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影相析/晰」在劇場 讓影像似視而非
二○○九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從小劇場到實驗電影,跨領域藝術家吳俊輝出入美術館、電影院、劇場等不同展演空間,以多元身分介入、顛覆、出產藝術創作,這次為牯嶺街小劇場策劃「形影相析/晰」藝術展演,也是非常多元難以歸類。邀來新、馬、英、日、台藝術家,將推出六檔影像、音樂、舞蹈、多媒體混跨無界的演出。
從小劇場到實驗電影,跨領域藝術家吳俊輝出入美術館、電影院、劇場等不同展演空間,以多元身分介入、顛覆、出產藝術創作,這次為牯嶺街小劇場策劃「形影相析/晰」藝術展演,也是非常多元難以歸類。邀來新、馬、英、日、台藝術家,將推出六檔影像、音樂、舞蹈、多媒體混跨無界的演出。
台北首督芭蕾舞團推出《玩芭蕾Ⅲ》,集結徐進豐、李淑惠、蔣秋娥、林惟華、劉啟亞五位編舞者,從芭蕾肢體出發,編創出題材、手法、與風格多樣的現代芭蕾作品。其中,旅歐多年的蔣秋娥帶來歐風濃厚的現代芭蕾,卻加入呼吸吐納;優遊於芭蕾與現代舞之間的林惟華,則要將芭蕾的炫技放在情緒流程中表達,全以女舞者演出,打破芭蕾男女舞者間典型在支撐與托舉上隱含的主從關係。
NCO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以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為主題,將演出關迺忠《十面埋伏》、賴德和《楚漢》琵琶協奏曲與劉學軒的大提琴與二胡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並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NCO同台演出。整場宛如史詩般壯麗的音色與聲響,將古老的傳說重現眼前,讓觀眾穿梭時空。
五月的演出真的讓人目不暇給。無論是敷演李漁,轉性盧梭,或變奏辛波絲卡,都讓人充滿好奇窺奇之心。但要逼我說出最期待的一齣戲和一場舞,我會如此選擇── 在竹圍工作室演出的《饕餮》連個團名都沒有,然而同一組合(鄭尹真、高俊耀)去年的《忿怒》已口碑傳遍。戲中兩人兼飾多角,刻畫社會底層人物,精練的剪接轉換手法、鋒芒畢露的表演、深刻的人生感觸,讓人震撼低迴。這次同樣改編自黃碧雲《七宗罪》之中短篇小說的《饕餮》,又增加一位演員,精采可期。 舞蹈節目我則特別期待新舞風的《動覺試驗場》。編舞家麥奎格甫目前在英國如日中天,擅長舞蹈、電影、劇場、音樂、視覺藝術、科技等各領域的跨界組合。他以獨創快速銳利、又流動自如的肢體語彙著稱,也熱中將電子世界的視覺影像,放到舞台上與舞者互動;他甚至還編過一支作品在柏林和加拿大兩地同步演出,再透過現場影像傳輸達到「共舞」的效果;連荷蘭舞蹈劇場都帶著他的舞作全世界巡迴。一如英國《衛報》的評論,麥奎格甫揭示的是許多「美麗、駭人的新世界」(brave, scary new worlds)。既然他手中握的是水晶球,我們可以拭目以待,這是不是表演藝術的未來?
《情歌》,一個永遠不會褪流行的題材;開心的時候會唱情歌;傷心時要唱情歌抒發;孤獨時唱情歌,格外動人;激情時唱情歌,令人血脈賁張;而屬於你內心深處的情歌是哪一種或哪一首呢?當旋律流瀉出來時,你的皮膚、 你的呼吸、你的神經是否也被觸動? 當情歌除了透過聽覺感受外,同時又有視覺上的刺激時,我將期待編舞家林文中,要如何去呈現這樣一個主題,尤其看過《小》系列第一號作品,舞者們在有限空間裡展現的驚人爆發力,我更期待這群優秀的舞者們的詮釋。 一個舞蹈作品,編舞家發揮創意,舞者們以最真實的肉體獻給作品,並呈現給觀眾,再透過小劇場所獨具的魅力,表演者一個手勢、簡單的一個眼神、一個抬頭、一個步伐,都可能在空間中產生極大的能量,而那樣的細膩在大舞台不見得可以感受得到;我覺得大舞台欣賞的是一種氣勢、一種意境,小舞台反而讓人與人之間更貼近,舞者們的呼吸,舞者們的一舉一動,都將令人沉醉。 文字|蘇依屏,雲門舞集舞者。欣賞表演的類型以舞蹈為主,也喜歡戲劇、音樂
十七世紀美學大家李漁的劇本《男孟母教合三遷》,在關注性別議題的編導周慧玲的手中,變化為以民初為背景的《少年金釵男孟母》,將這齣看似才子戀佳人,卻是秀才追名士;母子是父子、姊弟偽夫妻的同志愛情喜劇,經由部分角色性別反串的表演調度,讓十七世紀的美少年之戀呈現既同又異的性別混聲。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鬼.瘋」系列精選數齣「鬼戲」與「瘋戲」的代表性劇目,不論是「疑心生暗鬼」或「真實」的人鬼交流,不管是「真瘋」或「裝瘋」,一方面強調劇情與演員內在真實情感的出發,一方面更藉由劇中角色在「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下,演員如何以唱念做打對應詮釋,來突顯京劇的表演藝術之美。
舞蹈空間舞團繼《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之後,再度推出結合世界文學的奇幻童話舞蹈劇場。《不聽話孩子的故事》由鴻鴻編導、賴翠霜編舞,將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雷昂采與蕾娜》和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的創意童話,揉和成叛逆王子與搞怪公主的成長歷程。
台北市交響樂團歡慶四十大壽,團慶音樂會請來世界樂壇的天之驕女伊蓮娜.巴許基洛娃,擔綱演出莫札特《C大調第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出身音樂世家的巴許基洛娃是知名鋼琴家暨教育家巴許基洛夫之女,前任與現任丈夫分別是「魔鬼小提琴手」基頓.克萊曼與指揮大師巴倫波英,自己也致力於室內樂的演出,擔任耶路撒冷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藝術總監。
《魅影再現》結合舞蹈、音樂、即時影像投影與電腦互動系統,挑戰實體表演藝術與虛擬多媒體互動影像極限,舞者在舞台上與光影共舞,創造人類知覺與美學新境界。《魅影再現》以兩個概念建立起作品的基本架構。首先,影像是舞者的伴侶,其次,舞台空間融合虛擬與真實,以此串連舞者的演出、即時影像合成系統、與互動裝置。
繼「蝶夢蓬萊」、「美意嫻情」之後,上海崑劇團梁谷音、計鎮華、張銘榮,及旅美名家溫宇航,再度應台灣崑劇團邀請來台,推出「蘭谷名華」二○○九崑劇名家匯演,上演《琵琶記》、《西廂記》、《獅吼記》等膾炙人口的名劇,以及「崑曲名家演唱會」、「經典折子戲」,讓台灣戲迷感受崑劇藝術的魅力。 台灣崑劇團表示,《琵琶記》、《西廂記》原本就是文學名作,再加上無數戲曲前輩的精雕細琢,使得這兩個戲碼不但在文學上地位崇高,在舞台上歷演不衰,成為觀眾愛看的好戲。此次演出《琵琶記》,梁谷音飾演趙五娘,計鎮華飾蔡公,張銘榮飾蔡婆,不同於讓觀眾熟悉的版本,精采可期。另一個全新組合是溫宇航、梁谷音、張銘榮合作的《西廂記》,梁谷音的紅娘出色當行,搭配溫宇航的張生、台崑青春小旦的崔鶯鶯,堪稱珠聯璧合。名丑張銘榮特別將〈遊殿〉一折加以整編,並扮演法聰和尚,這是他繼去年在台北演出《玉簪記》中的書僮進安之後,又一次獻演全新角色。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此次「蘭谷名華」特別推出一場「崑劇名家演唱會」,採大型編制的國樂伴奏,由溫宇航及台崑演員演唱周雪華等作曲家創作的詩詞作品,及重新配器譜曲的崑劇唱段。演唱會中將發表青年作曲家洪敦遠創作的〈桃花扇.餘韻〉,特邀國光劇團當家老生唐文華演唱,計鎮華、梁谷音、溫宇航並將演唱經典傳統唱段。
上班不到一個月的友人正在取笑辦公室同事的腦袋都裝垃圾,同時另一個上班第二週的朋友抱怨捷運車廂的通勤族早上嘴巴很臭。然而即使有滿車的口臭,還是要大口呼吸活下去。需要多久的時間,才會明白其實「我」跟別人沒有什麼不同。而且張開嘴巴時,發現自己其實也很臭。 以上的對話,都發生在不同的辦公桌電腦螢幕畫面中。於是一個在辦公室憋了一早上菸癮的朋友說,上班的時候只要可以MSN,再辛苦都值得。 《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每天都在上演。透過偉大的中央空調,上班族交換彼此的悲歡喜樂,也散佈著難以招架的生存問題,一面還期待能團購短暫的希望。 林奕華的戲向來犀利無情如減肥指南,舞台上深具實力的演員演「痛」每一個角色,身為一介上班族自應點名簽到。 文字|ADA,喜歡各種形式的演出與創作,有時候也參與其中,並且唯恐天下不亂。
上期介紹無獨有偶《影窗內的天空》,竟將兩位跨文化光影導演Richard Bradshaw和Larry Reed混為一談,特此更正並致歉。有福的是觀眾可以藉機認識兩位大師的不同手法。 這個月我的首選自然是來自法國的《直到世界的盡頭》。香堤偶劇場的想像力驚人,超乎理性邏輯卻讓人欲罷不能,舞台幻覺神乎其技,濃濃的詩意美感別無分店。這種讓大人小孩一起著迷的劇場經驗,應能給國內綜藝化的兒童劇主流一些啟發。 在福和橋下演出的《無路可退》也值得關注。「流民寨」係以台日合作的行動團體「海筆子」的台灣成員獨立創作。帳篷劇以另類美學對社會介入、批判,刻畫邊緣心靈,重探藝術本質,每每令人震撼動容。未曾體驗過帳篷劇滋味的,不宜錯過。
他的畫作充滿遼闊的空間感,留白而寫意,她的編舞敏銳於空間和構圖,情感醞發其中;他構圖常用對角線,她想到舞蹈的對角線移動;他畫中的孤獨,卻激昂著百轉千迴的濃烈情感,她被這深沈而清醒的孤獨吸引,探尋這股濃郁的生命力他是百歲的國寶畫家王攀元,第五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她是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我的作品在尋找色彩」,她說。直到她看到王攀元的畫,舞蹈尋到了色彩,畫家感動了編舞家。
沙丁龐客劇團新作《地底的天空》,以都市人每天必搭的捷運為場景,一路探尋發現地底下的奇妙世界。編導馬照琪帶領著一批首次正式曝光的年輕演員,在《地》劇中實驗面具表演的可能性,結合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繼二○○五年首先推出大型器樂劇場《十面埋伏》備受各方矚目後,采風樂坊即將再度廣邀跨領域表演人才,上演眾所熟知的傳奇名著《西遊記》,與《十面埋伏》最大的不同處就是更多劇情的添加,在音樂中包含劇情,也有樂器與樂器間的對話、對抗、互動、融合等等。最有趣的,是在表演中以樂器的形象來指涉人物鮮明的性格及特色。
《鼠際大戰》是NSO駐團作曲家契斯基為兒童創作的童話故事,雖然二○○七年在紐約首演,但移植到台灣演出完整版,內容更為豐富。現代音樂為底,寓意深遠的劇情,加上導演石佩玉運用偶、光影與道具營造氛圍說故事,「現代音樂」或許對孩子來說,不再遙遠!
此次應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小西園特別重新翻新設計戲偶道具、造型服飾,搭配精雕細鑿木雕彩樓,並為喜愛古典精緻布袋戲藝術的觀眾,以導言介紹節目欣賞旨趣,配合四聯白字幕,帶領觀眾走入四齣風格各異、文武兼備的精采好戲。
李察.布萊蕭(Richard Bradshaw)這位澳洲影戲大師我們並不陌生,無獨有偶最精采的光影作品《光影西遊記》就是和他合作的成果。融匯東西美學,他本身就是跨文化學習、創作的傑出例證。「光影戲」突破了「皮影戲」和「偶戲」的限制,讓演員與剪紙、物件競技,創造出直追電影分鏡的視覺與節奏變化。 《影窗內的天空》幾年前來過台灣,但經過《光影西遊記》,相信更多觀眾盼望看到布萊蕭的絕活。無獨有偶劇團除了原創作品,也積極與國際對話,這個月除了《影窗內的天空》,還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演出與裝置交叉互動的《間》。讓我們得以見識劇團的重要性不在規模大小,而在其有無源源不絕的創意,與交流的心胸和活力。
年輕的時候,雖然也曾看過舞台劇,但真正愛上戲劇,卻是在為人母之後,還記得第一次帶著小孩去看「兒童舞台劇」,出發前已經心裡先有個底不外乎就是比較幼稚,唱唱跳跳吧! 沒想到,看了如果劇團的戲,讓我對「兒童舞台劇」完全改觀! 原來,給小孩看的戲,也可以做的這麼深刻,這麼生動,這麼震撼人心,兩層樓的旋轉舞台,還有投影動畫,演員們也不會因為觀眾是小孩,就隨便敷衍了事! 從此,我成了舞台劇的忠實觀眾,後來,我也推薦了許多的大人去看「兒童劇」,因為它夠深刻,而且,多一些赤子之心,在忙碌的工作過後,其實也是一種調劑身心的方式喔! 文字|林皓君,31歲,現職技術人員。喜愛看兒童劇,每個月看戲一到三次。
第七屆的華文戲劇節再度移師台北,邀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香港影話劇、劇場空間、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及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共五個團體演出,連續四天馬拉松式接力演出,規模不小。這次各團推出的劇碼,多探討個人與家庭、社會或自我面對的困境,以不同的故事解讀人生,藉此機會,或可領略不同城市的生命異同。
「NSO發現未來大師系列幻想 交響」音樂會中,再度邀來頗受樂迷青睞的法國鋼琴家巴佛傑蒞臨演出,將挑戰拉威爾的《G大調鋼琴協奏曲》與皮耶桑肯的《鋼琴協奏曲》,展現他拿手的法國風情。而白遼士經典《幻想交響曲》,也將在年輕指揮家費比恩‧蓋柏手下鋪陳作曲家的親身經歷。
情人節音樂會就是要唱出濃情!兩廳院的情人節音樂會,由吉他與豎琴演奏家Roberto Zayas召集范宗沛、李哲藝、張中立等知名樂手,加上櫻井弘二的編曲,齊田佳子與古皓的歌聲,將演出包括《海角七號》片中曲〈一九四五〉等多首膾炙人口情歌。深情濃意,盡在此中!
肢體音符舞團新作《觀。自在》,由該團藝術總監華碧玉編作,傳達的不僅是肢體美或技巧動作,而在於從心靈出發、融舞蹈一爐、回歸身心澄明境界的傾力嘗試;作品從「觀」與「聽」出發,讓觀眾在舞蹈、音樂、琉璃裝置交織的藝術氛圍中,尋回內心的自在豁達。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