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PAR表演藝術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玫瑰賊》久石讓2006亞洲巡迴演奏會

這個月重量級節目超集中,三大樂團和聲樂家同時擠進來,台北依然顯得處變不驚的樣子,不知是大場面看多了呢?還是像我這樣愛吃清粥小菜的人多了呢? 我最近很喜歡到紅樓劇場,在那個地方看表演好像有一種時空的靈氣,是摩登劇院釀不出來的氛圍。例如日前金枝演社的《浮浪貢開花》,覺得編得有點勉強,但是意思到了。這個月我最有興趣的,是胡撇仔戲《玫瑰賊》。「胡撇仔」是啥玩意兒?它就是日語發音的「Opera」,也就是堂堂正宗的台灣歌劇是也。君不見,至今野台戲看板上還註明著「某某歌劇團」名號。 胡撇仔戲是日據時代,日本人把現代潮流引進來,想像力豐沛的台灣民間藝人,把各種古怪的東洋、西洋要素,全都搗進歌仔戲裡。我最近看了唐美雲的歌仔版《歌劇魅影》,也看到明華園在《暗戀桃花源》裡的水中芭蕾這些都頗有當年胡撇仔戲的開創精神,不過要和正宗胡撇仔的異想天開相比,還有點太保守了呢!這次「臺灣春風歌劇團」號稱以全新劇場概念,重新展演胡撇藝術的「奢華美學」,是最挑動我好奇神經的表演。 容我夾帶推薦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巡迴演出。這個日本作曲家創作超過四十部動畫音樂,贏得多座日本金像獎。他的音樂與宮崎駿的視覺圖像結合,構成一種全新的東洋美學。清爽、浪漫又帶點揮不去、對時空的傷感。是那種我夢中驚醒時,仍隱隱在腦中迴盪的旋律。去聽吧!口袋沒被「三大」榨乾的朋友。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李寶春精演新老戲

主要想看李寶春,他身上有多少來自父親李少春的影子?又有多少來自現代生活的創新? 零零碎碎地聽京戲,聲音總是先拉住我。拔高的音量。 看表演的時候,很少能留在現場,心思總是隨著聲音漂走,這些聲音可以變成什麼呢?會是影片中一段精采的配樂嗎片中的人遠走,二胡淡出;或者,把傳統樂器的打擊部抽取出來,做成Ambient音樂,說不定比Brian Eno更好;或者,孫安進京可以在爵士Trio中玩即興嗎? 心思漂回來的時候,戲已經唱完了。 文字|賀照緹 紀錄片導演。拍過客家樂團、南美洲及中歐的手風琴、黑道兄弟,以及蟑螂

文字|賀照緹
第167期 / 2006年11月號
舞蹈新訊 新古典舞團 四位編舞新銳出場

《時光複寫》,奔向相遇的詩意

「時光」對創作脈絡和舞者身體將激發何種既回歸又迎向的身姿?新古典舞團推出四位編舞新銳的新作,林惟華、林維芬、陳逸民、魏光慶分別以徐志摩的詩、卡夫卡的《蛻變》、及舞者散文創作構築畫面情境,碰撞出時間之流中人與人的相遇、錯過、搖擺不定、渴求或窺伺、遠颺與微笑。 如同林惟華最迷人的〈相遇〉,舞者眼神交會、擦肩錯身、抱緊推開,在時空的變化軸上滑出交叉或平行線,剎那相會卻電光石火;林維芬〈不確定主義〉因質疑而恆處搖晃與突破,肢體動力隨音樂節拍而傾斜變化;魏光慶〈微笑,揮手,說再見〉追溯三人的友情歷程,同做、輪做、倒著做一套動作,是在回首中瞻望未知;陳逸民〈蛻變〉的身體變成兩條蟲,他們蜷縮扭曲變形,丟掉優美的線條,在蠕動中找尋飛翔;魏光慶〈99%數紅〉在女人與經血、落紅、分娩、戰爭的紅色暈染下,微量百分之一才是自己可決定的顏色。 「我們將大舞台的大幅肢體動作,回縮到自身細膩敏感的表演,不用一個人震攝全場,而是與一百個人共同呼吸。」四位編舞家將勾動你詩意的閃光,於時間奔停中。

文字|周倩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藝術節新訊

五檔演出 讓台北舞台很「北京」

兩城文化交流 「北京週」好熱鬧!

在台北要吃北京烤鴨不難,但要在兩星期內一口氣看五檔來自北京、涵括音樂、戲曲、雜技、舞蹈的藝術表演,可就是難得又難得!藉著「兩岸城市藝術節北京週」的上場,台北的表演舞台也要變得很北京! 這是兩岸的文化界首次以城市為對等交流單位,九月台北市送出北市交、北市國、漢唐樂府、創作社劇團、台北越界舞團與華岡藝校到北京去一展台北表演藝術風貌,十月就換北京送來北京交響樂團、北京京劇院、中國雜技團、北京現代舞團與北京市第二中學舞蹈團來台北表演回禮。 「北京週」的演出中,北京京劇院一反以往訪台演出所排出的經典戲碼,帶來的是創新前衛的「小劇場京劇」:《馬前潑水》與《閻惜姣》;前者出自朱買臣的故事,後者則是改編自京劇名戲《烏龍院》。而北京交響樂團則將在指揮譚利華領軍下,演出方可杰作曲、洋溢西藏風的《熱巴舞曲》與唐建平所作的《聖火2008》等曲目。(莊珮瑤)

文字|莊珮瑤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慾望城國》

莎士比亞的作品在清末民初時就傳入中國,深受當時知識分子的喜愛,因此許多話劇就經常將莎士比亞的劇本拿來改編。最常引用的自然是《哈姆雷特》,而《馬克白》也曾在一九一六年被改編成話劇《巫禍》。 莎士比亞的作品對中國而言並不陌生。一九八六年吳興國改編馬克白的《慾望城國》首演,因其京劇的元素在國內大受好評,甚至受邀至國外演出。然而也因京劇與莎翁相結合的原因,令許多評論者認為,《慾望城國》中的京劇佈景與燈光表演的形式,淡化甚至乏味了《馬克白》的戲劇張力。然則二十年過去了,我之所以選擇《慾望城國》為十月推薦戲劇,不僅再次肯定當年吳興國創新的精神外,更期待此次的「再」演出,除了展現京劇表演和莎士比亞作品的精采結合外,更能將《馬克白》深刻的情感重新詮釋出來。 文字|黃征 28歲,目前擔任千翔保全駐保誠人壽保全員。喜歡欣賞藝文表演,最喜愛室內樂。迷戀霍洛維茲。

文字|黃征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戲劇新訊 尋找東方的前衛身體

牯嶺街小劇場「肢體劇場,亞洲發聲」

以「東方前衛」為活動主軸的台北藝術節,今年結合「牯嶺街小劇場」的策展創意,以「肢體劇場,亞洲發聲」為題,四檔演出分別從戲劇、舞蹈、數位藝術等面向,思考長期受到歐美文化影響的亞洲身體,如何打破禁忌與藩籬,展現屬於東方文化的前衛本體。 韓國首爾NOTTLE劇團《歸途》改編自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反戰諷刺詩作《死亡士兵的傳說》,集合了默劇、舞蹈、肢體動作與音樂等超越語言限制的表演媒介,質問著存在於「戰爭」與「生活」間的人們,「心」該如何安放?甫創團的「8213肢體舞蹈劇場」由舞者孫梲泰與董怡芬組成,作品《三氯乙烷釋放體》由劇場導演符宏征跨刀整合,將兩人過去一年放逐流浪異國,接受不同文化撞擊的感受,透過肢體展現。 《非關展覽》是新加坡年輕數位藝術家Choy Ka Fai在二○○三與二○○五年間,於跨界合作團體KYTV(Kill Your Television Artist Collective)中所發表的兩個作品Design For Death、Not available on Print Date的集結,表現形式介於表演和視覺藝術之間。壓軸演出則為日本知名劇團Pappa TARAHUMARA男演員松島誠的獨立創作《HANE-G》,劇名日文為「羽根爺」,指的是一位有翅膀、會飛的老爺爺,從他的角度,凝視都會人寂寞的心靈。(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戲劇新訊 辯證愛情,魏瑛娟、王嘉明各自表述

莎妹劇團《當我們巡迴去討論愛情》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將要全台灣走透透,帶著《當我們巡迴去討論愛情》的兩個小品,要與台東劇團等在地團隊,以愛情為主題進行創作交流。 魏瑛娟《文藝愛情戲練習》首演於一九九五年,是當年小劇場膾炙人口的經典。在宛若早期文藝電影中的場景復古的路燈、遍地秋楓落葉中,二男二女演繹四個片段:一位女子追求男同性戀者的挫敗、兩個女同性戀者的相悅、一對異性情侶的交錯、兩位男同性戀者的交歡;懷舊台語歌曲,瓊瑤電影中純情男女的擬態,時而以誇張的對嘴、滑稽的舞蹈動作演出閩南語劇中男女因金錢無法結合的悲慘情節,傳達愛情裡流動的權力關係、情慾鬥爭和理想幻象的虛無。 王嘉明《請聽我說》則從日常口語中取材,並轉化為充滿節奏,或詩意或辯證的韻文口白,而在看似真理般戀人絮語的背後,卻充滿對愛情的嘲諷、以及營造出因錯置而突梯的語言喜感,構成一齣「肥皂反肥皂」劇。此次巡演,請來前夾子電動大樂隊主唱應蔚民擔任現場琴師,佐以復古懷舊配樂,讓戲充滿諧謔嘲諷,既親切又疏離的劇場魅力。(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音樂新訊 高市交演繹拉丁美洲音樂風情

鋼琴和小提琴共舞「探戈之夜」

皮亞佐拉憂傷的探戈樂章,在沁涼晚風中緩緩流瀉,鋼琴和小提琴迷離交織,探戈舞者激情起舞,今年秋天很布宜諾斯艾利斯!高雄市立交響樂團在古典之外,提供聽眾另種聆賞趣味,特別邀請阿根廷小提琴家辛多里(Raefel Gintoli)、鋼琴家狄艾拉(Oscar De Elia),以及兩位探戈舞者寶拉(Paula)與克里提安(Cristian)來台,帶來充滿中南美氣味的「探戈之夜」。 被譽為阿根廷國寶的小提琴家辛多里,多年來身兼獨奏家和布宜諾斯艾利斯三重奏團員的身分,足跡踏遍全世界,這回則是第二次與高市交合作。鋼琴家狄艾拉多次與阿根廷國家交響樂團同台,並以探戈四重奏的組合演出,和舞者合作默契十足。「探戈之夜」將演出皮亞佐拉、羅德里茲、皮羅多、帕格里斯、布拉薩、米羅、羅蘭斯等探戈作曲家的作品,在激情又憂鬱感傷的樂聲演奏中,搭配現場探戈舞蹈,讓觀眾感受無法抗拒的拉美熱力。(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潔西.諾曼

如果問當今男高音當中,誰人是王?我可能要考慮一下。但若問當今女高音當中,誰堪稱后?舉世群芳大概非潔西莫屬。她就像蜂王、蟻后一樣,光是站出來就威儀天下,無人敢與之衝撞。世上所有其他歌手,包括那些退而不休的「老三大」,品評起來總有那麼一點兒互見長短,但是偉大的潔西,她就是完美的代名詞,她就是標竿。從極重到極輕、從極古到極今、從極嚴肅到極通俗,她的聲音似有無止境的可能性,千變萬幻,完美如一。 我之所以獨對潔西如此敬畏,是因為早年曾有靈魂被攝走的經驗。二十年前影碟還是奢侈品的時候,我在學校試聽室欣賞她所演唱的華格納《愛之死》,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伴奏。在那狹小、無法逃躲的密閉空間裡,第一次聽到七魂出竅,感受音樂帶來的極樂世界。從此,潔西成為極少數我沒有念頭去挑戰的聆聽對象。對,只有敞開防線的份兒。 潔西也是世界音樂盛會的寵兒,體態驚人是她的招牌形象,新聞超多。例如在法國一婦當關引吭高歌《馬賽曲》、在日本贏得數十分鐘掌聲謝幕等,也有某雜誌曾因報導她被旋轉門卡住的新聞,而被她一告出名。總之,潔西是當今少數活著的音樂傳奇,您若口袋有餘裕,儘管去搶票,相信會覺得值回票價,此生不抱憾。嗯,誰來贊助我呢?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文字|楊忠衡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兩大超級天團木管首席跨國合作

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

在古典樂界,誰說王不能見王?創立於一九八三年的「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由世界兩大超級樂團「維也納愛樂」與「柏林愛樂」管樂首席跨國組成,團員皆是首屈一指的管樂名家。自維也納首演開始,該團即成為樂評眼中大師水準的代名詞,更有人認為,維也納和柏林兩大天團各踞一方,卻因「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的誕生,而真正達到音樂上的交流。 「維也納‧柏林木管五重奏」的成員包括維也納愛樂長笛首席舒茲、前柏林雙簧管首席雪倫伯格、單簧管托依伯、法國號多爾及低音管達米艾諾,其中最為國內樂迷熟知的要算是曾經來台舉行獨奏會的舒茲、雪倫伯格兩位巨星。該團兼擅古典及現代曲目,木管和聲精準而細緻,來台兩場音樂會,演出曲目有萊夏的木管五重奏、莫札特的C小調小夜曲、莫札特歌劇《女人皆如此》以及貝多芬的降E大調木管五重奏。(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點歌時間》

而生活永遠是無法逃遁的牢籠。 日常生活歷過種種囂嚷、靜寂、昇迭、淡瘠、滅幻,終將沉默為自我的孤存,而最後面對的永遠是自己。淡若無覺底常習,在某些時刻總要增殖為無限巨大的迫力,一點一點折蝕生命。 做著常務的主角拉許(Rasch),在無言底生活裡無能為力,而《點歌時間》終究無法慰解註定只能自視底靈魂。 或者,不用懂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只要活著,彷彿就可以懂得這生活逼視的懾人。 文字|賴譽夫 28歲,廣告系畢。出版社編輯/業餘歌者、樂手/寫作者/複合媒材創意作者/乙組棒球員

文字|賴譽夫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音樂新訊

柏林愛樂小提琴首席瑞內頌尼帶領 德國Divertimento 重奏樂團首度訪台

柏林愛樂旗下擁有許多不同形式的小型演奏組,如柏林愛樂銅管室內樂組、Divertimento重奏樂團、和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等,這些室內樂團體在柏林愛樂的金字招牌「加持」下,演出品質和票房都有保證。此次國台交邀請來台的Divertimento重奏樂團組建於一九八四年,以柏林愛樂小提琴首席瑞內頌尼(Rainer Sonne)為首,並根據曲目編制需要,邀請世界其他頂尖樂團的音樂家加入。Divertimento重奏樂團主要演出傳統古典室內樂小品,特別擅長莫札特的嬉遊曲,風格古樸愜意不失典雅,給聽者愉悅的感受。 除了瑞內頌尼,樂團的低音提琴如道夫瓦徹(Rudolf Watzel)也是重量級人物,一九六八年加入柏林愛樂,並曾於一九九九年至二○○○年間,擔任柏林愛樂樂團的團長,是目前樂團中資格最老的演奏家之一。此外,上海出生、活躍於歐洲樂壇的華人小提琴家張纓也將參與演出。此回來台將與國臺交進行交流,並舉辦大師講座,兩場音樂會曲目包括羅塞蒂、狄特斯道夫、莫札特、布拉姆斯,貝多芬、羅西尼等作曲家的協奏及重奏作品。(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舞蹈 古名伸與湯姆.葛雷聯手打造數位肢體幻境

《記憶拼圖》玩味身體與影像的曲折華麗

曾與英國DV8肢體劇場、舞台劇《魔戒三部曲》合作的湯姆.葛雷,作品細緻,擅捕捉景物的反射轉折。此次在台灣攝取的田野式影像,提供了較不賁張及謙虛的畫面,讓舞者一上場,立即擁有更強烈的視野和力量。舞動的身體和流動的影像如唱雙簧,幻化為相互纏繞及反覆詰問的記憶旅程。

文字|周倩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舞蹈

集結十五年的樂舞採集精華 原舞者告別台北 《拾舞》洋溢戲味

原舞者將於二○○七年一月搬離台北現址,進駐花蓮壽豐鄉池南村,汲取原鄉養分,重新定位出發。這次道別,他們為了突顯社會體質、部落文化、舞團舞者步履情緒的轉變,《拾舞》整合劇場形式與祭儀樂舞,加入影像、文字、說書、吟唱、配樂等元素,讓老中青少四代活力在舞台上交融爆發。

文字|周倩漪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戲劇 南台灣姑娘「硬」起來,反戰精神笑給你知

台灣百年砲管vs.希臘千年喜劇

古希臘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以女性為主角、以反戰為題材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將在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的改造下,成為在台南億載金城古蹟前演出的台語俚俗版。呂柏伸這回不以劇中人物的對白押韻為重,觀眾將會看到火辣的鋼管舞女郎艷舞、床上的枕頭仗,連鄉土味十足的「去了了」哭調也被搬上場。

文字|楊美英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戲劇 愛情是一場賭局,選擇需要勇氣

《手牽手紀念日》的愛,熟男熟女才懂

《手牽手紀念日》改編自好萊塢劇作家法蘭克‧基羅伊(Frank D. Gilroy)的舞台劇本The Only Game In Town,曾拍成電影,由伊麗莎白.泰勒、華倫.比提領銜主演。這回由名編導吳念真動手改編,由羅北安執導,姚坤君、王維明主演,把場景從賭城搬到高雄,搬演一場熟男熟女的滄桑愛戀。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音樂 NSO「發現理查.史特勞斯」系列

後英雄時代的英雄禮讚

看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

繼「發現馬勒」、「發現蕭斯塔可維奇」之後,NSO要在06/07新樂季帶領聽眾「發現理查.史特勞斯」。作為一個銜接古典音樂浪漫時期與二十世紀現代音樂的作曲家,史特勞斯的特出之處在哪裡呢?藉由剖析克來門斯.克勞斯與卡拉揚兩位指揮大師不同的《英雄的生涯》錄音版本,文化評論家楊照解讀出史特勞斯的「英雄」與時代變遷的特殊意義。

文字|楊照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音樂 來自伏特加故鄉,引爆零下10℃的小提琴

粹鍊北國烈焰之音-瓦汀.列賓

附:歡慶二十,NSO從古典跨流行

聽列賓的現場錄音,耳尖的樂迷大都會發現他的琴聲十分獨特,他能在小提琴上拉出一種像中提琴的聲音,甚至有時像大提琴那般低沈。這種偏暗而深沈的音色把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慢板樂章演奏得十分悽楚和憂傷,不禁讓人聯想起俄羅斯白茫茫的冬天和伏爾加河畔森林裡的夜晚。

文字|廖俊逞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玩偶之家─娜拉》

十月份各大大小小藝術節一起登場,戲劇、舞蹈、馬戲如花火般接連迸放,一時讓台北較諸世界各國際都會亦不遑多讓。「德國狂潮」系列當然個個不可錯過,「新舞風」的巴西古朋舞團我早在坊間DVD見識其流麗深情的丰采,這次來台當然也令人企盼。 但如果你的時間或荷包有限,只能擇一觀賞的話,我還是要推薦來自柏林的《玩偶之家─娜拉》,一瞻歐陸「導演劇場」三十年來平地起高樓的豐碩成果。劇本不難找,讀過劇本再看戲,更能體會導演之犀利大膽、演員之不設退路,保證更加樂趣無窮。歐斯特麥耶以肢體和場面調度挖掘人物真實關係的本領,以及直指要害的詮釋觀點,有如一堂紮紮實實的劇場課,足以讓眾多把矯揉做作當優雅的導演、軟吞吞還以為在演內心戲的演員,徹底醒悟,也可為台灣向來用「寫實」掩飾創意匱乏的設計,下一劑猛藥。能看到這樣一齣易卜生,觀眾和劇作家,可都賺到了。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6期 / 2006年10月號
舞蹈新訊 秦Kanoko以舞踏身體凝視歷史

《天然之美》為樂生院請命

一九九八年首次踏上台灣土地,日本舞踏藝術家秦Kanoko找到現代化日本所失落的認同和歸屬感,認為藝術不該脫離生活的她,於是決定落腳台灣,將舞踏扎根在這塊土地上,探觸台灣人的身體性。去年,秦Kanoko正式成立舞踏團體「黃蝶南天舞踏團」,以「台灣舞踏的可能性」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創團作《瞬間之王》控訴消費主義當道的社會,而今年,則以《天然之美》關注樂生療養院拆遷的問題。 《天然之美》原為民間歌謠,誕生於日本接受西方思維的明治時期,這是一首由馬戲團或街頭藝人演奏,帶有悲傷氣氛的曲子,以簡單詞句歌詠失落的自然之美。秦Kanoko表示,這首歌是日本近代化的代表產物,同樣的,「樂生院」也是一九三○年由日本政府為了邁向「近代化」,所設立的痲瘋病患隔離機構。因此,秦Kanoko透過歌曲存留在心中的憂傷印記,對照樂生院長期被遺忘、受文明迫害的院民身體中的悲哀,創作這支舞踏作品。舞台是一座八角型的納骨塔,舞者身體成為樂生院逝去靈魂進住的所在,用舞踏塗白的身體喚起被封凍的記憶。(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誠品戲劇節 《文生.梵谷》《小船幻想詩──為蒙娜麗莎而做》《變成雲的男人》

賴聲川在他的《創意學》中說,有創意的難題才能激發創意的解題方式。今年誠品戲劇節拉攏劇場和美術對話,就是一道精采的難題。三位解題導演各有獨特風格:擅長語言遊戲的王嘉明要探測濃重熾烈的梵谷,實驗現代崑曲的戴君芳要揭發達文西的雌雄同體,以超現實意象取勝的郭文泰,更是名正言順地幫超現實大師馬格利特作潛意識導覽。這幾位偶像級畫家遭到跨界粉絲膜拜頂禮與解構凌遲,是不可不看的盛事。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文字|鴻鴻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舞蹈新訊 在空間與空間的交界上跳舞

驫舞劇場舞出《樓梯》的另類狂想

由清一色男舞者組成的「驫舞劇場」,去年才正式成軍,就吸引一大票忠實粉絲,創團演出《M DANS》不僅票房亮眼,作品也頗獲好評,儼然形成一股令人不容忽視的舞蹈新勢力。今年新作《樓梯》用「命題作文」的方式,以「樓梯」為舞台上主要物件,改變跳舞的空間與方式,編舞家陳武康、黃翊、楊育鳴、蘇威嘉、周書毅等人共同創作,或延伸想像或另類解讀。 藝術總監陳武康說,樓梯可以喻作生命旅程,青春正盛之時,衰敗死亡也如影隨行,彷彿踏在樓梯最高處旋即墜落。楊育鳴以虛寓實,在燈光切割出的區位裡,有人拼命想往上爬,有人則對高處怯懦不已,但彷彿都有股力量牽制、操控,像是不得已的人生處境。蘇威嘉運用樓梯危險的空間特性,創造不穩定的動作質感,兩名舞者在狹小空間不斷反覆纏繞,象徵兩人關係沒有出口的僵局。樓梯也是空間和空間的交界,最年輕的編舞者黃翊捕捉其模糊曖昧的空間感,以超現實手法,將影像和真實空間時而切割時而並置,形成蒙太奇的拼貼趣味。此外,這次演出特別邀請紐約Ballet Tech舞團的編舞家Eliot Feld,為他們量身訂做一支十分鐘的小品,在史蒂芬.賴克的極限音樂中,以上下樓梯的純粹腳步動作,變化出豐富多樣的身體運動。(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台南人劇團《利西翠妲》

「經典再詮釋」已不再是新興風潮,而是理所當然的趨勢。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以跨文化戲劇見長,將當代元素及本土文化注入古典文本,其作品可見學院的根基亦兼具前衛的創新,跳脫傳統設限的詮釋觀點,在不悖乎文本的情況下,用新手法提出新見解、新思維、新視界:《馬克白》轉為三個女巫的嬉戲樂園,也第一次讓我見識台灣劇場長久未見的視聽饗宴;《哈姆雷》成為檢視劇場及扮演慣性的場域,足見導演借物說理的本事。這次的希臘喜劇《利西翠妲》最為人所知的妙想就屬「性罷工」了!又將在億載金城登場,塑造環境劇場的氛圍,是否將啟發觀眾對於戰爭與和平的共鳴?將是繼《安蒂岡妮》之後,再度挑戰古希臘文本,這次又會給觀眾怎樣的視聽驚喜,讓人拭目以待。 文字|吳政翰 24歲,目前服役中。台大戲劇系第二屆畢業,「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曾任「國藝會表演藝術行銷平台」藝術評論專員、台大教學助理等。

文字|吳政翰
第165期 / 2006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