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2017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擊樂夢工廠》 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來「實驗音樂」
朱宗慶打擊樂團2「豆莢寶寶兒童音樂會」今年主題訂為《擊樂夢工廠》,特別著重以音樂為核心,除了大家熟悉的樂器,還運用了許多生活用品於演出中,讓小朋友們與父母從中互動。
-
NSO浦契尼三部曲 百人打造人間悲與喜
歷經三年籌備,國家交響樂團(NSO)動用超過兩百人共同打造浦契尼歌劇三部曲──《外套》、《修女安潔麗卡》與《強尼‧史基基》,展現浦契尼一生藝術成就的代表作品。
-
印尼艾可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哭泣賈依洛洛》、《Balabala》雙舞作
國家兩廳院2017新點子舞展壓軸演出,邀請受到荷蘭、巴黎、柏林競邀的印尼艾可舞團,演出編舞家艾可.蘇布利陽托國際矚目的雙舞作《哭泣賈伊洛洛》、《Balabala》。
-
鄭宗龍化身捕夢者 抓住心底最美的夢境
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創作能量豐沛,今年初繼為澳洲雪梨舞蹈團編舞《大明》後,十月將推出新作《捕夢》,化身捕夢者,挖掘深潛內心另一個纖緻幻夢的自我。
-
當劉鶚遇上德布西 音樂會劇場《老殘・印象》迸出火花
《老殘遊記》與法國作曲家德布西有何關聯?在劉鶚與德布西的經典交織下,「音樂會劇場」連結當代台灣,創造《老殘・印象》千層藝術世界及無盡的思考空間,迸出燦爛火花。
-
2017世界劇場設計展 台灣設計師大放異彩
第四屆世界劇場設計展七月一日開幕,此次共頒出專業設計師及新銳設計師各設計類別獎項共十二金十二銀十三銅,台灣設計師囊括五金二銀三銅,金牌數量居冠。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舞台幕後的堅持
二○一五年榮獲柏林戲劇盛會年度十大作品之一、由柏林德意志劇院所製作的《等待果陀》,即將於下月應臺北藝術節之邀,來台演出。這齣被稱為廿一世紀至今最好看的《等待果陀》,本屬於保加利亞劇場導演戈契夫所規劃的「貝克特系列」作品。大師因故病逝後,他長年合作的演員們、舞台設計、製作團隊,以及同樣來自保加利亞的新銳導演潘提列夫,決定接手完成這個作品。 他們所承襲並持續埋首實踐、試圖發揚光大的,不僅是戈契夫的劇場美學、海納.穆勒的語言之力,更從貝克特原先的創作發想、生命經歷中,尋找靈感。於是《等待果陀》在舞台視覺上的構成,其強烈的對比與奇妙的空間感,不僅恰似那幅勾起貝克特無限想像的《月下兩人》畫作,亦出自劇作家手中的一張明信片圖樣;演員們使用類似默片般的肢體技巧,除了更貼近貝克特的品味,那股不受控制、粗俗喧鬧、執著傻氣的鬧劇能量,也正是戈契夫作品中,重要的特色所在。而他們為何等待?波佐、幸運與果陀又是何許人?按照二○○九年皮耶.唐金所出版的專書論點,與貝克特在二戰時的特殊經驗相對照,或許在某種程度上也出現了較為明確的指向。 若說如此多線交纏的背景──劇作家的構思源頭,經後世眾人抽絲剝繭而逐漸浮現;設計、導演與演員們貫徹著也傳承著他們共有的工作理念──而造就了這齣優秀的作品。那麼NSO即將演出的《三部曲》歌劇,則是浦契尼利用眾多角色、不同時代場景、悲喜交錯的跳接串連,所完成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大里程。因獨幕劇比賽敗陣,默默耕耘、醞釀數年,他破天荒地寫出了三齣獨幕劇、一加一再加一的奇特作品。浦契尼將這三部性質、結構完全不同,時間從廿世紀轉至十四世紀,地點又是巴黎又是翡冷翠,人物既有身世可憐的修女、見錢眼開的富貴人家、還有賽納河畔的船家夫妻,各自獨立又難以分割的三種故事,組合成比三聯畫更形獨特的歌劇奇想與奇觀。 最後,你知道當表演者在台上奮力演繹、盡力燃燒,謙虛承接不絕於耳的如浪掌聲時,在這看來榮耀的外表下,他們的付出是否真的換取了等價的報酬?本刊也趁著剛過的報稅時節,大家對去年收入記憶猶新的時候,在音樂、舞蹈、現代戲劇等三類表演藝術領域中,各抽樣查訪了十名表演者的年度收入狀況,並從中再邀約一位願意受訪的人,談談他們在現實世界中的經濟情況與想法。
-
專欄 Columns
水滸人物的禪風
其實梁山泊的好漢,自朝廷要把他們招安開始,每位英雄的意識形態、人格本質,就開始表演出各自的不同,有的求去,有的歸隱,有的出家,有的死了、病了,無形中也暗示出,每一個人的內心傾向是「自由」,宋江也沒想到大家會因此「人各有志」到這般地步。
-
專欄 Columns
追憶風華(下)
演出當下觀眾如遊魂般四處閒晃,這天,出現都會受到矚目的李銘盛當下覺得演出太悶,需要一點衝擊,拉了摩托車就往那冰塊直直撞去,瞬間冰水橫流入侵那片白白的雪地悲劇就這樣發生了!那個空間自此半年無法運作。想來如此荒唐的事件現在絕對不會發生,但也真的懷念那個大家都充滿熱情又沒太多經驗的純真年代。
-
專欄 Columns
是夜貓子,還是早睡早起乖寶寶?
我問他,通常都什麼時間睡覺,他一臉困惑,就像這是個很困難的問題一樣。他想了想才說:「我黎明帶著牠們到市場,如果早點賣完,我就早上睡覺,如果晚一點才賣完,我就下午才睡。」我往旅館的方向邊走邊笑,並告訴他:「別擔心,你這種時間才睡,我不會告訴你媽媽的。」這位先生,半夜也沒睡,早上又早起(因為根本還沒睡),到底他是屬於哪種類型?
-
專欄 Columns
前
選擇前行的方向,也是選擇需要剪開的阻礙,而所謂往前,不一定是直線,沿路還是不斷會有路口出現,左轉或右轉都是往前的概念,難道你出門從來不轉彎的嗎?(雖然迷路也是自以為沒錯一直往前所造成),當然也有可能彎來彎去最後居然回到原點,但請放心,即使回到原點,這原點也不會是當初的原點,時間總會想盡辦法留下前行過的痕跡,只是不知是傷痕還是累積。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凱撒大帝》扮相如川普 公共劇院引爆藝術自由爭議
由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莎劇《凱撒大帝》,主角凱撒扮相如川普,演出在參議院門口被眾人刺殺一幕,引爆爭議,川普支持者不滿、川普大兒子發推特抗議,更引發主要贊助商達美航空和美國銀行退出贊助,引來維護藝術自由的抗議。川普與藝術界的敵對,自他勝選後就有呼之欲出的態勢,此一事件很可能成為引爆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阮劇團《馬克白》 受邀至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演出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個月來遭逢三次恐攻 英國劇場嚴加戒備
倫敦在三個月內接連遭逢了三次恐怖攻擊,公共場合的安全維護成為各單位最重視的項目。倫敦戲劇協會也派出多名人員駐守於各大表演場地,除了負責檢查觀眾的隨身物品外,也定時與中央警局演練災難應對方式。五月底在老維克劇院還發生疑似爆裂物的通報,劇院立即暫停演出並疏散演職員與觀眾,所幸只是虛驚一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改編希臘史詩《伊里亞德》 法國受刑人演出搬上劇院舞台
巴黎維列特劇院在五月上旬推出一檔很特殊的作品《伊里亞德》,改編自同名荷馬史詩,特殊之處在於,這是由六名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與一名伊朗籍女歌手演出的製作,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導演賈克莫尼表示,該劇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不回頭去看每個人的過去,而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飛舞在鍵盤之上的華彩繽紛
即將於八月上旬訪台演出的史考特兄弟二重奏,除了這次將演出的管風琴與鋼琴合奏,其組合之多元,還包含了鋼琴二重奏、鋼琴與簧風琴二重奏,默契絕佳的兩人以充滿活力的演奏風格及娛樂性與創新兼具的演出曲目,備受樂迷歡迎。此次訪台曲目多樣,其中多首出自哥哥強納森.史考特的改編,為管風琴與鋼琴演奏或管風琴獨奏版本;此外還有弟弟湯姆.史考特創作的《時鐘》。
-
企畫特輯 Special 暌違九年重訪 山海塾演出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
映照自然的鏡子 循環不停的絕美
在睽違九年之後,山海塾將於今年七月再度來台演出,帶來最新製作《回喧囂的海,寂靜的地》MEGURI。其創作理念源於中文象形文字「回」,並將MEGURI視為動詞,指的是像水一樣循環不息,旋繞在所有事物上。MEGURI以「回」的精神,用既和諧且規律的方式,穿梭循環在世界萬物上,如時間的流逝、四季的循環和轉移、地球的變遷。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提問與創作 愛情與孤獨
在陶身體劇場三度抵台,六月初於雲門劇場演出《6》、《7》前夕,本刊協同雲門基金會合辦了這場陶身體劇場藝術總監陶冶與YiLab(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暨兩廳院駐館藝術家蘇文琪對談,從藝術、科學、哲學到生活、愛情,無所不包。 這晚,我們聽了二○一六年至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藝術與科學倍速合作計畫Accelerate@CERN(後簡稱CERN)駐村回國的蘇文琪談科學;聽了以「數字系列」驚豔了世界舞壇,以純度超高的肢體風格為人所知的陶冶,分享他「與一般人無異,甚至更俗」的熬夜有病追劇心得,還見識到他樂於閃瞎眾人眼睛,曬妻子段妮恩愛的各種閃光,依然不忘逼問文琪情史的功力藝術家們走下舞台,掀開面紗,剖析內心,不只談創作的極限,也分享了日常的調適、愛情的力量堪稱是一場含金量超標的對談。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以語言撞擊身體 以空間呼應戲劇
此次將來台的德意志劇院製作《等待果陀》,本是原籍保加利亞的大導演戈契夫計畫中的製作,但戈契夫因故病逝,但與他合作多年的團隊,包括演員、劇場設計,一起完成了這齣劇作。戈契夫的創作深受海納.穆勒影響,穆勒文字中的張力與身體感受,與凝練如銘刻在石頭中的力量,是戈契夫創作的核心,其作品在視覺上往往極為簡潔,將注意力放在由演員身體吐出的文字上。在穆勒的劇作與戈契夫的演出中,文字不僅是意義的載體,更是音響上、感官上的實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