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焦點專題 Focus 為愛背叛 因愛被棄
阿麗雅德妮的美麗與哀愁
提修斯與阿麗雅德妮是如何認識進而相戀?提修斯後來又是為了什麼拋棄了阿麗雅德妮?這些在希臘神話中都沒有被交代。現今的版本是:路過納克索斯島的酒神戴奧尼修斯偶然見到了阿麗雅德妮並愛上了她,於是娶她為妻,並讓她成為天界一員。阿麗雅德妮的題材不論在繪畫界、音樂戲劇界、舞蹈界都受到相當的喜愛,比較特別的是,繪畫界與舞蹈界比較偏愛描摹她與酒神戴奧尼修斯的結合,而音樂劇場界則鍾情於她與提修斯這段沒有結果的苦戀。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巧思
悲喜激盪的人聲饗宴 編制簡約的壯麗聲響
劇作家霍夫曼.史塔和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藉著《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一劇,對藝術呈現、通俗娛樂、附庸風雅及表演工作者的百態做深刻的描繪與諷刺。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各種不同聲部、不同性格的歌聲,如同一場豐富多彩的人聲饗宴。而作曲家僅僅使用卅六件樂器來呈現出室內歌劇的氛圍,然而劇終阿麗雅德妮和酒神相見的場景,仍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壯麗的音響效果。
-
焦點專題 Focus
從古希臘到中國唐朝 歌劇「穿越」大驚奇
這齣充滿作曲家與劇作家黑色幽默的《納克索斯島上的阿麗雅德妮》,本就是形式自由、連音樂也挑戰傳統的創作,導演麥可.斯特明格決定將喜劇的場景移到廿一世紀的現代來,然後將歌劇的部分轉換成中國唐朝的時空,「最重要的是要用服裝來融合兩者,讓喜劇與悲劇發展出更新、更寬廣的想法」。
-
演出評論 Review
實力就是硬道理,有時更得靠運氣
樂團的實力是什麼?在本場音樂會的開場曲,西貝流士的《夜騎與日出》之中,呂紹嘉與NSO就作出了最好的示範。儘管尚在暖身,但從內外聲部平衡的織體,主題動機的揭示與穿梭,不僅代表NSO對於此曲已經充分掌握,也顯示呂紹嘉對作曲家了然於胸。
-
演出評論 Review
寫意聲響之內外
陳其鋼《逝去的時光》,聽似傳統,實卻充滿精細地堆疊與安排,匯流傳統與現代。演奏過程中,卡普頌凝神靜氣,持弓穩定,並巧妙地以肩背支持,不經意地發出巨大的呼吸聲響,足見他的戰戰兢兢。在創作抒情寫意的內外,在演奏詮釋的理性與感性之間,皆充分展現出細膩的鋪陳與紮實的訓練。
-
演出評論 Review
實體劇院中的「無實無虛」
近年「進念」似乎面對後勁不繼的挑戰,作品的概念深度往往追不上華美包裝的力度。一個關乎《金剛經》的主題實在可以有力地支撐反劇場或後劇場的探索,但在這作品中未見有刻意著墨。「舞蹈空間」一眾年輕舞者身體柔軟,爆發力和持續能量均強,他們演出「是舞蹈」,卻沒有向「非舞蹈」邁進;與松島誠和楊永德相比,他們的舞台存在感不強,舞蹈於他們仍然是技巧展現。
-
演出評論 Review
眼裡的洞
像火車般的轆轆行進聲中,三人齊齊地一起動作。語彙隱晦,但迷人非常!畫面壯大了起來,如同非洲的戰鼓加上玻璃杯盤的碰擊聲。三人團團轉。無論是情感、敘事、燈光,或是設計、內涵上,這部距前作一年多後的新作已蔚然成家,有了自己完熟的風格,田孝慈成為一位可以期許的編舞家,值得我們正視。
-
企畫特輯 Special
身體串起的流轉
就整支舞作的編排而言,林文中成熟地掌握了動作的節奏,並循序地運用不同人數的舞者組合與空間配置,使舞作於縝密的結構中進行,手法熟練卻不落俗套。至於結尾前的高潮,顯示出編舞者的肆意和爆發力,也是對舞者體能的一大考驗。《長河》一作的副標題「身體最長的一天」,至此真真實實地可被感受到。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錢井」擊垮「前景」 大小樂團何去從?
從○七年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後,「營收赤字」、「申請破產」、「罷工」、「關門」等字眼相繼伴隨著歐美音樂團體;而這兩個月幾件歐美樂團發生的關團、罷工事件,風雨欲來的態勢,讓人不免擔憂:難道古典音樂團體的美好未來不再?如指揮家伊凡.費雪所言,傳統樂團的經營與形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樂團也須以不同的樣貌因應。本文將從八大面向切入,來觀察國際樂壇的發展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從親民起步 打造國際未來
從十月上旬在高雄起跑的2014衛武營玩藝節,內容除了有精采的國內外演出,也有不時在衛武營園區中發生的各種藝術活動,誘引大大小小的民眾參與與感動。而持續之前台北華山藝術生活節的國際鏈結策畫,此次更以三個場地來讓團隊展現更多可能,讓國際策展人看見。藝術,於是從在地起跑,親近人心,進而被世界看見,這是一個亟待表演藝術界同心攜手前進的美好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為孩子的未來點亮藝術的燈?
台灣的兒童表演藝術演出發展多年,成果豐碩,蓬勃時期團隊眾多,演出票房場場滿座;不過近年來因為景氣不佳,導致親子表演市場的萎縮,而在創意方面,也令人期待能有更新穎的展現。相對於臺北兒童藝術節所引進的多樣化國際演出,國內團隊在經營與創意耕耘上,面臨什麼困難?期待什麼改變環境的可能?本刊與臺北兒童藝術節合作,邀請國內團隊、學者、劇評人齊聚一堂,交流對當前兒童表演藝術創作的看法,並對當下的環境,交換意見提供建言。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舞台設計暨劇場導演
何采柔 營造「曖昧」 戲玩空間
出身視覺藝術的何采柔,因緣際會踏入劇場領域,從舞台繪景/設計到劇場導演,她的戲劇作品長於打造極具影像感的劇場空間,在曖昧中為觀眾在戲與現實之間創造距離。十一月她將與郭文泰聯合執導演出《千圈の旅》,向草間彌生這位亞洲最具知名度的女性藝術家致敬。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縱橫演奏與作曲的音樂天才
周善祥 在超齡的睿智中 流露赤子心
有一半台灣血統的周善祥,是難得一見、才智縱橫於科學、數學與音樂之間的「神童」,身兼鋼琴家與作曲家,不僅是鋼琴大師布蘭德爾唯一的入室弟子,在作曲方面也頗受讚譽,得獎連連。訪談間流露睿智言談的他,因為他把許多早年作品獻給他小時候心愛的寵物小雞,也讓人發現他天真的赤子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神話不再 落入塵凡
今年八月在「德國拜羅伊特樂劇節」演出的《指環系列》,是去年紀念華格納兩百年誕辰的製作,由德國人民劇院藝術總監、知名導演卡斯多夫執導。這組《指環》製作過程命運多舛,換了好幾個導演;而喜愛顛覆解構的卡斯多夫,本也想在此次如法炮製,但遭藝術節兩位總監反對而作罷;即便如此,他仍把諸神與凡人爭奪權力與財富的神話情節,改為以開採石油(黑色黃金)及黑幫鬥殺為劇情主線,這樣的變動,也讓傳統劇迷難以接受。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獨立公投氛圍中的藝術盛景
今年八月的愛丁堡的氣氛格外不一樣:除了藝術節與藝穗節豐富的表演藝術節目熱情迎賓外,蘇格蘭獨立公投的宣傳告示牌更讓人感受到特別的政治氛圍。即便如此,演出還是熱鬧繽紛沒有沉重肅穆。因為恰逢歐戰百年,藝術節與藝穗節都有不少節目從此出發,探討戰爭與與亂世人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你的墳上起舞
創意十足、屬性年輕的「布魯克林BEAT藝術節」今年來到第三屆,其中賣座的節目《越界》是一個獨特的環境劇場製作,選在當地的「綠樹墓園」演出,帶領觀眾在此中探險。除了有導遊介紹墓園中與表演藝術相關的「住戶」,還有如舞踏的塗白舞者扭動掙扎、著十九世紀服裝的演員如鬼彈跳、法式白丑的傷心情事,最後收束在地下墓穴中的佛朗明哥歌舞,彷彿歌詠著生之悲愴、死之蒼涼。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形式到內容 從不停歇的前衛腳步
作為一九六○年代「傑德生舞蹈運動」大將之一的編舞家伊凡.瑞娜,提出後現代舞蹈宣言:「反對奇觀、反對炫技、反對變形、戲法與偽裝、反對舞星形象魅力、反對英雄與反英雄形象、反對牽涉表演者或觀賞者、反對風格、反對陣營、反對表演者對觀眾的引誘、反對動人與感動」,影響深遠。她的藝術創作範疇從舞蹈轉到實驗電影,二○○○年後又轉回舞蹈,今年五到十月在洛杉磯蓋提藝術中心推出的回顧展,正可讓觀者一探高齡八十的瑞娜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與關懷議題。
-
藝視窗 News
台灣10位劇場設計師作品入選《世界劇場設計年鑑1990-2005》
【台灣】 台灣10位劇場設計師作品入選《世界劇場設計年鑑1990-2005》 曾被紐約市戲劇書局(The Drama Book Shop.Inc. New York)稱為「舞台設計史上最重要的出版品」出第二冊了!《世界劇場設計年鑑1990-2005》有著聖經厚度、辭海規模,由國際劇場組織規畫,將於本月上市,收錄共計超過55國的400件作品,其中台灣團隊入選的有10位劇場設計,入選作品含括舞台、燈光、音樂、服裝、戲偶設計等,展現台灣多元的劇場美學,有:舞台設計林克華的優劇場《金剛心》與雲門舞集《九歌》、舞台設計王孟超的雲門舞集《水月》與《流浪者之歌》、燈光設計張贊桃的雲門舞集《水月》、《流浪者之歌》、舞台設計王世信的表演工作坊《如夢之夢》、服裝設計林恆正的台南人劇團《終局》、戲偶設計卓淑敏、鄭嘉音的無獨有偶劇團《我是另一個你自己》、服裝設計賴宣吾的金枝演社《祭特洛伊》、舞台設計黃怡儒的世紀當代舞團《孵夢1》與河左岸劇團《燃燒的地圖》,以及服裝設計李育昇的台東劇團《曹七巧》等。 國藝會成立「創薪薈」 推動產業文創加值計畫 「文創」一詞,成為台灣近年產業的寵兒與加值回春的萬靈丹。國藝會近日正式成立「創薪薈」,由諮詢團、產業會員及藝文會員組成跨界聯盟,協助國藝會落實推動「產業文創加值播種推廣計畫」,當中不乏產、藝兩界重量級大老,如蕭萬長、施振榮、林懷民、朱宗慶、陳郁秀等。 施振榮在日前舉辦的趨勢論壇中表示,台灣文創能量領先華人社會,資源如何有效整合是現今重要課題,希望能藉「創薪薈」搭建平台,讓藝術能量得以發揮。因此,國藝會表示,「『產創加值計畫』希望產業藉由引進藝文的元素,並運用藝術創意及人本思維後,進行產品與服務的創新、商業流程與模式的創新,及組織與文化的變革,以為產業界創造更多的新價值,藉以提升整體的競爭力。」但「創薪薈」作為產官藝結合的平台,未來將如何以跨領域的思維進行資源整合,避免讓藝術成為產業的包裝紙,仍須持續觀察。 2015年第九屆國際劇場建築競賽展開徵件 四年一度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灣為什麼沒有國際新聞?
台灣是一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一向置身於國際社會之外已久,對國際社會的參與度低落,所以也就逐漸對國際事務冷漠以對。而且在中國的阻撓之下,台灣能發聲及能見的管道真的不多,任何台灣駐外記者都能深刻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無能為力,以及國名名稱的混淆。但不管如何,我都要問:為什麼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期待更多有志之士加入這個領域,因為這不是一個行業,在全球化的腳步加快的今天,閱聽國際新聞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殘酷日誌》排練與彩排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十五日 地點:台北 空場 時間:二○一四年十月廿二日 地點:台北 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