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演出評論 Review
向難度挑戰的演出
九、十月的演出活動質量倶豐,品類繁多,帶來不少驚喜。聯合實驗管絃樂團的開季音樂會,曲目挑選表現極大的跳躍能力;陳必先、兪遜發、劉明源這幾位傑出的中國演奏家,分別展示他們向艱難技巧挑戰的藝術風範。「前輩足跡」系列音樂活動,讓我們重新認識、靜心聆聽中國作曲家的聲音。 《奧泰羅》代表國人自製歌劇、西方演唱家擔綱的成績,參看本期楊莉莉的歐洲歌劇評介,當更具意義。底細樂團是國內多年來唯一的大型爵士樂團,爵士愛好者有欽敬也有期許。北京中央芭蕾首度渡海來台,掀起熱潮,游好彥提出專業的評論,也對中國人踩西洋舞的前景充滿信心。塞內加爾舞團帶來非洲的風情,觀者很難不感染到他們對表演、對生命的熱力。 上一期,我們對國家劇院的年度大戲《牡丹亭》推出詳盡的報導,本期則有資深的戲劇學者檢定演出效果,我們願意把園地開放給所有誠懇的評論與反響。
-
編輯室
編輯室報告
《表演藝術》十月份推出試刊號後,我們得到不少回應,有鼓勵有建議,也有批評期許。 可預見的欠缺不足,怎麼避免和改進,正是我們推出試刊號想找尋的答案。每個人其實都有「要多麼好才算好」的理想境界,難的是怎麼在剛起步的時候就可以跨人那境界。這一本刊物,文化界已經等待多年,所以遲遲不見誕生,本來也因爲其事甚難,「聞者生畏」。《表演藝術》的同仁一個個已經做了過河卒子,除了使所有的辛苦嘗試都成爲進步的基礎外,也没有別的更好的安慰。我們期望繼續得到來自各方的指正和建議,使這個基礎更穩固。 這個月,日本的國寶級乾旦坂東玉三郎來台演出。我們特別就歌舞伎的形式和玉三郎的個人成就,作了專題介紹,希望能提供國人對這個獨特的東方演出藝術進一步的瞭解。 配合玉三郎的演出,我們也繼上期的「台北/慕尼黑」表演環境單元,推出「台北/東京」單元。在這些介紹中,我們一方面從對比看出台北的不足,但另一方面,也不難感覺到近年來台北民間劇場的活力。在許多您也許不曾聽見過的演出場地,許多年輕的演者舞者,正在熱切地摸索方向,嘗試新的形式。 專題單元的彼德胥坦新歌劇評介,是一篇力作。幾齣兒童演出的評論,則讓我們瞭解近來有些什麼演出是針對養成小朋友的表演品味而設計的。 「里程碑」上期的約翰凱吉紀念專輯廣受好評。這一期,我們留下篇幅紀念兩位地處中外,生死同年,今年都適逢五十忌辰的藝術大師:開創現代舞先河的俄裔舞蹈家弗金(Mikhail Fokine, 1880-1942),和淹貫多種藝術形式,以繁華始以苦修終的弘一大師(1880-1942)。 世間的藝術,是嘔心瀝血成就一件作品;世外的藝術,卻以肉身生命完成藝術的最高本然。弘一的作品有詞有曲,有法書有金石。但最震動我們的,是以生命完成的那部份。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玉三郎之美
原本不適於「女形」的瘦長體型,卻從日本古畫中捕捉靈感,坂東玉三郎顛覆了歌舞伎的假面美學,達到劃時代的突破。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芭蕾之星與歌舞伎之星的交會
參加對話的是當時蘇聯玻利喬劇場首席芭蕾舞團主持及藝術總監的Y.格瑞格勒布契(1927),1957年編排第一齣舞劇,《石花》,獲得蘇聯舞蹈界之肯定,並確立編舞家之地位。1983年10月,他率領舞團到東京公演,經《朝日雜誌》安排與歌舞伎著名女形演員坂東玉三郎對談;西方芭蕾藝術與東方歌舞伎藝術在此交會。從彼此交換的意見中,讓我們不僅理解到東西方表演藝術在本質上的共同性及相異點,更對中、日傳統女形表達也提出相當開創性的看法;尤其坂東玉三郎在藝術境界之追求上的虛懷若谷,更是人如其藝。本文摘譯自1983年10月28日出版之《朝日雜誌》。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日本歌舞伎緣起
相對於典雅完熟的「能劇」,源起於庶民的「歌舞伎」至今仍保留一貫的改革活力。本文詳介歌舞伎的歷史、特色、情節類型,説明坂東玉三郎聲光身形之美的深遠背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伎女形身體論
「女形」非針對男性反串女角而言,即使由女性飾演劇中女角,也應與男性一樣先否定男或女之性別意識。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女裝的擬態文化
「玉三郎」這個名字,在日本已經變成「美」的表徵。大衆劇場中扮演女形的被稱爲「下町(庶民地區)之玉三郎」,民謠唱得不錯的則被稱爲「浪花(用三味線唱的歌)之玉三郎」,單口相聲説得不錯的也可以稱爲「落語界之玉三郎」;其至還有「職棒之玉三郎」等等。這不是一種次文化的風靡現象,而是日本風俗文化的社會學;尤其自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界崛起之後,大衆劇場掀起了一股「玉三郎花之競演」的風潮,更是反映出性別倒錯所表徵的二重性魅力,在管押社會裏的性秩序正被民衆再生產爲身體的神話。 歌舞伎不只有男性演員反串的女形,還有因劇情需要,而由女形反串男角,兩性二元對立的境界線在歌舞伎的舞台上已是一片混沌,真實世界裏男是男、女是女的性別文化綻露出了一定的虛構性。 大衆劇場則是歌舞伎之外的通俗劇場,所表演的不外都是庶民文化中的義理人情,或勸善懲惡這些「鄉愁」式的感情,但是它在内部世界所保有的傳統道德把都會邊緣性格裏潛在的反中心道德解放出來,通過對作爲社會秩序裝置的身體,予以變身過程的顛覆,產生被稱爲是日本鄉愁的大衆劇場的魅力。「女裝」的外在現象是一場戲劇化的演出,卻可以用來辨證身體與性別秩序之間的虛構性。在一個二元對立思考模式的社會裏,只有出現在劇場的變身表演,才讓我們看到身體神話的原型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坂東來台演出劇目簡介
坂東玉三郎本次來台演出《楊貴妃》《鷺娘》二劇,前者有道士角色同台,後者為獨角戲。兩劇的中場以《神仙調舞曲》古筝獨奏作純音樂演出。
-
專題報導 Feature
官方不官架──台北官方表演場地
在聲光停駐的所在 在上一期國家兩廳院巡禮之後,請隨我們繼續探訪台北的其他表演場地,讓我們走過一處處幻影棧留、聲光停駐的所在,嗅一嗅台北表演者的生存空間。曹永坤和王墨林則帶引我們,作東京表演環境的深入導遊。日本的流行文化與表演型態,長久以來均爲國人所仿效取法,但他們場地的專業與多樣、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結合與平衡,相信更値得借鏡。
-
專題報導 Feature
探訪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表演場地
九〇年代的台北,到處隱現表演藝術的生機。 趨勢之一是:日常生活空間頻頻轉化爲表演活動場所。藝術展覽場地由靜而動,從觀念藝術家的動態表演,到專業表演者的越界演出,大家去「誠品」、「借山堂」的目的已經常不止是看展覽,而是「走走逛逛看表演」。這樣一來,表演與觀衆的互動關係也在不斷的開發當中。 「視」「聽」開始跟「飲」「食」犬牙交錯:本土素淨的「台北尊嚴」、後現代拼貼的「發條橘子」成爲許多地下演出的常駐地,「加州陽光」也曾驚鴻一瞥地推出美式「站立喜劇」;另一方面,從五星級飯店(如麗晶)到「犁原」、「47街」、「息壤」這樣的pub,爵士、搖滾、現代台灣歌謠的現場熱情演出夜夜笙歌,形成「吃吃喝喝看表演」的常態。各有各的理念、方法、趣味 前兩年爲選舉及示威遊行推波助瀾的表演活動,讓台北人見識到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威力,許多商業機構亟亟跟進。永琦、世貿、國泰信託、甚至台北車站,都不忘在他們的樓層中闢一個演藝廳。美國「醫院藝術化」的風潮,也吹到了這裏,台北多數教學醫院的大禮堂,都有演奏會間歇舉行。 真正長久以來與音樂密不可分的是宗教,在重新追尋宗教與原始情操的心靈需求中,音樂成了最明確又最具精神性的表徵。懷恩堂、雙連教會、城中教會都有管風琴設置,並開放外界租借場地舉行演奏會,帶領我們進入巴洛克的新時代。 開放的公園空間是最具親和力的「生活藝術」場合。歷史悠久的新公園音樂台,不論綜藝表演、電影放映,動輒聚合一、兩千人扶老攜幼、卿卿我我地熱烈捧場。松江詩園以地面石版鑲嵌現代詩句,爲簡單的演出場地提供了大膽的詩意。榮星花園可以觀賞馬戲團,曾讓「民間劇場」熱鬧了數年的青年公園在等待驚蟄復甦台灣的多雨季候似乎不利露天劇場的活動,最適合建造露天劇場的開闊坡地都變成了高爾夫球場,但不知道下雨天打高爾夫好不好玩? 可能最讓人興奮的是許多劇團、舞團都有了自己的排練兼演出場地,無須再飄泊不定。優、民心、屏風、耕莘、皇冠(舞蹈空間)、多面向有的也常邀請外來演出,形成長久發展、生存的腹地。 台大視聽館、藝術學院新落成的戲劇廳及音樂廳、以及各大專院校的禮堂,都有充滿生命力的活動在此起彼落地進出、生息
-
專題報導 Feature
曹永坤東洋樂壇縱横談
政府機搆中主事的「文化廳」只負責執行策劃的工作,真正對整個文化藝術界有經濟參與的是日本的企業界。
-
專題報導 Feature
東京劇場的風景線上
日本現代戲劇在一種有異於歐美劇場發展因素的客觀條件下,浮現出具有豐富地域主體性的劇場文化。
-
專題報導 Feature
演出歌劇的深意──以彼德.胥坦導演的作品爲例
歐洲的戲劇導演近來紛紛導起歌劇,為刻板僵化的傳統歌劇表演注入新生命。彼德.胥坦(Peter Stein)在這方面成就卓著。胥坦於一九三七年生於柏林,為當代最受矚目的德國導演之一。他曾在慕尼黑大學主修德國文學、古文字學及藝術史達八年,六七到七〇年間於西柏林建立Schabhne劇場,以固定班底、邀請導演,每年推出多齣製作,成為今日德國最富盛名的劇場。他執導的《奧泰羅》(1986)、《浮斯塔夫》(1988)兩齣威爾第作品已成為歌劇演出史上的里程碑。今年他導演德布西一九〇二年的歌劇《貝雷阿思與美麗冉德》,又創新境。本文深入報導此次演出的排練過程及演出方法,相信能對國内歌劇及戲劇演出帶來啓迪。
-
專題報導 Feature
五彩繽紛的想像國度──第一屆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
童年的獻禮 我們都曾經有過童年有過自己小小的夢想小小的快樂與悲傷在這多慶典的季節這是你的禮物《無鳥國》是「鞋子兒童劇場」給你的年度大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故事》是國內的音樂家們給你的雙十賀禮《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是來自世界各地表演團體的秋日禮讚我們都曾經有過童年而且,這是多慶典的季節──
-
專題報導 Feature
從《無鳥國》談兒童劇的創作與演出
兒童劇劇本的編寫一向是普遍的難題,因此演出儘管聲光十足,卻不容易產生令人激賞兼顧教育、娛樂與幻想的作品。
-
專題報導 Feature
舒伯特寂寞的一夜
秋涼的夜,走進國家兩廳院演奏廳,欣賞一場兒童音樂會──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故事,這是加演的場次,少爲人知,開演後約略估計一下人數,不超過百人。 節目由兩名布偶主持,進行相當順暢,布偶的造型可愛,大小適中,從會場各個角度看,視線都非常淸楚。布偶的代言人,語調淸晰,音色圓潤,對話自然流利且口語化,重要的是内容豐富,將舒伯特的生平、小故事與曲目介紹結合得很貼切,加上布偶表情生動、穿插的幾句幽默對白,時時博得觀衆會心一笑,除了音樂之外,不愧是全場的靈魂人物。 演出者均爲國内音樂好手,台風穩健、風采迷人,只可惜出場時間常與對白銜接不上、兒童節目進行節奏不可太慢,否則容易造成冷場,引起騷動,此時音樂家可不拘舊有習慣,非得下台再上台,直接留在台上亦無不可。當晚鋼琴未將琴蓋稍爲打開、音色顯得悶暗,絃樂器音色頗不協調,默契還不夠,〈鱒魚〉五重奏時音樂表現受到影響,三重奏時則好些,歌曲演唱以女高音獨唱最佳,男中音獨唱次之。 曲目安排可稱主題明確、内容單純、演出時間恰爲一小時,選曲曲長、份量都平均,極適合國小以上兒童欣賞,歌曲也按創作年代演唱,頭尾節目〈樂興之時〉分別以鋼琴及鋼琴三重奏來安排,以及上半場歌曲〈鱒魚〉和〈鱒魚鋼琴五重奏〉前後對照演出,對兒童在欣賞時,有反覆聆聽與互相比較的效果,足見策劃者的用心,值得擊掌喝采。 綜觀全場節目可用「内容充實,外在不足」形容,演出型態較屬正式音樂會,内容雖好,情境布置卻没有特色,看不出兒童節目的特別設計。就欣賞方式而言,也相當傳統,雖無不妥,但如能參考三月份劉洰渭老師主持的「古典.浪漫──給年輕的你」,在引言之後,將曲中主題由音樂家提示演奏,對欣賞者更有畫龍點睛之效。 節目單内容,演出者與曲目介紹比例差距過大,愛樂者雖對節目單的定位有不同看法,但還是有聽衆藉其内容了解演出,此場節目單只附三首歌詞,其餘全部省略,對於想透過曲目介紹引導子女欣賞的家長而言,此份節目單没有多少參考價值。 音樂會雖略有瑕疵,但還是相當成功,可由下半場聽衆直往前移及掌聲愈來愈熱烈來證明,只可惜主辦單位事前宣傳作業不足,使得場内人數稀少,過於冷淸,好的音樂得不到知音,安慰不了音樂家寂寞的心。 演出結束、經過廣場,在這雙十國慶的夜裏,廣場萬頭鑽動,有靜坐聆賞慕尼
-
專欄 Columns
多才多藝多媒體──談弘一大師紀念音樂會
可惜音樂界没有幾個「李叔同」+「弘一大師」,不然文藝活動的參與率一定節節上升了。
-
專欄 Columns
戲劇──造夢的藝術
我覺得今日中國觀衆之所以對戲劇冷淡,倒並不一定是因爲今昔夢境的差異,而是在物質生活遠較昔日繁華、物質慾望遠較昔日强烈的今日,人們需要的是更爲多彩多樣的夢。
-
專欄 Columns
是嚮往,不是渴望
我們的同胞偶爾對高級藝術顯示熱誠,有時候會使幾場表演擠得水泄不通,令人對市民的品味刮目相看。其實恐怕都是假象。
-
即將上場 Preview
來自古典的現代作品──布蘭詩歌
沃夫不再尋找新的和聲組合,而改以單音旋律;不再廼旋於新的音樂理論,而以民歌為素材;更不追求聲光效果,而走回希臘精神的「完全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