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戴上面具 沙丁龐克劇團鋪陳奇想
《地底的天空》 黑暗地鐵的華麗冒險
沙丁龐客劇團新作《地底的天空》,以都市人每天必搭的捷運為場景,一路探尋發現地底下的奇妙世界。編導馬照琪帶領著一批首次正式曝光的年輕演員,在《地》劇中實驗面具表演的可能性,結合鮮活的默劇肢體和歌舞,類吉普塞人銅管樂隊的曲風,將實驗劇場妝點為一座喧囂瘋狂的捷運地下宮殿。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采風樂坊 融合劇場元素七十二變
樂器扮角 《西遊記》師徒合奏拼前衛
繼二○○五年首先推出大型器樂劇場《十面埋伏》備受各方矚目後,采風樂坊即將再度廣邀跨領域表演人才,上演眾所熟知的傳奇名著《西遊記》,與《十面埋伏》最大的不同處就是更多劇情的添加,在音樂中包含劇情,也有樂器與樂器間的對話、對抗、互動、融合等等。最有趣的,是在表演中以樂器的形象來指涉人物鮮明的性格及特色。
-
焦點專題 Focus 獨家越洋專訪法國偶戲大師
菲利浦.香堤:我的戲,是一個內在狀態與情感的旅程
提到法國偶劇,就不能不令人想到「香堤偶劇場」,多年前訪台演出,就以超越想像的舞台呈現令人驚艷,而這些創意的源頭,多半來自劇團創辦人菲利浦.香堤(Philippe Genty),這個學繪畫出身、從來沒有上過偶戲學校的偶戲大師。多年來以夢幻般的舞台場景征服不同國度與文化的觀眾。趁著香堤偶劇場再度訪台演出前夕,本刊特邀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獨家專訪香堤大師,請他告訴我們他如何與「偶」相遇、如何創造與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從網路介面到真實場域的「偶」遇
BlueScreen:我在尋找一種詩意的溝通
不透過語言,人與人之間如何達成溝通?由法國藝術家BlueScreen所發起的「交叉計畫」(Jiaocha)即企圖以不同形式實驗非語言溝通的可能性,藉由世界各城市在地藝術家或社團展開各自的主題,以繪畫、攝影、錄像等方式參與創作計畫,最終透過共有的網路介面達成共同體驗。這次,BlueScreen來到台北,與無獨有偶劇團合作,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呈現跨領域作品《間》In Between。這是他的「交叉計畫」中唯一參與的戲劇團體,本刊特別採訪BlueScreen,一談他如何透過「偶」的形式,讓人與偶交叉相遇,尋找他所強調的詩意溝通。
-
藝號人物 People 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
納丘.杜亞托 讓慾望與想像奔馳如飛
即將率領西班牙國家舞團訪台的納丘.杜亞托(Nacho Duato),本身即為知名的舞者與編舞家。經歷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與荷蘭舞蹈劇場洗禮的他,從一九九○年起被母國邀請,接任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一職,自此逐步將該團經營為國際級的重要舞團,匯集了季里安、威廉.佛塞、漢斯.范.曼恩、馬玆.艾克、溫.凡德吉帕斯等編舞大師的舞碼。這次訪台演出的《慾望之翼》,即是由杜亞托編創並親自擔綱演出。
-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專訪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林望傑:音樂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Mission
從鋼琴家與指揮家雙棲崛起、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音樂藝術博士的林望傑,以音樂的完整性、色彩飽和度以及表達性贏得國際掌聲,他的指揮才華卓越出眾,不僅得自已故指揮巨擘伯恩斯坦的真傳,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指揮過所有北美主要樂團的華裔指揮家。曾連續十七年連任克利夫蘭駐團指揮,並任該團Blossom Festival藝術總監長達六年。此外,林望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功勳,便是以十幾年的耕耘,將佛羅里達管絃樂團從地方性樂團提升至全國知名之列。為了感佩他的貢獻,聖彼得堡及坦帕爾兩市還授予他「金鑰匙」,並訂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為「林望傑日」,由此可見他所受的尊崇及名望。 現任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已屆第四個年頭的他,曾在一九九九至二○○一年任職NSO,與台灣淵源甚深。仍舊維持上台前必禱告的習慣、仍舊謙遜嚴謹地演出。暌違已久的林望傑,又即將來台與NSO合作。演出之前,跟著我們先聽聽他談談曲目、敘敘舊,再聊聊遠景吧!
-
即將上場 Preview NSO 永遠的童話 這回很「現代」
《鼠際大戰》 戲偶光影妙說寓言
《鼠際大戰》是NSO駐團作曲家契斯基為兒童創作的童話故事,雖然二○○七年在紐約首演,但移植到台灣演出完整版,內容更為豐富。現代音樂為底,寓意深遠的劇情,加上導演石佩玉運用偶、光影與道具營造氛圍說故事,「現代音樂」或許對孩子來說,不再遙遠!
-
即將上場 Preview 山中歲月化入舞台表演
優人《入夜山嵐》 山林詩篇渾然天成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文戲典雅 、武戲靈動
「小西園」展演傳統布袋戲的古樸風華
此次應台灣國際藝術節之邀,小西園特別重新翻新設計戲偶道具、造型服飾,搭配精雕細鑿木雕彩樓,並為喜愛古典精緻布袋戲藝術的觀眾,以導言介紹節目欣賞旨趣,配合四聯白字幕,帶領觀眾走入四齣風格各異、文武兼備的精采好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恆久閃耀的俄國之光
從帝俄到蘇聯解體,「基洛夫芭蕾舞團」多次走過不同的歷史政治轉折,雖然如今神秘面紗已經褪除,基洛夫芭蕾的神話依舊動人,近二百五十年歷史背景及難以細數的人事物,舞團極力維繫著「俄國古典芭蕾之最」的榮光,在芭蕾舞史上永不消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基洛夫舞團副總監
尤里.法提耶夫:我們跳巴蘭欽,也跳威廉.佛塞
對於歷史悠久的基洛夫芭蕾舞團,令人熟知的都是他們傳承了許多的古典舞碼、以精湛的技藝展現這些璀璨的經典,但時至廿一世紀,這個古老的芭蕾王國,是否也展現了精采的新風貌?本刊特地越洋專訪基洛夫芭蕾舞團的副總監尤里.法提耶夫(Yury Fateyev),一談基洛夫芭蕾的最新方向與團中舞者挑選訓練的種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格恢弘大器 世界所向披靡
現今所謂的「俄式古典芭蕾」可說是狄德羅、塔格里奧尼、裴迪巴、瓦加諾娃等多位在基洛夫芭蕾任職的舞蹈家所創塑成型的,說基洛夫芭蕾舞團是「俄式古典芭蕾的搖籃」應不為過。上述舞蹈家將法式浪漫芭蕾加以融合創造,不僅發展出經典的舞蹈訓練體系,而基洛夫所訓練出的舞星與編舞家,日後也在西方世界,打造出驚人的創作,開創芭蕾新格局。
-
特別企畫 Feature
俄國舞星,為何閃耀世界?
俄國芭蕾除了以優美細緻的舞蹈表演、華麗精美的佈景令人賞心悅目之外,最最令人目不轉睛的,莫過於那些主跳的偶像舞星們。不管是芭蕾伶娜或芭蕾王子,他們一抬腿一轉身,就是能讓人屏息讚嘆。 為什麼俄國芭蕾舞壇能出現這麼多舞星?他們的訓練與選才有何特別?要當上舞星需要什麼條件?這次訪台的基洛夫芭蕾舞團,簡直就是個舞星花園,有哪些舞星出身此處?這回到訪的又有哪些當紅偶像呢?
-
其他分類
Two is One 西方的前衛在東方
兩廳院旗艦製作、首屆臺灣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歐蘭朵》,於二月二十一日世界首演,這個結合西方前衛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旦魏海敏的演出,西方前衛與東方傳統的相遇,這中間的碰撞激盪,最後出來的舞台成果,在在令人矚目。 二月十七日中文戲曲版《歐蘭朵》舉行第一次的彩排,兩廳院邀請多位藝文界蒞臨觀賞,次日並邀請與會座談,以下即為此次座談的摘要。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灌溉舞蹈未來的繽紛花園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雲門舞集2,今年也屆滿十週年了。這個充滿年輕活力的舞團,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培養國內年輕編舞家與舞者、為了把舞蹈推廣到台灣各地而成立的,雖然歷經了青年編舞家伍國柱、創團藝術總監羅曼菲陸續病逝的沉暗歲月,但雲2仍舊卯足力氣繼續為舞蹈而走。今年的「春鬥」依然由藝術總監林懷民領軍,帶著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與黃翊推出新作創意,在這方花園中持續綻放不歇。
-
回想與回響 Echo
就地取材的便利性與藝術性
譚盾的作品每每有極打動人的部分,但動人的部分往往也是「既有的素材」亦即原本就存在歷史時空中的無形文化寶藏,譚盾將這些寶藏從深山遠水帶到現代世界來,他想以西方技法編織一襲縫綴著寶藏的華美大袍,以贏得巧手裁縫之名──他的確也得到了。
-
回想與回響 Echo
戴著安全帽理性起舞
想要寫這麼一篇文章,是因為周書毅在過去的這一年(2008)裡到處都看得到他的影子:從年頭到年尾,至少六件大小新作,為別人舞兩次,實驗劇場、小劇場、各學院舞台,甚至跨領域詩歌節、數位藝術節、公共藝術活動,都可見到他的身影,還身兼概念指導扶助合作過的舞者創作,為戲劇節目設計動作。這樣密集的曝光是少有的,除了足堪作為一個現象,對他個人的創作,又留下了什麼呢?
-
其他分類
志工好幫手 推廣藝術的生力軍
二○○七年開始,衛武營籌備處進行了第一批的志工招募,其間歷經了徵募、課程訓練、實習、考核等四階段,課程結束後並在由舊營舍改建為藝文空間的展覽館實習三個月,實習期滿通過考核即成為正式志工,目前輪值擔任展覽館的導覽工作。此外,館方也積極接觸南部大專院校藝術科系的青年學生志工加入協助,期待透過這些年輕學子,為南部兩廳院未來與社區、團隊、觀眾間構築良好的溝通行銷平台。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失去語言橋樑的文本
也許整部戲的劇情只能抓到七八成,我還是深信《老虎與士兵》是部成功且完整的製作。如同盲眼人的聽覺往往特別敏銳,在「語言無效」的劇場中,我們被迫去觀注戲劇元素的起源。肢體早在語言/文字之前,就成了承載意義的文本。十個月大的小女嬰能得到的共鳴,我們也行。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藝術精神的轉型
單色紙在這齣戲裡有很好的作用,溫暖的橘色是狐狸,淡雅的天藍色是大熊,舞台上我們看到的這幾個主要角色,視覺上的安定引發心理的聯鎖反應,使得看這齣戲的過程中的確很滿足喜悅;再看狐狸在草綠色的草叢與樹林間穿梭,我們很清楚知道心靈需要的色彩和諧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