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觀賞碧娜對於社會關懷的手法,她善用簡單的取材、直接的陳述,藉著事物的比對來呈現議題的特性。是一種感知(to perceive)的過程,她讓我們在感官的世界接收到「生猛般」的資料,並且轉換成真正可用的資訊。讓我們實際感知到內在心靈對這世界的意象,而非外在世界的本身。
《熱情馬祖卡》在台北的演出,瞬間造成震撼的旋風,來匆匆,去也匆匆,但留在觀眾的身影,卻是久久無法散去。
我喜歡《熱情馬祖卡》的演出。
喜歡傳遞自舞蹈中,一份綿密又真誠的人文情懷。
喜歡碧娜.鮑許運用簡潔又單純的空間,結合創意與舞者,讓舞蹈激發出源源不盡的層次空間,將流動的生活場景呈現在觀眾眼前。
空間設計由一個白色不對襯的封閉式舞台(Box Set)矗立在觀眾眼前,又像是一個明顯的假鏡框(portal),它好像限制了空間的發展,與舞者的互動關係也令人好奇。但是在白色圍成的框架中,卻從左舞台蹦出一股彷如奔瀉而出的黑色熔岩,在一條無盡竄出的河流中,蜿蜒從舞台中央高點,向著舞台下方而下。不規則呈現的立面安排,巧妙地配上投影所造成的視覺交織平面,這個舞台或前進或後退、或深遠曲折或貼近距離,在在都發揮無限的空間想像力,平實中的黑白對比,對應於社會的極端兩極,卻也不謀而合。
活力一直是舞台上跳動的身影
《熱情馬祖卡》的一路鋪陳,是平舖直述中的大氣呵成。不但沒有教條式的沈悶苛責,反而處處在輕鬆的現象中,表達出嚴謹的態度與生命關懷。碧娜.鮑許,總是運用簡單又直接的現象敘述,傳達對社會深沈的關注;藝術家熱愛生命的期許,讓觀眾在感動中,找到希望與方向。
結合音樂、聲音與視覺的混合,活力一直是舞台上跳動的身影,社會現象(social phenomenon)透過不同的畫面與肢體的剪接,不斷地在舞台上反覆重現(Repetition),是一種強調視覺轉化(image reveal)的過程。有時台上是一種幻影與現實的寫照(illusion & reality),有時飄忽卻又貼現(distance & close),在真實與虛幻間(real & unreal),透過多種視覺的展現(multi-vision),我認為碧娜的舞蹈空間是一個多方視野(poly-vision),是重疊空間(layer dimension)的絕佳寫照。在充滿動力(Dynamic)的形式中,沁入(penetrate)觀眾的心靈,舞台上散發的震撼力(momentum powerful)與不可預測的空間深度(increasingly depth),將混亂(chaos)的社會秩序展露無遺。
碧娜特殊的舞台語言與形式,總是藉著簡單日常事務的描述,來表達對於生命與世界的關懷、一種反諷(irony)的陳述。我們在舞作中,處處看到她充分伸展舞台空間的用心,鏡框內外都是遊戲人間的場所,生命不過是一場巧妙的偶然(coincidence),因此,開場深紅女舞者深沈的嘆息(Long sigh),將肢體遊走傳遞於舞者間,道盡了絢爛人生中的幾分悲愴,也呼應圓滿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哀愁。舞者瞬間的佇留與旋轉(stop & turn),急拉與穿梭(pull & through),都是汲汲人生中的起伏浪潮。舞者運用在地語言(local dialogue)來說明生活現象,正是碧娜關懷世界與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具體主張。
冷眼旁觀也是理性行為的表彰
冷眼旁觀也是冷漠社會的一環,但影舞者與獨行俠仍然鮮活出現在生命中,一如舞者在台上陸續出現一幕幕的獨舞,像是一道道競技的功夫舞作。爭奇鬥艷雖是人生的寫照,但維持一份適當的觀察距離,卻也是理性行為的表彰。舞者忙碌穿梭在舞台上,我們總看到旁觀者(observer)、審判者(judge)、過客(visitor)冷眼沈靜地在一旁注視事件的發展。
碧娜對於生活的觀察是何許地深入,卻又轉換另一形式與觀眾對談。譬如,她在下半場開演時,利用多媒體影像將整個劇場轉換為大舞池,舞者擁舞在觀眾席間,在漫漫舞步中,劇場上下化身為整體世界。不分膚色,也不分族群,人人都可以擁抱一份諧和與自在。舞者踏上舞台,全身披著毛皮,彷彿擁有一份高貴,卻在一句戲稱:「全身週遭佈滿動物,卻沒有一隻是活的」諷刺中,突顯人性中的一份孤單疏離(isolation)。
當然生活態度也可以是輕鬆以待,充滿創意的選擇。在沒有泳池的環境中,一樣可以將自己包裹在透明的塑膠布中,徜徉戲水的樂趣。男女情侶嬉玩著杯子的丟與接(throw & catch),是另一種態度與執著。在賓主盡歡的嚮宴中,杯觥交錯著,杯盤狼籍重覆掉落的酒杯,在餐桌下交換假牙的現象,都以另一種輕鬆嘻笑的轉移,文過飾非,讓表面下的真實世界與生命中的尷尬得到解脫。
從現象與衝突中看到理性與優雅
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碧娜不用嚴肅的說教,而是以簡單的對比來呼應人生最嚴謹態度與關懷。她讓舞者在台上,以正面、負向、交予上帝三種態度來傳達做愛的反應與結果,以及母親與兒子餵食的過程,在在都突顯出解讀人世間面對事物應有的態度與方法,用好、壞、隨緣之道才能釋懷。
從舞者的肢體中,我們不斷從現象與衝突中看到理性與優雅的一面,二個人的擁舞,經過爵士樂串出一排曼妙的舞步群,劃過舞台形成弧形畫面,簡單的三踏步中,輕輕的擺臀,強調並且扭出一個節奏變化,讓我們見證平凡中洞見的驚喜。還有一連串翻滾般的投向懷抱,是對手、競爭、挑戰的競合分離過程,一種等待翻轉的拉鋸力。
我們觀賞碧娜對於社會關懷的手法,她善用簡單的取材、直接的陳述,藉著事物的比對來呈現議題的特性。是一種感知(to perceive)的過程,她讓我們在感官的世界接收到「生猛般」的資料,並且轉換成真正可用的資訊。讓我們實際感知到內在心靈對這世界的意象,而非外在世界的本身。
以簡單的表象,發揚其中深幽的奧秘
舞台美學的極致表現,在落幕終前達到最完滿的境地,只見舞者在台上反覆追逐與巡迴,在快速的鼓聲節奏下,活生生的畫面浮現眼前,飛奔的火鶴與翱翔的飛雁在浪濤中,漸漸洗滌撫慰著心靈。透過空間視覺的導引,舞台成為一座漂流在海上的孤島,又像是乘風破浪、勇往邁向未來的一艘旗艦,淘淘大浪與轟隆潮音中,我們感受到一股來自視覺的震撼。接著熔岩般的舞台又在提琴悠揚美麗的旋律中,轉為海女神與美人魚的礁岩平台。女舞者的吼聲再度出現深沈的長嘆息中,凝視著世界之窗的流轉。
碧娜不斷齧咬著表面簡單的現象,來發揚其中深幽的奧秘。我們感知的一切,全因為光、影,出現脈絡及形狀,而有變動的形貌轉換。是以人、影飄浮在浪潮中合而為一,這如夢似幻的景象,藉著緩慢拉丁音樂與扭臀的三拍舞,劃著圈子橫過舞台,然後脫掉上衣,擺脫桎梏與束縛,身影依然在浪濤中,存有一份期盼的美感與旋律,最後疲憊的身軀漸漸化為沈睡中的夢幻。
於是
火紅的花綻放,一朵朵,一片片,不斷的開花,開放,再開放
白天,夜晚,四季輪迴
耳畔響起“Sometimes all I needed is the air that I breathe”的歌聲
有人醒了,伸展肢體,輕輕跨過猶在沈睡的大眾
在這「屏息之間」,碧娜給生命下了「恰似美麗花朵般美好」的註腳
感謝碧娜舞團的演出,我愛《熱情馬祖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