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華山 與舞相遇的三種方式 2018相遇舞蹈節
2018相遇舞蹈節由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策劃,將於三月下旬在華山登場的「相遇舞蹈節」,以三大主題「翻轉空間」、「議題關照」、「注目新人」,匯聚八組創作者,在重新出發的烏梅劇院,與觀眾「相遇」。而為了消弭行內外的隔閡,創造相遇的場所,舞蹈節也推出演前導聆、校園包場、工作坊等活動,建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期待透過身體的體驗,讓觀眾理解舞蹈,也讓創作者接觸素人,養成溝通傳達的第一步。
由三十舞蹈劇場團長吳碧容策劃,將於三月下旬在華山登場的「相遇舞蹈節」,以三大主題「翻轉空間」、「議題關照」、「注目新人」,匯聚八組創作者,在重新出發的烏梅劇院,與觀眾「相遇」。而為了消弭行內外的隔閡,創造相遇的場所,舞蹈節也推出演前導聆、校園包場、工作坊等活動,建構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平等」,期待透過身體的體驗,讓觀眾理解舞蹈,也讓創作者接觸素人,養成溝通傳達的第一步。
在「四季.台灣」音樂會中,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特邀七位台灣作曲家與五位國外作曲家,各自用獨特的音樂語彙,闡述對台灣這片土地的情感,對大自然的感激。全場無伴奏且多聲部的曲目安排,挑戰合唱團的演唱實力,並結合了影像、劇場、旁白,將以合唱劇場的形式,勾勒出這片土地兼容並蓄的特質。
今年的TIFA,NSO將在呂紹嘉指揮下推出「馬勒第七」音樂會,將演奏兩首重量級經典布拉姆斯的《命運之歌》與馬勒的第七號交響曲,兩曲都以一個節奏開始,並貫穿全作。在古典音樂愛好者耳中,兩部作品使用的節奏元素雖不同,但都會令聽者立刻與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連上線。
在獲得魯賓斯坦國際鋼琴大賽銀牌的十年後,鋼琴家胡瀞云再度展現她「十年磨一劍」的指下功力,以「極綻」獨奏會探索鋼琴的無窮可能,也以鋼琴展現精采的音樂藝術,巧心安排的曲目,在極端的聲音對比中,呈現豐富的音樂色彩。同月,她也將與國臺交和指揮陳美安合作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唯有透過琴音,才能領略胡瀞云無止境的藝術追尋
兩位旅美的台裔演奏家小提琴家黃俊文與鋼琴家黃海倫,難得聯袂回台舉辦音樂會,以二重奏形式演出,曲目安排讓人感受到從十九世紀下半葉到廿世紀上半葉,從浪漫橫跨到現代的不同風情,旋律與技巧、趣味與深度兼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的「創意競演」今年來到第二屆,決選隊伍的創作將在四月的「2018臺灣戲曲藝術節」演出,有小表演廳的《孟.夢之間的時光》與《女人孟》,大表演廳的《琵琶行》與《What's 黑盆》,均在戲劇顧問一年來的陪伴下呈現;另去年首屆的優勝製作《孟婆.湯》則將打頭陣搬演,劇本剖析王寶釧、潘金蓮、白素貞和「孟婆」等傳統女性角色,並結合布袋戲與現代偶戲,令人期待。
由貝爾蒙與麥耶兩位藝術家組成的「聲光劇團」,將於三月底帶來他們的作品《馬戲暗影》,演出融會砂畫、偶戲、動畫影像等呈現方式,並邀請法國知名童書作者暨繪本畫家沛浮撰寫演出腳本,故事以馬戲團為背景,乍看之下似乎是描述雜技藝人與動物的無奈,整體氣氛既詼諧又帶點懸疑與黑色幽默,最終在熱鬧嘉年華裡讓觀眾看到世界的溫馨與美好。
日本稱真名使用的帳號為「真號」,抒發負能量的帳號即為「病號」,動見体新作《病號》便以網路匿名文化為主題,對這「反應要快/情緒要大」的社會提出質疑。由核心成員共同排練與發展而成,編劇王靖惇表示《病號》探究的是網路匿名文化對行為模式的影響,重點仍是「人」。
首演於二○一五年的利賀藝術節,由鴻鴻執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阿拉巴爾同名作品的《戰場上的野餐》,將於四月中重製推出。原劇以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與政治,鴻鴻的改編引用小津安二郎的戰時日記,並將劇中士兵的角色身分改為原住民,以此做「某種台灣狀況的隱喻」。
由黃健豪與蕭東意兩位演員聯手、至今已成軍七年的嚎哮排演,將在本次臺南藝術節再一次玩轉經典,他們選擇了可謂「覬覦」已久的《等待果陀》,並將其重寫成《太空救援:果頭計畫》。「嚎哮」一貫的演出風格,是以原著為底,透過演員不斷對話排練來發展故事(以及其他那些有的沒的:永無止境的雙關語,廢到令觀眾發笑、也令演員笑場的情境等),以此完成屬於他們的獨特改編,輕鬆愉悅、荒謬誇張又確能排解壓力的整晚演出。 場景設定在異星球,兩個與世隔絕、等待救援的太空人,正百無聊賴地沒事找事、打發時間。再度與團隊合作的《凶宅》系列劇作家王健任,將擔任看顧劇情走向的關鍵人物,當演員一面工作、一面以語言丟接和即興時,身為編劇的他時時刻刻在記錄、整理,希望在插科打諢之餘,還能為此劇「添加一層厚度」。 他們也計畫在改編時,加入屬於同世代年輕人長久以來「等待著未知的結果」和「未知地等待著什麼」的奇妙困境。「假如我們把目的拿掉、只是等待,只專注於『等待的過程』」蕭東意問,「這樣的價值觀,會不會其實更好呢?」或許也正如原劇那樣,果陀(或救援),是不會來的,過程終於成了我們僅有的一切。
身為中部人,台中歌劇院的NTT-TIFA策劃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節目,《這我可從沒做過》,我也從來沒看過,從Youtube得到靈感,舞台上堆滿各種奇怪的道具來複製影片,劇場是容納各種藝術形式的場所,《這我可從沒做過》讓人對劇場還可以是什麼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因為有Kid Koala,你可以上水管找他很常穿著無尾熊裝的表演,感受他超fun超chill的刷碟演出,他跟Peeping Tom和Gorillaz合作過,也是Radiohead、Bjork,DJ Shadow等指名的暖場嘉賓,重點是他是加拿大華裔,不是澳洲人,但名號叫做無尾熊,真的很奇怪,值得一看。 其實三月也很想看莎妹的《親愛的人生》跟三谷的《變身怪醫》,但不在台灣,請幫我去看吧! 文字|簡莉穎 劇場編劇
TIFA十年,我也忘記跟了幾年。不熟孟若,但我明白短篇小說迷人之處,《親愛的人生》這次表演者包含了演員、舞者、布袋戲偶師,莎妹多次取文學發展作品,好奇這回製作,文字會化成什麼樣呈現。 另一齣想看的是聲光劇團《馬戲暗影》。儘管不是第一次看沙影或光影的表演,但對每次這樣的元素還是仍讓我趨之若鶩,簡單元素更能看出創作者的情感,限制的條件更能看到創作者的想像,不通過語言在劇場和創作者一同靠近。 我也很想看NTT-TIFA策略1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不知道在搞什麼的演出都讓我蠻想看的,但那週要進劇場了,很可惜。 文字|王肇陽 劇場演員
歌,是語言的花朵。想要表達什麼樣的心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吟唱。花朵訴說的語言只有對它傾心的人懂,不論它綻放的位置在大地、在花圃,還是在人們的心中。三月,是百花盛開的季節,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將以「花」作為主題,邀請日本女高音市原愛(Ai Ichihara)擔任演唱,在張佳韻的指揮下,以各式各樣的奼紫嫣紅,逼去冰冷的寒意,帶來春天的信息。 故事,從一段淒美的愛情說起。二次大戰前夕,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來到東京,孤單寂寥的留學生涯,因為有了一位日本女孩的陪伴而備感溫馨。可惜在那樣的大時代,兩人因為家庭與戰事的種種因素被迫分離。無奈的他,也只能將悲痛化為音符,以《秋菊》這首歌,記錄這份未竟的戀情。除此之外,鄧雨賢的《雨夜花》、楊三郎的《孤戀花》,在那日治時期訴說著情愛,也抒發台灣人民的心聲。日本作曲家滝廉太郎《花》、山田耕筰的《枸橘之花》等,都是藉著花語,表達情感的傑作。當然,江文也的《台灣舞曲》、郭芝苑的《三首台灣民間音樂》,更將這塊土地的芬芳昇華,以悠揚的旋律傳遞。
源於自身喪女的創傷經驗,加拿大劇作家強納森.楊與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合作,打造了《愛與痛的練習曲》,透過此作,強納森.楊重現並探討自己經歷創傷時所體驗到的多層次疏離。結合敘事與肢體,強納森.楊與基德皮沃現代舞團一同上場演出,完成一次次劇場中療傷的藝術之旅
每次演出都像一場實驗的河床劇團,這次新作《當我踏上月球》也不例外,在阿波羅十一號完成登月壯舉的故事提示中,邀請觀眾站上三公尺高的觀眾席,低頭看著遙遠舞台區的演員與繁複多變的投影,彷彿去到許多夢境中的他方「我相信所有參與這趟旅途的人,都有著希望離開地表、飛出地球的願望。」導演郭文泰如是說。
繼去年在「舞蹈秋天」推出《全然的愛與真實》,蘇文琪在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駐村的激盪持續延燒,「彩虹三部曲」的第二部《從無止境回首》將在三月初現身。回歸探索身體的起點,蘇文琪邀請印尼Senyawa樂團與印尼宮廷舞者Danang Pamungkas、Luluk Ari Prasetyo擔綱演出,企圖探問:宇宙最原始的能量律動何在?
迎接這個春天,朱宗慶打擊樂團推出兩場演出企畫,一是邀請中生代華人作曲家創作全新作品的「遇見五位作曲家的真實告白」,一是集結多首貼近朱團本色的打擊樂曲的「綻放美好關係的非典型告白」,新穎的樂思與表演形式,將讓朱宗慶打擊樂團透過「告白」,深深「打」動你的心!
今年是台北愛樂室內及管絃樂團的創團音樂總監亨利.梅哲的百歲冥誕,為了紀念這位為台灣音樂貢獻良多的指揮家,樂團特地推出當年該團首度進入國家音樂廳演出的節目莫札特的《女人皆如此》,復刻當年「半製作」的形式,在新世紀呈現這齣內容依舊辛辣的諧趣歌劇。
年年邀請戲曲新創演出的「大稻埕青年戲曲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五屆,也出現多位「熟面孔」在此繼續發送顛覆老故事的新創意,有結合最夯的AI機器人話題如新聲劇坊翻轉《三笑姻緣》的《Dr.唐的戀愛學分》,也有讓演員一人飾多角、戲中有戲的《1399 趙氏孤兒》從客家戲、歌仔戲到京劇,多種新鮮戲曲口味,一次滿足!
李裪室內樂團其名來自韓國史上的明君「世宗大王」,精通音律的世宗曾創作《與民樂》,意即「王與百姓一同享樂」,除發揚這個理念外,該團亦希望能面向世界,將韓國音樂分享給更多人。此次訪台除了演出該團專輯《與民樂》的樂曲,也將詮釋韓國傳統說唱「板索里」的經典曲目,與重新詮釋巫俗伴奏音樂「西納俞」的〈朝鮮巫樂〉,穿梭古今,讓樂迷認識韓國音樂的多樣面貌。
歌仔戲雖是台灣本土劇種,但卻多演繹中國歷史為背景的故事,這次由明華園戲劇總團推出的新作《俠貓》,則是改編自作家施達樂的台客武俠小說《小貓》,演繹抗日義士林少貓的故事。編導黃致凱將現代劇與傳統戲曲歌仔戲巧妙搭配,在多元跨界下,《俠貓》蛻變成一齣有濃濃歌仔戲元素的台語音樂劇,在豐富的感官、精神體驗中,強化了觀眾對台灣土地、人物的認同與印象。
繼《地下鐵》、《幸運兒》、《向左走向右走》後,黎煥雄四度將幾米繪本搬上舞台,推出新作《時光電影院》,由周伶芝編劇、李焯雄作詞,搭配陳建騏與HUSH共同譜曲。「這部戲剛好跟我的前作《星光劇院》相呼應《星光劇院》是父子,《時光電影院》則是母女,電影院與劇院,都是黑盒子的隱喻關係。」黎煥雄說,藉電影院觀眾來去隱喻人生,創作團隊將帶領觀眾踏上這趟「勇於面對未來,不論未來會發生什麼」的旅程。
《月夜情愁》為首屆「臺灣戲曲藝術節」開幕大戲,也是臺灣戲曲中心旗艦製作計畫第一部作品,由戲劇學者邱坤良聯手歌仔戲小生唐美雲一起製作,從台灣戲劇史上著名的西皮、福路戲曲對抗,以及電影與戲劇結合的「連鎖劇」表演型態發想編創,透過三條故事線,道出現代觀眾不知道的一段臺灣戲曲史
繼去年舉辦「鋼琴藝術節」為國內外鋼琴學子打造親炙大師學習的機會,鋼琴家嚴俊傑今年再度擔任藝術總監,舉辦「國際台北大師鋼琴藝術節」,邀請國內外廿位頂尖鋼琴家共襄盛舉。除了有大師班與音樂講座,還有「明日之星音樂會暨超級新星協奏曲選拔比賽」,最重要的是兩場「大師雲集星光璀璨音樂會」,將由九位國際鋼琴家演出布拉姆斯及德布西與其他大師的經典。
兩年一度的「圓桌舞蹈計畫」今年走到第三屆,今年推出了的節目包含「歐美舞思雋永」、「亞裔新浪潮」,前者邀請了優秀的歐美舞者、編舞家來台演出,後者則推出台灣、香港、印度等地新銳編舞家的作品,讓觀眾看到歐美與亞洲的最新「舞」力!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