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打造「一匹馬」 到奔向全世界
搬上舞台的戲劇作品,多半從完成劇本開始,《戰馬》的創作過程則是從創造台上的戲偶開始,導演湯姆.莫里斯與翻筋斗偶劇團透過許多嘗試,打造出關節靈活、可以載人的馬偶,並透過多次工作坊的訓練,讓操偶師與演員掌握操偶及與偶對戲的技巧與默契,為偶灌入生命,也讓台下觀眾完全入戲。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非洲一隅到世界舞台 卅年耕耘一「戰」成名
因為《戰馬》中活靈活現的戲偶而備受矚目的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創立迄今超過卅年,除了有過人的戲偶製作與操偶技巧,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該團對政治議題的關注投入,這次訪台演出的《烏布王》就是箇中代表作。近來當紅的他們廣受邀約,所以舊作重製紛紛上場,連帶也帶動了世人對非洲表演藝術的關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廿一世紀黑暗大陸的生存寓言 歐陸劇場非洲熱
有鑑於歐洲國家與非洲之間綿長的愛恨糾葛,一直以來,不少歐陸劇場工作者選擇到當地寄居,以工作坊、共同創作的方式,將故事帶出來,如劇場大師彼得.布魯 克。去年亞維儂藝術節首度邀請非洲藝術家擔任駐節藝術家,非洲也成為此屆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讓歐陸劇場的非洲熱到達新的里程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炭筆畫出走的戲劇場景
除了是劇場導演,威廉.肯特里奇更為人所知的身分是世界知名的視覺藝術家,精采的炭筆畫作與動畫,讓世人對南非後種族隔離時期的政治社會議題,有更深的了解與體悟。而從炭筆畫到劇場,他讓畫中人物動了起來,黑白色調被加上豐富色彩,但與其生命經驗切身相關之政治議題,始終是肯特里奇不變的關注主題。故事來自南非,卻超越了時空之限制,以藝術姿態進行一場超越時空的政治革命。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烏布 百種表述
透過《烏布王》,肯特里奇重現了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結束後,因「真相暨和解委員會」的聽證會,浮出地表的那一個個殘酷血腥、令人顫慄的回憶。如何在真假虛實之間,溫柔又安全地碰觸歷史傷痕?肯特里奇讓所有的證詞都以戲偶取代真人演出,與替偶說話的操偶師,帶著觀眾在回憶中一起撫平歷史傷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偶戲奇妙變形 創造多元的歷史發聲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烏布王》,巧用偶戲元素,讓演出更貼近對於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證詞與關係詮釋。真人扮演的烏布王,還有用老舊物件延伸製作的奇幻動物角色,以及演出證人角色、以原色呈現雕刻線條樸拙的木製戲偶,讓歷史的辯證,創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延伸出深沉的省思。
-
特別企畫 Feature
真相不能抹滅 藝術讓人重新面對
從馬康多到南非,偽善的統治者一再斷言:「這裡沒有任何人死亡」,彷彿只要真心相信著,歷史就能被抹淨;創作者們卻也一再帶著我們回到歷史現場,無論是文件記錄式的、魔幻寫實的、指桑罵槐的、引經據典的,都為我們貼補了被撕開的那頁歷史,讓我們保留了一絲「和解」的可能性。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在世界的亞洲 尋找個人與體制的平衡
六月中下旬,應台新藝術獎之邀,日本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前節目總監相馬千秋特地來台擔任該獎國際決選評審。從二○○九年至二○一三年擔任東京國際劇場藝術節的策展工作,相馬千秋展現了她開闊的視野,讓藝術節成為亞洲創作力的開放平台,並鼓勵創作者與社會的對話。趁此機會,本刊商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熟悉日本劇場的林于竝老師專訪相馬總監,一談她對日本、台灣與亞洲表演藝術的觀察。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揮舞創意 讓樂團邁向廿一世紀?
台北市文化局七月中舉辦了「樂團營運管理工作坊」,邀請澳洲昆士蘭交響樂團執行長蘇菲.嘉勒,針對「21世紀國際樂團的發展趨勢」、「樂團的經營與永續:藝術行政」等主題,與國內樂團經理人進行分享。蘇菲.嘉勒強調創意與資訊是廿一世紀公司經營的重點,樂團也一樣,她認為好樂團具備的三大條件就是「社區參與」、「多元化」與「適應力」,擁有這些能力,才能躋身重要交響樂團行列。
-
企畫特輯 Special 殘本復排《續琵琶》、上下全本《紅樓夢》
北方崑曲劇院 「紅潮」大舉來襲!
將於八月訪台的中國北方崑曲劇院,這次打著「紀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的旗號,帶來兩齣精采好戲: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所作、殘本復排的《續琵琶》,及上下全本《紅樓夢》。欲體驗溫婉崑腔詮釋的大觀園興衰起落,這次難得的良機豈能錯過!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澳洲編舞家
安東尼.漢密頓 在黑暗中漫舞 才能看見更多
來自澳洲的編舞家安東尼.漢密頓,將帶著作品《暗黑計畫》造訪台灣。他的藝術生涯由一連串的因緣巧合所構築,而他始終抱持「專注當下」、「關心周遭」的學習心與好奇心。創作作品橫跨實驗運動、視覺藝術、聲音藝術、影像藝術等領域的他,拒絕任何形式的「分類」。在他的作品中,沒有舞者與編舞家的主從區別,舞蹈更不是等待被燈光、聲音、影像成就的創作核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劇場導演
凱文.瑞特貝格 在劇場中實驗共同的出路
應邀與台灣的身聲劇場合作,向來自編自導的德國導演凱文.瑞特貝格這次也要打造一個新劇本,於是多次訪台,透過緊密的田野調查,以《目連救母》故事為底,打造貼近當代的問題意識。他反對宿命,相信人類自身可以創造世界,於是透過「劇場」這個群體工作的所在,與一群人一同實驗共同的出路。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馬捷爾大師的震撼教育
指揮大師馬捷爾(1930-2014)以神童出道,八歲登台、十一歲巡迴全美國,十五歲以小提琴家之姿演出,卅歲就登上拜魯特音樂節,甚至一度接掌維也納歌劇院。在指揮台上七十多年間,指揮過將近兩百個管絃樂團、近七千場表演。錄製超過三百片CD,包含貝多芬、布拉姆斯、德布西、馬勒、舒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及史特勞斯等等經典名曲。在音樂上的造詣不用多說,在數學、哲學、美術方面也相當擅長。而最引人爭議的,是在二○○八年,馬捷爾因率領紐約愛樂前往北韓首都平壤,舉行一場史無前例的音樂會而躍居媒體頭條。 他曾應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之邀帶領匹茲堡交響樂團演出,也曾受邀客席指揮國家交響樂團(NSO),最後一次來台則是和紐約愛樂來訪。近年來他身體狀況不佳,曾在今年四月臨時請俄國指揮家葛濟夫飛到美國代打。六月才因醫師建議辭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七月不幸卻因肺炎併發症病逝,享壽八十四歲。為紀念大師風範,本刊邀請二○○六年曾受邀參加馬捷爾大師班的指揮鄭立彬,以及NSO首席李宜錦,回憶當年與大師的接觸,將當時的故事,娓娓道來。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翻轉城市新「視」點 在地人也驚嘆!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今年五月下旬至六月初在工業城市曼海姆舉辦,總監之一的李林塔爾表示「對真實歇斯底里的渴求」是他一以貫之的策展理念,這次結合城市特色及居民參與,推出的兩個現地/限地製作:與曼海姆居民合作的戲劇聯展「公司計畫」及公共空間臨時臥房建築計畫「好爛好爛的旅館」,讓參與者得到非常獨特的觀演經驗,市民更可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原本熟悉的城市。
-
藝視窗 News
愛丁堡藝穗節首度「臺灣季」即將登場
【台灣】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副團長職缺公開徵才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兼任副團長職缺,即日起對外公開甄選,歡迎符合資格之意願者於8月15日前報名爭取,甄選簡章已公告於北市交網站www.tso.taipei.gov.tw。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去年5月聘請國際名指揮家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接任樂團首席指揮後,為北市交注入活泉,樂團表現令人激賞,有目共睹。目前兼代團長職務的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長林慧芬表示,為讓樂團在行政管 理、行銷推廣、聽眾培養、國際視野拓展方面能有所提昇,樂團指揮兼任副團長職缺,公開網上對外徵才。未來副團長將協助團長處理團務等事項,共同帶領北市交 邁向新的里程碑。(江育瑩) 同黨劇團義大利面具工作坊10月舉行 由 同黨劇團舉辦的「義大利面具工作坊」將自10月3日至5日舉辦三天,即日起接受報名。這次的講師Simone Tani將教導學員如何用面具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表演方式,結合一連串的肢體即興訓練和各種不同的半臉、全臉面具,在遮住臉部表情的情況下,讓學員重新認 識自己的聲音與肢體,並精確地反映出劇中世界及各種不同經驗。上課地點在台北市中正區廈門街100-1號3樓,限額18名,報名網址:goo.gl/QQjlTs,或洽詢02-23645010莊先生。(莊珮瑤) 飛人集社「高感度偶戲大師工作坊聲音和物件之間」10月舉行 由 飛人集社舉辦,與「超親密小戲節」同步推出的「高感度偶戲大師工作坊聲音和物件之間」,將於10月下旬舉行。這次邀來兩位國際老師國際偶戲界重量級 大師大咪.戴爾桑與比利時女高音弗朗索瓦.帆漢克。大咪.戴爾桑擅長以抽象造形的偶來表達人類深刻的情感及多重的概念,精緻細膩的操作,與充滿情感的聲 音,是她吸引觀眾進入偶的想像空間的最大特色。弗朗索瓦.帆漢克,她的藝術創作除聲音表演、作曲,也以鋼琴家、聲樂老師和研究員等身分活躍於世界各國。工 作坊舉辦時間是10月21日至24日,24日當天還有成果呈現,上課地點在台北文山劇場。限額15名,採條件審核,報名網址g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那絕美之城
傑普以一個又一個派對,以一段又一段的譫言妄語,試圖訴說他為何不再寫作,他一直沒說出來,這便是故事;生活便是如此,年輕時都在浪費生命,而老來只剩下空虛。福樓拜曾想寫一本有關虛無之書,他沒寫出來,傑普又急什麼?尋找絕美,其實便是尋找死亡。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等待上台
攝影:劉振祥 時間:二○一四年五月卅一日 地點:台北國家戲劇院舞台側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何曉玫 身體引領 自在混搭
採訪這天,我們穿過大片正在興建中的工地,暑氣蒸鬱,何曉玫笑著招呼我們走進位於竹圍的樓中樓住處,大片落地窗讓視線走得極遠,淡水風風火火的興建工程尚未遮擋住透藍的天空,「當初就是為了這面景色才住進這裡的!」 「喝 咖啡嗎?」她問,就如同大多台北人的習慣,何曉玫的一天幾乎都從咖啡開始。「過去喝咖啡是為了提神,現在反而是享受,咖啡能讓我放鬆。」自從家中有了一台 吳素君大力推薦的專業咖啡機後,她就很少進咖啡館了,「而且我喝咖啡很不符合『規定』,我愛加蜂蜜,雖然會蓋掉咖啡的味道,但我就是喜歡蜂蜜的香氣。」她 聳聳肩,笑著說。 咖啡的品味如她創作的取向,「混搭」是何曉玫編舞的一貫特質,她一系列取材自台灣現象與次文化圖騰的作品,眾聲喧嘩,色澤鮮明,「妳知道,台灣的文化不斷地蛻變,沒有固定的面貌。」至今年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親愛的》則是完全的歐美風情,不留一絲在地痕跡。 因為不固定,沒有自限母土的邊界,所以有足夠的空隙,讓知性介入、穿越、碰撞、疊加不同的可能性。端著一杯冒著混合香氣的咖啡,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從身體出發,輕巧地帶著我們穿越生活中所鑲嵌的工作、創作,與日常的每個細瑣,且散發微光的片刻。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鏡頭之下 劇場無所不在
一幀幀粗樸的黑白排練現場照片,讓戲背後的戲,呼之欲出這就是資深表演藝術攝影師許斌的功力。相較於台前的光鮮亮麗,許斌看到的是更多背後的故事,他說:「一般拍劇照求的是美,要好看;排練場的影像,求的是三個真真誠、真情、真實。」透過鏡頭,他在排練場看見的是「生活」,是每個人的「生命狀態」,這是觀眾看演出時無法看見的。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荒蕪家園的有情天
在追尋文化主體性的一九九○年代,藝術家紛紛挖掘在地與庶民文化元素來展現創作,黃步青即是當時南部的代表人物之一。近期他在台北當代藝術館推出個展「門外家園:荒蕪的邊緣」,展出卅四件複合媒材及裝置作品,回顧一九九○年代至今的創作脈絡。透過從大海、生活周遭找到的現成物,黃步青呈現對幼年時光的緬懷、對亡妻的思念,及對生命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