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心的旅程 Où allez-vous?》
近年來,參與式、沉浸式的演出所在多有,但《心的旅程》這個作品,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確實地在處理創作者,包括編、導與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的關係。透過《心的旅程》,創作者提出了一個問題 :「心,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可以被打開、被觸動?」這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事情:創作者試圖藉由四十分鐘的演出過程,去碰觸觀眾的心、打開觀眾的心。觀眾百百款,各有自己的背景、個人脈絡,對於怎麼樣的作品的口味和喜好,於是,像這樣以身體的體驗和旅程作為演出安排,企圖去打開人們的「心」,對我而言是很有趣的,而且是相當大膽的嘗試。 整個過程像是一段跟自己內心對話的時間。在匆忙、紛擾的現代生活中,若不是有意識地試圖讓心靜下來,其實我們很難感受心的狀態;而透過類似心理諮商、戲劇治療等活動狀態,感知也探索著自己的身體。在一站又一站的旅程之後,在枯葉、石子、氣味、聲響的多種協助和引導之下,讓身體和心靈開了或能稍微放鬆了一些,多了一點敏銳,更得以聽見「心」的聲音,體會那一瞬間的美好。 文字|王若璇 藝文工作者
-
戲劇新訊
台、澳、法共同打造 《鏡花轉》演出紛陳的生命萬象
由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與台灣演摩莎劇團共同製作的《鏡花轉》是台、澳雙邊和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莎莎(Shaghayegh Beheshti)共同創作。繼二○一五年「追尋當下的藝術」工作坊之後,一六年啟動「追尋島嶼的記憶」集體即興創作計畫,遴選來自台灣、澳門、馬來西亞、香港等地亞洲演員共聚一堂,經過了兩年多的創作進程,《鏡花轉》首部曲將在九月初於台北與澳門演出。 《鏡花轉》即是Kalidoscope萬花筒,在希臘文是觀看美麗的形式,在複雜紛陳、折影綻放的時間流裡,生命碎片轉瞬即逝如鏡花水月般,生活與記憶點點滴滴在宇宙裡反射出美麗的光。莎莎除以「追尋島嶼的記憶」工作坊中,演員自生命記憶中幻化出的角色、片段作為依據,也運用了自己在陽光劇團、與勒帕吉共事的各種歷練,將這許多故事、人物串連成彼此互有相關的劇情。同時,也從她自陽光劇團的創作方法出發,引領這廿多位有著不同訓練背景、生命經驗的演員,在這一方舞台上,將自我的「內在風景」、角色的內外形塑,轉化、組合而成了自微觀到宏觀的世事萬象。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TC國際室內樂系列 I—布拉姆斯的內心風景
Taiwan Connection今年帶來國際室內樂名家參與的室內樂音樂會系列。這幾場音樂會讓我們看到這些來自不同團體,擁有不同背景的傑出音樂家們,如何保有自我的音樂風格,又和合作演出的音樂家們達成音樂上的共識。最終呈現出樂念一致的演出。是像我一樣的室內樂愛好者絕不會錯過的。 這系列音樂會的曲目主要集中在絃樂六重奏的經典上。吸引筆者的是八月四、五、六日這三場所排出的布拉姆斯作品。布拉姆斯這兩首六重奏在音樂史和愛樂者心中的地位不用多言。但對我來說,卻有另一個欣賞的面向:和柴科夫斯基╱荀貝格充分發揮六重奏音響和每個聲部表現力的作品比起來,布拉姆斯對六重奏的聲部安排是比較保守的。我以前曾認為這兩首作品是「可以不必寫成六重奏的四重奏」,因為很多時候布拉姆斯只是將中提琴和大提琴的聲部分給兩部演奏,這讓第二部中提琴和第二部大提琴的角色像是第一部的附屬。但我自己參與第二部大提琴的演奏後,對這個聲部有了另一種體認。這個看似附屬的聲部要能適當地配合╱扶持第一大提琴的樂念,在輪奏的段落中要能表現適當的個性,避免呆板的重覆,也要能利用自己身為最低音聲部的功能,擴充整個六重奏的音色表現幅度。這次參演的室內樂名家,在這個聲部的演奏上又會給我們什麼啟發呢?也是筆者聆聽這場音樂會的重點之一。 文字|何宜倫 愛樂者
-
舞蹈空間聯手無獨有偶 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要觀眾好看
舞蹈空間舞團今年秋天邀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合作,結合不設限的操偶概念與舞者肢體,推出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打造一個充滿奇想、生動又平易近人的生命故事。
-
我們都是造夢者 《造夢者:潛意識劇場―河床劇團20年》
無論夢想著墜入愛河、出發旅行,我們每個人都是造夢者,編織更好的美夢。《造夢者:潛意識劇場―河床劇團20年》邀請民眾參與河床劇團造夢的過程,探索他們的創意發想,一起步入未知。
-
TICF18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 首度舉辦大型國際合唱賽事
為了向國際推廣在地音樂、並向世界展現台灣的合唱實力,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在邁入第十八屆之際,隆重舉辦台灣首度大型國際合唱賽事──台北國際合唱大賽。
-
2018國際劇場藝術節「生存遊戲」 It’s time to fight!
邁入第九屆的國際劇場藝術節,向來以當代前衛、具開創性及實驗性作品為主,今年以「生存遊戲」為題,於十月五日至十二月一日以十個節目、十種方式切入,提出對人生不同階段、不同面向的生命探問。
-
《地平面以下》臺北藝術節亞洲首演 探討內在自我與生死
編舞家黃翊致力於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的最新作品《地平面以下》,今年九月於荷蘭世界首演後,將於十月在臺北藝術節亞洲首演,並同步推出「原版」與「合唱團現場演唱版」雙版本。
-
《格列佛的夢》全自動機械偶戲 帶領大小朋友夢遊外太空
2018臺北兒童藝術節聚焦當代科技於藝術表演的應用,今年首度邀請德國藝術家羅蘭.奧爾貝特帶來無真人、完全由機器裝置演出的作品《格列佛的夢》,提供大、小朋友最具科技感的劇場體驗。
-
林懷民舞作精選 一夜看盡雲門數十年精華
走過四十五個年頭的雲門舞集,今年十一月起全台巡演「林懷民舞作精選」,屆時將挑選九齣舞作十五個段落,長達兩小時的演出,展現各有的特色呈獻給舞迷們。
-
越南新馬戲劇團來台演出《城鄉河粉》 向傳統致敬
在歐洲各大城市巡演的越南新馬戲劇團《城鄉河粉》,應臺北兒童藝術節之邀,本週將來台於城市舞台演出三場,作為亞洲巡演開端。
-
NSO歌劇音樂會《帕西法爾》 拯救聖杯終極任務啟程
國家交響樂團歌劇音樂會《帕西法爾》將於國家音樂廳盛大演出。《帕西法爾》是華格納的天鵝之歌,更是作曲家自認的最高成就。這場歌劇音樂會將演出第一幕序曲及第二、三幕,並由黎煥雄導演執導。
-
表演新秀舞台 2018臺北藝穗節熱鬧登場
2018臺北藝穗節來自台灣、日本、香港、中國等地一百一十八組團隊,將於八月四日至十九日帶來涵蓋戲劇、舞蹈、音樂、音樂劇、漫才脫口秀及科技、表演、展覽等跨領域四百八十六場精采演出。
-
2018臺北兒童藝術節熱鬧開幕
以「真實與虛幻之間」為主題,「啟發想像力」為核心的2018臺北兒童藝術節,週六晚間在大安森林公園露天音樂台,由瘋戲樂工作室帶來《瘋戲樂Cabaret》戶外大型演出,為兒藝節揭開序幕。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北投的變與不變
北投,一個台北市最北、面積的二大行政區,從它名字的起源與巫有關,似乎就註定讓這塊雲霧裊繞的神秘之地,抹上一絲神秘與狡黠,引發前來探訪的人無數的聯想。從一八九六年開始,大阪人平田源吾在此首先開設的天狗庵,到松濤園、甚至直至二○一四年才歇業的吟松閣,初以溫泉為號召的各式旅館在此林立,它們除了提供溫泉、美食之外,漸漸也提供其它「相關的」一些服務濃濃的和風與粉味相信是老一輩抿嘴而笑、不可言明的記憶。但是,在那朦朧舞影、暗香浮動的歌聲下,笑微微的朱唇後,在布滿石階的溫泉路上,卻也踏滿了心酸的腳步。 一九六七年十二月,因為美國《時代》Time雜誌刊出了美軍與兩位台灣女性一起泡溫泉的照片,引發當年政壇高層的震怒,致使一九七九年北投特種行業的營業許可終被撤銷,也自此改變了北投的命運,讓它從杯觥交錯的風月所在,逐漸轉變成現今文青流連的小確幸風情。而當年被壓在石階下的溫柔鄉故事,也慢慢浮現世人眼前,如同未曾離開的木屐踢踏的聲響,隨著那卡西的悠揚,為人傳唱: 春夜的雨水滴落來, 冷霜霜,滴在這條無情的無尾巷。 春夜的北投,是酒意,是回憶, 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 來來來,牽阮的手, 勸你一杯最後的紹興酒, 阮沒醉, 阮只是用阮一生的幸福鋪著你的溫泉路, 鋪著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阮沒醉 阮只是有一個姐妹伴 今晚要離開溫泉路 離開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祝伊幸福 不用又躺在這塊冷霜霜的榻榻米 祝她幸福 春夜介雨水滴落來 冷霜霜 滴佇職條無情介無尾巷 春夜介北投 是酒意 是回憶 是一蕊花淪落介風塵 是三分酒意中介溫柔 如今,這首原本就充滿敘事性,由人稱「台灣民謠大師」、「浪子詩人」的陳明章所寫的〈再會吧北投〉,不再只是你我耳中縈繞的歌聲,也將在七月份由台灣最會說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編導成音樂劇,登上國家戲劇院舞台。
-
平心而論
我能做什麼?
每一位專業舞者都得花大半輩子練功,即使有了專業工作,還是不能停歇,隨時要把自己的利器肢體準備好,以便因應不同編舞家的需求。那除了隱藏的努力和堅持之外,還可以做什麼?
-
音樂飛行
精采評論,讓我們有笑的自由
我牢記著漢斯立克對洪佩爾丁克《糖果屋》所作的評論,我記得他說的大意好像是,巫婆抓小孩來是要吃的,不是要把他們變成薑餅,不過沒有復活的情節,又怎能作為華格納的傳人,這番揶揄話再三讓我笑翻天這番具有啟發性的一針見血之言,並不會讓我從此不聽《糖果屋》,我還是很喜歡它,認為它寫得很棒,只是我不會「神格化」它。
-
A Bigger Picture
戲劇,是玻璃房,還是偷窺窗?
導演賽門.史東的「玻璃房系列」,到了《史特林堡酒店》,終於因為沒有旋轉舞台,觀眾的視點,才不再似是有所擴大卻其實只是留在原地,因為,三幕劇的「三」幕,給予觀眾改換了位置觀看劇情的推進,做法是,每次大幕打開,就是不同上一幕的三層樓和六個房間。房間,當然是之前的房間,酒店的房間可以都一樣,但內裡的擺設換了方向就是另一間了,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所產生的彷彿、虛幻,便是前兩次旋轉舞台沒能做到的時空錯落。
-
演出製作事二三
這位舞監,你是什麼動物?
舞監最必要的基本特性是與「馬」雷同。對團隊的中心信念與使命、認同及守護,是維持團隊的常規與紀律的穩定力量。這類特質多為默默工作、埋頭苦幹,也常常就會被臨危受命,多數也就一馬當先地接下任務,發揮絕佳的毅力與耐力,使命必達,但因此也常常會忽視了自己的工時權益。
-
紐約
數字解碼百老匯表現 營收雖好、創作力卻弱
今年的東尼獎在六月初頒發,也正是時候回顧紐約劇壇過去一年表現,這次讓我們透過幾個數字,來一窺其中奧秘。十七億的營收,是百老匯有史以來最高的一個劇季;今年有東尼獎提名資格的音樂劇和話劇總數只有卅部,遠低於前兩年雖然票房收入增高,但創新作品量卻降低,觀眾人數也只微幅上升,令人擔憂持續依賴商業性作品,會不會是飲鴆止渴,終將造成藝術活力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