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世界音樂
世界是變大了,還是縮小了?
一九八七年,「世界音樂」一詞正式被催生於倫敦一酒吧,將當時已急遽成長卻無法被歸類於西方原有樂種的世界各地音樂列入「世界音樂」範疇。問題是,世界那麼遼濶,音樂如此分歧,就像森林中綿伸交錯的枝條,容或植根樹種互異,卻經常不免疊合在彼此的光影裡,這使得「世界」與「音樂」這個複合名詞,從被發明以來就不曾眉淸目楚。
-
樂界越界
帶著音符玩耍去! 陳揚的頑童音樂夢
學院裡所培育出來的古典音樂人才,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總是嚴肅、典雅,可能有點驕傲、似乎有很多理論、常常會講一些別人聽不太懂的東西,但這個框框好像沒辦法套到陳揚身上,學院派出身的他,走的路卻完全不是古典音樂人的典型。
-
蒙古舞
馬背上的驕子,成吉思汗的後代 蒙古傳統、文化、舞蹈
蒙古民族以粗獷剽悍著稱於世,藝術方面,按其草原游牧生活所發展出的狩獵舞(如模擬馬及鷹的舞)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筷子舞」、「盅碗舞」等,至今仍經常上演。做為亞洲民族舞蹈新系列之首(接下來有日本、韓國、印尼、印度等),本文對自己民族的傳統與未來之思索,也代表了目前民族舞所共同面臨的難題。
-
里程碑 Milestone
從峽谷到星辰的飛昇 歐利維耶.梅湘的音樂(下)
在上篇,我們約略地瀏覽了梅湘的音樂創作美學觀,以及他音樂中那幾乎無所不在的堅定宗敎信念。現在且讓我們更進一步地看看他如何以他那當今少見的淵博學識來增益、美化他那獨樹一幟的「二十世紀宗敎音樂」,以及梅湘如何以色彩學、鳥類學、礦石學、天文學等的觀點來創作音樂。
-
回想與回響 Echo
表演影像的殘影再生產 謝安攝影作品中的「時間」論
無論是大野慶雄的舞蹈呈現了身體從一面轉到另一面,或是《九歌》的舞者從趴下到爬起,諸類積極地用鏡頭捕捉動作連續感的影像,似乎成為謝安的「『我看』舞蹈」攝影展想要建構的論述,卻也強調了「時間之形」的主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優劇場為我們上了一門什麼課?
創團八年多的優劇場,近期的表演風格由繁複進入簡約。去年九月份,他們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當地評論界大量的討論。在作者「解讀」這些評論之餘,同時也讓我們想到國內藝術界也許可以經由他們的反省來「反省」我們自己。
-
回想與回響 Echo
請救救台灣的芭蕾舞
芭蕾藝術細膩精緻,要求完美,必須在相當穩定的環境下,才能生根發展。十幾年前,台北的芭蕾表演曾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但在現代舞的強勢推廣下,芭蕾的發展漸漸停滯。近來在私人芭蕾舞團的努力下,希望觀衆能多給予掌聲,讓台灣的芭蕾天空更亮麗多采。
-
優伶話語
傳統戲曲諺語散記1
戲曲諺語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戲曲在台上展演,諺語在台下傳說,一代一代傳遞寶貴的劇場經驗。
-
後新聞
躍上國際舞台需更強勁的後盾
去年下半年各樂團紛紛以不同形式出國演出,顯示出國內音樂團體(個人)在多年耕耘後,開始轉向國際樂壇開疆闢土,接受更嚴格挑戰的決心和趨勢。但相較於表演團體在外的優異表現,國內各相關政策似仍停留在厚「公家」而薄「民間」的情況,而未能與表演藝術團體建立一套溝通管道,也讓許多政策更動時未能立即傳達給表演團體以致表演團體錯失權益。
-
交流道
歌仔戲實驗劇《李娃傳》座談會
「沒有一種勇於嘗試、勇於實驗的努力而終究美滿的。」──(曾永義) 在學術殿堂上,當兩岸歌仔戲首度展開研討會發表研究論文的同時,在舞台上也正展演著兩岸首次合作的實驗劇《李娃傳》。而由主辦單位與本刊協同舉行的《李娃傳》座談會上,勇於實驗的製作者和勇於批評的觀衆展開了誠懇的對話。
-
舞蹈
自信、成熟與穩健 「台北越界舞團」觀後感
欣賞「台北越界」四位資深舞者的舞蹈,已不再是要評斷他們舞的好不好,對我,他們是二十年經驗與感覺的呈現。
-
舞蹈
似眞似幻的夢裡乾坤 評林懷民新版《夢土》
林懷民以拼貼式的手法,透過超現實的夢境,闡釋生命中的宗敎、愛情、痛苦、慾望、無奈與憧憬。在《夢土》一百分鐘不落幕的演出中,觀衆的注意力緊緊地被舞台上瞬息萬變的印象與轉化無常的情節所擒住。林懷民善於利用劇場的各種特殊效果與其超人一等的拼貼手法,是少有的簡潔明快與前後一致。
-
戲劇
他們意外笑得非常不意外
表演工作坊創團以來,從廣泛的取材範圍到精簡的舞台設計,都有突破狹窄格局的貢獻。金士傑演而優則編劇,編而優則導,《意外死亡(非常意外!)》是他首度導別人編的劇本,成果斐然。
-
戲劇
給《奧瑞斯提亞》一個機會
由美國導演執導、京劇演員在戶外演出的希臘悲劇《奧瑞斯提亞》雖已落幕,由它所引起的「傳統」與「創新」如何能在劇場內取得適當平衡的問題,至今仍在京劇界、劇場界引起討論。作者以觀衆的立場,提出了有趣的觀察。
-
戲劇
《等待果陀》之夜之後
約三十年前,《劇場》雜誌社的同仁演出貝克特的《等待果陀》,最後散場時,觀衆席內只剩下一個人。去年十一月,密獵者皇冠劇團演出陸愛玲導演的《等待果陀》,結果,連演連滿並加演一場。三十年的光陰之中,到底是觀衆進步了?導演和演員進步了?還是貝克特的「法力無邊」造成一票難求呢?
-
戲劇
田啓元開的是什麼玩笑 《水幽》觀後
兩年前,田啓元以《白水》顚覆了白蛇傳文本,兩年後今天,田啓元又以《水幽》顚覆了自己。田啓元徹頭徹尾地不要觀衆投入,視覺和聽覺的生理功能到他手裡也變成刺激心靈保持淸醒的利器。
-
專欄 Columns
「音樂家」與「玩樂器的人」
國內的理論、和聲學、對位法彼此各自為政,不僅各科目之間缺少關聯,各科目的系統也常前後因人而異在這種情形下,我們的音樂理論、和聲學、對位法等科目的學習,成了紙上談兵的「寫作」遊戲。學生做作業時,能在心中先有某種特定音響,或先「聽見」各聲部進行的效果的,眞如鳳毛麟角。
-
專欄 Columns
劇場的政治話題與歷史話題
在資訊發達、百家爭鳴的時代,政治已然開放,社會也呈多元化,批判時政需要的不只是勇氣與道德,還需要更多的藝術經驗與專業知識,一些不知反省、自以為是的政治嘲諷反而粗糙不堪。
-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的變與常
預算是一種重要的政策工具,錢的流向通常也會引導藝術創作/表演的考量和民間相關文化產業的消長。而人事同樣是政策指標之一,不同的主管有不同的文化見解、行政資源(和包袱),也有不同的處事風格和經營能力,這都影響文化政策的走向。
-
即將上場
長笛、大提琴與鋼琴深情組合
三位演出者都是國內年輕的女性演奏家,擔任長笛的蕭秋雲,曾任台北市靑少年管樂團首席,之後赴日就讀東京音樂大學附屬高校,獲推薦赴巴黎師範音樂學院深造。擔任大提琴的王佩琴,十四歲時通過敎育部音樂資賦優異甄試,赴美就讀茱莉亞音樂學院,自先修班一路直攻研究所,今年又取得美國Drexel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文憑。擔任鋼琴的徐馨慧,現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研究所。 這三人所組成之三重奏,將巡迴演出海頓《三重奏作品15號》、韋伯《g小調三重奏》作品63號、達瑪斯《奏鳴曲》、蒙其雅利《三重奏》及費寧斯坦的七首精緻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