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與其說舞者們的表現非常精采,不如說他們的認真與投入,像是將自己化身為引導者,引領觀眾們經驗了一趟奇異的旅程。
企畫特輯 Special

壞鞋子舞蹈劇場《彩虹的盡頭》

藍白塑膠布所創造出的特殊空間感、既可看到舞者又同時看到現場觀眾(以及自己)的鏡子、移動式的觀賞、舞者們的身體動能、從實際民俗禮儀而來的鮮豔顏色服裝、燈光等等,演出團隊讓這個演出滿溢著能量,質量與密度都極高。與其說舞者們的表現非常精采,不如說他們的認真與投入,像是將自己化身為引導者,引領觀眾們經驗了一趟奇異的旅程。

文字|陳惠湄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播灑愛樂種子 讓科技與藝術零距離

訪力晶文化基金會詹曼君執行長

連續三次獨家贊助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訪台演出,這次更贊助兩廳院場次的戶外轉播,並邀請台中和桃園偏鄉地區的中小學學童來觀賞名團彩排力晶文化基金會在古典音樂推廣上的盡心與付出,令人印象深刻。力晶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詹曼君表示:「力晶贊助這兩場演出,並不希望一切僅止於幾小時內的美好,更期待音樂會後,還有什麼東西是可以留下並延續的,所以我們決定用心於音樂教育與推廣,向下扎根,從中小學生著手,為台灣的藝文環境好好培育下一個欣賞的世代。」

文字|邱秀穎
第289期 / 2017年0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NSO一同留下卅歲的跨年印記

NSO「琴韻交響」與「跨新年音樂會」

今年歡慶卅大壽的NSO,策劃了一整個樂季的精采節目,走到歲末年初,活動也來到高潮!擔任本樂季駐團音樂家的大提琴家楊文信,將在「琴韻交響」與「跨新年音樂會」中擔綱演出,帶來精采的協奏曲。而除了楊文信,在「跨新年音樂會」的兩日演出中,還有鋼琴家陳郁秀與小提琴家胡乃元的參與,精湛表演令人期待!

文字|李秋玫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與陰影共存 讓自己成為光

陳紫綸《Dr. Miss人的進化實驗室》

父母都是藝術家,十三歲之前就由父母領上台演出,金石優人藝術總監陳紫綸的習藝與成長,一直都被眾人關注檢視。但光芒之外就是陰影,她於是展開探究真相的旅程,不斷追尋逼問自己到底在哪又是誰。經過學習、旅行、思考,陳紫綸找到與陰影共生的方法,透過作品《Dr. Miss人的進化實驗室》,把這些體悟和優人團員及觀眾分享,一起找尋自己。

文字|陶維均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NTSO「海神家族與巨人」

馬勒與賴德和 「標題」交響曲的大膽相遇

馬勒在廿七歲完成的《第一號交響曲》是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之一,把這般宏偉的曲目,和另一首交響曲擺在同場音樂會一起演出,是相當新鮮而大膽。國立臺灣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海神家族與巨人」,將馬勒《第一號交響曲》與台灣作曲家賴德和根據小說《海神家族》創作的同名交響曲同台演出,我們甚至可以說,這場音樂會的重頭戲不是馬勒交響曲,而是一部真正的「標題交響曲」的世界首演。

文字|張皓閔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驅動城市」舞蹈平台 展演三地作品

台日舞作 以舞省思「三一一」災變

由編舞家姚淑芬在二○一一年啟動的亞洲舞蹈交流計畫平台「驅動城市」,今年以台北為軸心,另邀日本、韓國各一個作品參演。其中,由姚淑芬編創的《吉光片語》與日本編舞家矢內原美邦的The World has Shrunk, and Only a Certain Fact Remains,都從日本「三一一」災變出發,省思生命課題。

文字|張慧慧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舞在古老的碰碰聲中

《織布│男人X女人》 織動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TAI身體劇場的新作《織布│男人X女人》,從原住民的織布傳統,汲取舞步整經、捲線、踏腳織布的動作分解成數字,數字編碼記憶,召喚織者身體的圖像。編舞家瓦旦.督喜搬出家中久未使用的織布機,織布機、經線、織者的身體,在舞台上轉九十度,站成一道立面,舞者只有黑與白,任何曾經的鮮豔,都被收入了主題是傳統與當下的記憶。

文字|吳思鋒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

四種身體文本 交織多樣的存在

思考另一種身體表演形式美學可能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今年來到第十屆,本次除了有「表演人權論壇」,另有《關於生之重力的間奏式》演出,以四種身體樣態為文本,由三位身障者與一位常人演員同台,從身體介面表述身障者形象,到兩兩一組的平衡協調,不斷變換、轉化,構成繁複的身體風景。

文字|廖俊逞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唱歌集」首推影集式音樂劇

《紐約台客》 唱出大蘋果生存記

由音樂家詹喆君領軍的「唱歌集音樂劇場」,將推出影集式音樂劇《紐約台客》,用流行、爵士、百老匯等不同曲風的音樂,療癒每個在異鄉為夢想打拚的遊子。劇情背景設定為「四名台客在紐約的街頭生存記」,以輕鬆詼諧的手法,觸碰人種文化、東西差異、社會階層與價值觀等議題。劇情走向仿效電視影集,透過情境喜劇的框架,每集處理不同主題,反映當下生活與社會。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打破金氏世界紀錄的法文音樂劇

《鐘樓怪人》強勢回歸 巴黎卡司台灣獨享

繼二○○五年、二○○六年與二○一五年之後,深受劇迷喜愛的法文音樂劇《鐘樓怪人》,又將造訪台灣!二○一七的一開年就帶來與巴黎同步的演出卡司,而且是亞洲唯一的一站!融合流行音樂、搖滾、民謠等多元曲風,重現巴黎聖母院巍峨莊嚴的磅礡舞台與燈光,觀眾又能在精采樂舞中,重溫法國文豪雨果筆下的複雜愛欲與人性糾葛!

文字|李宜萍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錯體特技:從《日曜日式散步者》到《立黑吞浪者》

如果直接推論《立黑吞浪者》與《日曜日式散步者》之間的關係,身體表演被前者巧妙地形象化為後者某種思想演練的狀態這是譬喻風車詩人在密室或書房思索詩的完成,其靈感「錯體」於歐亞前衛與現實的弔詭情境。另一種則是「我作為他者」的身體,接續亞陶「無器官身體」概念,重現那些欲透過教育、醫學及軍事等各種國家機器模塑身體的失序與敗壞形態。

文字|孫松榮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浮域誌異》 東方神祇的末日回顧

多從文學作品取經,以詩意且情感濃烈見長的編舞家吳建緯,繼《兩個身體》(2013)、《我們選擇的告別》(2014)、《六出》(2016)之後,今年年底的跨年新作《浮域誌異》從東方神話出發,將其中的山鬼、女媧、倉頡錯置於現世荒蕪,以末日後廢墟上之神祇,回望人類的有限、愚昧與貪慾。 值得一提的是,《浮域誌異》除了是慣於編創獨舞、雙人舞的吳建緯,首次打造五位表演者的演出外,亦集結了多位跨領域的創作者室內設計師李慧秋設計舞台、以古法製的絲綢風靡歐陸的時尚設計師洪麗芬打造整體視覺造型、旅荷青年設計師滕孟哲操刀舞台裝置與資深燈光設計師吳文安,聯手建構末日魔幻場景。

文字|張慧慧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全民健保不給付》

如果你的病症無法被定義,那會有解決的方法嗎?應該是說,如果你的病是一種「邊緣的病」、「曖昧不明」的病,是否無法被歸納在醫學領域上?那麼,社會是不是就只能放生你? 《全民健保不給付》,透過劇場,結合五位各具風格的導演,取樣日常行為,討論被定義的「病症」,而這個病,到底由誰定義?由安全不可忤逆的社會規則?或是菁英式的思考?光是看節目簡介,就會讓人迫不及待將自己的腦袋在現場被撞擊。 很期待這個表演打破觀眾對病的窠臼,真正的病,會不會只是一群懼怕安全生活被破壞的知識分子,去劃清的界線? 五個導演Ⅹ五齣戲Ⅹ五種病症,節目很可能非戲劇的手法去表現,我很期待觀看現場的流動,無法被定義的日常,也許會存有一些真理。

文字|徐紫柔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二戰核爆為背景 《焦土》探索無所不在的戰爭

去年,曉劇場參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呈現十五分鐘的概念作品《焦土》,從菲律賓、印尼等國家中脫穎而出,獲得完整作品發表機會;今年,台日共製的《焦土》即將上演。導演鍾伯淵說,為了創作此劇,他走訪長崎、廣島原爆發生地,感受和平祈願像下,期望戰爭不再發生的禱念,另參訪高千穗日本天照大神的神話起源地,將近年國際間的政治角力關係,作為對於當代社會的反思,融入新作之中。 《焦土》以二戰核爆為背景,來自異地的啞婦、嚮往成為軍人的孱弱書生、逃離戰場的逃兵、詛咒他人的洗衣婦,及迷信又貪婪的商人,共同聚集在一個乾旱的村莊。在漫長等待降雨的過程中,角色之間彼此漠視與暴力,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鍾伯淵強調,《焦土》除了描摹戰爭的殘忍,也傳達戰爭與每個人無法逃脫的關係;不只是以七十一年前的廣島長崎原爆作為背景,更是身在台灣的和平世代,對於自身處境的思索。戰爭並非只是過去的歷史,事實上,戰場在今日生活,無處不在。

文字|廖俊逞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印度團體劇場《第十二夜》

英國戲劇總是十分吸引我。或許是因為英國人天生就種悶騷,劇中角色們常一本正經、絞盡腦汁又假裝毫不在乎,無厘頭的神開展加上幾句挖苦諷刺的台詞,讓來自台灣這小國小島膽子小的我,嘖嘖稱奇同時感到萬分佩服。 《第十二夜》這部莎士比亞前期的巔峰喜劇,多次被世界各地劇團改編改寫,甚至好萊塢青春電影《足球尤物》,竟然也是以此劇為原型改編,其經典地位已不用多說。不過當莎翁遇上寶萊塢,究竟會是什麼滋味?每次見到這種東西文化衝擊的組合,總是令人特別想探究一番,在還沒做任何功課之前,心底總是有股「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味道。但轉念想想,既然這來自孟買的印度團體劇場,有辦法在最驕傲的倫敦人面前博得滿堂彩,想必是精采萬分。 筆者不敢自稱達人,但藝術欣賞就是勇於嘗試各種新型態演出,畢竟,不斷地開眼界就是最快認識這世界的方式,不是嗎?至於聆賞全劇完後會產生過度衝擊的飽和不適感,抑或是恰到好處的美妙東西調和?我也十分期待。

文字|湯婉君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音樂新訊

日本長笛演奏家工藤重典 自然純淨的動人笛音

日本國寶級大師工藤重典,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重量級長笛演奏家之一。出生於日本札幌,畢業於日本最著名音樂學院桐朋學園大學,隨後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Conservatoire National de Paris)追隨一代長笛宗師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學習。其師徒關係宛如父子之情,不但讓工藤獲得大力提攜,更讓他順利打入歐洲這塊亞洲人難以進駐的音樂市場。當然,工藤自身的特色才是成功的原因,那承襲法式音色的自然純淨,讓聆聽者有舒心酣暢之感。他曾擁有的國際大賽戰績,包括一九七八年第二屆巴黎國際長笛大賽首獎,及一九八○年朗帕爾國際長笛大賽首獎。 工藤所錄製的專輯已超過五十張,每年更有高達百場的巡迴演出。旅居法國的他,任教於巴黎師範音樂學院(lcole Normale de Musique de Paris),台灣許多知名的長笛家都曾遠赴巴黎向他學習,如此次訪台音樂會中,受邀與工藤演出長笛二重奏的林薏蕙便是他的高足。此外,近期他也與鋼琴家女兒工藤祐意展開巡演,在以鋼琴伴奏身分與父親在新加坡、俄羅斯與韓國等地演出後,也將聯袂來台,為台灣觀眾帶來數首長笛經典曲目。

文字|李秋玫
第288期 / 2016年12月號
企畫特輯 Special

《聰明的女人》 為孩子們特製的精緻禮物

卡爾.奧福親子歌劇台灣首演 趙自強執導親自說故事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年度歌劇製作,將推出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福一九四三年的親子歌劇《聰明的女人》,也是該作品的台灣首演。重視音樂、動作、戲劇三合一教育理念的奧福以此作具體實踐其想法,而北市交為了把這部經典的童話歌劇帶給親子們,製作團隊也將戲劇、舞蹈、影像都放進了表演中,特邀兒童劇導演趙自強領軍操刀,繪本畫家塔塔尼可夫為人物角色做造型繪圖,精緻的製作如精緻的禮物,要送給台灣的孩子們,讓他們認識藝術的美好

文字|吳孟珊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樂壇完美組合 無與倫比的默契再現

楊頌斯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備受台灣樂迷歡迎的指揮家楊頌斯,又將帶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造訪台灣了,這次除了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更將首度遠征台中,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獻藝。而除了有默契絕佳的樂團演出,這次在台北場也邀到知名小提琴家吉爾.夏漢,一同演出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精采的完美組合,將在台北迸發燦爛火花!

文字|李秋玫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鞍馬天狗》 非常奇巧,非常胡撇仔

改編大佛次郎同名著作 打造現代台式武俠劇場

風格多元的奇巧劇團,再度推出「現代胡撇仔」風的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同名小說,主角是個匿名武士,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編導劉建幗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加上豫劇王子劉建華、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與李郁真等堅強陣容,當代台式的武俠劇場令人期待。

文字|廖俊逞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國內外新「舞」力匯聚 激發化學反應

衛武營藝術祭「臺灣舞蹈平台」

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文字|張慧慧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符宏征《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問題

郭寶崑劇作轉化 台灣語境中探問家的崩解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文字|廖俊逞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國光劇團清宮戲二部曲

《孝莊與多爾袞》 開國歷史中的情與義

國光劇團繼《康熙與鰲拜》之後再度推出清宮戲,以清朝開國歷史為舞台,演繹孝莊太后、攝政王多爾袞、降清名將洪承疇之間的情義故事。藝術總監王安祈與編劇林建華共同編寫、李小平執導,為魏海敏、唐文華、溫宇航量身打造孝莊、多爾袞、洪承疇三大角色,以蒼鷹的豢養與重生、弓承載的權力與能量,首尾貫穿全劇。

文字|廖俊逞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讓你與機器人互動的「總體藝術」 《機器人歌劇》 重新思索表演是什麼?

《機器人歌劇》融合了音樂、戲劇,運用科技媒體、視覺藝術、燈光設計、戲劇編舞、實驗音樂、程式設計與互動感應技術,因此以華格納「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概念,擷取「歌劇」作為製作名稱。演出中,機器人演員會與觀眾互動,以霓虹、錄像、煙霧、低頻和干擾雜訊等特效,介入觀眾的空間體驗,而人類與機器人的「互動」,就是《機器人歌劇》最重要的內容。

文字|李秋玫
第287期 / 2016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