際性演出,吸納台灣北區的觀眾人口,以徹底落實這個一千五百席次大型場地的功能。 環境劇場打破空間 精采表演接力到十月 為了慶祝正式營運,桃園縣多功能展演中心也特地於夏日舉行一系列老少咸宜的劇場藝術推廣和演出活動。該系列以打破既定演出空間、表演可自由移動的「環境劇場」為主要概念,先於七月廿六日起一連十天舉行工作坊,廣邀劇場工作者彭雅玲、鴻鴻、王榮裕、郎亞玲、蔡柏璋等授課,帶領對表演藝術有興趣的參與者走進劇場、認識劇場。 自八月份起,更有聲動樂團、在地搖滾樂團、及德國triosence爵士三重奏與蕭煌奇、官靈芝跨界合作之「秋天聽見鄧雨賢」爵士音樂會、舞鈴劇場、當代傳奇劇場等不同領域的表演節目,一路接力聯演至十月。首先登場的是聲動

文字|鄒欣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舞蹈新訊 節奏不設限

2011台北踢踏節 各國好手較競腳下工夫

說到踢踏舞,很多人直覺想到是一種整齊有序的愛爾蘭舞蹈。然而每年八月定期舉辦的「台北踢踏節」帶來的卻是自由、隨興又帶點幽默的美式踢踏。起源於 黑奴時代,由於美國政府抵制黑人製造任何會引起叛亂的噪音,黑人就藉著白人的木屐舞,融合造就成踢踏(Tap),展現他們不凡的節奏感。踢踏演變到現在已 成為一種現代舞蹈、甚至是一種風格運動。 「台北踢踏節」除了踢踏研習營、踢踏講座、踢踏即興之夜,更有踢踏舞演出,來自波士頓、洛杉磯、華盛頓特區、香港及台灣的大師級舞者和舞團雲集,踩踏出熱鬧獨特的國際踢踏表演。 眾 舞者們配合大幅度俐落的肢體擺動,腳下舞著錯落有致的節奏為夜晚精采開幕,接著重頭戲是三位美國踢踏好手分別各展身手─時緩時急、能嫵媚又可以大膽奔放的 變奏風格、活潑靈現又隱約有劇情穿插其中的街頭嘻哈節奏、身體動作和玩味拍子渾然融為一體的高超技巧。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風格,配合現場演奏的爵士樂 團,隨時都會有讓觀眾驚喜連連的「即興」演出。

文字|陳書庭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舞蹈新訊

年輕舞者登台競藝 雙舞盡展芭蕾風華

台北皇家芭蕾舞團 第三屆全國芭蕾舞大賽

被譽為「台灣有史以來最好的芭蕾伶娜」的台北皇家芭蕾舞團團長吳青口岑,自高中赴美習舞,接受完整的西方舞蹈教育,亦多次在國際舞台上以優異演出獲 得好評。她返台後主持台北皇家芭蕾舞團,深感台灣芭蕾舞蹈人才的培育和登台機會艱困,從二○○九年夏天起,固定舉辦全國芭蕾舞大賽,以不同年齡層級的學生 為參賽對象,挑選經典獨舞片段競賽。 今年邁入第三屆的全國芭蕾舞大賽,將分兩天舉行初賽與決賽。承襲過往慣例,在芭蕾競賽之外,台北皇家芭蕾舞團亦將於決賽當天頒獎典禮後進行舞團公演,今年推出作品有《三部曲頌》與《日正當中》兩支,由藝術總監吳青口岑以拉赫瑪尼諾夫的Symphonic Dances, Op.45與柴科夫斯基The Dance of the Clowns等曲為靈感進行編創。前者依據舞者年齡的差異,在技巧、表現力呈現出循序漸進的層次;後者則隱伏舞劇的角色情境,卻不突顯敘事情節,形式上更近於現代芭蕾,充分展現了吳青口岑作為芭蕾教師與資深舞者對芭蕾技巧與大師音樂的理解力,也頗能反映舞團長期栽培舞者的成果。

文字|鄒欣寧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戲劇

在劇場,我們思辨

《樂觀主義精選集》 加入本地觀眾意見

一個從MSN、電子郵件往返,一路延燒到劇場的辯論戰局,也即將燒到台北的舞台《樂觀主義精選集》是兩個作家親上火線的思辨劇場,包含了演講、蘇格拉底式的哲思對話,和觀眾的互動。這部作品探索了批判性樂觀的概念,也企圖揭示樂觀主義者在當下社會脈絡的角色。從二○○九年演出以來,劇場的演出融入了來自許多人士多元的辯論觀點,這回台北演出,當然也加入了本地觀眾的意見。

文字|廖俊逞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音樂

樂說道家哲思 韻轉人生四季

采風樂坊《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

采風樂坊的「東方器樂劇場」系列結合傳統音樂、舞蹈肢體及戲劇的跨界元素,也演繹東方哲思,一路從「儒家」、「佛家」,到即將推出的新製作《無極: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的「道家」。團長黃正銘表示,「無極」主宰著宇宙自然的一切事物,而「自然落在人的生活裡,就是春、夏、秋、冬。」於是根據廿四節氣創作新曲,鋪陳人生風景。

文字|李秋玫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