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舞蹈新訊
《越界的女人》 再現葉陶的不凡人生
台南的廖末喜舞蹈劇場作品向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受到的限制與自由,透過改編多位歷史上的女性生平為舞蹈,表現不同時代的女子如何尋求突圍。楊逵之妻葉陶便是代表性的例子。再度改編葉陶生平,這次《越界的女人》由林宜頻編創,自「葉陶一生就是一連串的的跨界之旅」呈現不同面向:揚棄裹腳布,跨越身體的文化疆界;走出家庭牆限,跨越女性生活空間的疆界;走進知識的殿堂,跨越思想的疆界;走入街頭與監獄,跨越社會實踐的性別疆界;誓死如歸,跨越生與死的俗世疆界。在傳統與現代交界的時代裡,葉陶憑著勇於挑戰生命的特質,不斷地跨越疆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動能,更成為台灣社會史上「新女性主義」的典範。 作品也結合科技技術光雕投影與動畫,讓平面的牆或固有的建築物變得更加立體,藉由投射畫面改變實體面貌,而互動展演讓觀眾、舞者、影像與實體建築之間產生多變的視覺對話。
-
戲劇新訊
《長大的那一天》 一起尋找成長的滋味
長大的那一天是什麼時候?長大又會帶來什麼喜悅和煩惱呢?繼《初生》後,飛人集社「一睡一醒之間」二部曲《長大的那一天》,以「成長」為主題。故事描述有一座魔法森林,只要進到魔法森林裡面,就可以變成任何想要變成的樣子。小男孩和小女孩,意外得到森林藏寶圖,為了尋找「長大的那一天」,走進森林。在一連串的冒險奇遇後,他們見到了魔法森林的統治者:一個不願意長大的小孩。森林統治者答應他們變成想成為的樣子,但交換的條件是得永遠留在魔法森林中。故事從辦家家酒般的遊戲出發,展開尋找長大的旅程,形式也緊扣遊戲的概念,讓長大的變幻意象更加自由。舞台上一個個皮箱打開,猶如玩具的驚喜箱,每個皮箱上的窗口都是一個故事的入口。 「一睡一醒之間」是演員周蓉詩在歷經結婚、生子等階段後的生命體驗,從《初生》,《長大的那一天》,到講述離別和消失的第三部曲,帶領孩子認識人生的必經過程。導演石佩玉認為,「長大」並非專屬孩子,隨著時間變化,無論是外在還是內在,人其實一直在長大。《長大的那一天》在法國視覺設計莒絲蓮.額貝哈,及音樂創作者王榆鈞的聯手打造下,結合剪紙、物件、光影、小偶和音樂,在充滿詩意的敘事中,讓長大的每一刻,處處有驚喜。
-
音樂新訊 Debussy Touch 音樂節
鋼琴名家聚集 共祝德布西150歲生日快樂!
八月下旬起,一系列德布西音樂節Debussy Touch 的活動即將開跑。本次節目集合了許多鋼琴大師如巴佛傑(Jean-Efflam Bavouzet)、帕斯卡.羅傑(Pascal Rog)、鄧泰山(Dang Thai-Son)、嚴俊傑及布雷利(Frank Braley),一起為今年滿一百五十歲的法國印象主義作曲家德布西慶生! 德布西為十九世紀印象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當時的音樂深受繪畫及文學作品影響,以光、影的捕捉為其最大的重點。因此在鋼琴音樂中,他不但為鋼琴這個樂器帶來新的聲響,在技術操作上也加入了踏板及高低音域使用上的變革,將浪漫樂派之後的鋼琴炫技表現,帶入了一個更新的音樂發展可能。 八月廿二日適逢德布西一百五十歲冥誕,當日將由被譽為德布西權威的鋼琴名家巴佛傑揭開音樂節序幕,其中最特別的曲目,就是他親自改編的德布西晚年芭蕾舞作《遊戲》。而蕭邦鋼琴大賽冠軍鄧泰山、現被譽為法國音樂代言人的帕斯卡.羅傑、台灣鋼琴才子嚴俊傑及首度訪台的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桂冠布雷利也將帶來精采的演出,全系列共十場的音樂會,將於台北和台中兩地登場,難得一見地呈現了德布西鋼琴獨奏曲全集,值得鋼琴樂迷親身體驗。
-
音樂新訊 融合多種元素的跨界演出
「旅夢二十」 鄭愁予詩作立體呈現
「我達達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鄭愁予的《錯誤》曾為青年學子們琅琅上口的新詩,甚至出現於台灣學生的課文中,這美麗的錯誤不但引起大眾熱烈的回響,廿年前更引起了名製作人張世儫的注意,進而將鄭愁予的詩首度跨領域地與十餘位文人名家如李建復、陳儷玲、羅曼菲、董陽孜等人合作,激盪出《旅夢》系列專輯。 今年為《旅夢》的廿週年,如同現今許多老歌翻唱或經典金曲再版的想法,《旅夢》也將重現並加入了更高明的創意,由原先平面的唱片轉化成今年規劃的「旅夢二十」實體音樂會,將此音樂作品立體化。 在這場音樂會中,不僅僅是音樂與文學的呈現,更加上了舞蹈與多媒體的元素,讓觀眾可以在欣賞詩作時,除了抽象的聆聽還多了具象的視覺真實感受。音樂會中特別邀請李建復、周蕙兩名不同時代的歌手搭配漢光演襲(A Cappella)人聲樂團與台北樂坊室內樂團演出。跨領域的演出形式,讓藝術家們在自我實現之後藉由合作的過程互相融合及碰撞出新的想法與感受,此次的表演也將帶給表演者新的挑戰,增添許多驚喜。
-
北京
大腕、名導、經典、話題 一次看盡舞台劇廿年演進
這個北京的夏天,劇院就像電影院,同四十度高溫一樣熱騰騰!除了有孟京輝、田沁鑫等名導量多又吸睛的作品,還有多齣經典巨作如王曉鷹《哥本哈根》、北京人藝《哈姆雷特》,另話題作家韓寒也首度有作品改編搬上舞台而且票價屢創新高,更彰顯戲劇市場的活絡態勢!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蹈新版圖
世界的表演藝術版圖正在位移中嗎?二○一一年,英國愛丁堡藝術節以「探索亞洲」為題,節目類型涵蓋現代舞、芭蕾、傳統戲曲到古典音樂。以舞蹈為號召的沙德勒之井劇院的「走出亞洲當代舞蹈前景?」系列,則將亞洲舞蹈的當代面向介紹給西方世界。無獨有偶地,法國土魯斯自二○○八年開始的「亞洲製造藝術節」,荷蘭、比利時等國藝術節近年規畫亞洲系列節目,台灣也屢次成為主題國家。過去一向引介歐陸舞團的「新舞風」,今年更將主題定為「亞太新勢力」,精選四檔來自越南、北京、紐西蘭、韓國風格殊異的現代舞作品輪番上陣。宣告記者會上,藝術總監林懷民說,以往國人較熟悉歐美品牌的現代舞,但廿一世紀,亞太新勢力已經興起。 過去,亞洲的表演藝術家常眼看西方,習慣以外來眼光自我審視、定位,而近年當亞洲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時,亞洲人如何看待自己、如何詮釋自己,成為值得觀察的面向。不必迎合西方人看亞洲作品的「東方主義」思維,也不用販賣傳統、古老的異國情調,當代亞洲創作者在面對過去、處理民族材料時,要找到重新詮釋的發語權,找到一種「亞洲人如何呈現自己」的新宣示。在這波新亞洲熱的風潮中,台灣將如何介入、扮演何種角色?林懷民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與其說我們如何尋找做亞洲人,(不如尋求如何)真正深入挖掘自己。自己如果挖得夠深,自己有料,不一定需要用傳統。」關鍵還是在於創作者的「功夫」,林懷民說:「基本功很重要。」 不僅舞蹈的目光從西方轉移到東方,和舞蹈密不可分的空間也從劇院鏡框出走,跳進了博物館、教堂、廣場、街頭、藝廊、美術館或地鐵站。「處處是劇場」、「無處不舞蹈」成了當代舞蹈打破傳統的最佳景觀,尤其舞蹈和現成建築物的特定場域演出,激發了編舞與建築極多的創意與革新。作為廿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建築和設計流派,德國包浩斯學校將建築作為一種空間藝術來重新開發,並從現代繪畫和舞蹈中汲取靈感,不斷豐富包浩斯的精神與內涵。其中,包浩斯劇場把舞台當作是研究與實驗的場所,探索建築空間與人的關係成了的主題。此次由臺北藝術節引進的「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本刊獨家專訪策展人托斯頓.布魯梅(Torsten Blu
-
專欄 Columns
心在肚子裡
現在想來,這個「拍」字,就是所有的「記」,記錄的記,表現的記,熱情悲傷,冷靜沉思的「記」而已,我要是真能把自己的生活記得如此多彩,記得那麼豐富,我就可以化成一縷青煙,揚長而去了。
-
專欄 Columns
話說舞蹈
當我們的肢體在一種時間性的安排下劃過空間,或在空間中暫時駐足,旋即又動,然後以時間的累積成為一串印象,我們稱它為動作。動作用來過日子,也用來跳舞。過日子講求的是功能,跳舞講求的是表現,用的是同一付軀體,要求卻是天壤之別。
-
專欄 Columns
演奏民謠 誰說很輕鬆?
他們演奏的都是魁北克的民謠,在場的每個人都對這些曲子耳熟能詳,除了我以外。他們輕鬆地對我說:「隨興地跟上吧!」這些曲子的和弦還算容易找,但是,節奏可就不輕鬆。我實在搞不定到底在哪要少一拍,還是多半句,每當曲子回到副歌時,我總是會搶拍而出糗。最後終於有人忍不住,半開玩笑地說:「你確定你讀的是『音樂』博士嗎?」
-
專欄 Columns
面
打著批判、實驗、人性旗幟的製作,為何常常看起來像是粗糙的團康晚會活動?雖然還是會得到很多溫暖的鼓勵。讓人盯著旗子,會不會讓自己和觀眾忘了風景?既然是看風景,有這麼害怕迷路需要做旗子嗎?我面向的就是事物面向我的,所以會不會實際上我呈現的是:我需要這些溫暖的鼓勵和讚賞?
-
紐約
小劇場裡的圓形舞台 創造另類戲劇張力
今年春天的紐約劇壇,恰巧Mike Bartlett的《公雞》和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都在只坐得百來人的外百老匯的劇場演出,不但觀眾彼此坐得可以膝蓋碰膝蓋,連跟演員也是近到觸手可及,提供了另外一種的看戲經驗。
-
柏林
藝術總監送舊迎新 「喜歌劇院藝術節」歡慶第五屆
七月初上陣的「喜歌劇院藝術節」,在一週內一口氣演出七檔製作,讓歌劇迷樂得天天到劇院報到。這次的活動也正逢新舊任藝術總監交接:任期屆滿十年的荷莫基為喜歌劇院打造了新氣象,卸任後將轉至蘇黎士歌劇院;接棒者是澳洲籍的巴瑞.考斯基,他表示想要把歌劇的定義擴大,從巴洛克歌劇到現代音樂劇都一把抓,要讓歌劇院興盛,受到觀眾歡迎。
-
倫敦
洛伊.韋伯國會發言 批評藝術預算刪減
隨著奧運開幕進入倒數計時,各式活動強強滾之際,音樂劇巨擘安德魯.洛伊.韋伯爵士日前在英國上議院發表演說,批評當政的卡麥隆政府刪減藝術補助的開支,將嚴重威脅英國在世界上藝術、文化產業的領先地位。
-
巴黎
走出巴黎 到處去玩藝術節
藝術節是法國的夏季特產,為了吸引觀光人潮,各城鎮莫不用心推出各種藝術節。這個時節,也就是走出巴黎,到處體驗各地節慶藝術活動的好機會。
-
上海
歡慶一甲子 北京人藝帶五齣戲上海巡演
今年慶祝六十周年院慶的北京人藝,在暌違廿四年後,以《窩頭會館》、《原野》、《知己》、《我愛桃花》、《關係》五齣精選劇碼、大規模赴上海演出,還將召開座談會和學術研討會,與南方劇界深刻交流。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凝視品嚐 糾葛的情慾滋味
近年來走紅於歐陸舞蹈界的編舞家孫尚綺,新作《早餐時刻》充滿文學、音樂、舞蹈、劇場、電影的元素,有濃濃的當代歐陸舞蹈劇場味道。這次他將帶著歐洲團隊,踢開任意門,走進八月的炎夏台北,端上一桌冷冷的、感傷的歐陸早餐,等台灣觀眾啟動視覺味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同志與國族 永不歇止的認同議題
將在臺北藝術節演出的《懺情夜》,是來自英國威爾斯的雪曼劇團的作品,以夜店為場景,勾勒出藥物、電音文化如何席捲同志圈,描寫感官享樂與同志族群的印象連結,深刻寫實地呈現同志生活的典型;同時也藉由同志族群的慾望與認同,巧妙觸及在大不列顛共和國中,威爾斯弱勢地位及國族歸屬的議題。
-
焦點專題 Focus
法蘭西與俄羅斯 交奏新樂季亮點
經歷了四分之一世紀的歷練,NSO即將跨出第廿六個樂季的腳步。接任音樂總監第三年,呂紹嘉不僅在幾場重要的音樂會中,展現NSO的實力,搏得喝采,更為新樂季設計了難得一見的曲目。他如何思考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又有何用意?本刊特邀長期觀察NSO的音樂學者羅基敏,提問訪談呂紹嘉,讓樂迷們一窺兩位音樂人對新樂季的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NSO新樂季駐團作曲家
佑斯特:我希望我的曲子,讓人辨認出台北的風情
克里斯蒂安.佑斯特(Christian Jost)是一位全方位的音樂人,不但是一位受歡迎的指揮家,更是世界各頂尖樂團、音樂節及歌劇院委託邀約的對象。這位德國當紅的作曲家,與呂紹嘉已有十二年的交情,願意應邀為NSO駐團實屬不易,也讓愛樂者興奮不已。
-
焦點專題 Focus
帶著內行樂迷 寫下歷史新頁
在呂紹嘉帶領下的第三個樂季,NSO將帶著內行樂迷,一起更上層樓。新樂季的主要特色是擁有獨特美感與韻味的法國音樂,另也將探索以浦羅柯菲夫為主的斯拉夫音樂;名家系列仍以德奧曲目為主;新曲方面,除了洪崇焜的《聲音》及李元貞的《間奏曲:商》,還有駐團作曲家佑斯特的《台北地平線》;最令樂迷期待的歌劇系列,則要以華格納巨作《女武神》近五小時的演出震懾你的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