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對位室內樂團
東西神話人物齊聚 《十個太陽》關懷地球暖化
希臘神話裡的太陽神阿波羅、探險家馬可波羅、中國傳說后羿、歌劇《魔笛》中的夜后,這些無論從歷史或地理上都不可能有任何關連的人物,竟然在一場以音樂為主角的演出中,上演著一段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故事。 深耕高雄的「對位室內樂團」擅長將古典音樂與跨領域結合,近幾年更以多齣製作帶入更多欣賞音樂的人口。今年,樂團在高雄春天藝術節中推出《噢!我的太陽》後,將再調整內容,更名為《十個太陽》在台北上演。整場演出雖然不明確道出想要傳達的訴求,但在音樂與劇情的發展中,卻能讓人深深體會到地球暖化的議題對於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重要性。 演員陣容除了由首席林佳霖帶領樂團演奏外,還有旅德男高音林健吉、京劇武生戴立吾、花腔女高音黃絢雯、劇場演員程伯仁。而為了更貼切地傳達情緒,節目更從耳熟能詳的樂曲《四季》、民謠〈我的太陽〉起,融入大量現代音樂如《春之祭》及作曲家盛宗亮的作品。特別的是,還有國人作曲家李元貞、謝蕙馨與陳玠如的創作。對於不協和音樂占了半數之多,藝術總監梁孔玲卻認為:「小孩的接受度比大人更高,而且對待孩子的方法不是蹲下來跟他們說話,而是將他們放在我們肩膀上。」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葡萄牙法朵天后泰瑞莎神秘之聲演唱會
大航海時代的先行者,同時也是替台灣取了「福爾摩沙」美麗名字的葡萄牙人,海權文化還留有著美麗印記「法朵」(Fado)。 那是種簡單卻又滿是葡式風情的藝術,低迴令人感傷、高亢燒人靈魂,而好的法朵女聲難覓。傳唱無數葡萄牙法朵經典的新世紀天籟美聲女伶Teresa Salgueiro(泰瑞莎)將首度訪台,帶來她最新專輯神秘之聲作品,並加碼演出一九九四年文.溫德斯經典電影《里斯本故事》中的歌曲作品。 當年《里斯本故事》讓位於里斯本的Madredeus(聖母合唱團)一舉成名,深邃、神秘氣氛的葡式風情,搭上泰瑞莎天籟嗓音,電暈不少文青。之後王家衛的《愛神》、《春光乍現》,以及阿莫多瓦《悄悄告訴她》主題曲《鴿子歌》的巴西音樂詩人維洛索,甚至是三大男高音中的卡列拉斯都爭相跟她合作。她的聲音,無疑是進入法朵的黃金之鑰。
-
音樂新訊 聖母合唱團前主唱
法朵天后泰瑞莎 天籟歌詠擊動人心
法朵(Fado),意思為命運或宿命,又稱「葡萄牙怨曲」,為葡萄牙具代表性的傳統音樂風格;起源於巴西和非洲,後融入葡萄牙當地傳統音樂而在當地各階層廣為流傳。其音樂特色帶有著悲慟、憂傷的味道,時而抒情綿延時而奔放充滿張力,因此在十九世紀時深受葡萄牙人民的喜愛。 一九九四年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執導的電影《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敘述一位錄音師來到葡萄牙的里斯本,遇見法朵樂團聖母合唱團,開始一段音樂的旅程;透過音樂的穿透性與生命力,讓世界開始風靡法朵,也同時成為大眾所喜愛的曲風之一。成軍將近卅年的聖母合唱團為葡萄牙的國寶級天籟合唱團,而在該團擔任過廿多年的主唱的泰瑞莎(Teresa Salgueiro),從一九九○年起至二○○五年即與多位國際頂尖音樂人合作,包含西班牙男高音卡列拉斯、義大利吟遊詩人Angelo Branduardi、日本音樂家Caba、巴西傳奇音樂人Zeca Baleiro及Caetano Veloso等人,突破音樂國界外,更傳唱無數葡萄牙經典法朵名曲。二○○五年她曾首度以個人名義發表《感恩之旅》Obrigado廣受歡迎,今年八月她將與合作的樂手們首次來台,在手風琴、吉他、打擊與低音大提琴的原音中,泰瑞莎上天賜予的天籟美聲,也將讓樂迷沉醉於優美的異國情調中。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李國修 1955.12.30~2013.7.2
年表 1955 出生於台北 1971 就讀世界新專廣播電視科 1974 在學校話劇社展開戲劇生涯 1980 演出耕莘實驗劇團(即蘭陵劇坊前身)《新春歌謠音樂會》。 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趙旺一角,表現備受好評。 進入中華電視台,參與《綜藝一百》演出 1983 演出蘭陵劇坊《演員實驗教室》、《冷板凳》。 1984 演出蘭陵劇坊《摘星》,同年與賴聲川、李立群三人成立表演工作坊。 1985 演出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6 成立「屏風表演班」 1987 導演屏風表演班創團作《1812與某種演出》實驗,隨後於一年內編導《婚前信行 為》、《三人行不行Ⅰ》、《傳與本記》、《民國76備忘錄》等作。 演出表演工作坊《圓環物語》。 1988 編導《西出陽關》、《沒有我的戲》、《三人行不行Ⅱ-城市之慌》。 <p style="margin-left: 27.0pt;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小丑」兄弟
這種節骨眼上出現的反諷,這種冷不防、藏不住的回馬槍,是我確定李國修一種不可取代的才華。他就是煽情的個性,但他就是會反諷,反諷使得煽情變成比較寬的東西,比較人性的東西。這是藏不住的小丑底子,永遠可以在悲傷之後,骨子裡傳來一種聲音,讓人喜歡不斷玩味:到底他是由什麼材料構成的人哪。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國修,我也愛你!
國修是英才早逝了,他還讓我明白,如果戲劇家的人生宗旨是寓教為樂,他不僅僅獻身劇場,還以身教代替言教,而他盡一生之力,便是把他的人生觀念和戲劇才華化為娛樂,這是他的一生使命,而真正有內容的娛樂少之又少,這麼艱巨的任務,他也完完全全做到了!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還在等待悲傷真正湧現的那一天
我知道的李國修,其實是個很悲觀的人。或許很多做大事的人,內心都是悲觀的。不論是寫劇本、經營劇團,或只是日常生活大小事,他永遠預先設想最糟的情況,然後善盡職責、做到極致;極致之後,就等著接受考驗。他和我都是悲觀的人,但我們的悲觀不太一樣。我的悲觀對自己的生活或想法會有破壞性,他的悲觀卻是一種動力。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我的劇場設計老師李國修
為什麼我說他是我的設計老師?他只是不會畫設計圖而已,但他很天才,在劇本出來後,對每個場景空間都有想法和畫面,我就負責把他的天馬行空具體化,當然也是很大的挑戰。好處是很多我想像不到的概念,就從他那邊學到。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國修老師給我的6個劇場筆記
他說,進到劇場,看到過程中一些沒有修飾的燈光畫面,自然、有生命力,才最好看。這讓我明瞭,在檢視設計的過程中,精緻或粗糙、蓄意或隨機,永遠要在精準的思考中,留一扇自由的窗。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
我編導了推理、現代武俠、原住民傳說等不同題材風貌的作品,原因都來自於我有一個完全不限制我的老師。他是一個非常有胸襟的藝術家,他說過,「我不是要把你培養成為我的接班人,我要把你訓練成我的對手,讓我們一起在劇場的擂台上較勁。」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表演」出發的編導思維
國修編導與製作的思維,或可視為背後都來自於「表演」,而且是一種「丑的表演」本質,一種「戴上喜鬧的哭笑面具、演繹悲傷的生命本質」的表演。其實,從其成立的劇團名稱,就已經透露了以「表演」立基的創作思考,換句話說,國修的劇本透過個人表演的想像與實踐,具備了在舞台上搬演的靈活性與表演性。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為台灣人說故事,繼續……
當劇團創辦人李國修一個轉身,真正走下了人生舞台,表演藝術圈與眾多屏風表演班的觀眾,一定急於知道:接下來,屏風會如何走向未來?接任藝術總監的林佳鋒表示,屏風在李國修生病之初,即從財務、創作和思想傳承等三個面向協調重整未來計畫;而訓練有素的團隊也會繼續遵循李國修的創作方向,為台灣人說故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馬戲再發現
由加拿大太陽劇團掀起的「新馬戲」(Cirque Nouveau)風潮,近來在世界各地炒得火熱。這種強調以「人」為中心,完全摒除動物演出的嶄新表演型態,最早源於一九七○年代法國的另類馬戲運動。那是反戰、學運、同志出櫃、婦女上街頭的反抗年代,其中,動物保育也是關注議題之一。人們開始發現馬戲團訓練動物的方式:鞭子、熱水、踢打、禁食等各種殘酷手段,非常不人道。再加上「華盛頓公約」在一九七五年生效,管制野生動物的國際買賣。新馬戲,便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誕生。 「新馬戲」可以視為傳統馬戲的「文藝復興」,新馬戲之所以「新」,在於它給了「馬戲」新的定義和藝術性。不同於傳統馬戲團單純的動物奇觀和特技表演,新馬戲講究舞台視覺、服裝設計、音樂使用、劇情舖陳與科技多媒體的結合。特技演員不僅耍特技,在節目中還得扮演角色、敘述故事。新馬戲的演出通常由一個具體或抽象的故事線牽引著整場表演,在劇場元素的整合運用下,幾個角色明顯的人物貫穿全場,軟骨功、爬竿、扯鈴、水上芭蕾等特技巧妙融合其中。透過表演形式的開發、探索與挖掘,馬戲的藝術成分提高了,原本逐漸沒落的傳統馬戲,就這樣活了過來。 除了發源地法國,加拿大的魁北克,也是新馬戲發展的另一個重鎮。魁北克的傳統馬戲團多從美國跋涉而來,但因長年冰天雪地,帳篷搭建不易,因此當地的馬戲多以街頭賣藝為主,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便是從街頭發跡。一九八一年,蒙特婁「國立馬戲學校」(National Circus School)成立,開始培養專業馬戲表演人才。學校課程不僅側重技巧訓練,更注重藝術性的創造,甚至串連當地具有開創性的表演團體,如「啦啦啦人類腳步」(La La La Human Steps),共同開發馬戲豐富多變的表演潛力。此外,太陽劇團在國際站穩腳步,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也讓魁北克成為相較於法國,更為人知曉的新馬戲重鎮。 魁北克的新馬戲特色在於,它汲取兩種文化元素,一方面帶有法國新馬戲較浪漫的詩意,一方面又吸收美國流行文化,兩相交融下,發展出專屬的混合味道。而跨界編導人才的加入,也讓魁北克的新馬戲跳脫窠臼,有了源源不絕的創意。然而,或許是太陽劇團的光芒過於刺眼,許多年輕的新馬戲團隊,不願活在太陽的陰影下,他們在題材上深化
-
專欄 Columns
大人物(上)
歷史上有太多事,大多人都過去了,可是卻並不因為他們都過去了,就蓋得了棺,論得了定。為什麼?簡單一點講就是:當人們在尋求「公平」的時候,我們其實並不真正地關心是否「了解」了一個人,或任何一個人
-
專欄 Columns
修了三輩子的福氣
我認為能在好人家當寵物貓或寵物狗也是需要修三輩子才能勝任的。你看自以為是主人的人,如何在寵物身邊忙得團團轉地侍候他的寵物就知道了。有時當我身為那個始作俑者,頂著三輩子修來的福氣,為了自己的想望忙累到像落魄的狗一樣時,我還真不介意拿我那三輩子修來的福氣去做哪個好人家的寵物狗呢。
-
專欄 Columns
能這樣睡,好幸福……
我的室友也抱怨說,鬧鐘叫得太大聲了,雖然我很快地就會醒來關掉它,可是他早已像被雷劈到一樣地驚醒了,而且這一嚇,他根本別想滾回床上繼續睡。由於我們的睡眠習慣實在太不同,而且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案,因此,他搬走了。過廿年我才想到,當初,我室友想回頭去夢周公時,我應該要為他演奏郭德堡變奏曲的。
-
專欄 Columns
新
想要超越不管是舊的習慣、美學、概念、思維非常正常,但是極有可能從一開始新/舊角度切入就已經陷入了慣性的思維模式。所以也常常發生即使新的東西出現,也不見得會被辨識出來。其中一個原因是對周遭充滿生機但被歸類為舊的事物視而不見,例如都更。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好萊塢星光失效 東尼獎肯定劇場人
曾經,好萊塢的星光大舉照亮紐約百老匯,甚至「喧賓奪主」,搶下好幾座東尼獎。但過去這個劇季落幕,卻讓人看到好萊塢明星光環失色掉漆,包括艾爾.帕西諾、黛博拉.溫姬、史嘉莉.喬韓森、湯姆.漢克斯等大牌影星,在百老匯的演出不再是票房保證,而在甫揭曉的東尼獎中,也慘遭滑鐵盧;而受到獎項肯定的,還是原本的劇場人。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揚言取消租約被逼演戲 柏林劇團與劇院房東爆紛爭
聲名卓著的柏林劇團最近爆出與劇院房東的紛爭,陷入可能取消劇院租約、無劇院可演出甚而被迫熄燈關門的窘境。作為房東的劇作家霍赫乎特,在租約中要求柏林劇團要演出他當年的劇作《代理人》,但藝術總監克勞斯.派曼一再找藉口推託。這場戰爭上演了數年,今年夏天似乎抵達了臨界點。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春之祭》百年後相呼應 探索斯特拉溫斯基內心
適逢斯特拉溫斯基《春之祭》首演百周年,英國倫敦的沙德勒之井劇院也特地推出系列節目,當代編舞家新詮舞蹈經典,其中阿喀郎的iTMOi備受矚目,他將斯氏原作品約卅秒的元素抽出,另由三位作曲家編作新曲,企圖探索斯氏的想法和生命經驗,深掘原作中豐沛的能量背後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