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華格納的歌劇「絕響」 在國家音樂廳純粹聆聽
這次的《帕西法爾》,NSO選擇以Semi-stage的方式演出第一幕序曲與及第二、三幕。雖然不在劇院推出全本,但在音樂廳卻能讓聲響發揮更大的效果。呂紹嘉說:「這部作品完全是華格納為了拜魯特劇院的空間與音響,用想像寫出來的。當然國家音樂廳不是拜魯特劇院,但我認為它是屬於這種音樂的廳,因為它的回響能夠讓銅管、絃樂共鳴,比在劇院更能呈現所要表達的情感。」
-
戲劇
蘭陵傳奇,四十年的當代意義
蘭陵重演《演員實驗教室》置放於當代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至今蘭陵所薪傳到第二代或其他年輕的劇場工作者,他們與蘭陵之間的連結亦是為何?這裡就不免質疑《演員實驗教室》為何要選在國家戲劇院偌大的舞台,猶以兩邊黑幕隔成像排練教室的空間與出入口,嚴重阻隔兩側觀眾觀看的視角,實驗劇場小而美,更可拉近觀眾的距離,不是更符合當年實驗的精神?
-
戲劇
集體病症的難解《病號》
從過程中一直到了最後,不只一組出現了性愛的需求和死亡的結局,崩毀抑鬱的氣氛籠罩著各個角色,「病情」相互傳染、瀰漫渲染,一方面來看,形成了共同的主題,將這個小社群愈扣愈緊;但另一方面來看,形成了齊聲而單音的共鳴,影響到了整體敘事從頭到尾的音樂性。這樣多段一致的同向,呈現出了一種虛無感,讓人玩味的是這些不同的角色們所面對如此巨大虛無感的生命態度,連帶地可能影響到全戲的調性,甚至格局
-
回想與回響 Echo
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在孝莊與多爾袞的故事裡,不惜杜撰、竄改史實,以求將兩人牽扯上的心態,以及不惜將清初所有鷹派的治理手段都歸咎於多爾袞,以求美化孝莊對漢人的友善和大一統思想的作法,確實讓這齣《孝莊與多爾袞》沉重了起來。如果吳鳳的故事在台灣會造成五十六萬原住民族的反彈,那麼孝莊與多爾袞的故事,如何面對全世界一千萬滿族和一千萬蒙古族的廣大觀眾群呢?
-
ARTalks
屬於青春的隱喻──《転校生》
卻也正是這般和樂融融的調度得宜,反讓我感受到些許不安。整個教室、班級像是某種客客氣氣、各自收斂有秩序的實驗室,將自身隔離於同學們言語中提及的種族歧視、階級壓迫、課業壓力等「(沒得選擇只好面對)無可奈何的處境」。而這些人生黑暗面,完全不存在於這廿一人組成的小社會中。與「突然出現的轉學生/突然面臨的新環境」相比,這大概是更「不合常理」的。在安全距離之外,諸如此類的無可奈何,倒像是別人的事,別人的變形了。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瓦旦.督喜 在「跳舞那個地方」翻傳統的土
從小在部落生活,後來才到台北居住、成長、念書,編舞家瓦旦.督喜因為高中時觀賞「原舞者」的演出被觸動,大學就加入舞團,踏上回部落田調創作的路。成立TAI身體劇場後,瓦旦帶著各族來的成員住在花蓮,學習、沉浸在部落生活中,他認為要做的是對傳統的重新論述,「很像在翻土,把找到的一層層翻上來,看能否從部落的傳統長出身體的可能。我們的排練就是在勞動、在翻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多焦點的回探與思索 未停歇之眾聲喧嘩
於五月三、四兩日,假台北華山文創特區舉辦的「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透過對史論、空間、生態、編導、表演、身體、媒材等面向提出專文與討論,讓研究者、觀看者、創作者等從各自的身分出發進行討論與對話,建構過去、解讀當代,其間種種的激辯與扞格,呼應著台灣社會歷來爭論不斷的氛圍,也呼應著台灣當代劇場四十年以來的眾聲喧嘩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誰是典範?如何轉移? 當代劇場史討論再起
「臺灣當代劇場發展軌跡四十年論壇」之後,由表演藝術評論台主辦的「蘭陵40之後──台灣戲劇╱劇場(史)研究再展開」討論會,針對前述論壇所引發的關於台灣劇場史觀點與論述等爭議,再續討論,包含前述論壇的論文發表人、場邊觀察者、現場參與者各抒看法,熱烈辯論之間,台灣劇場研究在眾人背影裡,仍留下許多問題等待研究與解答。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現代劇院蜂擁而起 蓬勃亂局中愈趨專業
中國目前有大小新舊不一的近兩千兩百個劇場撐起整個演藝市場,這些專業劇場絕大部分屬於政府所有,也視劇場為公共文化設施,但遊戲規則不一樣。因二○一一年至一五年的「十二五」中定文化大發展為主調,推波助瀾,各地政府為求政績,大劇院的興建只能用爭先恐後來形容。中國劇場業態的特質是大、亂、變化快、進步快,這幾年隨著現代大型劇院的陸續建成使用及與國際接觸愈來愈密切,劇場管理走向專業化是可預期的。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歐洲劇場研究與資料中心考察記(四)
「不收集」的資料中心 協助支援的專業平台
不同於其他劇場資料中心收集保存實體或數位資料的方式,位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東北方的古老小城梅赫倫的專業支援中心Het Firmament的有趣和獨特之處,卻是其「不收集」的原則,充滿著創意與能動性。Het Firmament為團隊提供專業的意見、可行而合適的方案等,培養其以專業的心態整存其資料和檔案,各自在「去中心化」、卻又「人人有責」的情況下,為演藝文化遺產的保存作出共同的承擔。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敘事的身體 重探愛情故事背後的女性議題
英國國家芭蕾舞團的新版《吉賽爾》,是阿喀郎.汗首度為芭蕾舞團量身打造的舞作,不同於傳統版本的浪漫愛情,阿喀郎改以後工業革命為故事背景,探討社會階級和性別權力的傾斜。身體語彙源出印度傳統說唱舞蹈「卡達克」的阿喀郎,與舞者工作長達一年,共同激盪與發展,以豐沛的情感重詮經典舞劇,展現全新面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真實的建構與解構
《深夜小狗神秘習題》和《美國獨立宣言之幸福大作戰》這兩齣內容截然不同的戲,形式上皆掌握了十足的劇場感。獨白敘事,富饒聲響,著重肢體,結合了戲劇、舞蹈和聲光,即使所訴諸的作用不見得相同,前者有助於觀眾進入情境,後者是刻意將觀眾抽離於情境之外,但兩者皆讓整個劇場體驗變得非常在場,藉由劇場內虛實的建構,來重省、破除生活中對於真實存在的迷思。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以「去中心」視角 探索國家機制外的世界潛規則
德國的里米尼紀錄劇團在過去兩年間,陸續與幕尼黑、杜塞朵夫、德勒斯登與蘇黎世四大城市劇院合作,推出國家體制系列四部曲,並於今年三月在柏林一次演出全系列。四部曲的題材看似互不相關,但都環繞在一個民主國家權力的極限,劇團截取了秘密警察、建築工程案、演算法與世界經濟論壇這四個領域,透過劇團擅長的互動演出形式,讓觀眾體驗在國家體制之外的世界運作潛規則。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訪里米尼紀錄劇團國家體制四部曲創作者
賀爾戈達.豪克:我們的劇場,是讓人玩思想遊戲的地方
里米尼紀錄劇團這四部探索現行國家體制轉變之作,在在都點出,國家的執行與運作能力愈來愈薄弱。早在九○年代英國政治學與社會學者克勞奇(Colin Crouch)即提出「後民主」(post-democratic)的概念,說明了我們得告別人民對政治事務有直接影響力的舊民主觀念。在提倡解除國家管制,自由市場經濟至上的新自由主義風行之際,國家多多少少已形同虛設。真正至關重要的政治、經濟決策根本不取決於政客,更不在人民身上,而是在企業家與利益團體手中。為了更深入了解這四部作品,筆者在柏林特地邀約了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女導演賀爾歌達.豪克(Helgard Haug)談談其創作動機、構思與目的。
-
藝視窗 News
文化部修訂定型化契約 藝文表演退換票新制上路
【台灣】 文化部修訂定型化契約 藝文表演退換票新制上路 由於近年來的藝文表演產業多元發展,藝文表演票券的消費糾紛有日益增多之勢,基於輔導及扶植藝文產業之立場,文化部日前修訂「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的退換票機制,於5月16日公告施行。新制有4種退換票機制,包括原方案加上3種新方案,讓活動主辦單位可以衡量藝文表演的性質,從中選擇1項適合的方案,於售票時預先告知消費者。 原訂「藝文表演票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事項」只有一種退換票方案,退換票截止時限為演出前10日,手續費上限為票面價的10%。新制保留了原本的規定作為方案1,另外新增3種不同退換票時限和手續費的方案,包括方案2的購票後3日內可退換票,手續費上限為票面價5%;方案3的退換票截止時限為演出前20日,手續費上限為票面價10%;方案4則採級距式退換票,若退換票時間在開演的31日以前,手續費上限為票面價10%,開演前11日至30日收取手續費上限為30%,開演前3日至10日收取手續費上限為50%。 新制的退換票方案除了增加選擇彈性外,還訂有兩項配套措施。如果造成退換票的責任並不歸屬於消費者,例如主辦單位取消演出、颱風天停班停課,或是消費者於演出前發生不可抗力的重大變故等,主辦單位不得收取退換票的手續費。此外,若主辦單位發現購票者是為了轉賣票券以賺取價差,可以不提供退換票服務。 為使企業經營者和消費者了解本次修正法案的重要變革,文化部未來將在全台各地舉辦6場修法說明會。 薩維耶.勒華編舞工作坊 六月中開放報名 將於7月初應兩廳院之邀於「新點子舞展」演出《春之祭》的法國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也將在來台期間同步舉辦編舞工作坊,與香港編舞家余美華一起擔任講師,工作坊舉辦時間為7月10至12日,將於6月13日起開放線上報名。參加對象以編舞家、專業劇場舞者、表演者及相關科系學生優先考慮,限20名。報名詳情請參兩廳院官
-
專題
青少年劇場之後 淡淡瞎味的世代對話
今年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推出為青少年觀眾而設計的「心之秘密」主題,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麼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點子劇展策展人耿一偉,與參加「青少年劇場工作坊」的高二生張孟鈺一起看戲,看戲後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
藝@展覽
超寫實雕塑生命的流變
澳洲藝術家山姆.詹克斯曾從事影視產業美術人員工作,餘暇時開展創作事業,他利用電影中發現的材質和技巧,如樹脂、矽膠等素材製作超寫實雕塑,其個展「流變之身」正在南投毓繡美術館展出。詹克斯的創作並非重現現實,而是重新詮釋現實,他追求的不是完美的呈現,是過程中被忽略的陌生感,這份陌生感卻是最能觸動觀者感知再現的傳導媒介。
-
藝@電影
臺北電影節上陣 台灣電影風向看過來
每年的臺北電影節,好像是金馬獎的暖身賽,讓大家預先看到當年度台灣電影的優秀作品。今年的電影節將從六月底起跑,其中導演陳以文可說是隱形焦點,但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表演,總共在三部長片與一部短片演出;另也可看到導演莊景燊的首部電影長片《引爆點》、藝術家徐冰的首部電影《蜻蜓之眼》,而日本大導是枝裕和甫奪下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的新片《小偷家族》也共襄盛舉,令人期待!
-
藝@CD
夢幻極簡的鋼琴彈奏
班尼.安德森的《琴韻一生》像是一本精緻的相本,有著歷史的故事性;而特里斯塔諾《鋼琴的迴圈之歌》則像是融合望遠功能的萬花筒,用簡單的旋律素材的重複性、循環性,搭配上A-B-A的精巧形式,搭配化出千變萬化的簡約風格。而班尼.安德森琴音展現的夢幻柔軟,是人生歷練的淘洗;反觀特里斯塔諾鋼琴展現的夢幻柔軟,則是演奏與錄音的絕佳配合,彷彿耳邊的情人絮語。
-
藝@書
百首古典音樂 陪你渡過生活的關鍵時刻
英國樂評人費歐娜.梅鐸的《你的心情,古典音樂大師懂!》透過十一個主題,挑選出一系列約百首值得一聽再聽的古典音樂作品清單,在開放性文字的帶領下,讀者可依循著作者給予的線索,無限探究作品的更深層意義,並找尋出作曲家在樂曲中所布下的符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