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舞台劇《立秋》是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的靈感來源。
戲劇 《喬家大院》的源頭 黃土高原文化商機的起點

郭台銘引進《立秋》 舞台體驗「晉商熱」

中央電視台今年的連續劇《喬家大院》,在海峽兩岸掀起一股「晉商熱」,也是新一代晉商看準文化創意背後的商機,有意識地在傳統「煤炭山西」觀念上操作出「文化山西」新印象。祖籍山西的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特別引進《喬家大院》的靈感來源、由山西省話劇院製作的舞台劇《立秋》來台演出,讓台灣人從舞台上體驗「晉商」的盛衰傳奇。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戲劇 第一齣以政治人物入戲的台灣音樂劇

《宋美齡》 定格回眸一世紀的風華

編劇楊忠衡說,他不選擇批判或者歌頌的角度,而是還原一般人對政治人物的想像,短短三小時演出中,將呈現蔣宋兩人橫跨三個世紀的重要生命場景。導演王友輝將用三次重要的抉擇來刻劃宋美齡如何面對自己的命運,也道盡她的人生。全劇運用大量定格凝塑畫面,投影與場景並陳,更像是歷史的一個回眸映影。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戲劇 用那卡西歌聲 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精神

差事劇團十年 《敗金歌劇》戲謔台灣亂象

在這個價值混亂、道德淪陷,「有料可爆、有利可圖」的時代,布萊希特的劇作《三便士歌劇》啟發了鍾喬,延伸出諷喻金錢社會、政治貪腐的《敗金歌劇》。本劇以喧騰一時的「高捷事件」為本,特別請來音樂人鄭捷任及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擔任歌曲創作,以濃厚台式曲風,唱出布萊希特的革命理想。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舞蹈 林秀偉「新母性」 延展世界之愛

太古踏舞團《五色羅盤II》

一九九○年,林秀偉經歷懷孕的水腫、發脹與高溫後產下一女,三個月後以新的母性身體挑戰獨舞《五色羅盤》;十六年後的《五色羅盤Ⅱ》,林秀偉交棒給年輕舞者王若湄擔綱,不同的是,林秀偉標舉出「新母性」:「《五色羅盤》是母親孕育生命的歷程,如今,是超越局限、擴大範圍的愛。」

文字|周倩漪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Cloud 9 九重天》《a Number 複製人》

無巧不巧,接連兩週,英國劇作家卡瑞.邱琪兒(Caryl Churchill)的兩部精采作品,由國內兩大戲劇學府搬上舞台。在我心目中,莎拉.肯恩過世後,邱琪兒絕對是當代最富開創性的女性劇作家。這位年近七十的老祖母仍然創作力旺盛,題材縱橫性別、政治與社會問題、資本主義批判、科技文明、以及反戰,視野遼闊而觀點犀利;手法則迥異於前代劇作家,她特別注重表演的趣味,經常採用扮裝、歌舞、一人分飾多角的設計等等,與當代表演藝術的變貌並駕齊驅。 台大戲劇系公演的《Cloud 9 九重天》是邱琪兒七○年代末的代表作,也是女性主義課堂必讀。以同一個家庭複製到兩個不同時代,挑釁、更挑逗約定俗成的性別與身分界定,是一份妙趣橫生的解放宣言,如今看來一點也不過時。台北藝術大學搬演的《a Number 複製人》則是她二○○二年的近作,直搗科技文明造成的道德困境。就像最優秀的科幻小說關切的終究是現實,你我雖然還沒有自己的複製人,卻都是父母複製的兒女,甚至也是複製了兒女的父母。戲中對於親子問題的深刻探究,如何彌補人生缺憾的大膽質問,則足以撼動每個人心靈。 衝著這兩個尚未有中譯本面世的現代文學經典,雖然是校園製作,不見得能保證面面俱到的品質,也值得一探演出。話說回來,若不是校園製作,還有哪個劇團願意鼓勇挑戰這樣的劇作?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瘋狂劇場《高加索灰闌記》

二○○四年瘋狂劇場的創團作《祖母弔詭》,曾同時給了我冷靜與熱情;今年年中的《先知大廈》,則讓我沉浸在無厘頭的嬉戲,以及直接感染一種關乎理想、信仰的燃進與喪退的情緒。 瘋狂劇場團齡年輕,但製作經驗卻不差、幾個導演亦各有風格,每一次找來的演員,雖不見得有什麼名,可往往演出稱職。這一次膽敢趁著以史詩劇場、疏離效果聞名的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逝世五十週年,搬出布氏流亡美國期間的最後一個劇作《高加索灰闌記》,而且請來夾子樂團的小應主演兼設計音樂,還沒演出就先嚇了我一大跳。 身為一個劇場(尤其是小劇場)的業餘愛好者,瘋狂劇場是讓我能夠放心,而且願意長期支持的表演團隊。現在,容我推薦這齣戲給你/妳們! 文字|薛西 1980年生,台北人,業餘劇場、文學、電影、籃球愛好者,崇尚閱讀第一書寫第二,偶有零星文章發表於台、港藝文刊物。現為常常遲到的小小上班族一枚(沒有辦法,布萊希特部是有部都市有如叢林的《都市叢林》)

文字|薛西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秋日的當代詩意—金希文樂展

本國作曲家金希文長年致力於作曲、指揮與教學,創作不綴,自一九七九年迄今,已累積超過百首作品,作品型態從室內樂到管絃樂、器樂曲到聲樂曲,可說囊括了各種不同的類型。而這二十年來,金希文來自世界各地樂團與音樂家的委託創作幾乎不斷,合作過的樂團包括聖地牙哥交響樂團、溫哥華交響樂團、西雅圖交響樂團、德國Tripercussion Ensemble、日本Euodia交響樂團等等,並在多國電台播出。 這次樂展邀集國內知名女高音徐以琳、Sony Label 旗下大提琴家范雅志、打擊樂家David Cossin 和鋼琴家Andrew Russo,加上日本指揮家大山平一郎與國家交響樂團、音契室內樂團等傑出音樂家於一堂,分為室內樂與管絃樂曲目各一場音樂會,完整地呈現金希文音樂作品的精華,曲目包括為范雅志打造的大提琴協奏曲,以及最新的作品為鋼琴、打擊樂與大提琴三重奏《不確切的天空》,此首作品在台灣進行世界首演後,隨即將至歐美各地巡演。(林芳宜)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戲劇 穿透展場與劇場的魔幻未來

「透。 極界」視覺跨域創作《山谷.河流Ⅱ》

《山谷.河流Ⅱ》將呈現的是一幅「擬未來」的魔幻景觀,編導陸慧綿強調:「一個看似未來的場景,某個不具體的時間點,卻是很真實的時間感,可能是五十年後,或是在很近的未來,你就可以看到這整個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具有穿透感的魔幻寫實味道。」

文字|廖俊逞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音樂

遊子回台 連結音樂的光與熱

2006 Taiwan Connection 莫札特音樂節

由旅館業知名總裁嚴長壽與旅美小提家胡乃元發起的音樂推廣活動Taiwan Connection,今年邁入第三年,以今年最紅的音樂人物莫札特為主題,邀請多位旅居海外的台灣年輕音樂家,以及鋼琴家傅聰、中提琴家瑞納.穆、男中音威爾.哈特曼等大家參與,將莫札特的精緻音符散播到台灣各地。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音樂

創新南管,無敵鐵金剛也出席

弄樂〜玩南管的日子

「弄樂~玩南管的日子」中,一群年輕藝術家企圖創新南管,以期顛覆南管的既定形象。除了上半場呈現南管原貌的傳統曲目外,下半場則演出一曲全新創作的《大神魃》,訴說黃帝的女兒旱魃亙古漂泊不定的命運,其中〈金剛咒〉作曲家許淑慧還擷取卡通歌曲《無敵鐵金剛》的主旋律入曲,發展成眾人的驅神逐旱的聲響。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音樂

楊頌斯:「這是個會思考的樂團!」

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 與時代同步

歐洲最古老的三大管絃樂團之一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將在音樂總監楊頌斯率領下,首度造訪台灣。這個名團以後期浪漫樂派的經典詮釋聞名,同時維持著演奏當代作品的傳統,理察.史特勞斯、馬勒、德布西與斯特拉溫斯基都曾指揮過該團。現任音樂總監楊頌斯更是以拓展當代曲目為近期的工作目標。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從都會男女生活出發

《客廳》狂想家庭的另類構圖

最公共的空間,可能隱藏最私密的狂想;最簡單的居處,可能上演最複雜的人際互動。世紀當代舞團的三位資深舞者鍾莉美、燕樹豪、楊琇如分別以長年與父母同住的女人、合租公寓的單身男子、有小孩的已婚婦女之眼光,以肢體創想他們對客廳的記憶與自我構圖。 《客廳》一部曲〈寂寞的身與影〉,女子在熱鬧擁擠的客廳裡,與父母的情感臍帶深厚,卻渴求自己的獨立空間,舞作緩緩呈現主角與他人相同動作卻情緒抽離的距離感。二部曲〈倒流記憶的合宿〉顛覆傳統家庭性別意象:合宿的女子們在客廳光亮處以眼神和身體溝通大小故事,情感豐富而細膩,男子則在角落,男女、女女間有著微妙的化學互動。〈居家〉裡從客廳是孩子的遊樂場、母親茫然看電視,轉換到大人與小孩一同拼圖,重新建置家庭的情感內涵。 團長姚淑芬形容,這三位創作者試圖探索關於三十歲「成家立業」的各種感知。而從《客廳》的剖白、交會、拼貼中,自我的位置與情感空間,卻已悄然改變。(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差事劇團《敗金歌劇》

布萊希特逝世多少週年不是重點,劇名是否涉及對《拜金小姐》的反諷也無庸揣議。從十八世紀英國《乞丐歌劇》到二十世紀德國《三便士歌劇》再到二十一世紀台灣《敗金歌劇》,只是證明了每個時代的邊緣階層都有冤要伸、有歌要唱、有戲要搬。布萊希特給經典改頭換面從不手軟,演他的經典而不效法其手段,豈不被他笑煞?回頭看看,能夠抓緊台灣社會脈動的劇場,並非絕無僅有,但不流於悶鍋仿諷、不止於運將口舌,而能出以全面的社會觀察、伴隨痛快的歌舞娛樂,捨差事其誰!這一回,編導鍾喬擺明了左批中產小市民的自大盲目心態、右踢媒體和政客互相操弄的共犯結構,果然深得布氏反骨真傳。布萊希特向來就不在學院,而在市井、在劇場、在酒吧中間。差事一直在這些據點戰鬥,也越來越能夠掌握出擊的力道。盼他們這回能螁盡知識份子的言語和文藝中年的感傷,尋回市井旺盛的生命活力。讓台灣劇場可以無愧這個變化多事的年代,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藝術證言。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莎夏.瓦茲《肉體》Körper

兩廳院今年十月推出的「世界之窗德國狂潮」系列邀請了引領德國舞蹈劇場前衛風潮的莎夏.瓦茲舞團(Sacha Waltz Guests),實在非常難得。曾經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及柏林欣賞過該團演出的其他舞碼,震撼於她的搞怪顛覆,深入探究後,發現舞者的一舉一動及舞台呈現出來的整體視覺,都隱藏著濃厚的文化背景與內涵,吸引觀賞者無限的共鳴、衝擊與繆思。 尤其是來台演出的這齣震驚世界的身體書寫《肉體》Krper。莎夏鉅細靡遺地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性,巧妙地將十數位幾近全裸的舞者塞在十公尺高之玻璃建築物體中,利用身體與空間的幾何圖形互相呼應,不禁令人對於內在思維、外在美醜以及不可避免之死亡的重新定位。讓藝術、心理、醫學、體育、愛情、社會暴力中的身體意象均透過舞者與劇場配置呈現,走入一場絕妙、高潮迭起的超現實之旅,彷彿引領觀眾共同參與的一場儀式,令人期待與之心靈共舞。 文字|曾淑芸 喜愛歷史、文學,欣賞戲劇、舞蹈、古典音樂。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志工,並為美術館之友聯誼會會員。

文字|曾淑芸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華麗彈撥,箏琴競奏

王中山、解瑄同台競藝

當空靈婉約的中國古箏遇上高貴優雅的西洋豎琴時,會是何種風景呢?古箏與豎琴雖然都屬彈撥樂器,但音色與演奏技法卻各有千秋,一向在東西方音樂領域中也各有一片天地。國家國樂團近年來屢屢有創新之舉,此次名家系列更邀請了古箏名家王中山、國內豎琴才女解瑄領銜與國家國樂團同台演出,將呈現古箏與豎琴的另一種風貌。 王中山現任教於中國音樂學院,曾於一九八六年「中國第一屆古箏學術交流會」上發表演奏新技法,引起音樂界矚目,這些新技法經由演奏者們的推展,讓古箏的演奏進入更高的層次。國家交響樂團豎琴首席解瑄不僅有高深的豎琴演奏技巧,同時也活躍於多種不同型態的藝文活動,本場音樂會她將演出台灣作曲家洪崇焜為她量身訂作的豎琴協奏曲《思》。王中山的演奏素以熱情奔放著稱,而亮麗的解瑄對音樂呈現的掌控則巨細靡遺,在指揮家瞿春泉的帶領下,將是一場豐盛的音符饗宴。(林芳宜)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當代中提琴教母今井信子 展現獨奏丰采

今井信子(Nobuko Imai)出身於日本著名的桐朋學園(Toho School of Music),後於耶魯大學與茱莉亞音樂院就讀。她是唯一獲得慕尼黑與日內瓦國際中提琴大賽雙料獎項的中提琴家,精湛的演奏能力讓她成功地悠遊於各種不同的演出型態,至今與無數一流樂團、音樂家們合作過,如柏林愛樂、阿姆斯丹大會堂管絃樂團、馬友友、克萊曼、帕爾曼、席夫、史坦、祖克曼等。在忙碌的演奏生涯之餘,今井信子同時也於德國戴特蒙音樂院任教,並時常受邀於世界各大音樂節中演出。一九九六年她獲得日本音樂界最高榮譽之「山多利廳」大獎。 今井信子的音樂造詣獲日本作曲家武滿徹讚賞,曾為她創作一首中提琴協奏曲與獨奏曲。近年來,今井信子也致力於現代音樂的錄音與演奏。此次來台,由首位獲得慕尼黑鋼琴大賽首獎的日裔鋼琴家伊藤惠(Kei Itoh)為其伴奏,曲目從巴赫、布拉姆斯、舒曼到武滿徹,今井信子將展現她在各樂派音樂中的大師丰采。(林芳宜)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音樂新訊

廖嘉弘 揮灑阿瑪迪斯的真善美

今年為莫札特二百五十歲冥誕,全球各地無不卯足全力演出莫札特的作品,國內亦然,無論是管絃樂團、室內樂團、獨奏家等等,紛紛端出莫札特菜單,趕搭莫札特列車。由小提琴家暨指揮家廖嘉弘所創立的普羅藝術家樂團,成團五年以來,屢次呈現多樣化的節目內容,夏天才與維也納愛樂首席克諧爾演出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本月的「原典阿瑪迪斯─體驗莫札特人生三部曲」,則將以莫札特三首交響曲,綜觀作曲家的音樂人生。 旅居維也納十九年的指揮廖嘉弘,在音樂與藝術人文等面向均因此接受了嚴謹的訓練與深厚的薰陶,詮釋莫札特的音樂更能貼近原典的純淨氣質,一展莫札特音樂世界中的真善美。(林芳宜)

文字|林芳宜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玫瑰賊》久石讓2006亞洲巡迴演奏會

這個月重量級節目超集中,三大樂團和聲樂家同時擠進來,台北依然顯得處變不驚的樣子,不知是大場面看多了呢?還是像我這樣愛吃清粥小菜的人多了呢? 我最近很喜歡到紅樓劇場,在那個地方看表演好像有一種時空的靈氣,是摩登劇院釀不出來的氛圍。例如日前金枝演社的《浮浪貢開花》,覺得編得有點勉強,但是意思到了。這個月我最有興趣的,是胡撇仔戲《玫瑰賊》。「胡撇仔」是啥玩意兒?它就是日語發音的「Opera」,也就是堂堂正宗的台灣歌劇是也。君不見,至今野台戲看板上還註明著「某某歌劇團」名號。 胡撇仔戲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把現代潮流引進來,想像力豐沛的台灣民間藝人,把各種古怪的東洋、西洋要素,全都搗進歌仔戲裡。我最近看了唐美雲的歌仔版《歌劇魅影》,也看到明華園在《暗戀桃花源》裡的水中芭蕾這些都頗有當年胡撇仔戲的開創精神,不過要和正宗胡撇仔的異想天開相比,還有點太保守了呢!這次「臺灣春風歌劇團」號稱以全新劇場概念,重新展演胡撇藝術的「奢華美學」,是最挑動我好奇神經的表演。 容我夾帶推薦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巡迴演出。這個日本作曲家創作超過四十部動畫音樂,贏得多座日本金像獎。他的音樂與宮崎駿的視覺圖像結合,構成一種全新的東洋美學。清爽、浪漫又帶點揮不去、對時空的傷感。是那種我夢中驚醒時,仍隱隱在腦中迴盪的旋律。去聽吧!口袋沒被「三大」榨乾的朋友。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李寶春精演新老戲

主要想看李寶春,他身上有多少來自父親李少春的影子?又有多少來自現代生活的創新? 零零碎碎地聽京戲,聲音總是先拉住我。拔高的音量。 看表演的時候,很少能留在現場,心思總是隨著聲音漂走,這些聲音可以變成什麼呢?會是影片中一段精采的配樂嗎片中的人遠走,二胡淡出;或者,把傳統樂器的打擊部抽取出來,做成Ambient音樂,說不定比Brian Eno更好;或者,孫安進京可以在爵士Trio中玩即興嗎? 心思漂回來的時候,戲已經唱完了。 文字|賀照緹 紀錄片導演。拍過客家樂團、南美洲及中歐的手風琴、黑道兄弟,以及蟑螂

文字|賀照緹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新古典舞團 四位編舞新銳出場

《時光複寫》,奔向相遇的詩意

「時光」對創作脈絡和舞者身體將激發何種既回歸又迎向的身姿?新古典舞團推出四位編舞新銳的新作,林惟華、林維芬、陳逸民、魏光慶分別以徐志摩的詩、卡夫卡的《蛻變》、及舞者散文創作構築畫面情境,碰撞出時間之流中人與人的相遇、錯過、搖擺不定、渴求或窺伺、遠颺與微笑。 如同林惟華最迷人的〈相遇〉,舞者眼神交會、擦肩錯身、抱緊推開,在時空的變化軸上滑出交叉或平行線,剎那相會卻電光石火;林維芬〈不確定主義〉因質疑而恆處搖晃與突破,肢體動力隨音樂節拍而傾斜變化;魏光慶〈微笑,揮手,說再見〉追溯三人的友情歷程,同做、輪做、倒著做一套動作,是在回首中瞻望未知;陳逸民〈蛻變〉的身體變成兩條蟲,他們蜷縮扭曲變形,丟掉優美的線條,在蠕動中找尋飛翔;魏光慶〈99%數紅〉在女人與經血、落紅、分娩、戰爭的紅色暈染下,微量百分之一才是自己可決定的顏色。 「我們將大舞台的大幅肢體動作,回縮到自身細膩敏感的表演,不用一個人震攝全場,而是與一百個人共同呼吸。」四位編舞家將勾動你詩意的閃光,於時間奔停中。

文字|周倩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