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復刻選文 名家訪談
帶著樂團步入無人之境
一個指揮家要有膽量及自信在音樂會上帶領團員突破排練時的規範步入無人之境。所以每次演出都是帶著未知數的旅程,這也是現場演出迷人之處,這不是唱片能取代的。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恩客與酒家女—台灣歐吉桑的情與義
紙風車劇團執行長辦公室裡頭,招呼客人的不是咖啡茶水,而是檳榔、香菸、和烈酒。吳念真和李永豐,兩位台灣歐吉桑才剛在沙發上坐定,就開始相互吐槽、把訐譙當親熱,台味十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南部阿公家,夜晚的四合院稻埕上,邊喝茶、邊聽AM電台的賣藥廣播、邊訐譙時政的那些叔叔伯伯們。
-
復刻選文 藝號人物People
潘德瑞茨基:新一代的作曲家並無法創新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
復刻選文 名家對談
花的美麗,就是生命的美麗
上個月,舞蹈大師大野一雄與其次子大野慶人翩然抵達台灣,為我帶來兩套舞碼《睡蓮》、《死海》,和三場極為動人的演出。此外,他們在藝術學院舉辦一場舞蹈講座,在教室中領著學員婆娑起舞,給學員許多啟發。我們更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藝術學院客席教授薩爾.穆吉揚托和大野父子進行了一場精采的對談。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創刊編輯的話
我的《表演藝術》因緣
一九九二年夏天,當時擔任中正文化中心主任的戲劇學者胡耀恆教授找我到中心接替借調期滿將歸建台大的余松培副主任。胡主任跟我談這事的時候同時提到他的一個夢想辦一份好的表演藝術刊物。那年的八月,我因此從在中山大學外文系的教職北上,一腳踩進了跟舞台結不解緣的表演領域。 我是個從事文學工作的人,也跟不少刊物有或編或寫的關係。但是,要編一份表演藝術刊物,只能算新兵上陣。要感謝胡主任,他是最早的發想者,卻做到完全放心放手,我訂下什麼編輯方針,聘進什麼編務人力,胡主任都全力支持,這使得當時我們雖是倉促成軍,卻勇往直前,信心十足。 因此,才構思兩個月,一九九二年的十月,《表演藝術》月刊試刊號就出版了,封面是那年十月首度帶領慕尼黑愛樂來作國慶演出的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1912-1996)。「試刊號」顧名思義是探水溫用的,也果然得到不少回響。出於打氣鼓勵的讚美固然很多,但也不乏指教者。樂評界大老張繼高先生就說:「你們至少得儲備半年的稿量才可以上路出第一期,怎麼只兩個月就出刊了。」言外自然有春秋之筆。戲劇家貢敏老師則在過了一、兩個月後有回碰到時說:「試刊號有國家兩廳院的水準,但沒有黃碧端的水準,第一期開始,有黃碧端的水準了。」我把這話當作是坦率的批評,也是出於愛護後進的獎飾。 我其實只當了第一年的總編輯,但替刊物找了很好的主編,前後包括蕭蔓、林靜芸和鴻鴻。林靜芸擔任編務的期間最長,應該有超過十年,是對《表演藝術》出力最多的編者。 開創時節,版面風格雖還在一路摸索建立,卻已然成為華人世界最能吸引嚴肅的表演藝術評論和介紹的園地。許多當時還出道未久的日後大家,如譚盾、鍾耀光、陳中申、鍾明德、林克歡、平珩等,都已在刊上供稿,當時已是「大老」的專家更是一一為《表演藝術》雜誌所網羅。《表演藝術》也就這樣一步步建立起聲譽。有了第一年的十二期,終於符合送件規定而可以參加新聞局雜誌金鼎獎評選的時候,《表演藝術》不負眾望地抱回三個大獎,也開始了接下來的十九年裡許多光榮的獎項肯定。 對《表演藝術》來說,我個人只能算是開創有苦勞,編完第一年十二期之後,專職做中心的副主任,編務就完全交出去了,三年後我也回歸教職,所以後端的光榮戰果,我不能居功。但開創確實是艱難的,在音樂廳地下
-
復刻選文 面對大師
極簡領航者,前衛開創號
極簡主義作曲大師菲利普.格拉斯,七○年代以極簡主義音樂崛起,由他作曲、羅伯.威爾森導演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被認為是廿世紀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對於廿世紀下半葉音樂的影響,難以估計。他也是最早跨出純音樂界,把觸角伸向劇場界的作曲家,重要的作品大半都在劇場發表,影響延伸到音樂以外的藝術媒介。十二月他將來台演出,本刊特於美國邀請被喻為近廿年來中國崛起的最重要作曲家譚盾與他做一場音樂創作的對談。
-
復刻選文 封面人物
痞子、舵手與天真的探索者
舞台下的他常常穿得一身黑,平頭短鬚造型看來很酷,其實「痞」味十足,不但會講冷笑話,還會模仿阿扁總統說話口吻。 但搞笑的他也擅長經營,把知名難馴的NSO帶得生氣勃勃,排出一場場精采的主題音樂會。
-
復刻選文 里程碑
無聲的震撼
美國當代最偉大也最富爭議性的作曲家約翰.凱吉,在今年八月十二日離開了這個充滿聲音的世界。他對音樂界最大的貢獻,是將「機遇」(chance)的觀念引入音樂創作,同時由於他對東方哲學宗教的嚮往和涉獵,他以易經六十四卦象的產生來解釋聲音與曲譜間的意義關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音樂美學影響了全世界:「聽而不聞則罔。聲音本來就是和諧的,包括人們所謂的『噪音』。所有我們的行動作為,都是音樂。」
-
紐約
登上百老匯五十年 《誰怕吳爾芙》新製受矚目
今年十月適逢阿爾比名劇《誰怕吳爾芙?》登上百老匯舞台的五十周年,由芝加哥「草原狼」劇團製作的《誰》劇剛好於此時首度搬上百老匯,剛好趕上慶祝。這個製作由該團兩位台柱詮釋男女主角,與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應該是夫妻權力關係的改變。
-
柏林
南北兩大劇院慶周年 走過激進的劇場世紀
在當代德語劇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兩大劇院柏林的列寧廣場劇院與慕尼黑劇院,都以創新、激進的劇場風格聞名,今年也各自慶祝五十與一百周年的誕辰,前者以專書呈現半世紀的歷史風華,後者則以資料網站羅列百年大事。
-
倫敦
作夥行銷力量大 App瞄準愛樂新世代
APP程式正火紅,表演藝術界也不能忽視這股力量!為了吸引年輕族群走進音樂廳,倫敦七個主要樂團與兩大場館,聯合開發了Student Pulse手機程式,希望透過更親近大眾的行銷工具,提供更合用的資訊服務,讓觀眾與古典音樂的距離縮到最短。
-
東京
東京表演藝術節登場 關注現實的複雜殘酷
第五屆的東京表演藝術節於十月份登場,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衝擊後,藝術節特別關注表演藝術如何理解並表達所面對之殘酷而複雜的現實,所以這次的主辦節目系列的十二個團體,演出主題均集中於反映國際情勢和當代社會議題。另公開徵選的「新生代展演」今年首度向其他亞洲國家徵件,台灣的林文中舞團《小南管》和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也在角逐的一百八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獲選。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他」為琴狂 挑動微細完美的音符
因為紀錄片《我為琴狂》而認識這位「龜毛」鋼琴家的觀眾注意了!艾馬爾本尊即將於十一月首度訪台演出,帶來他拿手的、而且跟別人不一樣的德布西,總是被誤解為印象樂派、又被演奏得朦朧無形的德布西,在艾馬爾手下則是「觀點清晰,而且充滿著生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暫別肢體劇場 拆解家族通俗劇
將於月底上演、編導符宏征的新作《離家不遠》,從自身的家庭回憶出發,透過回顧家族成員的死亡,揭開人們為何以愛為名卻暴力相向,書寫一則台灣當代的家族寓言。符宏征表示,《離家不遠》捨棄了動見体過往肢體劇場的風格,更像是一齣經過解構的通俗劇。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資深劇作家
杜國威 感性多情 柔筆探人性
還記得電影《刀馬旦》裡風情各異的三姝、《虎度門》裡蕭芳芳飾演的粵劇女伶冷劍心嗎?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都是香港劇作家杜國威一手塑造出來的,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敏感多情的杜國威下筆溫柔敦厚,作品中總是呈現正面能量,他說:「觀眾不是來聽你教訓的,他們是來被娛樂的你可以讓他們哭,但最終要讓他們笑。我希望觀眾經過思考,最後可以看到人生好的一面。」
-
藝號人物 People
春去秋來 經典廿載
作為香港一位具代表性的劇作家,杜國威選擇不迴避《春天》的光環而讓《秋天》迎向面對另一個時機、另一批觀眾和另一種劇場發展狀態的挑戰,是他對香港戲劇「感情之所在」,亦見其對香港劇場的承擔。他把《秋天》視為對香港話劇團和觀眾致意之作,這份情意直如劇中小蝶在養子Danny(即死去的鳳萍之子)身上投射對姐妹的懷念。
-
藝號人物 People 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提森.湯瑪斯 慷慨分享音樂熱情
知名美國指揮家麥可.提森.湯瑪斯,是指揮大師伯恩斯坦的弟子,除了彈得一手好鋼琴,本身也是作曲家,更是傑出的音樂推廣教育者,他說:「音樂表演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觀眾感到演出者的慷慨。」樂於與人分享對音樂的看法與熱情的他,將於十一月上旬首度造訪台灣,率領舊金山交響樂團為台灣樂迷獻上兩夜精采的音樂饗宴。
-
焦點專題 Focus
脫去笑的外衣 憤怒依舊蠢動
《拉提琴》不像過去的本子,潑辣直接,到底這齣戲是要說什麼?紀蔚然抽著菸,在沙發上側身而坐,一下子把右腿疊在左腿上,一下子又把左腿疊在右腿上:「戲裡的史文龍和劉三是台灣社會的兩個典型,我想探討的是台灣知識分子的困境。」
-
焦點專題 Focus
冷伯卡好
《私家偵探》外型台味,內在文藝,整體架構有頭有尾有中腰堪稱「台灣特有種」,可是讀著讀著卻讓我更想重讀紀杯那些不時閃著機鋒和幽默光芒的雜文。像我這樣不入流的讀者是這麼看待他的創作:劇作是元配,小說是外遇,雜文則肯定是逢場作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