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住的樂音 響亮尬場!
世界管樂協會(WASBE)年會今年首度在台灣嘉義舉辦,邀來多個樂團參與,其中頗富盛名的東京佼成管樂團與美國海岸防衛隊樂隊,也將特地到台北,同天尬場飆樂音!
世界管樂協會(WASBE)年會今年首度在台灣嘉義舉辦,邀來多個樂團參與,其中頗富盛名的東京佼成管樂團與美國海岸防衛隊樂隊,也將特地到台北,同天尬場飆樂音!
七月的台北很「上海」!月初上越,月底上京,都是名角掛帥,帶來劇名如雷貫耳的傳統劇目,其中最吸引我的,還是問世已近廿三年的「新」編經典《曹操 與楊修》。重看《曹楊》,在為台上的故人(尚長榮的曹操、何澍的楊修)喝采之時,也難免撫今追昔吧。怎麼搞的?有人、有錢、有國勢之後,中國大陸的戲曲新 製,見其大而不見其偉大,偏叫《曹楊》所勾掘執政者與知識分子的那塊心病,古來常新。 從《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首演時,我就「想」看了,想看兩個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演」一晚上,如何不顯空洞、不勞煽情地面對逐漸凍結的身子,以及死亡,即使原著十分動人,即使金士傑師百煉成精,這難度還是高到令人好奇。幸好有四度加演,我終於不會錯過它。
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是於一九六○年由日本的宗教法人團體「立正佼成會」,在其東京總部成立附屬吹奏樂團,最初作為儀式慶典之用;爾後在一九七三年正式更 名為「東京佼成管樂團」。這個管樂團發展至今,無論規模和專業水平,都可說是現今亞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樂團。特別是自一九八四年起,由已故首席指揮家費德 利克.芬奈爾(Frederick Fennell)接手帶領後,樂團一躍成為世界級的管樂團,不但在日本國內獲得日本管樂協會第一屆比賽金獎,赴歐洲的巡迴演出更受到相當的囑目與好評。現 在在日本,無論是參加任何管樂比賽或準備演出,都必定要先聽聽東京佼成的錄音作為參考範本。 二○一○年該團迎接創團五十週年紀念, 並舉行了包括瑞士、德國、義大利等地十數場的歐洲巡迴演出,評價相當高。該團的演出始終予人朝氣蓬勃、向心力極強的印象,演奏風格則清新而充滿創意,同時 亦能不斷廣泛開發各類型曲目,受到愛樂大眾的支持擁戴。管樂在台灣一直都有長足的發展,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間東京佼成曾三度來台演出,甚受喜愛,今年則 是睽違十年再度訪台,率團指揮是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保羅.梅耶(Paul Meyer),相信能吸引廣大愛樂者感受管樂團獨特的魅力。
山水,是騷人墨客最愛的題材,他們將滿腔的抱負和情懷寄託於畫作上,用幾抹的濃淡渲染,即可展示高山小澗的雋永空靈與大氣磅礡的景象。而在音樂中,也只有中國傳統音樂最能夠描摹出國畫般秀麗的大自然。在以國樂與美景相輝映的前提下,臺灣國家國樂團在「超.樂」系列音樂會中,特別以「山水映畫」為主題,邀請楊惟及黃傳舜兩位名家,共同演繹國樂中多元的山水風貌。 旅居美國的琵琶演奏家楊惟是台灣觀眾熟悉的人物,他不僅是大師劉德海的欽點傳人,其神呼其技的「楊式快手」更是為人津津樂道。他曾任上海民族樂團的琵琶首席,後於二○○○年應大提琴家馬友友「絲路計畫」的邀約加入演奏而紅極一時。此次演奏作曲家金復載世界首演國樂版《山坳裡的變奏》,更將山間平地瞬息萬千的美景,用琵琶的繁複技巧詮釋得淋漓盡致。 「打溜子」,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聚居地的一種打擊曲牌音樂,以溜子鑼、頭鈸、二鈸、馬鑼四件樂器所組成,又稱「打傢伙」、「打路牌子」等等。最早可能源於石器時代,人們為了防衛、慶典或擊退天狗等敲起鍋碗瓢盆等「傢伙」而來;到進入銅器時代,才將這些「傢伙」換成了金屬樂器。也因為打溜子是土家族逢年過節、婚喪喜慶等活動經常演奏活動,所以音樂的本質貼近自然、並且體現人們的生活感受。 打溜子採合奏的形式演出,可以站立、可以走動,也可以採坐姿演出。特別的是它的曲牌從未發展出曲譜,那種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更增添了幾許原始古樸與道地的風味。幾件打擊樂器演奏起來句句相溜,交錯來回的動作手勢更令人嘆為觀止,非常精采。打溜子專家黃傳舜就是一號傳奇人物,他是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不但對溜子有深入的研究,更活躍於舞台及廣播電視等媒體上。帶來的曲目《玩燈》、《老鼠迎親》分別以二胡、吹管與打溜子合作。此外還有地方戲曲的主要拉弦伴奏樂器湘西大筒,將在《溪州令與馬過橋》曲中亮相。幾首您從未見過的民間樂器發揮著特殊的地方風味,勢必將為台灣觀眾勾勒出繽紛燦爛的地方風情畫!
不只是現代藝術的超級推手,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蔡翁美慧也是表演藝術的大粉絲!對她而言,觀賞表演藝術就好像一次次的進修學習。而出於藝術推廣工作的本能,她在看表演時也很注意台上台下的觸動交流。她認為觀眾應該要能「尊重」表演者,而這份尊重,就可以從進入表演場所的服裝禮儀做起,而且最好「前排座位給懂的人坐,而且不能有空位」,相信如此一來,表演者才能以更出色的表現來回應。
第七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品多次在海內外包括極富盛名的「柏林愛樂廳」演出,作曲家潘皇龍是台灣作曲界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級人物。一直以來,潘皇龍的作品就常被以「前衛」來看待,然而在致力推廣現代音樂的同時,他卻結合本土與國際、傳統與創新,用自己的創作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儘管以現代的作曲技巧譜曲,卻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維,因此他的作品聽來不僅具有邏輯性,更在中、西樂器的運用中產生豐富的「音響意境」。 潘皇龍的作品多元,產量也相當多,從管絃樂曲、室內樂、獨奏曲、聲樂曲等,總計約一百五十餘部。在今年慶祝建國百年的節目中,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聽見台灣的聲音」系列特別從他卅餘年來的管絃作品中,精選五首樂曲演出。其中有早在卅七年前即已譜寫完成的《楓橋夜泊》,也有一九九○年代創作的《大提琴協奏曲》及《禮運大同管絃樂曲III─原典篇》。《五行生剋IIIA》在今年重新修訂,將以新的編制首演,而最特別的是,《輪迴》創作於雖然是卅年前就在德國創作、去年錄製CD,但這次卻是首度搬上舞台。五首作曲家的壓箱寶,將潘皇龍的管絃樂經典,娓娓道來。
從家族離散的濃烈鄉愁到島國土地的自我認同,這一代的外省人,如何述說自己的身世?三缺一劇團編導魏雋展為身為外省第三代的演員賀湘儀量身打造獨角 戲《耳背上的印記》,藉由一則《百年孤寂》般的魔幻寫實故事,在爺爺、父親與「我」祖孫三代之間,沿著「我的家在那裡」、「我的家在哪裡」、「我的家在這 裡」的主軸論述,串起了兩岸將近百年的歷史背景。 魏雋展表示,所謂「印記」即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傳承。「第一代的鄉愁踏實,第二代的 鄉愁飄渺,第三代其實沒有鄉愁。痛苦與鄉愁會傳承,但也會變形。當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了耳背上的印記,世代間產生疏離與差異,也伴隨而來『責怪』。」全劇以 紙為象徵物件,時而是父親的家書,時而是爺爺渡海來台的船,時而是爸爸的考卷,夾雜回憶、想像與真實,透過表演、敘述、書信、錄音,虛實交織。
繼○七年結合搖滾、嘻哈、流行等時尚視聽元素、敷演《水滸傳》首卅回的《水滸108》,應今年香港藝術節之邀,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再度攜手上梁山,打造續集《忠義堂》,以蒙太奇手法拼接第卅一到第七十一回的《水滸傳》,狂飆能量風靡了香港藝術節,也顛覆了京劇的刻板印象。這次回台,將展現比○七年「美學更精練,形式更大膽」的演出。
組合語言舞團的新作《微笑飛了!在空中盤旋》,理性與感性並陳,成熟與青春對望,歲月的流逝帶出簡淨的詩意,編舞家楊桂娟說:「我想用這支舞,找到自己對極簡的定義。」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東大學製作的原住民歌劇《逐鹿傳說》,以「鹿」的傳說來連結原住民、生態、藝術與台東這片好山好水,是一齣融合詩歌、音樂、舞蹈來彰顯原住民對大自然的崇敬與族人純真、善良本質的製作。
讓戲迷引頸期盼、國藝會策劃的「歌仔戲製作及發表專案」今年的活動又將開鑼!由明珠歌劇團、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和春美歌劇團經過徵選勝出,將在南投,屏東、高雄三地接力匯演,而今年也再度邀來歷年入選團隊進行觀摩演出,為活動更添熱度。
編導演兼擅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去年成立了「台北小花劇團」,致力於突顯女性創作的力量,兼具包容性與協助性的合作關係。七月將推出創團作《Take Care》,從師生戀、單親家庭、台商、流浪動物等議題,討論生命間「照顧」的方式。
睇看,搞什麼革命 當代傳奇二○○七年推出青春版《水滸108》,打的是嘻哈、饒舌、青年 軍,主帥不上場,滿場粉蝶兒(服裝視覺之感)群飛,少了京劇說故事的方式(身段程式、戲曲編腔、場次結構),多了大作家(張大春)演繹英雄聚義的哲理新 詮,整台戲靠著說書人提點精神,但終究骨幹氣血不足,不免疲洩。這回再戰《水滸108Ⅱ─忠義堂》,聲腔混搭(戲曲編腔加新編搖滾)仍是革命重點,賴宣吾 的服裝視覺意象透露了電玩版的華豔詭異,上海戲曲學院的班底比起當年五人飾廿八個角色壯哉斯容自不待言;尤其主帥(吳興國)領軍上陣,張大春繼續壓陣內帳 叫戰,有了宋江這號「皮反骨不反」山寨頭子的心機剖陳,忠義堂的聚散分合應該更有戲劇衝突主幹。其實,革命只是我用來戲說劇團每回的「玩很大」,劇團從不 革戲曲的命,滿堂耀眼繽紛仍要看老祖宗的玩意兒動不動人,〈三打祝家庄〉擺成了足球對仗,這場戲到底如何唱得,還是耐人尋味。
一八九六年,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圍下,他把這首廿世紀最長的《第三交響曲》彈給弟子華爾德聽,那是華爾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馬勒,對馬勒說:「您這 裡的風景美極了!」馬勒說:「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經把它們都寫進我的交響曲裡了。」因此這首曲子可說是馬勒的「田園交響曲」,馬勒對大自然的愛就是 它的主題。馬勒本人也說:「我這首交響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質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與動物,也有人類、天使與神,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時,連一向對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愛爾瑪,也承認那天演出「讓她也處於無法形容的興奮狀態,感動流下眼淚。」我個人在一九九七年聽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蘭演出此曲後,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慢板。此曲是呂紹嘉的最愛,相信他對此曲的詮釋會讓您終身難 忘,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音樂會。
根植南台灣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以「洄游舞集」系列串聯起舞蹈與土地、文學的深度對話。過往曾將葉石濤短篇小說、作家楊逵之妻葉陶與鍾理和之妻鍾台妹生平改編為《紅鞋子》、《土匪婆》、《台妹》等舞作,今年邁入第四回合,延續改編文學的脈絡與對女性身分的關注,以擅長描繪小人物血淚的楊青矗之作《工廠女兒圈》為藍本,編創出《流浪女》,由四位編舞者以肢體呈現台灣經濟起飛時代的邊緣女性樣貌,也賦予今昔對照下,女人心事的同與不同。 楊青矗的原著以六○年代的加工廠女工為主角,描繪出工業時代中,前仆後繼進入工廠成為小齒輪的女人們,如何在日復一日的作業流程中,將自己的青春年華換算為金錢收入,貢獻給己身所出的家族,從而為台灣形塑今日富裕社會的雛形。在文學評論家彭瑞金的建議下,洄游舞集突破過去以舞描述文學女性的風格,選用這個市井小民為主角、具時代與社會意義的小說,由林宜頻、謝杰樺、李柏金、王乙航選取書中〈鄉下來的流浪女〉、〈昭玉的青春〉、〈跋起飛的年代〉等段落,呈現出女工離鄉背景的徬徨、不同性格的女子情誼、工作的辛酸和對未來的盼望運用數位媒體與舞者的肢體舞動,賦予原作跨越時間的當代意涵。
一個熱愛表演藝術的文字工作者,不論在台灣或國外,走到哪看到哪。在音樂中釋放壓力,在舞蹈裡找尋自我,自戲劇中體驗人生,從戲曲裡咀嚼回憶。 看到林文中舞團又要推出另一個「小」系列的作品,第肆號《小南管》,尚未來得及仔細閱讀相關介紹,便毫不猶豫地刷卡買票。從二○○八年的創團首作《小》、○九年的《情歌》到去年的《尛》,編舞家在所謂微型劇場的概念下,除了最主要的肢體動作建構,也試圖對文字與意義的對應關係作一番有趣的解讀,最初的《小》如是。接續的《情歌》亦在各式動人情歌的旋律與詞意間,勾勒出張力十足的情感織網。去年的《尛》則在巴赫的平均律裡,玩起了童年積木的遊戲,而且在令人目不暇給的快速變換中衝破空間的局限,其展現的獨特創意與簡潔俐落的肢體語彙,不但不能讓人「小」看,相反地更值得「大」力推薦。 因此,這次的《小南管》著實令人期待,當現代舞遇到傳統南管雅樂,是接受西方舞蹈訓練的身體,朝向梨園科步的試探?抑或是在餘音繞樑的南管吟唱中,體驗緩慢凝結的時空感?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華民國「現代音樂協會」創立於一九八九年,廿多年來一直以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為宗旨。協會並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ISCM-Taiwan Section)之名加入「國際現代音樂協會」成為會員國。後者這個國際最大、歷史最有久的音樂組織創立得更早,是一九二二年由魏本、亨德密特、巴爾托克、高大宜、奧乃格、米堯等作曲家,在奧地利薩爾茲堡所成立為倡導當代音樂演出之國際性組織。 現代音樂協會成立以來,已舉辦過為數眾多之專業活動,包含了系列演講、座談會、學術會議、音樂會、參與國際性展演活動與邀訪國際音樂人士來台等,並多次承辦作曲比賽。目前已出版十餘張會員個人作品CD專輯。而此次的「2011現代音協首演作品聯展」是成立至今首次大舉辦會員作曲家委託創作及世界或台灣首演作品之發表活動。兩場音樂會將發表十一位從七十歲至二十五歲資深、中壯及年輕世代之會員作品,包括沈錦堂、謝隆廣、林進祐、連憲升、潘家琳、李政蔚,及甫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林京美、謝蕙馨,與尚在國內就學的李軒慧、陳一涵、林盈婷等獨奏或室內樂重奏樂曲。由協會所附屬的「現代音協室內樂團」假十方樂集音樂劇場演出。
面對沉重的工作壓力,如何找到呼吸的出口?在日復一日機械般的行為模式中,我們找得到存在的價值嗎 ? 長期關注現代人憂鬱的生活處境,探索女性成長、自覺議題的編導張嘉容,新作《美麗沉睡者》從經典童話《睡美人》出發,以女性觀點解讀這則古老神話,還原愛情的殘酷真相。
因為聽了南管演唱家蔡小月的錄音,讓林文中「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因而展開了排練場上的南管追尋,林文中帶著舞者學南管,《小南管》演出時也非常後設地讓自己和眾舞者成了「南管私塾」的新生,時而依著絲竹樂曲款擺身軀,讓現代舞的身體逐漸被南管戲的科步(基本動作)滲透;時而端坐樂師身旁,隨著演奏的曲牌咿呀學唱。
在「情定北市國」這場音樂會中,除了有年底讓團員上台演戲的「國樂情人夢」系列預告篇外,還有京劇名伶魏海敏、大提琴名家安西.卡圖恩、二胡演奏家宋飛的精采演出,曲目支支都談情。
去年因著創作者年齡、資歷,偶然成就了藝術節「殺出純熟好手新血路」的主題,今年擬定策劃方向時,皇冠索性也循此脈絡,邀請四組創作者:舞蹈空間資深舞者董怡芬、鄭伊雯,「安娜琪舞蹈劇場」團長謝杰樺與新加坡新典舞蹈工作坊,詩人導演劉亮延與新團體狂想劇場,分別演出精采新作。
透過親身踏勘馬勒生平的足跡,指揮江靖波也更了解馬勒創作的想法與心情,在「樂興之時彩繪作曲家系列馬勒此生此世」音樂會中,江靖波選了他認為是馬勒最個人、最洗練、語法上室內樂成分最強烈的交響曲《第四》與《第九》精選樂章,讓樂迷也能跟著踏入馬勒的世界。
身為台北市離捷運站最近的專業劇場,中型的文山劇場已成為近年演出團隊最喜愛的演出場地,而文山劇場從去年起也主動出擊邀演。五月,文山劇場邀請了五個劇團接力演出,展現台灣小劇場的多元樣貌。
在紐約十幾年,自以為天下最好的音樂家跟音樂團體都被我聽過了,沒有全部也有八成吧!回到台灣幾年後,才發現天下好的音樂家何其多!以前覺得在台灣 看世界有點像井底觀天,沒想到在紐約待了一陣子,現在想起來也,紐約的天也大不了多少!娜坦莉.顧德曼(Natalie Gutman)是讓我開眼界的一位音樂家。 不怕被人笑話,說實在的,在紐約的時候我不僅沒聽過顧德曼的大提琴演奏,也沒聽過他的名 字!對她的先生小提琴家奧列格.卡崗(Oleg Kagan)倒是有許多認識。我看到顧德曼的名字是在一九九○年卡崗逝世時的報導上。而聽到她的琴聲是在台灣從她的唱片來的。其實也是個偶然,大概是在一 九九三年吧,那時我熱中於德弗札克的《第七號D小調交響曲》(Op. 70),找到了一張費城交響樂團演出,沃夫崗.薩瓦利希(Wolfgang Sawallisch)在一九九○年錄製的 CD唱片,在那張唱片中的另一首樂曲竟然是顧德曼演奏的德弗札克《大提琴協奏曲》!雖然只是透過音響,顧德曼的演出讓我感動不已。之後,我又找到了一張由 她與卡崗及其他三位音樂家演奏(註)的舒伯特的《C大調絃樂五重奏》,同樣令我感動得久久不能自已!她本人的現場演出也是幾年前才在台灣聽的,大鋼琴家李希特稱她為「音樂真理的化身」真的不是沒原因! 這樣的音樂家當然要聽!更何況這次的曲目是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無伴奏組曲》! 註:這三名音樂家是Richard Lester、Diemut Poppen、Gerard Korsten。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