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曲 盛小雲「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
穿越古代經典 探問世間真情
暌違三年,蘇州評彈大師盛小雲與蘇州市評彈團終於再度造訪,帶來「天籟雲間」評彈經典書會。這次演出將呈現「四大名著」及「古代愛情」專場,選擇的都是觀眾熟悉的故事,以期減少語言的隔閡,讓台灣觀眾也能領略蘇州評彈的趣味和優美。更將首度遠征高雄,讓南台灣觀眾也能聆賞到蘇州評彈的細膩優美。
-
企畫特輯 Special
獻演經典人聲交響 為馬勒年揭開序幕
為了迎接接下來兩年的「馬勒年」,國內各大樂團皆安排了馬勒的經典作品以為慶賀,其中長榮交響樂團將在國慶日這天演出馬勒最後一部人聲交響曲《大地之歌》,這部鉅作不但是馬勒連串人聲交響實驗豐碩的終極成果,更是一部嫁接東西方哲學、深刻辯證生死的偉大作品。本場更邀來石易巧和王典這兩位國內首屈一指的聲樂家聯手演出,令人期待他們與長榮交響樂團如何詮釋出《大地之歌》的誇張精采與誠摯細膩。
-
焦點專題 Focus
在瀨戶內海藝術祭
曾經,瀨戶內海的島嶼上熙來攘往,船隻停泊帶來物資、也捎來新知。大陸文化傳播的路徑,像是海洋上編織的動脈,承載著重要的養分,在每次的跳動中輸入輸出。然而當這個世界的資訊流通逐漸成長,此地卻逐漸老化,脈搏逐漸緩慢,萬物失去生機。多年以來,當人們以為只能沉睡之時,一群不放棄的人們,為此地注入新血,讓它甦醒。 誰也無法預料,解救力量,竟是藝術!三年一度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舉行至今已進入第四屆,以藝術連結島嶼的文化與歷史,讓全球藝術愛好者趨之若鶩。今年,來自台灣,同樣島國出發的Vocal Asia Festival也在此地舉辦,「節中節」的概念攜手合作。加入比賽、工作坊、教育論壇、音樂會等,歡唱的時刻僅有夏日限定。 一個靜態、一個動態,兩個節日的交會,以生活為素材、以島嶼為舞台。於是我們在聲波與水波之中,看見海天一線的共鳴。
-
焦點專題 Focus
當靜態展遇上阿卡貝拉 奇妙組合「節中節」
二○一○年創立,每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日本大型藝術活動,吸引許多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參與。今年「國際阿卡貝拉藝術節」(VAF)首度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打造成「節中節」,讓阿卡貝拉的歌聲散播在瀨戶內海的島嶼上,一動一靜,與藝術裝置互相呼應,讓人在海天之間,領受深刻的藝術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台上熱情較勁 台下友情相挺
Vocal Asia Festival的重頭戲之一,就是同步舉辦的「亞洲盃阿卡貝拉大賽」,來自各國的團隊莫不摩拳擦掌,希望在這個擂台一展長才、精采奪獎。今年獲選參賽隊伍共有七組,分別來自中國、韓國、日本、香港、印度與菲律賓,各國都拿出屬於自己國家、種族獨有的歌謠,並重新改編成全新風味,讓比賽音樂會更有看頭。雖然台上競爭激烈,但台下也不吝熱情相挺,以阿卡貝拉建立的友誼,就是如此和諧。
-
焦點專題 Focus
給島嶼和世界 我們共同的歌
藝術節的舉辦,不只是為了呈現美好的音樂,透過共聚機會深刻交流,更是重要。因此VAF特地安排了「給島嶼和世界的歌台日交流音樂會」及「閉幕音樂會」。前者邀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的團隊、歌手同台,最後所有團隊上台高歌〈森谷地Verelruwan〉歌頌山林、感謝島嶼。後者則由上屆的客家歌手與下屆的高雄團隊接力呈現積累傳承,並邀剛出爐的大賽冠軍與世界級的史溫格歌手演出,為整個藝術節劃下美好的句點。
-
焦點專題 Focus
以交流啟發靈感 學習中尋找可能
除了比賽與音樂會,VAF的活動還包含了論壇、講座、大師班與工作坊,讓參與者能互相交流經驗與心得,並展開豐富的學習體驗。這次的大師班邀來當代阿卡貝拉頂尖團隊「史溫格歌手」帶來講座與課程,在「國際阿卡貝拉教育論壇」中,則有來自台灣、日本、韓國、丹麥、美國等國的音樂教育者上台分享。而台灣原住民歌手桑布伊與日本民謠歌手木島ユタカ的工作坊,是最受矚目的焦點之一。
-
焦點專題 Focus
純粹人聲 唱響島嶼
每屆VAF都會在活動的末尾安排「阿卡日」作為盛會的壓軸,就是在一天內,由專業、業餘及學生阿卡貝拉團體,在藝術節舉辦的周遭以「快閃」形式,同時在不同角落「發聲」。今年因為與瀨戶內藝術祭合作,VAF主辦單位就安排團體分別到幾個島嶼上演出,讓來來往往的遊人在藝術裝置的特殊空間中,一邊聽著海浪拍岸,一邊聆聽純粹的阿卡貝拉人聲音樂
-
戲劇
如何告訴你,我所經歷的?
六十歲以上的人屬成年晚期,其任務是反省,回顧生命,個體檢視過去,與接受生命的意義。正面結果是自我整合,對一生感到滿意,若統整不成功個體則陷入絕望,因為人生已經走到盡頭,很多事情無法重新來過。在華人的社會,把最私密的經驗拿出來咀嚼原本不易,藉由藝術的參與,做出坦誠的回顧,讓我覺得表演者是勇敢的。
-
戲劇
以性為鏡,映人生
以性為起點,卻不止於性,而是透過各種愛恨情仇、各種日常和奇遇、各種結合與離別,衍生出諸多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交織出複雜的人際網絡,將作品主題從性與身體延伸到了自我與他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歸結出這六人的類似狀態,進而點出了生而為人的共性:窮其一生都在尋求與人的連結,也逃離不了與人的連結。
-
戲劇
一齣恰似開放的想像
一路鋪陳的滴血認親、遺物並陳等證據,讓想像被親密空間浸淫、因觀眾經驗滋長。劇場與家庭、真實與假造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在兩者之間忽左忽右、突進突出的跳動,讓虛構故事與現實事件彼此共生也消解。此時的「我們」與其是相信,更是在擾動裡不再講究細節,安穩且妥貼地進入安排的故事、觸發預設的情感。
-
戲劇
未辯證的身體 何能回應歷史?
我更想追問的,不單是仍待訓練與養成的演員╱舞者,而是導演幾乎理所當然地接受看似繼承自歐陸舞蹈劇場的種種現代舞身體表現與語彙。在表演之中看不到這個新成立的劇團與其當代演員對於如何展演、該以何種身體形象呈現,提出必要的辯證與思索。如果身體是物質的,它必然也同時是歷史的。站在此刻的台灣,意圖回顧五十年戒嚴經驗或重省至今已然八十年的時空維度,提煉取法之道竟是如此簡便借用的身體內涵?
-
戲劇
主觀的史,與焦慮的詩
《白噪音》對時間所進行的簡單折疊,形成了一把雙面刃,既可能激起關注,也可能抹去脈絡。與其把問題歸咎於作品,不如把這股折疊背後的動力,詮釋為台灣面對佚失中的歷史、與新進挑戰夾擊,所擠壓出的共同焦慮。
-
ARTalks
國母與岳母—通俗劇場(還)需要政治正確嗎?
我們的確可以肯定張丹瑋所飾演的梁母精采萬分,牽動全場觀眾情緒,最終也得到了應得的滿堂喝采,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所謂丑化非醜化,至少也是惹人喜愛而非生厭。但我想問題並不在於整場戲演得好不好,而是相較於純情、勇敢追求自我的女小男大老少戀,搞笑、不自量力、自取其辱的梁母(「老母雞」、「陳皮」)又傳遞了什麼性別訊息?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演員
劉廷芳 化作繃緊的弦弓,射向未來
過去從沒想過會成為演員的劉廷芳,當初因兩百元的報名費踏進戲劇系,在「反覆不斷重來」的面試過程中,預告了往後演員生涯的日常。從不同導演與團隊的合作裡,在不同的創作型態與形式間,她持續將自己化作繃緊的弦弓,等待張力最大最足的時刻,把箭射出,朝向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破碎化、廢墟化的當下 劇評人如何找到動力?
今年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年度論壇以「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下的評論動力」為題,自六月底至七月初分別在台南、高雄與台北舉行。南部場回顧九○年代大眾媒體和藝文書寫及討論評論人和機構、藝術節的關係,台北場的主題之一以勞動、文學性、獨立性三個關鍵字,談藝術書寫與實踐的不同面向;另一主題則以「劇場與都市」為軸進行四場討論。主題間跨度足,同場次的與談人異質性也夠,每場都有不同面向的個案,帶來大異其趣的資料和觀點。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時代崩壞下的冷酷生命
今年適逢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四十周年,長期與該團合作的編舞家黎海寧,重新呈現了兩部卅年前的舊作,併為一晚演出《冬之旅.春之祭》。從應用的文本到演出的歷史,層疊了許多時代的風景線,這兩支舞碼接連了文化與城市不斷變異的景觀,映照當代香港的處境,著實令人深思。作品於今年四月底五月初於香港首演,並於九月訪台演出。
-
藝視窗 News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台灣】 封德屏、陳錫煌、舞蹈空間舞團、董事長樂團獲第23屆臺北文化獎 邁入第23屆的臺北文化獎,今年的獎勵重點為「推動城市生活美學,在公共性、藝術性、多元文化參與,卓越貢獻者」,經遴選委員會數度投票後四位得主脫穎而出,包括推廣文學志業絕地逢春的封德屏、台灣傳統布袋戲國寶藝師陳錫煌、深耕30年的表演藝術媒合平台舞蹈空間舞團及將在地文化結合音樂發揚國際的董事長樂團。臺北文化局將於11月底辦理頒獎典禮表彰他們的貢獻。 現任《文訊》社長兼總編輯的封德屏,長期探討台灣各年代的文學發展,記錄整理作家作品及學術思潮,堪稱台灣文學資料忠實的守護者。現任「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團長的陳錫煌,投身布袋戲已逾一甲子,畢生致力於掌中戲演出與傳承,是台灣目前唯一獲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項授證的國寶級藝師。 創立30年的舞蹈空間舞團由第三屆國家文藝獎舞蹈類得主平珩創辦,將舞團成功發展為媒合多元、連線國際的開放式創意製作平台,並以兼具「舞蹈性」、「創意性」及「藝術性」的作品形式,呈現出跨界多元的亮眼風格,深獲亞洲及歐美舞蹈界專業肯定。董事長樂團擅長結合在地文化於音樂創作,台式搖滾樂的演出大受歡迎且獲獎無數,演唱會足跡跨遍國際,將台灣傳統文化的美好透過音樂傳達給全世界。 許斌舞台攝影展「之間」十月份於台南展出 知名舞台攝影師許斌的攝影展「之間」,將自10月5日至11月10日於台南市海馬迴光畫館展出。許斌表示:「除了檯面上的導演和演員,幕後有很多默默在做事的人,他們的努力通常不被看見。我並非要去介紹某一個演出,而是想要去記錄演出是怎麼做出來的,也在這裡面傳達我對這齣戲的想法。」這次的「之間」個展,期望透過許斌的影像,在時間、空間、攝影者與對象之間,印相身體在表演的排練場,醞釀如冰滴咖啡,可以產生怎麼樣的化學反應?觀眾能在展覽中看見一場演出如何完成的過程。展覽期間,許斌也會帶領舞台攝影工作坊,在2019臺南藝術節三個節目排練場上進行拍攝,歡迎熱愛表演藝術、任職表演藝術團體之人員,或對劇場攝影有興趣者報名參與。「舞
-
專題
穿越看不見的台南
「當來自記憶的浪潮湧入,城市就像海綿一樣將它吸收,然後脹大。」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第一章中寫道,「但是,這座城市不會訴說它的過去,而是像手紋一樣包容著過去,寫在街角,在窗戶的柵欄,在階梯的扶手,在避雷針的天線,在旗桿上,每個小地方都一一銘記了刻痕、缺口和捲曲的邊緣。」 2019臺南藝術節以這本上世紀七○年代出版的經典為命題,規劃「府城」、「山線」、「海線」等三大主軸,要觀眾走過街角,凝望窗欄,滑過扶手,穿越「看不見的台南」的每一個小地方,並對當下的我們提問: 我們該如何凝望一座城市? 一個「城市藝術節」應該具備什麼樣貌? 藝術家除了創作作品,他/她們的工作方法可以帶給地方一個「新的語言」嗎? 我們該如何透過藝術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而這未來並非與過去斷裂,而是同時並存? 在藝術節開跑前,讓我們先跟著策展人周伶芝、郭亮廷紙上穿越六個地方與作品,一同探索答案可能的形狀: #《台南公園的身體地圖百日行走》@台南公園 #《土土海海漁光島》@漁光島 #《咖哩骨遊記》@中西區 #《層中隙》@中西區 #《道隱》@台南水道 #《聽海日記》@七股龍山國小
-
專題
從海線到山邊 台南不只是「台南」
今年邁入第八屆的臺南藝術節,首次轉型引進策展人制度,本刊特邀劇評人周伶芝、郭亮廷帶領觀眾「穿越看不見的城市」。不同於以往活動聚焦於市中心,兩位策展人從巷弄、官道、海盜一路發展,期待用藝術的方法,挖掘出城市隱藏的過去,而且把範圍拉大,從「府城」拓展到「山線」、「海線」,並且邀請外地╱國藝術家,帶著藝術之眼深入地方,與在地人們、空間互動共創。這回,讓我們跟著周伶芝、郭亮廷的腳步,踏查那些你以為認識的,還有不認識的「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