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舞蹈 以身體為觸媒 意義各自解讀
古名伸《夷希微的凝視》 重探舞蹈本質
「其實夷希微這個題目,就是沒有題目的意思!」古名伸笑著說。台灣接觸即興與即興舞蹈的資深能手古舞團,今年成立廿五周年,即將在十一月推出新製作《夷希微的凝視》:上半場《夷希微的凝視》是藝術總監古名伸的新作,下半場是由全體團員與現場樂手即興的《亂碼2018》,由編創與即興兩個切面,映照出古舞團長期以來對舞蹈的思考與累積。
-
舞蹈 組合語言舞團廿五周年謝幕展演
《如夢,看雲去》 留一道太陽的圓滿
組合語言舞團自一九九三成立至今已滿廿五年,謝幕作《如夢,看雲去》將以「演」「展」結構締結圓滿句點。此作亦是藝術總監楊桂娟「舞蹈從書法中探索」系列的三部曲,豐富的跨域語彙,融合國際知名的日本禪性舞者Miyoko Shida經典作品;同時邀請藝術家陳長志以舞團影像史料策畫「後巴別,組合語言」裝置文件展,傳達人生歷經挫折的韌性與淬煉。
-
舞蹈 Blah Blah Blah雙舞作 面向現實世界
蔡博丞之《怒》 面對社會的自我省思
將在十月下旬於關渡藝術節演出的《怒》,是蔡博丞於二○一七年雲門2「春鬥」發表的《瞳孔裡的灰牆》全新改版,同樣從一七年內湖隨機殺人事件出發,蔡博丞說:「我想反映的並不是外顯的、對社會狂野的怒吼《怒》將兇狠藏在平靜之中,這些怒氣針對自己,再反向到社會,反思面對社會問題時,自己要選擇站在什麼位置。」
-
音樂 NSO美巡行前音樂會
來自台灣 向世界出發
繼兩年前首度赴美洲的「拓荒之旅」,NSO當年的演出讓美國重量級樂評讚賞為文,也鋪下了再度巡演的契機。十一月初NSO將再度造訪美國西岸於四個城市演出,除了準備德奧與法國經典曲目及鋼琴家史蒂芬.賀夫的加持外,也邀備受矚目的小提琴家曾宇謙同行,一同帶出台灣的音樂實力,並在行前特地以「來自臺灣」音樂會呈現出訪曲目,以饗國人。
-
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有一種嚮往」
櫻井弘二與朱團 演出一起走過的印記
來自日本的跨界作曲家櫻井弘二,今年剛好屆齡五十、來台廿五年,這些歲月中,他與台灣的流行音樂界、表演藝術界建立了深厚的合作經驗與友誼。這次與合作迄今十一年的朱團一起推出「有一種嚮往」音樂會,選曲在「故事」與「旅程」的主題內展現打擊樂團的多樣化,每一首都標誌了他與朱團一同走過的印記。
-
音樂 亞洲作曲家聯盟暨2018亞太音樂節
從東亞到西亞 音樂絲路再起
擁有十五個會員國的「亞洲作曲家聯盟」今年的大會於十月下旬在台北舉行,以「融合與蛻變」為主題,短短五天內,將舉辦十場性質截然不同的音樂會與兩場論壇。參與作曲家的國度從東亞到西亞,宛如絲路,爬梳縱向的嚴肅音樂創作脈絡與橫向的地域跨越,讓樂迷領略當代亞洲音樂的多樣性。
-
焦點專題 Focus
跨世紀的《葉瑪》 身與心的鍛造
卅七年後,希臘導演特爾左布勒斯選擇再次執導《葉瑪》;而今年也正是受法西斯黨人殺害的西班牙劇作家羅卡,第一百廿歲冥誕。過了將近一個世紀、劇中觸及的許多議題,在「過去、現在,到未來還會持續存在。」特爾左布勒斯如是說。 如今,我們都像那無法生育而努力想方設法的「葉瑪」,或像她被社會觀念所束縛的丈夫「璜」那般,封閉在彼此無法溝通的世界裡。我們必須衝撞,在真實的世界中感受,並學習,「如何找回那巨大的能量、巨大的悲慟、巨大的驚嘆和恐懼感受,」那種「敬畏」。藉由演出、藉由訓練,或許特爾左布勒斯所鍛造的並非只是演員的身與心,更是給予當代觀眾的當頭棒喝。
-
焦點專題 Focus
荒蕪之地上 自無形而顯現的壓迫與渴望
《葉瑪》是西班牙詩人羅卡所寫的「農村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以農婦葉瑪為主角,因渴望生子,而引發種種與家庭、外在環境之間的苦痛與掙扎。在人物對話或吟誦歌謠詩詞的字裡行間,羅卡於本劇中所使用的文句,沉靜簡單,卻有股巨大的能量,甚至令人感到無比壓力與暴力
-
焦點專題 Focus
以當代的政治性,和當代的觀眾對話
繼二○一六年合作《酒神女信徒》,國家兩廳院再次邀請希臘阿提斯劇院(Attis Theatre)創辦人特爾左布勒斯(Theodoros Terzopoulos)來台,與副導演史特羅帕斯(Savvas Stroumpos)親自甄選台灣演員,並由林子恆、蔡佾玲帶領演員集訓數月,搬演西班牙劇作家羅卡(Federico Garca Lorca)的《葉瑪》Yerma,這也是他在一九八一年首度執導此劇後,相隔卅七年後再度執導。本刊特於排練空檔前往專訪導演,與他聊聊本次《葉瑪》的製作發想、他的劇場信念及和台灣演員、藝術家工作的經驗。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身到心的修練 認識自己打開自己
在特爾左布勒斯導演前一部在台作品《酒神的女信徒》即已擔綱演出的林子恆與蔡佾玲,有著相似的背景,都是大學戲劇科班,又負笈英倫,也涉獵不同的劇場系統,參與劇場演出之外,也在校園教授戲劇。前年開始,兩人投入特爾左布勒斯所建立的「酒神的回歸」訓練方法。豐富歷練至今而投入酒神系統,他們是如何看待「表演者訓練」的呢?
-
戲劇
「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再會吧北投》一如綠光劇團以往作品,以淺顯易懂的劇情、寫實復古的舞台、草根親民的語言,讓觀眾得以快速地進入故事情境,更巧妙地運用歌曲,讓表面上的演唱注入了不少敘事層面的試驗,讓歌不只是歌,讓此作不只是掛上「陳明章」這塊招牌而已,而是富饒底蘊地將其音樂的精神轉化、延伸,與戲的內容相互接續、呼應,甚可作為國內「點唱機音樂劇」的參考範例,以及「人間音樂劇」的起點。
-
戲曲
唱完一首未完的「京歌」與《京歌》
與其評斷《京歌》形式實驗出什麼,或說意圖完成什麼,不如認為其以類似《莎姆雷特》(屏風表演班,1992)的效果與結構,進一步透過創作本身來重新思考形式實驗的過程。就如開場不久後,阿仁便提出對「跨界」的質疑,卻又用混搭的方式七零八落地完成《京歌之真假薛平貴》,反過來履行自身質疑,形成詭譎的反諷。
-
新銳藝評 Review
光的反面
《光年紀事》用詩意與純度極高的美感,一開始就取消了隱喻的線,讓我們的回憶與意識可以是宇宙,是海洋裡的探險。避免哲學與宇宙觀的論述陷阱,可以安心去訴說關於一個人內心私密的話語。動用整個劇場的「光」,亦借喻了指涉到「黑」。我們看到的,是個提煉出來,甚至有點過度潔亮的光之劇場,記憶的劇場。只是終究借喻出來的,是無邊的黑暗與遺忘。也許是為了看見黑暗,才召喚了光;為了面對遺忘,才召喚回憶。
-
新銳藝評 Review
翻動舞蹈的本質
結構上有趣的轉折,是中間穿插了一段「謝幕」演出,這讓觀眾得以重新觀看每位表演者「謝幕的身體」同時,也讓我們將已知的舞蹈系統重新翻轉,從共同的訓練系統中的身體回歸到單一個體,像是個橋梁,巧妙地連結概念主軸,而在謝幕後的服裝變換,更斷層與擦拭了我們的印象,像是重新啟動另一套模式,重新呼吸。
-
ARTalks
織一張黑色光暈,撫觸經驗,傳遞時間
深黑色,在排灣部落社會中是屬於貴族的顏色,平民不可越級。然而在階級制度分明卻已漸受現代社會異化的部落社會中,身為當代原住民的TAI對於部落與傳統的愛該如何說?他們集體一身黑,似乎有意讓神聖的黑色光暈撫觸群體中的每個個體,以歌聲、腳步、眼神、身體滿溢著群體也是個體的愛與矛盾,反覆運動、震盪,開啟交接傳統與未來的節點。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老靈魂的養成日記 新秀演員答客問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承功─新秀舞台」,是讓台灣各類傳統戲曲劇種的新生代展露才華的平台,這些當代的年輕人,有著熱愛戲曲的老靈魂,為了舞台上精采的亮相,日日苦練。他們如何自我養成?對戲曲的傳統與創新,又有什麼看法?本刊特邀這次參與新秀舞台的其中三位男演員王璽傑、李家德、胡宸宇,一起分享他們的經驗與想法。
-
焦點專題(二) Focus
老靈魂的日常 新秀演員與她們的關鍵字
她們平常就像一般女孩,輕盈俐落地走在路上,是城市中的亮麗現代風景,但另一面的她們,卻又在各類戲曲劇種的舞台上現身,秉持著老靈魂的堅持,在戲曲表演的路上,認真前行。在登上「承功新秀舞台」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她們,一探她們的幕後人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在日韓籍劇場導演
鄭義信 穿梭多重身分與文化 述說貼近庶民的故事
身為在日韓國人第三代、從小住在貧民聚落的鄭義信,以自身經驗描繪了社會底層的各色非主流人物,也透過生活化的台詞,述說移民世代的辛酸與悲哀。身兼劇作家與導演的他,得過多個日本戲劇界大獎的肯定,十月與十一月將分別帶來《杏仁豆腐的心裏話》與《海的孩子們》兩齣作品,讓台灣觀眾領略其平實中動人的劇場力量。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假如梯田、草原和冰川會唱歌
在人類文明的侵蝕下,自然環境的崩壞危機,已是世界各國相當重視的課題,而作為藝術家,如何透過自己所長,來保護這瀕危的大自然?在菲律賓呂宋島伊富高省梯田區舉辦的作曲比賽、綠色和平組織與義大利鋼琴家盧多維克.艾奧迪聯手在冰川上浮冰演出的音樂、美國蒙大拿州蒂皮特坡地藝術中心天人合一的藝術展演讓我們看到如何以音樂喚起世人關注自然,進而愛惜自然。
-
企畫特輯 Special
從理解青春創痛 到建構「文化記憶」
臺南文化中心從二○一五年啟動「十六歲小戲節」,其中由影響.新劇場藝術總監呂毅新擔任計畫主持人的「十六歲小劇場─少年扮戲計畫」,讓甄選出來的青少年透過戲劇課程培訓及暑期排演,走完戲劇製作到演出的整段流程。今年的成果為《發角Huat-kak》,經過七次工作坊與廿次排練進行身體與聲音開發,因應不同成員特質拋出問題、磨平銳角,自孩子的生命經驗中串連線索編創成劇;演後更帶領學員以即興戲劇的方式走入社區,透過口述歷史與長者互動,也建構了跨世代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