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戲劇新訊
《白霧黑森林》 一段繪本故事般的生命旅程
鄰近卑南溪出海口的臺東森林公園,過去因種植整片木麻黃防風林而有「黑森林」之名。今年由臺東縣政府文化處與臺東大學兒童讀物研究中心製作、劇作家王友輝擔任編導的全新作品《白霧黑森林》,便以「黑森林」這聽似神祕、看似神奇的名字為發想,道出具有奇幻文學特質、深藏人權議題的台東故事。 三位主要劇中人分別以「蒲公英」中的一字為名,取其隨風飄揚而終將落地成長之意,暗示著角色的背景設定:小蒲在校飽受罷凌、無路可逃;公仔是無國籍孩子,不知何處是歸屬;而原籍印尼的英妹則為移工,三人在現實環境與個人遭遇的壓迫下,踏入了森林,開啟一段虛實難分、猶如繪本故事的生命旅程。 此前參與工作坊的當地學員們也加入演出行列,與劇場演員王世緯、廖威迪一同幻化為踏入森林的角色或歌隊,透過肢體表演和劇場空間,從無到有,逐漸形塑一個有著奇異氛圍的黑森林。王友輝表示,在故事與台詞中也呼應了劇名的「白」與「黑」,並以此帶出人們對於顏色所擅自賦予的意義和印象,這當中亦潛藏著平權概念。寓教於「戲」,看見社會鮮少關注的人物故事、有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
一開始看到《我並不哀傷,是因為你離我很遠》劇名,我想像它是一齣憂傷愛情劇碼。進一步了解後,知道它想要談的是兩個不同城市/不同時空之間彼此的共感,才打破這個印象。 談距離、談共感的方式有很多種。令我最感興趣的是,為這次台日共製的演出導演柴幸男選擇了一個特別的手法透過使用北藝大戲劇廳和舞蹈廳兩個鄰近的劇場空間,分別上演不同的故事,讓觀眾體會「距離」在我們的感受之間加了什麼、或是偷走了什麼料。不過「選擇是殘酷的」,一開始選擇哪個場地,似乎給觀眾帶來一種決定性的影響。為了滿足全知的慾望,我和友人決定分頭行動,在同一場次選擇不同地點,同時觀賞演出。觀眾採取策略所造成的不同觀賞經驗,以及事後的討論拼湊,也是這次演出中我最期待的部分。 文字|李育瑄 媒體研究所碩士生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金枝演社《歡喜就好》
猶記第一次接觸金枝演社,是在淡水滬尾砲台觀賞《祭特洛伊》。十多年來,我便一直關注金枝的演出。從《浮浪貢開花》系列、《大國民進行曲》、《黃金海賊王》,一直到去年的《整人王》(個人最喜歡的金枝作品),金枝的「台式音樂劇」是我接觸當代藝術作品、觀賞國內外前衛跨界的作品當中,最能令我以放鬆的心情走進劇場,參與這個從自己土地長出來的劇場語言、音樂與故事! 今年九月金枝將推出廿五周年大戲《歡喜就好》,改編自莎翁的愛情喜劇《皆大歡喜》。導演王榮裕以他最擅長的野台那卡西歌舞為基調,邀請霹靂布袋戲總監風采輪量身訂做全新曲目,再加上陣容堅強的演員與製作團隊,令人期待!金枝雖然沒有明星歌手加持,但這一群長期合作,演、唱功力及默契絕佳的演員班底,總讓我在看演出時,感受到他們自然流暢的舞台能量!九月開學季、紛擾的選戰初秋,很適合全家一起進劇場,看這一齣充滿歡樂與愛的台式歌舞劇! 文字|林芯羽 藝術行政
-
兩廳院與唐美雲歌仔戲團攜手合作 讓視障朋友「看」《夜未央》
國家兩廳院「圓夢計畫」九月將與唐美雲歌仔戲團新戲《夜未央》合作口述影像專案,讓視障朋友透過專業老師口述描繪戲曲、現代舞、舞台劇等各種類別演出,同步感受舞台上的精采演出。
-
鄧麗君&李哲藝 經典與新編共譜音樂劇《何日君再來》
鄧麗君離世多年後,仍不斷有眾多相關表演作品陸續產出,九月登場的鄧麗君經典歌曲音樂劇《何日君再來》即將於「2018新北市原創音樂劇節」上演,讓觀眾再次回味鄧麗君耳熟能詳的動人名曲。
-
四把椅子劇團《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 經典與現代對話
由劇作家簡莉穎改寫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經典劇作《三姐妹》的《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本週起再度搬演十二場,這次注入更多台灣元素,使文本與當代社會相呼應。
-
明華園戲劇總團《龍逆鱗》 王子決戰大結局
明華園戲劇總團東方版《王子復仇記》完結篇《龍逆鱗》,兩位王子將在故事發生的起點──老皇帝的墓陵進行決戰,決戰中將引爆五百噸炸藥,舞台以立體布景加上動畫投影製造強烈視覺效果,震撼全場。
-
義大利傳奇鋼琴小提琴幽默音樂會 「爆肚二人組」要你笑爆肚皮
由拉著小提琴的「科學怪人」布萊德.拉普與人稱「光頭情聖」的鋼琴家艾爾多.堅提列奇兩位音樂奇才組成的「爆肚二人組」,他們將以全身的搞怪細胞詮釋眾人意料之外的古典樂,存心要你笑爆肚皮。
-
《代孕城市》亞洲首演 捷運北投機廠首度對外開放
由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台北捷運公司共同主辦的「2018台北市音樂季」開季節目──德國劇場大師海恩納.郭貝爾的《代孕城市》,歷經整整一年籌備,即將在本週於捷運北投機廠帶來亞洲首演。
-
國家兩廳院串聯線上遊戲 《烈火中的帥哥警探》打造劇場新體驗
國家兩廳院首次結合網路遊戲,以「荒誕與解謎」為題,推出全台唯一以跨媒體、跨場域交織而成的實境手遊《兩廳院事件簿─烈火中的帥哥警探》,即日起開放民眾上線參與。
-
第廿屆臺北藝術節 群聚參與跨界對話
2018臺北藝術節今年邁入第廿屆,以「ASSEMBLY為了__ __在一起」為主題,邀請十八國跨領域藝術家,於八月八日至十月廿一日推出十六檔售票節目、十四檔免費節目、總計一百廿四場精采展演。
-
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身體計畫》 反思身分問題
享譽歐陸的菲律賓編舞家伊薩.江森應臺北藝術節之邀,首度來台演出其曾在全球卅座城市巡演、包含《Macho Dancer》及《Corponomy》的作品《身體計畫》。
-
2018臺北藝術節「製作人選粹」系列 觀看亞洲文化
2018臺北藝術節本週正式開跑,新任藝術總監、新加坡策展人鄧富權以群聚(Assembly)為主題,邀請藝術家和每一位台北市民聚在一起動腦想像,參與第廿屆臺北藝術節精采節目。
-
2018第四屆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亞太區決賽 台灣代表十一歲石易臻奪冠
第四屆史坦威青少年國際鋼琴大賽亞太區決賽,經過一天的激烈競賽,冠軍由台灣年僅十一歲的石易臻獲得,第二名是韓國選手Kim Hanul,第三名則是新加坡的孟伊瑞雪Meng YiRuiXue Jessie。
-
《木蘭少女》高唱我飛我願 台北封箱演出
原創華文音樂劇《木蘭少女》自二九年首演至今,經歷台大戲劇系、台北、新加坡與台中四個版本的演進,累積近五十場演出,場場好評不斷,本週台北場次將是封箱演出,暫時與觀眾告別。
-
妖怪臺灣《蛇郎君》 音樂與戲劇的妖怪奇幻世界
由口技表演者錢君銜創立的「大錢口技實驗室」,今年獲選為「2018華山親子表藝節」演出團隊之一,本週末將帶來融合口技、音樂與戲劇的奇幻作品──妖怪臺灣《蛇郎君》,帶領大小朋友召喚即將消失的傳說。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參與的時代來了
從電影、電視問世,到人人一支手機的數位時代,各式產業無不把戰火延燒到第三螢幕,追求與消費者更親密的互動,讓消費者有更好的體驗。當然,文娛業者也不例外,而其中最強勢者,無外乎線上遊戲的崛起,例如電競產業已然成為新形態的體育項目,而這些「遊戲」無疑已經滾動了新一波經濟、社會的時代巨輪。 當身為「阿祖級」的表演藝術面對上述的強勢潮流與變化,或是創作者根本就是「數位原住民」的時候,從他們的生命經驗出發,作品勢必產生質變,單純的你演我看、我說你聽的模式,不要說不能滿足現代的觀眾,可能也不能滿足藝術家創作時狂放的想像。所以近年來各種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不只是類型跨界,許多藝術創作更是企圖跨越欣賞者與作品的鴻溝,讓看展與看戲已經不只是單純的「接受者」,而是晉級為「參與者」。如同電玩遊戲一樣,不只是要給你更好的聲光效果,讓玩家身歷其境,更是要觀眾一同加入,親自體驗、甚至拼搏賣命! 本期雜誌就針對「參與式藝術」這股方興未艾的新形態作品,帶領讀者先透過五個關鍵詞解碼,打破藝術作品只是「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迷思,釐清什麼是「參與式藝術」,它又與所謂的「沉浸式」、「互動式」有何不同,並從其背後的創作發想為起點,邀集了視覺與表演藝術領域的兩位策展人、藝評人、創作者、觀眾等各方觀點,讓您抓住正在改變中的「觀演關係」未來趨勢。 當然,我們也挑選了最近上演或即將上演的參與式藝術作品為範例,如:入圍第十六屆台新獎的《人類派對》、《CYH-279 摩托計程車》,與即將到來的「臺北藝術節」中的《放跑馬拉松》、《金錢眾議院》、《歡聚今宵》等,讓讀者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有所準備,讓您去看這些創作的時候,不會一頭霧水,用最好的心情與開放的心,感受全新的藝術體驗。 此外,我們也隨著全球大樂團樂季公布之際,第一手為讀者整理的最新資訊,歸納整理出「2018-2019新樂季搶先報」,從國際上英美、德法、中港澳,到台灣本土的各大樂團,讓您一次盡覽全新樂季重點節目,知道那場音樂會不可不聽、不可不看。我們也別請到六位國內外賞樂達人,請他們精挑出新樂季中的三檔「心頭好」,幫大家在時間有限、分身無術的窘境下,圈選重點,不容錯過!
-
平心而論
走在眾人之前或後?
原來我認為突破舞蹈語彙的「一大步」,在觀眾眼裡可能是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到的「一小步」!觀眾在看熱鬧之餘,要改變他們的認知是要一點一點地來?觀眾對看表演的「信心」,除了要有製作單位對優質節目的努力外,可能也需要靠場館的共同「催化」?觀眾看得那麼開心的演出,有什麼我可以借鏡之處?我是要踩在大眾品味的肩上推出製作,還是要努力要讓大家都看到我想要大家看到的風景?
-
音樂飛行
大師的推薦函
請不要小看節目單,它的作用不僅是目錄或飛行地圖,不是行不通,也不是不要,而是如何轉化以達成多方要求與需求。創意?這當然需要創意,用意別無其他,只希望大家在看了這些解說後,能找到合適的切入角度,深入體會樂曲的神髓。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寂寞,還是孤獨?
三個女人,都平凡,但是都有她們的自我。她們的堅持,看上去都沒有什麼特別,可是如果在看她們的故事時都有把細節一一看進去,《20.30.40》其實是一幅中港台過去卅年少有的現代女性肖像。即便會被認為很「中產」(布爾喬亞),可是,這也不能否定「她」的重要性:中產社會對於女性尋找幸褔的價值觀,張艾嘉並非照單全收,卻是提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