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告別一個弦樂四重奏的輝煌年代
永遠的現代之音—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
這就是現代音樂,並且將永遠延續下去。 ──斯特拉溫斯基聽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演奏貝多芬〈大賦格〉 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的奧地利國寶級四重奏──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即將於明年解散,今年,他們於全世界舉行告別巡演,所到之處無不引起樂迷們的感傷與不捨。本月世界告別巡演進行到台灣,是台灣觀眾最後一次觀賞到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現場演出的機會。本文從歷史軌跡中,探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能夠屹立三十多年、緊緊抓住樂迷的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西方源流 從現在起,讓我們雙雙起舞!
西方舞蹈、歌劇與戲劇同樣源自希臘戲劇。「最早在希臘戲劇中,女角是由男演員扮演,劇情以希臘悲劇為主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者們的演唱,男女主角間僅以簡單的手勢和步伐傳遞情愫,甚至連擁抱的動作都沒有!」這是西方雙人舞的源起。 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皇室盛行宮廷舞蹈,優雅的雙人舞出現於宮庭的舞廳(ballroom),目的為社交和擇偶,華爾滋、小步舞在宮廷盛大的舞會翩翩起舞。此時民間土風舞亦孕育雙人舞的雛型,在民間土風舞以環舞的形式進行,男女各圍一個圓圈,男女之間的對跳常隨著隊形轉變而交替與輪流,因團體活動性質較濃,男女單獨對跳的機會並不多。 應和劇情芭蕾而生 西元一六六二年,路易十四在巴黎成立第一所皇家音樂舞蹈學校,女性舞者始出現於芭蕾舞劇中。此後,雙人舞技巧萌芽於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由芭蕾大師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1727-1810)創立,在他的主張下,舞劇、歌劇、戲劇分道揚鑣。十九世紀中葉浪漫芭蕾興起,第一齣浪漫芭蕾舞劇《仙女》La Sylphide(1832),女舞者們穿上硬鞋,足尖動作輕巧、細緻、抒情,將芭蕾技巧推上最高峰。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抒情又浪漫,技巧或視覺美感都臻至完美。 芭蕾從法國傳到俄國後被稱為「古典芭蕾」,講究古典美學,技巧難度節節高升,並融入俄羅斯舞蹈的外放風格。裴堤帕(Marius Petipa)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創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舞劇,是典型的代表作。三至四幕的舞劇中,包含一到二組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成為雙人舞主要演出形式。其結構先是抒情慢板──男女合跳的舞蹈,表達愛戀之情;其次為男女獨舞之炫耀部,此段舞以炫技為主;最後為尾聲──男女合跳快板,氣勢澎湃亮麗,男舞展現彈跳與旋轉技法,女舞者大秀硬鞋技巧如單腳旋轉三十二圈等。 芭蕾發展近兩百年五十年後,叛逆兒「新古典芭蕾」興起。始祖為米契爾.佛金,他將舞劇濃縮至一到二幕,舞作具民族風格,取材開始與人類現實世界發生關連,更具時代感和個人風格。雙人舞變得生活化,不一定包含炫耀部。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從相遇甜蜜到悲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身體宇宙
轉換重心遊戲分合 身體飆奇境
提到雙人舞,大家頭一個想到的畫面是什麼呢?是古典芭蕾《天鵝湖》裡天鵝與王子的款款深情,還是國標探戈舞的男女對峙?從芭蕾、現代舞到國標舞,雙人舞都是最令人矚目的演出形式,不只是技術的炫技展示,也是演出情緒的多層陳述,而隨著舞種與時代演進,搭檔模式「男女」、「男男」到「女女」,雙人舞無不展現出燦爛多彩的風情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電影風光
舞動情與慾,膠捲也發燙
舞蹈可以透過肢體傳達語言語文本不易達成的情緒,抽象的概念,如果說獨舞是小說人物的內心獨白,那雙人舞則包含著戲劇中錯綜複雜,人際間的溝通與厲害,而敘述種種人生故事的電影,又怎能放過雙人舞這種將激情具體化最好的形式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越多世代,開拓舞壇新生命
廿年難逢 「舞蹈雙重奏」展現台灣創作力
「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邀請二十位國內舞蹈創作人齊秀,涵蓋了台灣中、青到年輕的編舞者,有長期在國內耕耘的,也有國際知名職業舞團舞者。儘管「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並非舞技較勁,不過,芭蕾、傳統舞蹈與現代技法等長期在編舞者身上所積累出的肢體語彙,將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現在舞台上,這也是觀眾可以看出台灣舞蹈發展多元化的例證。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走過時代的沉痛與隱喻
台灣現代戲劇的精神導師姚一葦,離世已經十年了。同時是美學家、戲劇理論家與戲劇教育開創者,最重要的還是身為劇作家的他所留下的劇場作品遺產,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劇場後輩崇仰的經典。為了紀念大師,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今年五月將演出他的知名劇作《一口箱子》。本刊特邀曾執導過姚一葦作品《紅鼻子》的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本名陳玲玲),為文剖析姚一葦劇作與大時代的關係。
-
藝視窗 News
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台灣】 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上月十五日於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舉行頒獎典禮,表演藝術類的大獎由江之翠《朱文走鬼》獨得百萬獎金。決選評審認為,在《朱文走鬼》中, 江之翠劇團邀請了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合作,很純熟地、極簡地將傳統的南管音樂、梨園戲文本,與日本能劇、舞踏的美學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很純粹的藝術 新作。這個作品代表了江之翠劇團十幾年來默默耕耘、實驗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同時,讓我們看見跨文化合作以及從傳統創新的藝術發展路線的可行性,值得高度 肯定。本屆表演藝術的決審委員包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法國秋季藝術節總監瑪莉.可麗(Marie Collin)、韓國首爾表演藝術節總監金哲理、香港二十進念體藝術總監榮念曾、南台科技大學講師楊美英等五人。(廖俊逞) 首屆應用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 南藝大登場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將於五月十九至二十日,於校內銅境廣場舉行首屆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現場分為南方主題館「樂Touch」、「樂feel」、「樂move」以及「樂play」;南方遊戲「玩樂廣場」;南方夜間秀「繽紛樂」、「新影樂」、「13樂」。 「樂 Touch」邀請邀請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得主曾偉豪,利用油墨導電原理之互動裝置藝術,讓觀眾親身DIY,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響;「樂Feel」結合 音樂、文字、影像、裝置藝術以及燈光投射,來傳達童年、飛翔、夢想之意念,製造出另類的Lounge Bar情境;「樂Move」則以4D特效程式,3D立體視覺、創造眩目之感官效果。「樂play」則為高中生設計,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音樂軟體。 另外「玩樂廣場」將邀請配合獨立唱片銷售以及創意藝術市集、街頭藝人表演、出身「春天吶喊」的地下樂團共同演出。夜間的重頭戲則是在主舞台的南方夜間秀, 「繽紛樂」邀請日本「異次元音爆者」宮岡攝,與台灣數位音樂創作者史擷詠,以「肢體音樂互動裝置」,打造台灣版 「Blue Man Group」;「新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國際樂壇 「韓流」音揚
市場上習以「韓流」、「日本風」、「中國熱」形容亞洲三國文化崛起的狀態,「流行」本該有退燒的時候,但是四十年來韓國不缺揚名全球的音樂家,「韓流」儼然成為一股堅不可破的「勢力」,勢力背後支撐的主力不是韓國的文化、經濟而是民族主義。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以色列 戰火下的藝術花園
即使當我已踏上以色列的土地時,我還是不敢相信,在我的人生中居然有機會來到這讓人看似危險又有距離感的神秘國家。但它卻是個文化藝術豐富的國家,人口約六百多萬,但它們一年的平均觀眾人口數卻高達約四百萬,一個大型製作平均可巡迴演出四百場。
-
藝術家的OFF學
被太陽曬黑的子民(上)
她們找我攀談,央求當我的模特兒,希冀可以換些零錢、糖果。嘴裡嚼咬著小樹枝(那是她們的零嘴),剛發育的胸部美麗小巧,三人搭肩拉著斑爛的方巾一起行走、轉身、說話與戲耍,瀾漫天真。
-
一本藝術經
姚謙 孤獨之中找到無限創意
在流行音樂界裡無人不曉的製作人姚謙,曾經監製譜詞過的唱片大碟不計其數,包括王菲、辛曉琪、李玟、林憶蓮、蕭亞軒、劉若英等歌手的多張專輯,每一張的專輯中的歌曲都包含了姚謙自己譜的詞,而這些字語,更深刻烙入每一對時代兒女的腦海中,究竟這些記錄人們澎湃情感的文字,是由姚謙的哪一部分而來,總令為詞曲屢屢動容的人們所欲探知的。
-
專題
小明明與施易男 共逐未竟的舞台夢
明霞歌劇團在四月初台北市中山堂公演《世間只有情難訴》,當家小生巫明霞(小明明)登台演出,資深戲迷們看她扮唐伯虎的風流倜儻,年輕一輩的觀眾就靠明星兒子施易男站台拉攏了。當代年輕人已經很少人知道,小明明在三、四十年前曾是轟動全台的歌仔戲小生、台語片巨星,演技和名聲只有楊麗花能和她相提並論。
-
專題
翁金珠與劉學軒 溫柔傾聽狂飆樂章
十餘年的音樂教師、政治的風雲人物,卸任彰化縣長後的翁金珠學開車、學陶藝、學電腦,還當了咖啡館的主人,經營得有聲有色!而陪伴在她精采的每個階段中,最甜密也最溫暖的,是台灣樂壇活躍的作曲家兒子劉學軒!
-
專題
邱怡文與萱萱 齊心舞動愛與未來
身為雲門首席舞者的邱怡文,平日的排練工作已經相當繁重,若遇上公演,甚至需要半年出國表演,而面對著這一切的壓力的邱怡文,回到家之後與寶貝女兒的相處,就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身心平衡與快樂來源。
-
藝@CD
蔬菜管絃樂團 讓你聽見好滋味
維也納「蔬菜管絃樂團」創團宗旨在於以蔬菜達到一般樂器不可及的聲響,演出時十位團員身穿黑色服裝,手執各種蔬菜樂器,演出獨特的蔬菜聲響。這張錄音乍聽之下,與一般電音作品沒有太大不同,但仔細一聽,的確可聽到更多具「真實感」的聲響。
-
藝@書
走出文化的知趣
走出文化的知趣 《移動觀點-藝術.空間.生活戲劇》 邱坤良著 九歌出版 本書收錄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多年來對於藝術展演、空間、生活與戲劇、儀式、社區活動的討論文章,皆來自他個人對當前台灣文化的體驗。這些經驗帶有濃厚的時間空間移動概念,此又與青少年時期的遊戲趣味有關。邱坤良在自序中說:「就拿『走路』這件事來說,不但是行動的目的,也是過程光是從家裡到學校這一段路,我就『開發』出十種以上的行進路線藉著巷弄間的穿梭,走過每家每戶的正廳、有時還繞過後門,近距離接觸到每戶人家的『底層』生活,看到沒有『展演』準備的『主角』們。」就憑著這種精神,移動視點的文化知趣油然而生,這不僅是風景與時空的移動,亦是身份與思維觀點的移動。(周倩漪) 舞台劇語言刻畫愛情另類面貌 《布萊希特的情人》 賈克-皮耶.阿梅特著 繆詠華譯 時報出版 本書為第一百屆(二○○三年)龔固爾文學獎得獎作品。一九四八年,流亡多年的德國名劇作家布萊希特重返柏林,表面上受到祖國歡迎,成為各種聚會風光人物,暗地裡卻被東德政府監視。小說以獨特的舞台劇般白描語言,從現實與內在的張力中,刻劃出愛情的另一種面貌。評審讚譽:「一部精心醞釀的成熟作品,完美地將德國文化、戲劇、獨特的女性等等融於一爐。」(周倩漪) 穿透高聲線的美麗偉大 《紐約時報嚴選-100張值得珍藏的歌劇專輯》 安東尼.托馬西尼著 林宏宇、陳至芸、楊
-
藝@電影
王爾德的辛辣 給你《美麗誘惑》
改編自王爾德作品《溫夫人的扇子》,《美麗誘惑》將場景從十九世紀的倫敦拉到廿世紀二、三○年代的義大利,電影也盡量沿用原著對白,保留了王爾德遣詞用字辛辣直接的特色風味。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不要逼我》
當代舞蹈劇場的最大貢獻,在於泯除優雅肢體與平凡身形的差異。也就是說,表演者不再偽裝天使。牯嶺街「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邀來的英國「藍眼靈魂舞蹈團」更進一步。他們組合身心障礙者與正常舞者的創作,讓我們看到世間體型各有所長也各有特色。《不要逼我》這齣在各國藝術節廣受好評的舞作,有如同「新馬戲」的奇想與詩意,以將人體懸空的巧思,將不同型態的肢體與動態發揮到極致,徹底改寫了舞蹈的定義。 台灣的光之舞藝團、柳春春阿忠,向來在表演藝術中展現殘障者的自信與魅力,「藍眼靈魂舞蹈團」則開拓出另一重視野,讓觀眾調整看表演、甚至看世界的眼光。殘障作家史鐵生曾歎惋殘缺者渴求社會認同的心態,讓他們更為殘缺。但《不要逼我》的力量與美麗,則幾乎要讓我們自卑自身的完整。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屏風表演班《半里長城》NSO提琴在炫技
適逢屏風表演班二十週年,演出的劇目都是過去叫好又叫座的戲碼,只要是欣賞過台灣的鬼才導演李國修老師的作品,一定都會有難忘的感受。從上一齣《莎姆雷特》加演又加演的盛況可見一斑!雖然表面上是以喜劇的型態演出,但是仔細品味不難發現李國修在潛移默化中,傳達對台灣本土人文的闡揚與時事現況的探討,此藉古諷今的內力,李國修真可謂之國寶級之大師! 同樣也是兩廳院二十週年的精心策劃,加上有NSO加持,「發現理查.史特勞斯九提琴在炫技」也是本月絕不容錯過的音樂會!光是看到簡文彬出馬指揮,以及樂團首席小提琴吳庭毓,加上韓國首屈一指的鋼琴家白健宇,這三位當代舉足輕重的大師一起演出,真是有錢都看不到的盛況!不但如此,演出的曲目除了史特勞斯的小提琴協奏曲外,還有Busoni五個樂章的鋼琴協奏曲,可說是結合了鋼琴、管絃樂、聲樂的創舉。這麼棒的策劃,當然也是這個月的欣賞重點演出。 文字|周恆甫 每個月至少會到兩廳院奉獻香油錢兩次。觀賞戲劇舞蹈是人性昇華的透視,欣賞音樂演出是人生苦難的救贖。台灣藝文界有這麼多優秀的創作,以及兩廳院精心策劃這麼多精采的節目,即使工作生活再忙碌,也不能錯過這些高水準的演出!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從極簡、名媛到咖啡香
「極簡主義」、「低限主義」、「簡約主義」、「無限音樂」、「極簡音樂」、「低限音樂」你可以對這些看來相似的專有名詞的「主義」或「樂派」漠不關心,但卻不能不認識,因為從它濫觴到支配我們的生活,已經將近四十年。從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空間,它已經全方位地滲透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暗自咚咚地瘋狂地敲打著屬於這個時代的節奏,讓所有人不得不跟隨。 就像是敲打鍵盤時所發出的聲音,自從工業革命以來,重複而簡單的節奏逐漸主導了人類的文明。當然,許多的音樂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們試著將一段或數段的樂章不斷延伸擴大,持續地反覆堆疊、規律推進,長短音交錯的或是凝結暫停,砌成了一種聽似簡單卻又複雜的深沉音韻,使得聆聽者不由自主地被這旋律的動能所感染,被扯進另一個世界。也因為他們的音樂和以往華麗繁複的樂章大不相同,所以被稱之為「極簡音樂」。 本期雜誌所介紹的菲利普.格拉斯,就是「極簡音樂」中的作曲先驅。不論是當年的前衛迷幻搖滾震撼、現在的電子音樂狂潮都深受其影響,而《沙灘上的愛因斯坦》等歌劇、《楚門的世界》、《時時刻刻》等電影配樂也都是出自他的神來之筆。本刊編輯部特別在大師闊別台灣十年後,即將再次訪台的前夕,特別傾力製作了一個特別企畫,除了有獨家的越洋大師專訪,我們也由劇場、電影、建築、生活等各個面向,為讀者剖析「極簡主義」與這個年代密不可分的關係。 此外,在【藝次元曼波】的單元,我們就現在台灣漸起的「名媛現象」,請到了小說家郝譽翔與香港劇場導演林奕華帶你一窺究竟,看看在他們的眼中,「名媛」到底是個甚麼樣的「東西」。在【藝活誌】當中,我們也請到表演藝術界的三位咖啡達人,探討「咖啡」這個金黃色的種子,在他們的杯裡、案上,又有著甚麼樣不同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