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消逝中的文化圖像
寫實,是現今兒童劇已很少見的筆觸,《稻草人和小麻雀》用最基本、樸實的手法,刻畫了農村情境,帶出了祖孫情感,也藉由稻子與麻雀之間的利害關係,帶出了人與動物、無生命的稻草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
演出評論 Review
言猶未盡、意尚未全的遺憾
王嘉明可能是台灣目前的小劇場導演之中,擅長創意的佼佼者;然而,在面對戈爾德思嚴峻、深刻的台詞時,他和表演者的創意,似乎反成了對這些灼熱文字的一種「逃避」。
-
演出評論 Review
空間裡的身體風景
十二名女舞者奮戰不懈的精力與始終保有的流暢清新,叫人激賞;而藝術村的環境更成為界定此舞作風貌的決定性力量之一。舞蹈的環境劇場令人期待,希望這只是一連串合作的開端,而非驚鴻一瞥。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個沒有演員的音樂劇場
或許這些「飆舞台、玩影像」的效果是在反諷人類漫無節制的科技、文明的發展,然而它們卻威脅音樂的主導性別忘了《消失的王國》是個「音樂劇場」,而非「影像劇場」;真正的主角應是音樂本身及演奏家們。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台灣心聲永傳不朽—紀念呂泉生教授
綜觀呂教授一生,我們尊稱他為「台灣合唱之父」,是位傑出之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帶領榮星巡迴國內外,開啟文化外交濫觴的首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缺乏發表平台,劇海中載浮載沉
台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
在現實當中,新創劇本無處發表,寫完劇本,也沒有劇團歡迎。他們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當中,即使發得出求救信號,也無人聞問。所以,熱中劇場創作的人,最終自己都變成了導演。這就是台灣劇場盛行編導合一現象的由來:不是導演愛自己寫劇本,而是編劇必須用導演的方式,才能有機會發表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答客問
紀蔚然:在台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
麻辣、犀利、幽默、嘲諷,是劇作家紀蔚然戲裡戲外給人的一貫印象,這次的訪談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倦怠。 算得上是台灣劇場界「唯一」專注劇本創作且有戲必能演出兼具票房保證的劇作家,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歷,近十年就累積了十二部劇場劇本,他其實也曾有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而現在的他,卻不否認自己已進入瓶頸期,最需要的,就是停筆,休息。 趁著屏風表演班即將搬演他的新作《瘋狂年代》,本刊特邀曾執導過紀蔚然作品《無可奉告》的導演、劇評人傅裕惠,專訪也在大學教編劇的紀蔚然,一談他對台灣編劇養成與工作環境的看法,以及他的創作近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堅持原創,詮釋自己
李國修:好劇作家比好導演難求
編導合一的現象,反映了台灣劇場界的普遍狀況,而對導演來說,為什麼要自編自導?他們眼中,台灣為何缺乏好的劇作?本刊專訪堅持本土與原創的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編導演教全方位的李國修,從創作者角度,探討為何台灣好劇作為何缺乏,以及編劇人才的養成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膽識、肯練功,就有機會!
編劇的另一個主戰場,當然就是收視群眾廣大的影視產業了。光靠幫劇場寫劇本不足維生,許多劇場編劇也同時兼任或專業轉任影劇編劇,這中間的環境差異不但大,而且挑戰更多。本刊專訪也是從劇場轉戰影視圈的兩位知名編劇:去年以《白色巨塔》獲得金鐘獎的吳洛纓與多次入圍金鐘的《流星花園》編劇徐譽庭,從他們的經驗,看影視編劇工作的未來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反映世界,劇場即是世界
一部成功的劇場作品也必須同時表達出一種世界觀和一種劇場觀,當我們在思考國內劇場的創作方向時,不妨也看看當前的國外劇作家在關心什麼:教育問題、勞工問題、性侵問題等均可入戲,甚至用一日一戲,為時代寫紀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膽大靈活、酷嗜挑戰
周曼農 堅持為劇場思考「可能性」
樂於接受各種劇場挑戰的周曼農,除了是小劇場的出色演員,更對劇本創作、尤其是劇場劇本情有獨鍾她敢於改編許多讀者心中的究極之書《百年孤寂》,用漫畫人物柯南在劇場中解存在主義式的謎題;這個月莎妹劇團新作《給普拉斯》,周曼農更挑戰把女詩人的創作慾和求死慾搬上舞台。熱愛劇場的她,是個堅持從劇作者立場出發,思考「劇場可以是什麼」的創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語言當利器,挖掘人心底層
許正平 「創作」是唯一的堅持
文學獎常勝軍的許正平,寫作範疇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也展現了他多元的創作面貌。的確,「創作」正是他人生的關鍵字,也是他「永遠不會放棄的事業!」。從中文系到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他在劇本的創作裡找到另一種創作愉悅,透過精心設計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存在於這個時代、環境的心聲,正是他的終極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觀眾,more friendly!
王紀堯 「溝通」打造了編劇密碼
七年級前段的王紀堯,年紀雖輕,卻已經在劇場、影視的劇本創作上交出亮眼成績單;曾為香港導演林奕華擔任《班雅明做愛計畫》、《包法利夫人們》和《水滸傳》的文本組織工作,也為知名導演易智言的影視作品《危險心靈》編劇。謙遜的態度,對「溝通」的認真,是王紀堯身為劇作者的最大特色;他說,與其說劇作者,他更傾向自己是個學習者,跟不同的合作對象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性清晰,觸角多元
謝念祖 為悶鍋加料 為劇場加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對政治不滿,可以寫進《全民大悶鍋》;想對中產階級說話,可以透過《住左邊住右邊》;比較實驗性的東西,可以在黑門山上的劇團做;親子相關的題材,就在一元布偶劇團發表。」跨足電視綜藝短劇、實驗劇場、兒童劇類型,寫作觸角多元的謝念祖,具體扼要地勾勒出自己創作關注的概貌。如果說藝術創作最令人稱羨的,就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能兼顧生活經濟,謝念祖無疑就是這麼一位。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Local is Global,俗到極致便是美!
二○○八年初,台灣平面設計大師蕭青陽,以《我身騎白馬》專輯封面設計,二度入圍第五十屆葛萊美獎,正當所有光環都圍繞著蕭青陽,「蘇通達」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音樂創作者,也隨著這張電音混歌仔戲的專輯,在網路引起熱烈討論。 這位蕭青陽口中的天才,熟識他的人暱稱他為「阿打」,來自高雄,出身古典音樂家庭,從小被逼著學鋼琴、小提琴。就跟古今中外音樂天才一樣,天賦異稟的才子,總是不被主流教育所接受,他的求學歷程,幾乎是在放牛班、扣考與補考之間渡過,最後才在美國柏克萊音樂學院重拾對音樂的熱情。夢想讓全世界聽見台灣音樂的他,理想遠大的第一步,就是從傳統找素材,讓土生土長的歌仔戲與爵士、拉丁成為全新的混血音樂品種,讓local的歌仔戲更靠近global的市場一點。 同樣的,台灣演劇界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堪稱是「台客文化」第一品牌的金枝演社,人稱「二哥」的藝術總監王榮裕在西方劇場表演體系中,踏上了自我溯源的路,找回小時候打心底排斥的歌仔戲,從這樣一個台灣土生土長、孕育出來的劇種汲取養分,發展出兼具通俗與精緻的劇場表演風格。他說,「台」是一種通俗文化的力量,俗到極致便是美! 一個從小接受西方音樂洗禮,一個是道地在戲棚下長大的囝子,兩者卻不約而同從台灣底層文化的生命力中找到創作的能量,從台灣庶民娛樂中找到發光發熱的舞台。透過蘇通達與王榮裕的對談,我們發現「Local is Global」原來不是句口號,而是全球化浪潮下異軍突起的藍海。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地下舞廳」 高築藝術大夢!
雲門八里排練場火燒成灰,外界驚訝國際大團排練場竟是鐵皮屋,更驚訝的是工廠鐵皮屋竟是國內舞團的五星級豪華場地。那麼其他舞團呢?他們在哪裡棲身?我們所看到的精美製作和舞者功夫是從何處產生的?本文將以成立二十四年的光環舞集和今年滿十五年的組合語言舞團為例,看看台灣舞團遇到的排練場現況和種種問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MANCC 舞蹈人的天堂
雲門的鐵皮屋慘遭祝融光臨,終於能在各方協助下,落腳淡水重新出發;但舞蹈人如何才能擁有無憂創作的天堂呢?旅美舞者王如萍以親身經驗,為本刊讀者介紹了Maggie Allesee國家編舞中心(MANCC)這個「舞蹈人的天堂」由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舞蹈系創立,邀請美國國內與國際藝術家進駐校園、專門為創作提供資源,讓創意能無慮地發芽且不求回饋。他山之石不能忽略,台灣是否也能有一個自己的MANCC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輝煌了四分之一世紀
數位網路威逼 CD好景不再?
CD發明去年慶祝廿五周年,走過四分之一世紀,CD產業正面臨發明以來最大的挑戰,面對的不再只是盜版的威脅、免費P2P的共享,而是數位「產業」的競爭。但CD的失寵,並不意味音樂消失,只是以不同的樣貌存在,而CD的褪流行,更是時代演進的必經過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好音樂 來自創造而非追隨
唱片市場日趨萎靡,除了唱片公司所稱的受到網路數位下載的衝擊、導致實體銷售的下滑之外,同質性太高、欠缺獨特性的專輯氾濫,也是導致樂迷離去的主因。所以,尋找創意新力量,仍是開闢藍海的不二法門。本文即以台灣獨立樂團的發展為例,看到他們如何在商業體系之外,透過live pub或「春天的吶喊」等另類表演場域,誠實揮灑自己的創意,打造他們與樂迷共享的音樂天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歷經巔峰的璀璨 低調奢華的身影
整晚的演出,或許沒有偉大的編舞或創新的點子,但我看到兩位資深老舞者,對舞蹈的執著、對舞台的熱愛及對藝術的尊重。姬蘭沒有猛抬腿地賣弄技巧,反之,褪去鮮豔奪目的鵝絨,奮力地壓低重心,克服長手長腿,磨破膝蓋地練習每個細節。紐約《村聲》的名舞評家Deborah Jowitt以標題〈巨星,寧靜的光茫〉,恰如其分地形容這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