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身體文本 交織多樣的存在
思考另一種身體表演形式美學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今年來到第十屆,本次除了有「表演人權論壇」,另有《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演出,以四種身體樣態為文本,由三位身障者與一位常人演員同台,從身體介面表述身障者形象,到兩兩一組的平衡協調,不斷變換、轉化,構成繁複的身體風景。
思考另一種身體表演形式美學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今年來到第十屆,本次除了有「表演人權論壇」,另有《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演出,以四種身體樣態為文本,由三位身障者與一位常人演員同台,從身體介面表述身障者形象,到兩兩一組的平衡協調,不斷變換、轉化,構成繁複的身體風景。
由音樂家詹喆君領軍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將推出影集式音樂劇《紐約台客》,用流行、爵士、百老匯等不同曲風的音樂,療癒每個在異鄉為夢想打拚的遊子。劇情背景設定為「四名台客在紐約的街頭生存記」,以輕鬆詼諧的手法,觸碰人種文化、東西差異、社會階層與價值觀等議題。劇情走向仿效電視影集,透過情境喜劇的框架,每集處理不同主題,反映當下生活與社會。
繼二○○五年、二○○六年與二○一五年之後,深受劇迷喜愛的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又將造訪台灣!二○一七的一開年就帶來與巴黎同步的演出卡司,而且是亞洲唯一的一站!融合流行音樂、搖滾、民謠等多元曲風,重現巴黎聖母院巍峨莊嚴的磅礡舞台與燈光,觀眾又能在精采樂舞中,重溫法國文豪雨果筆下的複雜愛欲與人性糾葛!
如果直接推論《立黑吞浪者》與《日曜日式散步者》之間的關係,身體表演被前者巧妙地形象化為後者某種思想演練的狀態這是譬喻風車詩人在密室或書房思索詩的完成,其靈感「錯體」於歐亞前衛與現實的弔詭情境。另一種則是「我作為他者」的身體,接續亞陶「無器官身體」概念,重現那些欲透過教育、醫學及軍事等各種國家機器模塑身體的失序與敗壞形態。
多從文學作品取經,以詩意且情感濃烈見長的編舞家吳建緯,繼《兩個身體》(2013)、《我們選擇的告別》(2014)、《六出》(2016)之後,今年年底的跨年新作《浮域誌異》從東方神話出發,將其中的山鬼、女媧、倉頡錯置於現世荒蕪,以末日後廢墟上之神祇,回望人類的有限、愚昧與貪慾。 值得一提的是,《浮域誌異》除了是慣於編創獨舞、雙人舞的吳建緯,首次打造五位表演者的演出外,亦集結了多位跨領域的創作者室內設計師李慧秋設計舞台、以古法製的絲綢風靡歐陸的時尚設計師洪麗芬打造整體視覺造型、旅荷青年設計師滕孟哲操刀舞台裝置與資深燈光設計師吳文安,聯手建構末日魔幻場景。
如果你的病症無法被定義,那會有解決的方法嗎?應該是說,如果你的病是一種「邊緣的病」、「曖昧不明」的病,是否無法被歸納在醫學領域上?那麼,社會是不是就只能放生你? 《全民健保不給付》,透過劇場,結合五位各具風格的導演,取樣日常行為,討論被定義的「病症」,而這個病,到底由誰定義?由安全不可忤逆的社會規則?或是菁英式的思考?光是看節目簡介,就會讓人迫不及待將自己的腦袋在現場被撞擊。 很期待這個表演打破觀眾對病的窠臼,真正的病,會不會只是一群懼怕安全生活被破壞的知識分子,去劃清的界線? 五個導演Ⅹ五齣戲Ⅹ五種病症,節目很可能非戲劇的手法去表現,我很期待觀看現場的流動,無法被定義的日常,也許會存有一些真理。
去年,曉劇場參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呈現十五分鐘的概念作品《焦土》,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完整作品發表機會;今年,台日共製的《焦土》即將上演。導演鍾伯淵說,為了創作此劇,他走訪長崎、廣島原爆發生地,感受和平祈願像下,期望戰爭不再發生的禱念,另參訪高千穗日本天照大神的神話起源地,將近年國際間的政治角力關係,作為對於當代社會的反思,融入新作之中。 《焦土》以二戰核爆為背景,來自異地的啞婦、嚮往成為軍人的孱弱書生、逃離戰場的逃兵、詛咒他人的洗衣婦,及迷信又貪婪的商人,共同聚集在一個乾旱的村莊。在漫長等待降雨的過程中,角色之間彼此漠視與暴力,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鍾伯淵強調,《焦土》除了描摹戰爭的殘忍,也傳達戰爭與每個人無法逃脫的關係;不只是以七十一年前的廣島長崎原爆作為背景,更是身在台灣的和平世代,對於自身處境的思索。戰爭並非只是過去的歷史,事實上,戰場在今日生活,無處不在。
英國戲劇總是十分吸引我。或許是因為英國人天生就種悶騷,劇中角色們常一本正經、絞盡腦汁又假裝毫不在乎,無厘頭的神開展加上幾句挖苦諷刺的台詞,讓來自台灣這小國小島膽子小的我,嘖嘖稱奇同時感到萬分佩服。 《第十二夜》這部莎士比亞前期的巔峰喜劇,多次被世界各地劇團改編改寫,甚至好萊塢青春電影《足球尤物》,竟然也是以此劇為原型改編,其經典地位已不用多說。不過當莎翁遇上寶萊塢,究竟會是什麼滋味?每次見到這種東西文化衝擊的組合,總是令人特別想探究一番,在還沒做任何功課之前,心底總是有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味道。但轉念想想,既然這來自孟買的印度團體劇場,有辦法在最驕傲的倫敦人面前博得滿堂彩,想必是精采萬分。 筆者不敢自稱達人,但藝術欣賞就是勇於嘗試各種新型態演出,畢竟,不斷地開眼界就是最快認識這世界的方式,不是嗎?至於聆賞全劇完後會產生過度衝擊的飽和不適感,抑或是恰到好處的美妙東西調和?我也十分期待。
日本國寶級大師工藤重典,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重量級長笛演奏家之一。出生於日本札幌,畢業於日本最著名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隨後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Paris)追隨一代長笛宗師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學習。其師徒關係宛如父子之情,不但讓工藤獲得大力提攜,更讓他順利打入歐洲這塊亞洲人難以進駐的音樂市場。當然,工藤自身的特色才是成功的原因,那承襲法式音色的自然純淨,讓聆聽者有舒心酣暢之感。他曾擁有的國際大賽戰績,包括一九七八年第二屆巴黎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及一九八○年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 工藤所錄製的專輯已超過五十張,每年更有高達百場的巡迴演出。旅居法國的他,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學院(l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台灣許多知名的長笛家都曾遠赴巴黎向他學習,如此次訪台音樂會中,受邀與工藤演出長笛二重奏的林薏蕙便是他的高足。此外,近期他也與鋼琴家女兒工藤祐意展開巡演,在以鋼琴伴奏身分與父親在新加坡、俄羅斯與韓國等地演出後,也將聯袂來台,為台灣觀眾帶來數首長笛經典曲目。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年度歌劇製作,將推出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福一九四三年的親子歌劇《聰明的女人》,也是該作品的台灣首演。重視音樂、動作、戲劇三合一教育理念的奧福以此作具體實踐其想法,而北市交為了把這部經典的童話歌劇帶給親子們,製作團隊也將戲劇、舞蹈、影像都放進了表演中,特邀兒童劇導演趙自強領軍操刀,繪本畫家塔塔尼可夫為人物角色做造型繪圖,精緻的製作如精緻的禮物,要送給台灣的孩子們,讓他們認識藝術的美好
備受台灣樂迷歡迎的指揮家楊頌斯,又將帶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造訪台灣了,這次除了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更將首度遠征台中,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獻藝。而除了有默契絕佳的樂團演出,這次在台北場也邀到知名小提琴家吉爾.夏漢,一同演出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精采的完美組合,將在台北迸發燦爛火花!
風格多元的奇巧劇團,再度推出「現代胡撇仔」風的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同名小說,主角是個匿名武士,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編導劉建幗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加上豫劇王子劉建華、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與李郁真等堅強陣容,當代台式的武俠劇場令人期待。
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國光劇團繼《康熙與鰲拜》之後再度推出清宮戲,以清朝開國歷史為舞台,演繹孝莊太后、攝政王多爾袞、降清名將洪承疇之間的情義故事。藝術總監王安祈與編劇林建華共同編寫、李小平執導,為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量身打造孝莊、多爾袞、洪承疇三大角色,以蒼鷹的豢養與重生、弓承載的權力與能量,首尾貫穿全劇。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邁入第三年的「321小戲節」,邀來末路小花劇團、影響.新劇團、阿伯樂戲工廠與耳邊風工作站,四個台南在地團隊,以「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為命題,讓莎翁經典劇作與321巷的非典型空間相遇,台灣團隊、日式房舍、英國文本,共同激盪出未知的莎士比亞。
近年在各大音樂比賽成績亮眼的新生代小提琴家林品任,除了因俊秀外表贏得「小王力宏」封號,其傑出的音樂表現也讓他擁有超高人氣。在十一月下旬的「青春幻想曲」音樂會中,他將與樂壇資深前輩、指揮家陳秋盛合作,與NSO一起演出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深具世代交替傳承的意味。
備受台灣樂迷喜愛的大提琴家麥斯基,又要造訪台灣了!這次他也帶著鋼琴家女兒莉莉.麥斯基一同獻藝,除了呈現佛瑞、法朗克、普朗克的經典曲目,更將展現他的改編才華,演出改寫皮亞佐拉的《偉大的探戈》、根據聖桑歌劇《參孫與達麗拉》選段改編的《我心花怒放》與德布西《鋼琴前奏曲》第一冊第十二首樂曲改編的《吟遊詩人》等,生命滄桑灌注於浪漫琴音,令人期待。
二○一四年啟動的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以一系列活動重新定位這個菸廠中占地兩百坪的一隅,使之成為排練場、劇場演出與新媒體展覽 等複合展演場地新據點,除了培植藝術明日之星外,也自製了多檔節目。其中,「松菸Lab新主藝創作徵選計畫」廣發徵件英雄帖,今年入選演出的三件創作各具特色:舞蹈類的黃懷德《撕裂》、林宜瑾《彩虹的盡頭》,周瑞祥以魔術結合戲劇的《Animator》。
價格低廉而又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藍白帆布的使用,時而如細沙淺灘,時而如風卷殘雲,時而堆疊出山巒地貌,時而如巨浪翻騰。這是舞台設計讓人驚豔之處。只是,當舞台還原到被帆布齊整框架起的棚架意象時,會讓人聯想到在台灣極其常見於各種廟口俗世文化與靈堂棚架,並為之產生困惑。也許,這是在為少年春夢感傷行葬。也許,應當連同維特的煩惱一起掩埋。
屏東演藝廳計畫於十二月三日正式開幕,自十月底起,已然啟航的「開幕藝術季」,以法國鋼琴家夏瑪尤,及來自捷克的SKETY人聲樂團打頭陣。接下來,從本月直至年底,還有更多國內外的演奏家、創作者與表演團隊,將陸續登台、合力慶賀這全新誕生的表演地標,歌頌獨屬南方的文化風情。
台灣的離婚率高居世界之冠,新世代的年輕人為何「草食化」不婚不子了?剩男剩女、草食男女所選擇的人生風景為何?多元成家是未來家庭組成的樣貌嗎?愛情是人生的解藥、迷藥還是毒藥?編舞家俞秀青所創立的人體舞蹈劇場,二○一六年全新製作音樂肢體劇場《男歡女愛》將成為「愛情診療室」,她從自己的生命經驗出發,並編織了時事報導、田野調查與訪談,透過八位表演者們的集體創作,深入了解感情的多角面向與兩性關係的變化。 俞秀青作品多探討人的情感,編有《激戀》、《春之祭@100》、《生命是條漫長的河》、《暖化》、《Time Flies》、《Metamorphose》、《穿越》、《妳正百無聊賴我正美麗》、《Invisible Touch》等,去年演出的生命劇場《CrossLife 迴》,亦透過舞台裝置、多媒體影像、戲劇與舞蹈的跨界結合,探問生命。
多以東方傳統元素入舞的肢體音符舞團藝術總監華碧玉,年度製作《月牙泉》繼二○一○年《水晶瓶中的敦煌》之後,再次以敦煌壁畫為題,結合數位科技,以「紙」作為此次的主要創作素材,「紙與敦煌都是歷史的產物,紙的剝落與敦煌壁畫日積月累的風化,有著類似的時空痕跡。」於是她嘗試將「紙」應用在舞台及服裝上,反思當代社會現況。 全作分為三個段落:〈時空星光〉、〈穿越敦煌〉、〈月牙泉〉。八名舞者由現代出發,走進一千五百年前的敦煌石窟,甚至進到未來。華碧玉指出,「當人類行為愈來愈被電子產品制約,需要聲光影像來滿足感官時,過去唱歌跳舞最純粹的美好與感動是否更值得保存,可供大家省思。」 值得一提的是,舞者所穿的特殊紙製服裝出自服裝設計師翁孟晴之手,有別於傳統的布料設計,尋常的打版、裁縫邏輯全部都得拋棄。她表示,在維持服裝美感的同時,還得兼顧舞者在舞台上表演的需求,「紙的厚度、硬度,都會影響整體造型,充滿挑戰。」而音樂則由董昭民創作,藉由結合紙製服裝與震動喇叭及壓力感應器,透過流變的聲音與影像,從當代的角度解析古文明之美。
一對老夫妻,滿台空椅子,看不見的客人。一九五二年,法國劇作家尤涅斯柯(Eugene lonesco)寫下了《椅子》Les chaises,以荒謬筆法,直探人生的虛無本質。今年,致力於戲曲實驗的栢優座,以東方戲曲語彙轉譯西方荒謬劇作,代表台灣參加鈴木忠志發起的「亞洲導演競賽」。導演許栢昂說,上世紀五○年代,尤涅斯科提供了荒謬的覺察,直至今日,我們是否可以用同樣的文本,找出荒謬人生中的秩序或是依然無奈的共性? 栢優座的《椅子》,以戲曲作為表演形式,透過程式化的語彙、象徵的符號,靈活寫意地碰觸人心真實。許栢昂認為,戲曲是生活樣態的美化與提煉,自成一個審美體系;戲曲的虛擬美學,有更多可運用象徵的手段,寫意的表演程式、自由的空間觀,及以身體作為主要表述手段的特性,能夠強化劇中戲劇行動的荒謬性,同時又能合理化荒謬的戲劇動作。《椅子》由許栢昂與黃宇琳夫妻同台演出,兩人將以行當為表演基底,建構類型角色,面對不存在的客人,自由運用身段功法,在生旦淨丑不同行當之間任意轉換。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