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千人一面的NSO之聲
姑且不論第二部分是氣力放盡還是整合未盡理想,就像是歷史上所有的重要戰役都有犧牲吧。這場《千人歡唱-馬勒第八》仍為NSO本季奪下重要的一勝。因為他們做到了「千人一面」:近千人只有一種表情一個徹底、典型的NSO之聲。
-
演出評論 Review
So Fun, Very Nice!
我想這齣「舞劇」最成功的地方,便在它自由遊走、進出於寫實搞笑、詩意抽離與社會批判之間!深入挖掘主題之餘,很少看到年輕人能這麼不過於試圖「文以載道」,而依然貼近自己的生活、呈現觀察!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最血腥、誠實、深刻的註腳與幻滅
《拳擊手之死》中大量運用的聲光效果,拳擊般的肢體動作、帶有時代背景的流行歌曲及綜藝化的媒體,除了在某方面符合了我們對於西班牙「熱情奔放」的想像(儘管這個題材是如此的沉重),卻也暗示了我們每個人都是悲劇的共犯。在熱鬧的歡慶氣氛中,國家用國族英雄主義攏絡人民,人民也樂於以英雄崇拜回報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時代,不再幫《嬉戲》背書
可惜的是整齣戲的背負過重的時代感,七年後的今天看來,帶給觀眾的是一場場或一幕幕的「回憶」,過去的議題在人事已非、物換星移後,我們還想或還能關心多少?還能引領出多少對議題的共鳴或共感?正在進入劇場的八年級生,能體會的大多是「嬉」,而「戲」要帶給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見的意義,已讓時代的巨輪碾除殆盡,可惜了一場精采的時空。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羅文瑾 堅毅稻草人 扎根守護舞蹈田園
在藝術資源相對欠缺的台南,稻草人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編舞家羅文瑾,如同矗立田中、風雨不歇的稻草人,克服重重難關,讓南台灣的現代舞也跳得有聲有色,她說:「台南機會少競爭也少,所以我想給畢業的學生舞者更多的機會,讓台南的舞蹈環境可以更好,讓她們可以回來跳舞。」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馬照琪 害羞小丑 因戲劇重新看待世界
台上的她有時是畫著誇張的花臉,有時是戴著紅鼻子,還有跳加官式的小丑步伐、逗趣的肢體台下的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卻說自己是個內向害羞的人,但戲劇的力量,卻讓她有勇氣去接觸人群、重新看待真實世界,她曾說:「選擇運用小丑的形式,來呈現這個世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真面目,笑聲也只是思考的開始。」
-
焦點專題 Focus
街巷屋間 生猛有力的劇場風景
請先撇開賭場酒店推出的炫目大秀,真正屬於澳門的劇場,其實是在隱藏在僻巷窄弄裡的閒置空間和藝文空間。在正規劇場空間欠缺的澳門,劇場工作者就用自己的方式找出演戲的方法,於是替代空間的演出,以及適應替代空間因應而生的「環境劇場」,成為澳門相當獨特的劇場風景。
-
焦點專題 Focus
劇院不足 所以「全城皆舞台」
澳門的正規劇場甚少,但演出活動日益旺盛,所以各劇團窮中變通,或是開放自己的排練場,作為當地的小型表演空間,或是利用古蹟活化空間作演出;而有十年歷史的澳門藝穗節舉行時,更是「全城舞台」!本文作者以個人赴澳門的經驗,介紹當地的特色劇場空間。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原色木偶 述說底層悲戚
今年在紐約百老匯一舉拿下六座東尼獎的英國戲劇《戰馬》,演出中最令人驚豔的就是其中維妙維肖的大型馬偶與靈活如真的操作,這些吸睛的偶全出自南非的「掌中乾坤偶劇團」之手。這個精采的偶戲創作團隊,也在九月時在倫敦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演出自家的精采舊作《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樸拙的原色木偶,配上炭筆畫的黑白動畫,搬演以南非社會為背景的畢希納劇作《沃伊采克》,述說社會底層的悲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專訪南非掌中乾坤偶劇團創始人
艾居恩.寇勒:我心中有好多角色在等著我親手做出來
很久沒有這樣因為訪問而感動過了。 坐在學校附屬劇場的簡陋小咖啡座,和締造《戰馬》全球奇蹟的關鍵人物閒聊,感覺好超現實,卻有種奇異的溫馨。創立南非掌中乾坤偶劇團的艾居恩.寇勒(Adrian Kohler),就是這樣一個隨和謙遜的好人。笑起來牽動滿臉皺紋的他,既慈祥又親切;原本被經紀人限定為卅分鐘的演前訪問,因為我們相談甚歡,變成了連續兩晚的長敘。寇勒不但透露了在其他訪談中很少提及的往事與創作源起,更不避諱地聊到既是創團拍檔也是生命伴侶的巴索.瓊斯(Basil Jones)。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為偶呼吸,給偶呼吸,與偶呼吸
配合《南非高地的沃伊采克》演出,倫敦巴比肯中心特別邀請《戰馬》原始製作的三位偶師,舉辦為期兩天,名為「操偶祕技」(Secrets of Puppetry)的密集工作坊,對《戰馬》裡精妙偶戲瞠目結舌的我,怎能不挺身一試,親探其中奧秘?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讓偏鄉孩子與佛朗明哥零距離
在「財團法人永齡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贊助下,九月底,五百位來自全台各地偏遠學校的中小學生來到國家戲劇院,觀賞來自遙遠的西班牙的《佛朗明哥傳奇》彩排,永齡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夫人曾馨瑩老師亦親臨現場,與小朋友們共享美好的藝術體驗。
-
藝視窗 News
舞蹈教育家王玉英教授過世
【台灣】 舞蹈教育家王玉英教授過世 培育無數舞蹈人才的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舞蹈系所主任王玉英,因癌症於10月9日過世,消息傳來,舞蹈界一片悼念之聲,而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則於10月12日至23日在系上進行追思。 王玉英教授為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之系所主任兼副校長,中國舞等地方民族舞蹈為其專門研究的領域。而長年扶持中台灣的舞蹈學子,在舞蹈教育者與編舞家的蔡麗華手中接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的主持工作,並曾擔任臺灣體育大學代理校長一職。此外,身為新竹人的她也是成立卅三年的新竹市欣蕾舞蹈團團長,為舞蹈教育資源較為匱乏的新竹中部地區持續扎根。王玉英教授病故後,她的學生們於Facebook成立專頁「王玉英教授」,舞蹈良師和學生的深厚情誼,從學生們的追憶緬懷中深刻映現。(鄒欣寧)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即將抵達終點 結合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經過了五年在台灣各鄉鎮的奔走,終於在今年底即將達成計畫,圓滿地畫下句點。 從2006年的聖誕節前夕啟動,由世界首創專為兒童而辦的「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一個完全由民間發起、募款而成的表演活動,目的在讓每個孩子接觸藝術、享受藝術、病感受到藝術的創意與美好。經過1,800個日子、29萬公里的路程、372場次的努力,計畫走遍全台灣319個鄉鎮,在空地、廟口、學校禮堂、封街的馬路上演出。歷經無數的歡笑和感動,也將進入倒數計時的階段。最後四場的演出自11月5日起,從新竹、台南、高雄一路演到台北,最後是12月3日在新北市萬里鄉的演出。期待最後的時刻能邀請更多人一起見證歷史,感受成功的喜悅。(李秋玫) 2011臺北詩歌節「詩的小宇宙」 多項展演11月底登場 臺北詩歌節今年的主題為「小宇宙」,將市民的文化生活繪為一張詩的星圖,包含歷史、地域、美學、族群、性別的向度,融合不同感官層次,以不同形式展演。活動以長達七小時的詩歌接力賽「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舞台下的一把大提琴與它的主人
地點:台北 國家音樂廳觀眾席 時間:二○一一年三月廿五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陳毓襄 征服「黑」與「白」
當初知道雜誌要選一天跟著她採訪時,陳毓襄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 「一整天嗎?」 我心虛地回答:「盡量不影響原本的作息。」沒想到她自己挑了音樂會當天。那場彈的可是整套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啊!這下子,換我開始懷疑了。 下午進了音樂廳靜靜地在旁邊觀察著,不料一下子多了好多人,經紀公司、技術人員、公視的錄影、特地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前來打氣的朋友很快就將舞台擠滿了。原來,這麼重要的日子不是將琴彈好就好了,在龐大壓力下居然還要處理那麼多事情! 鋼琴定好位置,一群人移師到休息室時,造型師已在裡面擺好了陣仗。坐下後,陳毓襄才有機會將今天的第一份食物一口一口地塞進嘴巴。她安安靜靜地看者造型師梳化妝,並且適時地請他調整,但慢慢地又恢復了靜默,看來有點不妙!等了一陣子,在工作人員頻頻催促下,她決定不再塗塗抹抹,而是要回到舞台上綵排。冷靜地練一陣琴後,時間已經不多,她竟堅持要坐計程車回家小睡。 送走了她回到辦公室我也累垮了,休息一會兒回到音樂廳,才知道她請求取消音樂會前這段時間的採訪。是的,太多人、太多意見、耽誤了時間、也打亂了程序,這時候她亟需一段空白! 音樂會到了,掌聲中看她走出來敬禮,嗯,很好,髮妝都重新弄過了,心情也整理得不錯,獨處一下果然是必要的。 其實她可以不用那麼認真,但為了讓我們拍化妝特地請了造型師、拍手部帶我們去看整復師、拍禮服主動要去買衣架,還擔心下雨而改了到家裡拍照的時間。可不要以為她的生活悠閒,約訪的期間,她是在台灣與全世界的音樂廳間中飛來飛去。單打獨鬥的她即使會調皮地嚷著要喝下午茶,但誰真正知道聚光燈下觀眾為她喝采、佩服她有鋼鐵般的意志,可是在旅途上奔波的弱女子不是遇上了麻煩,就是一陣的孤單襲來,讓她一下飛機就蹲在地上痛哭。 我終於可以體會為什麼很多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最後會崩潰了。要奔放又要壓抑、要孤獨又要被群眾包圍、要接受掌聲同時忍受批評、要鎂光燈更要適應黑暗所有要征服的,就像這整排的琴鍵一樣,黑白相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費心研究實驗 紮實功力「為劇場服務」!
國家文藝獎得主、入行超過卅年的林璟如,可說是國內劇場服裝設計界的第一把交椅!林璟如說:「別認為只要能畫圖,你就能做好這件事。」除了會畫設計稿,她也精熟於打版、結構、製作方法,因此在面對執行上的溝通,更能完整落實設計概念。面對創作團隊,她隨時保持彈性、因應調整;面對執行師傅,她則嚴格堅持細節、絲毫馬虎不得:「絕不跟製作的人改設計,這才是那件衣服的精神」。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通向自我之路
透過當下的感受性,藝術家或是提出創作的訴求,或是積澱為表演的能量透過《誰怕艾未未》與《劉若瑀的三十六堂課》兩書,我們看到了「當下」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搭建他們的藝術之路一條通向自我之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馬勒《第九》四種版本 各自風華璀璨
拉圖爵士將再度帶領柏林愛樂訪台,這次配合馬勒周年紀念演出他的天鵝之歌《第九交響曲》,為門票貴死人而扼腕的樂迷,就在家中沙發舒服地聆聽拉圖爵士早就錄好的專輯吧!順便看看之前的《馬九》經典版本卡拉揚、巴畢羅里、華爾特,不上音樂廳,也能聽到流耳油!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金馬又要奔騰 大師新作炫目登場
一年一度金馬盛會又來了!依舊是好片雲集,大師齊聚,兩座坎城大獎得主達頓兄弟、葛斯凡桑、貝拉塔爾、李滄東、SABU、安德烈.泰希內、金基德、洪尚秀、努瑞.貝其.錫蘭今年都有新作品。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又見陳澄波 油彩化身鄉土情
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的「切切故鄉情:陳澄波紀念展」,可說是近廿年來難得再見陳澄波的完整個展,匯集陳氏家族、台灣與香港十多位收藏家提供的陳澄波畫作,共計兩百六十三件,完整呈現陳澄波畢生藝術風華。陳澄波的繪畫特色,在於他將西洋油畫技巧摸索出屬於台灣土地的色彩,並營造出地處熱帶氣候的氛圍,他筆下描繪的故鄉嘉義是為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