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葡萄牙琴音 化為上帝給夏威夷的禮物
風靡世界的烏克麗麗,大家都知道是出身熱情的夏威夷,其實「她」也不是土生土長的夏威夷樂器,而是由來自葡萄牙樂器製造師,將家鄉的「馬茄琴」改造而成,卻成了夏威夷人最喜愛的生活樂器。其名Ukulele,被當地的麗瑠卡拉尼女王認為應解釋是「禮物的到來」(uku lele),「她」,可以說是上帝給夏威夷的寶物啊!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雲林田野間 打造「她」的美麗倩影
烏克麗麗也有Made inTaiwan!在雲林縣水林鄉的田野中,製琴師陳國明已經以手工打造吉他卅年,這幾年烏克麗麗風潮掀起,他也成為「台灣烏克麗麗」的打造者。因為熱愛音樂,當年他從銷售吉他進而投入吉他製造,儘管工序繁瑣,他仍堅持一絲不苟,「卅年來最主要講求品質,每支吉他均要完整無缺才出貨!」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燃燒生命熱情 不顧一切愛上「她」!
從竹科工程師,到全職的烏克麗麗推廣者,人稱David老師的陳建廷,與烏克麗麗的結緣,就像是來自上帝的導引。因為這項樂器,讓David重燃對生命的熱情,他也想把這份熱情傳送給所有人,他說他的目標是「台灣每個家庭都有一把烏克麗麗。」David認為這就是他這輩子要做好的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David速成班
2 hours!教你學會〈野玫瑰〉
不論哪一種樂器,要學得好都不簡單,但想要在短時間上手,烏克麗麗是從不令人失望。它有多容易呢?只要跟著David老師的腳步,一百廿分鐘就可以將電影《海角七號》中那首源自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野玫瑰〉彈得動人心弦。不信?你試試看!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驫舞劇場藝術總監
陳武康 芭蕾流氓 跳出不一樣的兩男關係
作為台灣唯一「全男班」舞團,驫舞劇場的獨特風格始終引人注目,擔任舞團總監的陳武康,笑稱這群男人是一群「芭蕾流氓」,強調:「男人跳芭蕾真的很屌,我不懂為什麼說它是娘娘腔活動?它要很多力量、耗費很多體力,跳舞的過程很man、很帥」這回,他要與好哥們蘇威嘉跳兩男雙人舞,在香港導演林奕華的引導下,不談同志議題也不賣弄man power,他們會擦出怎樣的兩男關係?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NSO助理指揮
張尹芳 在每個抉擇點上 誠實面對自己
三月上旬在高雄、臨時替突然不適的指揮家羅許德茲特溫斯基代打上陣,並贏得滿堂彩的NSO助理指揮張尹芳,其實已經在多場NSO的跨界音樂會中展現令人印象深刻實力。從中提琴手轉拿起指揮棒,張尹芳在每一個抉擇點上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讓自己全力以赴。對張尹芳來說,學習,是永無止盡的,但不變的是,她享受著與音樂為伍的樂趣。
-
焦點專題 Focus 讓國際觀光客來台灣「藝術朝聖」
打造「文化觀光定目劇」 是美意還是扼殺?
去年文建會依據「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作業要點」挹注總額兩千萬給全民大劇團、拾藝整合行銷、十鼓擊樂團和舞鈴劇場,以打造文化觀光為導向的定目劇碼,但一季演出下來,僅有十鼓立於不敗,其他三團均票房慘澹。這讓人思索,台灣的定目劇發展,到底需要怎樣的方向?政府扶植的美意,在配套不足的狀況下,是否反而成了扼殺團隊生機的利刃?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歐美篇
歷史傳統歧異 國家支持、商業走向各自風華
依循著各國政經歷史文化的發展,歐美各國的「定目劇」也有不同的定義與經營路線。在歐陸德法兩國,公立劇院歷史悠久,各省藝術中心更有獨特發展特色,其定目劇多為該劇院精采劇碼重演,甚至重製新詮。美國則是商業劇場掛帥,只要票房長紅,定目劇可以一演多年。英國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戲劇戲曲
創意策展很吸睛 七年級生成為創作主力
因應民國「百年」與文創政策催動,去年的演出可謂爆量,但在藝術表現上,「創意策展」、「獨角戲」、「七年級創作者」、「非傳統空間演出」、「戲曲的實驗與嘗試」,都是這個年度的重要關鍵詞,可由此看到台灣劇壇的發展趨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2011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現象觀察—舞蹈
開源節流跨界合作 舞蹈人才處處發光
因為台灣舞蹈教育的長期深耕及舞蹈人與團體的熱誠和創意,在經費不足的狀況下,大家積極開源節流、跨界合作並拓展觀眾群,促使舞蹈朝向多方發展。其結果就是舞蹈界新人輩出,年輕舞者與編舞者多方參與國內外創新製作,舞蹈人跨界參與他領域製作、或是推出跨界製作。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空間錯置,如何遊戲到底?
作為今年香港藝術節的重點大戲,高行健與林兆華這對當年的先鋒戲劇搭檔的再度攜手合作,更是《山海經傳》成為矚目焦點的原因。高行健的文本從開天闢地開始,許多天神帝后上陣,劇作家要讓他們「去神化」,提出以民間傳統技藝、像廟會一樣的演出形式,導演林兆華也放下之前導戲的精準,隨之「輕鬆做戲」。兩人的實驗企圖明確,但似乎是「錯置」在香港藝術節的舞台上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塊頑石的還魂 滄桑歷盡的釋然
《賈寶玉》是非常林奕華劇團廿周年及香港歌手何韻詩出道十周年的紀念作,去年十月首演。香港鬼才女編劇黃詠詩安排的情節從「還魂」概念出發,讓紅樓劇終後的賈寶玉,在回到太虛幻境後決定重遊故地,在對一切無能為力的前提下,再經歷一次大觀園的種種。而林奕華則在每一場中加入「顛覆」,將原著文本轉移至現代語境。
-
藝視窗 News
「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啟用
【台灣】 「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啟用 成 立於2012年1月的中央大學表演藝術中心,也擁有一座專業的黑盒子實驗劇場,並引進專業經營管理團隊規劃。劇場將於4月份正式啟用,未來每年將固定推出 「大專學生演劇祭」(春季)、「劇場技術夏令營」(夏季)、「首演藝術節」(秋季),並不定期舉辦各種表演藝術的相關活動。2012年甫開幕,特別舉辦 「開幕藝術節」,邀請戲劇《我為你押韻》(創作社)、實驗崑曲《亂紅》(二分之一Q劇場)、舞蹈《七里香》(肢體音符舞團)等三檔精采節目,於5月24日 至25日演出共兩場(皆為晚場七點半開始),為劇場熱鬧開場慶生。 7月份亦將與「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合作舉辦「劇場技術研習營」,於實驗劇場教習實作,11月底則有「首演藝術節」,期以距離台北一小時車程的中壢市區為腹地,發展為全國實驗性作品演出與推廣的重鎮。(鄒欣寧) 2012台北藝穗節線上報名4月12日截止 每 年都吸引許多表演愛好者的「台北藝穗節」,線上報名已經展開,並將在4月12日截止。今年藝穗節的展演期從9月1日至16日,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局規畫了 台北國際藝術村等廿一個場地,以「先搶先贏」的原則,免費提供給報名者使用,不另篩選。主辦單位歡迎以策展形式報名。欲以策展形式報名者,建議先行告知藝 穗節協同策展人。報名簡章與線上報名,請參台北藝穗節網站www.taipeifringe.org。(莊珮瑤) 2012美國舞蹈藝術節「國際編舞家駐村計畫」展開徵選 文 建會所屬紐約臺北文化中心今年再次與美國舞蹈藝術節(American Dance Festival)合作,並在文建會的贊助下,徵選兩名台灣編舞家參與該藝術節2012年國際編舞家駐村計畫(International Choreographers Residency Program, ICR),希望透過駐村期間與世界
-
藝妙人物事
郭子乾 不可預期的表演人生
有種明星是站在舞台上,立刻鋒芒萬丈,引人目光。另外一種,則是站在舞台上,完全卑微、細小,彷彿世上那些為小事所悲所喜的街坊小人物該有的表情全 長到他臉上去了。看久了,甚至覺得那些張媽媽、李伯伯、賣菜阿婆、收垃圾的駝背阿伯都該有張那樣的臉,好像風一吹,五官就會被風沙埋在土裡不見天日,這樣 飄忽卑微的人,你就是忍不住多看他兩眼。 郭子乾就是這種樣的明星。這次屏風表演班《女兒紅》他演出一名從中國逃避戰爭落腳台灣的老兵,為那些動盪年代裡面目模糊的小人物,勾勒出清楚的輪廓。
-
幕後群像
全方位的劇場職人
「舞監真正的工作,進劇場之後才開始。」黃諾行強調,劇場行程緊湊分秒珍貴,樣樣都在考驗前期準備是否充裕。進劇場之後舞監必須掌握時間,如果進度落後,視情況加班或增加人手,「大家一起去把進度趕上」。另外,他非常重視安全,尤其大型演出場內的工作人員和技術廠商人數特別多,「可能同時很多人在高處工作,舞監必須在場確保一切安全」。
-
藝@書
生命是一場終身徒刑
對一九九○年代就讀於美術科系的學生來說,謝德慶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六年在紐約完成的五件「一年行為表演」作品,像是一則「傳奇」。透過《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中文版的譯介,我們終於能了解謝德慶當時行為演出的全貌。
-
藝@CD
英倫人聲 謳歌生命
不安的年代,或許只有音樂能撫慰人心,尤其是如天籟的人聲。英國的男中音金利賽德與作曲家塔文納分別以《戰爭之歌》與《雅典娜之歌》兩張專輯,歌詠生命,提醒世人珍惜愛與希望。
-
藝@電影
春天,我們與影展約會
四月春暖花開,也有三個頗重量級的輕影展,各有主題與訴求。由兩個老外創辦的「城市游牧影展」,今年有許多日舞影展的影片,也首度出現老外拍的台灣電影。邁入第三個年頭的「金馬奇幻影展」有精采的黑色喜劇。新北市電影藝術節則有令人期待已久的溫德斯3D《碧娜.鮑許》,還有哈維爾的唯一一部電影遺作。
-
藝@展覽
破解法蘭西斯.培根的天才神話
今年適逢培根逝世廿週年,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浮於世:法蘭西斯.培根特展」,與「法蘭西斯.培根義大利素描基金會」合作,展出培根晚期旅居義大利期間,以鉛筆或蠟筆描繪的六十幅素描,可與培根的油畫比對。素描的出現雖有違培根生前自述,打破他不做素描的神話,但依舊無損培根畫作受到後人喜愛及在藝術史上重要地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