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創作、經營者╱全民大劇團導演、團長謝念祖
閃開,讓專業的來
我不太懂什麼是大劇院時代。劇院對於我們創作者來說只是建築物,不代表什麼指標意義,重點還是得回歸到作品,要看藝文活動有沒有因為大劇院變多而更加地蓬勃。當然也許建築物變多,一些大型的表演或許能因此走出台北,去到台中、高雄,達到推廣藝術的效益。關鍵仍是創作者與觀眾的關係如何在大劇院中發生?並不是每齣戲都適合大劇院。 第一個,需要思考市場。我們的市場是否能吸引那麼多的觀眾?大劇院兩千人的座位,要是觀眾沒坐滿會很慘。在大劇院中,從舞台布景到人員編制,各方面都需要擴大,更要考慮背後的資金運作,製作上需要不同的思考邏輯。所以第二要思考商業機制。大劇院時代要找出能運行的商業機制,讓觀眾買票看戲,不能單寄望政府補助。但是大劇院有檔期問題與審查機制,沒有改變這些限制,可能性仍令人擔憂。此外,舊有場地會不會變成蚊子館也是問題。公營限制太多,政府應該獎助民營劇場,活化創作和市場。 這幾年表演藝術最有活力的應該是台北辦的「藝穗節」,牽涉到人的部分。也許裡頭作品不是最好,但沒有了大劇場那種說不出一套標準的審查,亂七八糟的活力展現非常棒,表現出台灣的自由。不過說到跟世界對話,若不再提「雲門舞集」,可能比較難想到具體團體。國際劇場藝術節邀團隊來台演出算是文化交流,然而由兩廳院官方主導的交流仍是菁英文化。這也沒什麼不好,只是對於處在那圈子外,眾多實際在台灣創作作品的眾多團隊幫助有限。所以真要推薦,我想還是藝穗節那種活力。 劇院與創作者、觀眾的理想關係是什麼?基本上就是看創作者和觀眾的關係。劇場的珍貴處在於由舞台上的創作者和台下的觀眾一起完成演出,所以必須要有流動和理解。劇院只是殼而已,它提供了創作者和觀眾在一個空間當中,去理解作品呈現。在那段時間過程中,觀眾有理解、有感動、有憤怒、有喜愛。所以劇院不應該自己做節目,那是「假會」(台語,不懂裝懂之意)。 大劇院時代對我的工作沒有造成改變,我們劇團本來就是做大戲。也許日後可能的改變在於,若一次申請就能訂下台、中、南三地檔期,工作上會方便點。但至少場地變多,仍舊很棒。大劇院演一場,可能就抵其他地方兩場,可以把經費做更妥善的運用。像我們今年就開始巡迴,去台中演《當岳母刺字時媳婦是不贊成的!》,票房全滿。你說有沒有市場?有的。 最想給年輕的劇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創作者╱編劇簡莉穎
「大劇院時代」真的有來嗎?場地變大之餘,創作如何跟著變「大」?台灣需要的一直都是更多的中型劇院。要做到大劇院規模的演出,要更高的成本,也必須要找到更多的觀眾。在國外觀劇,比較多七、八百人甚至以下的中型劇場,一方面可能因為戲劇演出不像歌劇,戲劇有其適合的場地大小。我認為創作者從小劇場到中劇場再到大劇場,中間的創作成本需求會是個難以跨越的鴻溝。再者,也不是所有人都想做「大」。 台灣的藝文人口相當有限,台北每週的演出量,票也不是這麼好賣。那麼到了台中、高雄,該如何把作品推廣給年輕上班族?學生?教育很重要,畢竟表演藝術不是「粉絲狂熱型」消費而是「理智型」消費。現在看台中的觀眾消費狀況可能還不準確,現在精采的國際節目,能吸引許多外地觀眾包括我過去看,如果要推國際線,配套的交通住宿跟觀光拉力很重要,但又多少人可以一直負擔這樣的消費模式? 除此之外,劇院的定位也很重要,在場館節目的製作與規劃中,究竟要打的是國際牌?自製節目?國內演出?節目的選擇上又有點「菁英品味」,這樣真的能夠和在地觀眾有所連結嗎?另外,場地變大了,但錢沒有變大,那麼,這些劇院應該要找誰來演出、創作,又或是找哪裡的資本去製作、支持這些節目?平常在台北的團隊,南下演出時無法有效經營與宣傳,也是一個問題。 這幾年表演藝術讓我感覺最有活力的,也能與世界對話的,是年輕創作者紛紛開始找回自己居住的這塊土地的連結,想要找到屬於我們自身的文化,及這混雜的文化與世界的關聯。這不特別指涉哪個節目,而是集體的感受,而正是因為國際政治、文化的邊陲位置,讓我們一直關注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與共通性。 在劇院與創作者、觀眾的理想關係上,我覺得劇院之於創作者不應只有場地租借的功能,更應該做的是直接經營整部作品的製作過程與呈現,讓團隊在演出前能夠在場館內排練,避免掉排練場的不同導致進場需要再一次修正等問題;對觀眾而言,劇院一定要變成觀眾生活的一部分,現在的觀眾對劇院的想像有點太過高雅了,有點像博物館,劇院裡甚至不能喝水、賣酒,但國外不是這樣的。如果觀眾沒有把看表演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自然不會想走進來。 大劇院時代對我的影響其實沒這麼大,不過邀約的可能大概是會變多吧。還有,就是會多花點錢南下看演出。如果說要給年輕劇場工作者建議,其實跟什麼時代無關,就是好好對待身邊的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英國的劇場,如何與社會發生關係?
英國的劇場發展數百年,有古色古香的老劇院,也有配備新穎、建築創新的新劇場。一如劇場最初的出現就是為人民帶來娛樂與教育,英國的劇場也不忘初衷,除了搬演精采劇碼以饗觀眾,也設計多樣與民眾「發生關係」的方式,或致力劇場教育,或發展敦親睦鄰,或致力節能減碳為環保盡心盡力,或設定重要議題以演出、講座為社會發聲劇場能為社會做的,比你想像的多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創造經典 友善環境
邁入卅周年的國家兩廳院,在新場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當下,如何迎向新的挑戰?如何自我定位?本刊專訪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身為草創時期即在兩廳院任職、遍歷多樣工作範疇的她,針對上述提問,表示兩廳院下一個十年要做的,就是「創造昨日與明日的經典。昨日的經典要重現,明日的經典應該在這舞台上呈現。」而她「希望兩廳院是一個友善的環境,只要民眾進來,不論實體空間或心理都沒有障礙。」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浮光三十 信手摘
我與兩廳院的二三事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 同事送的「生死未卜蛋糕」 在歡迎會上,他們送給我一個蛋糕,上面寫著「生死未卜」四個大字,大夥都會心一笑。我想,那是一句幽默的戲言,其實也是一個善意的提醒吧!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
與音樂家同進同出的幸福
在音樂會那段時光裡,我真覺得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了!右邊是我老公,左邊是馬友友,前面是小澤征爾指揮維也納愛樂。被這麼美好的人包圍,實在太美好了。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編劇詹傑
推開劇院的藍色大門
二○○六年你一次踏進兩廳院,一眨眼,十年過去,你也曾青春無敵偕同毫無後續的戀人,偷夜坐在大階梯上,很老派地接吻,然後學電影《藍色大門》台詞說,「你好我是張士豪天蠍座O型」。但現在,你更記得的是鳳小岳那句講起來很帥的話,「你先睡,睡一覺醒來,台灣就不一樣了。」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觀眾徐敏馨
戲正熱鬧,我卻破水了!
抵達診所時已經半夜十一點多了,醫生傻眼地問我:「妳幹嘛趴趴走到國家戲劇院?!」我有點委屈:「我只是看京劇啊~多優雅的一個晚上,誰知道!」醫生笑說,「妳一定是生了一個看戲看得太開心了,想要趕快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的文藝寶寶。」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兩廳院前台服務人員梁馨容
台下更精采的「大直奶奶」
那天下午外面還有些陽光,但風很強,我告訴她我先去攔計程車,等車來再走出來免得強風吹。幾分鐘後計程車到了,但奶奶高舉著雙手護著頭,縮著身子,顫抖地說:「風那麼大,我不敢走啊!」我緊緊地攙扶她的雙肩手臂,並安慰她:「不要怕,有我陪著。」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兩廳院前台服務人員高愛玲
一場讓神明與逝者都滿意的演出
我靈光一閃,決定將神明安置在樂池,較低矮的樂池就算放置神像,也不會阻擋到觀眾的視線,對信眾來說,這也是最接進舞台的欣賞位置,對神明有交代,也做足了面子裡子。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Pana Musica 樂譜公司在台分店進駐國家音樂廳
原版樂譜堡壘 傳遞對音樂原創的尊重
近期造訪國家音樂廳的觀眾,或許會發現進場電梯入口前的廊道,出現了整面的書牆,設計古色古香,原來是日本知名合唱樂譜出版公司Pana Musica的在台分店。店長林俊龍表示,他因緣際會進入日本Pana Musica工作,深刻體會到日本人對智慧財產權的尊重,而這正是讓作曲家可以持續創作、音樂產業蓬勃的最好方式,於是他希望藉由Pana Musica的進駐兩廳院,在台灣推廣使用原版譜,也要將理念推廣到華人地區。
-
「2016驅動城市」三城跨域 點亮亞洲舞蹈新座標
第二屆「驅動城市」邁向全面升級「跨城舞者交換計畫」,由編舞家姚淑芬、矢內原美邦與河永美攜手不同文化背景的舞者刻畫出更豐富的城市意象,帶來三部連城跨域的精采舞作。
-
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境》 特技表演首登國家級舞台
臺灣戲曲學院慶祝六十周年校慶,民俗技藝學系將於明年一月五、六日在國家臺中歌劇院大劇院演出年度製作新意象特技劇場《境》,展現哲學思維與特技演藝相互詰問辯證的浩瀚與流動。
-
張婷婷獨立製作《既視感》 編織舞蹈與3D影像視覺饗宴
張婷婷獨立製作今年將以詩人席慕蓉的文字作為創作發展靈感,推出《既視感》3D舞蹈劇場,以3D多媒體視覺與舞蹈互動,觀眾將配戴3D眼鏡觀賞,尋找舞蹈另一型態「觀」的可能。
-
臺灣戲曲中心「試˙戀戲曲」 元月好戲開春
臺灣戲曲中心明年元月起將推出「試˙戀戲曲」三大系列節目,匯集各類型音樂和傳統戲曲演出,包括「元旦走讀」、「春日精選」及「亞太樂舞」系列,帶來十五場精采節目。
-
泰武古謠傳唱與佳興部落《太陽的女兒》 以部落之名唱自己的歌
2017 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全新跨界製作《太陽的女兒》,重磅邀請「泰武古謠傳唱」及排灣族女頭目孫江萬花與佳興部落排灣族人,用最純淨淬鍊的古調原聲吟唱屬於自己的故事。
-
曉劇場《焦土》 揭開人性黑暗面
曉劇場連續兩年與亞洲表演藝術論壇共同製作「《焦土》臺日共創計畫」,十一月於東京藝術祭演出後,本週原班人馬將返回台北演出,藉由作品緩緩揭開潛藏深處的人性黑暗面。
-
天使美聲蕾茜‧沃克 與台灣觀眾共度聖誕佳節
今年,兩廳院聖誕音樂會邀請到年僅十四歲的「天使美聲」蕾茜‧沃克擔任演出,年紀輕輕即以悠揚動人嗓音虜獲觀眾心的她,將與TSO POPS共同合作,用歌聲帶來最溫暖的祝福。
-
TDC偶劇團《小醫神救地球》 650公斤大型奇幻巨偶震撼登台
全球暖化、天災頻仍,我們將面臨什麼樣的生態危機?加拿大TDC偶劇團來台演出大型人偶音樂劇《小醫神救地球》,藉此激發孩子們內心的愛、和平與希望,了解生態共生。
-
優人神鼓《Dr .Miss》 引導觀眾重新了解自己
優人神鼓全新創作《Dr. Miss》,由金石優人擔綱演出,藝術總監陳紫綸擔任編劇及導演,帶領團員集體創作,在金瓜石的友善共生聚落歷經九個月時間,呈現反覆探索自我的創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