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生平年表
年代 生平經歷 作品及首演 世界大事 1756 一月二十七日生於薩爾茲堡 歐洲處於啟蒙運動時代中 1762 第一次歐洲之行
-
歐洲人文筆記
我再也不要過那漫漫無止境的長夜
在歐氏的新作,中產階級生活只是假相,不只如此,易卜生很早就在劇本說過,「遲早,你必須適應那些你無能改變的東西」,如果你不能,那麼悲劇於焉誕生,這是存活的哲學,易卜生的劇本人物都清楚。 但海達.嘉布樂不要這樣的存在哲學,她以全部生命反抗。我彷彿真的在舞台上看到這麼一個女人,她說,我不要這麼活,「如果真這麼無聊,那我情願死」。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味,人生啊!
思念過去的人和事,從來沒有停止過。端詳熟睡的妻子和小孩,也一直是我愛做的事。明明是很辛苦的路途,我卻沒有氣餒過;看到贏的時候,卻有莫名的躁進。
-
狂飆繆思
無瑕的音樂
莫札特的音樂,尤其是歌劇,都在表達人類的無奈與等待救贖的希望,像他的三大歌劇《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莫札特完全是以他一貫的天真無邪的音符去「描繪」這些觸到人類內心(soft spot)的深刻情感。中間當然也充滿了令人讚嘆的起承轉合,然而最後莫札特總是要給人一個光明的答案。
-
兩廳院達人
如何維護鋼琴的健康?
鋼琴的最大致命傷便是過度潮濕引起的「風濕病」,由於內部主要結構都可能會因潮濕而產生熱脹冷縮或發黴腐蝕現象,進而造成鋼琴走音、音色悶啞、殘響不足等後遺症,「除濕」也就成了保養鋼琴一大關鍵,不過,與其用電熱棒因忘了拔掉插頭造成鋼琴內部過乾,不如用市面上販售的乾燥劑,可以提供鋼琴溫和的溼度環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是史上第一位龐克?
對莫札特的五個誤解
是薩律耶里殺了莫札特?莫札特老婆不守婦道?莫札特是神童,所以他很「神」?莫札特一向人見人愛?莫札特音樂對胎教有幫助?事實未必如此,釐清誤解,或可還原莫札特的本來面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俄羅斯音樂家的莫札特情結
真要舉引證哪幾位作曲家深受莫札特影響,有如引證季節更替對人類生活影響一般困難,雖有時間、空間之隔,後人仍藉著許許多多的前人獲其澤被,對於俄羅斯音樂家而言,莫札特有如空氣、陽光、水一般,無論是哪一種領域,貝多芬、巴赫、莫札特的音樂無不是最基本的訓練典籍。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後宮誘逃》到《魔笛》
莫札特在維也納的最後十年
從《後宮誘逃》到《魔笛》,正是在莫札特人生的最後十年內完成的,這十年也剛好就是他定居維也納的十年。在這十年間,他完成了許多風華璀璨的作品,他的人生又同時發生了什麼,伴隨著他完成這些傳世歌劇呢?
-
特別企畫 Feature
速寫莫札特歌劇
《後宮誘逃》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K.384) 劇情 三幕歌劇,故事背景為十七世紀的土耳其。女主角西班牙貴族康斯坦絲,在航海中遭打劫,與僕人布隆蒂及佩迪里歐一同被賣到土耳其後宮。男主角貝爾蒙特聞訊趕往營救,密謀誘逃大計,卻遭守衛歐斯敏從中作梗,事跡敗露即將受死,幸而原本有意追求康斯坦絲的蘇丹王大發慈悲,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皆大歡喜。 創作背景 由劇場監督斯特凡尼(Gottlieb Stephanie)編劇,充滿當時維也納最流行的土耳其東方色彩;莫札特亦突破傳統義大利歌劇樂曲傳統,改以附有說白的德文說唱劇(Singspiel)寫曲,並要求演唱者同時扮演角色,建立歌唱與戲劇結合的歌劇形式。 首演時間 一七八二年七月十六日在維也納宮廷劇院上演,同年八月四日與康斯坦絲.韋伯結婚,熱戀中的莫札特刻意安排劇中女主角與妻子同名。 經典角色 帕夏(Pasha Selim)/土耳其蘇丹王──獨白者 貝爾蒙特(Belmonte)/西班牙貴族──男高音 康斯坦絲(Konstanze)/貝爾蒙特的未婚妻──女高音 布隆蒂(Blondchen)/康絲坦絲的隨身女僕──女高音 佩迪里歐(Pedrillo)/貝爾蒙特的僕人,布隆蒂的愛人──男高音 歐斯敏(Osmin)/賽林姆官邸守衛──男低音 發燒曲目 1.〈康斯坦絲,想到又能再見你一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特色
市場性與藝術性兼具
莫札特歌劇的音樂,通常與劇情及劇中角色特質亦歩亦趨,幾乎為歌唱家量身打造的音符,讓現場演出更有看頭;同時莫札特也會室內樂技法轉化為人聲重唱,或把新樂器引進歌劇中,綜觀莫札特的作品,要稱他為兼顧市場收益與藝術性的作曲家,實在一點都不為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聆聽莫札特—10張相關歌劇錄音
1.《莫札特:唐.喬望尼》MOZART: Don Giovanni(DECCA) 瑪格麗特‧普萊絲、西薇亞‧莎絲、露西亞‧波普與伯恩德‧魏克等 蕭提指揮倫敦歌劇院合唱團與倫敦愛樂管絃樂團 CD編號:DECCA 475 7037(3CDs Mid-Price) 這是蕭提爵士一九七八年在倫敦的錄音,擔綱演出的每個角色頂著巨星光環,成為當時的話題陣容備受矚目。有DECCA錄音技術背書,在聲音清晰與表現力上,成為這個中價位Classic Opera系列的賣點之一,蕭提爵士掌握全劇音樂的優美流暢有獨到的看法,音樂上的活潑詮釋甚至強過了戲劇部分的張力,是一張極為討好聽力的錄音版本。 2.《莫札特:唐.喬望尼》MOZART: Don Giovanni(EMI) 艾哈伯特‧瓦赫特、瓊‧蘇沙蘭、朱瑟比‧塔代、伊莉莎白‧舒瓦茲柯芙等 朱里尼指揮愛樂合唱團與愛樂管絃樂團 CD編號:EMI 7243 5 67873 2 2(3CDs Mid-Price) 莫札特迷應該都知道的錄音版本。《留聲機》雜誌、企鵝唱片評鑑、法國「金音叉大獎」、歌唱錄音學會「金奧菲歐大獎」以及「國際歌劇舞台大獎」等都給予這個版本最高榮譽,現在以更實惠的中價出現在「EMI世紀原音」系列中。等你聽過舒瓦茲柯芙游刃有餘出飾艾薇拉夫人,以及蘇沙蘭在此被指揮大師華爾特譽為他所聽過唱最好的安娜,你很難相信朱里尼在錄音之前根本沒演出過這套曲目哩! 3.《莫札特:女人皆如此》MOZART: Cos fan Tutte(DECCA) 琵拉爾‧羅蓮佳、泰瑞莎‧貝崗莎、李藍‧戴維斯與湯姆‧克勞斯等 蕭提指揮柯芬園皇家歌劇院合唱團與倫敦愛樂管絃樂團 CD編號:DECCA 475 7033(3CDs Mid-Price) 這部歌劇跟《唐.喬望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哪些人 唱出令人難忘的莫札特之聲?
莫札特音樂最大的要求就是沒有雜質且充滿彈性的嗓音,如何以完美的技巧傳遞出如樂器般的精準音色,又能夠清晰地表達劇中人物的細膩情感,便成為考驗眾多聲樂家的試金石。兩百多年,莫札特造就了無數輝煌的瑰麗美聲,且讓我們從莫札特最具代表的歌劇角色中,細數近半世紀以來,那些令人難忘的莫札特名歌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人性角力場
莫札特的歌劇作品除了旋律動聽外,更重要的是他透過音樂對於人性的細膩刻劃,這也是樂評家和樂迷極度推崇他的主要原因。莫札特在歌劇舞台上塑造的人物性格,就像是一座「人性大觀園」,從角色之間的互動,您可以見識到現代人性的影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攀向總體劇場的高峰
莫札特的歌劇戲劇性強烈,滿載精準微妙的人性觀察,跨越時代而不減其意涵之深刻。所以當代各種不同風格的導演都愛拿莫札特歌劇「開刀」玩出各式各樣有趣的新觀點。觀照那些刷洗經典塵埃的製作,自然能夠體會,當今歌劇的演出何以未顯疲態,反而較過去兩百年來的所謂全盛時期,匯集更多能量,直探「總體劇場」的高峰。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觀賞莫札特──10部相關影音製作
1.《阿瑪迪斯》 Amadeus 以義大利籍作曲家薩律耶里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莫札特的一生,彼得.謝弗根據自己的原創舞台劇本重新編寫成電影劇本,在導演米洛斯.福曼執導下,奪下一九八四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男主角(莫瑞亞伯拉罕)、導演、改編劇本等八項大獎,讓莫札特重新復活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個版本因為電影的普及幾乎讓人信以為真,讓世人以為這就是莫札特的真實一生。 2.《非關莫札特》NOT MOZART 為了紀念莫札特逝世兩百年,英國導演彼得.格林納威為Channel Ⅳ電視台拍攝的電影短片計畫,配樂是荷蘭作曲家安德里森(Louis Andriessen),結合前衛劇場與舞蹈音樂的作品,充滿文字的畫面,十足的格林納威影像風格。坊間販售的DVD,同時集結了其餘五部短片,與莫札特有關或是無關的短片,例如:莫札特音樂改編成的爵士樂演奏,以莫札特巧克力為主題等,從莫札特聯想出來的精采短片。 3.《永遠的莫札特》Forever Morzart 法國導演高達在一九九六年拍出的 《永遠的莫札特》,除了配樂與莫札特有關,還有片尾的小男孩彈奏莫札特的音樂外,和莫札特沒什麼關係的一部電影,高達虛擬出一場戰爭,探討戰爭的種種與意涵。 4.《從毛澤東到莫札特》 From Mao to Mozart─Issac Stern in China 一九七九年六月文革結束不久,小提琴家以撒.史坦(Issac Stern)以西方音樂大使的角色來到中國。他在惡劣的演出環境下與李德倫指揮的中央交響樂團演出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並在上海演出法蘭克與布拉姆斯小提琴奏鳴曲。當時正逢盛夏,台下一片白衫扇影。群眾反應熱情,觀者無不動容。巡演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莫札特狂熱 台灣發燒
二○○六年一月二十七日,莫札特兩百五十歲的生日,更是全球樂壇的重大慶典,國際重要城市的音樂廳、劇院、交響樂團,莫不陷入莫札特狂熱中,盛大推出莫札特音樂作品。在台灣,兩廳院與NSO將從一月開始,以長達半年時間推出「二○○六阿瑪迪斯狂想世界」系列音樂會,由身為莫札特「頭號粉絲」的導演賴聲川執導歌劇《女人皆如此》揭開序幕,「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人聲莫札特」等六檔音樂會陸續登場,六月賴聲川與NSO再以《費加洛的婚禮》,來為莫札特年畫下美麗浪漫的句點。 《女人皆如此》挪到民初上海,《費加洛的婚禮》設定在清朝末年 繼《唐‧喬望尼》後,賴聲川再度與NSO攜手合作《女人皆如此》與《費加洛的婚禮》,完成莫札特歌劇三部曲。賴聲川認為,導演莫札特歌劇對他而言是一大享受與挑戰,「《唐.喬望尼》的經驗讓我確定一件事:不要相信劇本表面上所有的事。這些歌劇之偉大,絕不只是公認的偉大音樂,更是音樂與劇本之間的互動關係,音樂如何暗示劇本文字所不能或因策略關係不願表達的。」 賴聲川更從業餘鑽研的占星術中,觀察莫札特的命盤,發現他渾然天成地隨手即出的音樂創作。「一般相位若呈現七十二度,代表是創意的角度,一般人有兩三個相位呈現創意角度,即已充滿創意了,然而莫札特竟能在十一個相位中,都呈現創意的七十二度,證明莫札特簡直就是位獨一無二、不世出的天才音樂神童,音樂作品的創意無限,因而能時時予以一氣呵成的音樂,從他作品手稿中幾無修改的痕跡,足以應證這個看法。」 在導演詮釋上,賴聲川顛覆這兩齣歌劇給觀眾的既定印象,賦予獨特的解讀方式和導演手法。他表示,《女人皆如此》的場景挪到民國初年的上海,一個剛從封建枷鎖獲自由但立即頹廢的世界,讓被解放的男女關係自由而盲目地奔放出來。《費加洛的婚禮》則把場景設定在中國清朝末年作為對比,他深感這時代背景與當年莫札特的時代有許多神似的地方,和《女人皆如此》形成前後呼應的對比。 維也納愛樂管樂獨奏家連袂來台 除了歌劇,NSO四月也邀請「維也納愛樂管絃樂團」多位管樂聲部首席,與NSO攜手演出,曲目包括莫札特的D大調第三十五號交響曲《哈弗納》,這首曲子是他定居維也納之後所寫的第一首交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只女人皆如此
「女人皆如此」這樣的一個劇名, 對我來講是「開個玩笑」, 而絕非一個沙文主義的象徵。 黛絲碧娜在戲裡也說:「男人都是這樣」, 可見它是一個平衡報導, 這是我要做的, 把「女」字去掉――「人皆如此」。 賴聲川
-
特別企畫 Feature
全民動起來,讓你不「莫札特」也難!
「莫札特年」舉世同慶,他的家鄉奧地利更是卯足了勁,全民總動員為莫大師賀壽!除了薩爾茲堡與維也納重新整理他當年的居所,要讓人體驗天才音樂家的當年生活外,更多的是莫札特各式作品的演出、以莫札特為主題的旅遊行程、美術策展,總之,就是一個超級超級大型的「莫札特」主題派對,讓你親近莫札特,了解莫札特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兩個彼得,毀了莫札特?
莫札特想都沒想到,在兩百年後,他的名字竟然栽在兩個名字一點都不起眼的Peter手上,一個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一個是美國導演彼得‧謝勒斯。前者的舞台劇本拍成電影《阿瑪迪斯》;後者重新詮釋執導莫札特的三齣歌劇,場景搬到紐約大都會,演成現代都會男女的愛情故事。
-
戲劇
臨終前的異想世界
如同創作者對演出的期許,《在世界的房間》是輕盈與幽默的,儘管諸多元素的整合仍有待梳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藏有許多停滯的空拍,在小丑出場和逐帽、玩球的段落都有稍嫌緩慢的節奏,全劇空間處理和畫面對比的安排上也有些許瑕疵,但整體而言情感是真摯的,意念的傳達是明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