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2013世界劇場設計展」於九月份於英國威爾斯首府卡爾地夫(Cardiff)舉行,有八位劇場設計師作品入圍,其中多媒體設計暨導演的周東彥更抱回互動新媒體設計獎。設計展現場除了有設計師精采的「展演」,同時舉行的「Scenofest劇場藝術節」的演出與工作坊更高達兩百五十場,可說是劇場界難得的盛會。劇場工作者在此間交流激盪,為未來的合作與創意灌注更多可能性。
世界上目前兩大劇場設計展,一為「布拉格四年展」(Prague Quadrennial,簡稱PQ),另一則是「世界劇場設計展」(World Stage Design,簡稱WSD)。兩者皆為四年一輪,兩者互相間隔兩年,二○一三年為世界劇場設計展,接著便是二○一五年的布拉格四年展。
世界劇場設計展的崛起,與表演藝術在各大洲的蓬勃興盛有絕對關係。隨著表演型態日新月異,劇場設計或表演設計日漸受到重視與倚重,更與導演、作家相輔相成。劇場界深感設計作品質量數量豐富,已等不及四年一次的老字號PQ展,於二○○五年由美籍資深劇場人、同時為 《世界劇場設計選集》World Scenography的主編Eric Fielding與美國技術劇場組織USITT共同向全球劇場設計師徵件作品展出,於是「世界劇場設計展」便誕生了。
自己選擇自己 拿出好作品參展
WSD首屆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第二屆二○○九年在韓國首爾,台灣燈光設計簡立人獲燈光設計銀獎,服裝設計林恆正獲服裝設計金獎。今年第三屆於英國舉行,台灣年輕多媒體設計暨導演的周東彥更抱回互動新媒體設計獎。WSD與PQ最大的不同,在於PQ以國家館為概念,由各國策展人選擇代表該國作品展出;WSD則強調設計師個人,鼓勵設計師自選優秀作品,不經任何濾鏡,直接投件設計展,就像本屆策展人,來自巴西的Aby Cohen所說:「WSD不是被選擇,是自己選擇自己。」
WSD每屆主軸皆由主辦的城市策展小組提出並執行,唯一的定規是「展覽」,且作品須是近四年的最新設計,因此沒有書中找得到的「經典」設計。設計展其餘配套活動,亦沒有定規依循,可依時勢與策展小組的藝術概念做截然不同的詮釋。今年整體設計展標榜「挑戰疆界」與「設計即為表演」(Design as Performance)。
今年六月初,主辦單位從全球收到近七百位設計師自行投來超過三千件的作品,從公布入選的百位設計師作品中,可見風格已多非傳統劇場形式。策展小組遴選過程如「盲目測飲」(blind tasting),過程不問國籍、不問資歷,由散布各大洲的六位評審以照片、影片、繪圖、概念文字等作品素材,先挑選心中的百位設計作品。六位評審再同至英國進行近兩週的入圍評選,辯論決定最後入選的一百一十七位設計師。九月十二日現場頒發的設計獎項,亦由六位不同於初選的評審經過四天的探訪展覽會場,經過十二小時徹夜討論後達成結論。決選評審之一的墨西哥籍舞台暨服裝設計Monica Raya提到,評選過程沒有投票,因為設計師的概念需要經由一再探討辯論,讓大家能夠最後達到共識,就會是能夠令人挖掘的好作品。
身為策展小組召集人的芬蘭籍舞台服裝設計Reija Hirvikoski強調,WSD側重作品的創新性、藝術性、實現性、當代性,每屆要找的都是“the best from the best”,同時要尋找能夠傳達設計概念的作品。劇場是一個共同製作的過程與團隊,過往觀眾鮮少注意到這些製造魔幻的幕後魔術師,而WSD的特殊性不是要重現「演出時刻」,而是令觀眾得以從展覽中認知設計背後的理念與故事。
設計師展露巧思 展場精采說故事
今年的WSD於英國威爾斯皇家音樂戲劇學院舉行。這個僅有六百名學生的小藝術學院如何在區區十天之內有空間與人力資源可以容納精采的展覽、超過一百場演出、一百五十場工作坊及大師論壇活動?但結果卻是讓人體悟到,這次展覽若在倫敦大都會舉行,設計展一定無法有如此強大的凝聚力與影響力。
一百一十七位劇場設計師,來到這裡神奇的將小小的平面空間轉化成3D敘事空間,行走於展場之間處處是驚喜,不只營造氛圍,更訴說著設計師的概念。五花八門的展場表現,讓今年的展覽需耗時許久來細細閱讀。英籍燈光設計Peter Mumford為大教堂所作的裝置作品Light Work以全身鏡尺寸的白幕重現燈光作品,由觀者自行操作每個燈光片段搭配聖歌,立即創造如沐彌撒儀式的感覺。知名舞台設計暨臺北藝術中心主任王孟超感佩國際劇場設計師不僅在劇場內創造魔術,連在劇場外的展場皆為說故事高手,這也是台灣劇場設計稍微缺乏的地方。
唯一跨類別金獎得主為英籍設計師Sophie Jump的Like a Fish Out of Water,以平板電腦搭配現場演出,用影像與敘事,同時體驗水面上下與空間內外的事件,能以非指令方式,自然引領觀眾穿梭泳池、花園、更衣間等地,完成一趟互動式的表演。墨西哥籍舞台暨燈光設計師Xóchitl González Quintanilla以作品EX-STASIS贏得燈光設計獎,搭配一大張從天而降的超市薄透塑膠袋材質為舞台布景,簡單又不簡單,美得令人讚嘆。服裝設計獎得主為捷克籍Simona Rybáková,身兼多媒體與服裝設計,讓女舞者的雙峰隨著重節拍音樂任意遊走胸前,微笑之餘不禁想著如此簡單又好的意念,我們是否也想得出來?
Scenofest劇場藝術節 熱鬧滾滾看戲好驚喜
對於世界各地的劇場設計學生而言,「Scenofest劇場藝術節」一詞或許不陌生,自二○○三年由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中素有「英國戲劇教母」之稱的Pamela Howard創辦以來,該藝術節一直與PQ布拉格四年展並行。直至二○一三年正式與WSD世界劇場設計展結盟發展。今年盛大邀請了全球四十個迥異的表演團隊,不僅有正統鏡框式劇場演出如威爾斯國家舞團、台灣的安娜琪舞蹈劇場與EX-亞洲劇團,亦有許多非劇場作品獲邀,如在花園中亦裝置亦演出的可食性Trans-Plantable Living Room,邊在野餐桌看演出邊吃演出中栽種的植物。一早在公車亭看見四個白衣人候車小戲,或突然於大廳聽聞歌聲,是三位六○年代造型的女子乘坐輪椅四處對人歌唱「單身有什麼不好?」或是突然在女廁中上演的短劇,都讓本屆的劇場藝術節趣味盎然。
本屆的Scenofest劇場藝術節演出與工作坊總共高達兩百五十場,占領了威爾斯皇家音樂戲劇學院共卅二個的空間,還不計入戶外、大廳、女廁、公車亭等突發地點。Scenofest強調的另一個重點是教育與學習。不論是學生、線上工作者都可以從各式工作坊、大師論壇與彼此分享中學習。因此從建築與空間、新科技媒體、古老工具、偶製作、tutu製作、服裝解構、戶外大型充氣物製作繪畫、燈光模擬、用男性西裝變化成權力女性服裝、回收材質創造衣裳……應有盡有。藝術節主要族群為劇場相關學生、教育者及專業人士,因此每個活動採六英鎊的低價策略,希望讓大家傷少少的荷包,滿載而歸。一天塞滿活動,最多花四十英鎊,相較於在倫敦看一場戲或音樂劇就要四十英鎊來說,CP值算是高的。
下一站在哪裡? 台、菲、中皆在爭取
決選評審Monica Raya提到對未來的期望:「若非增加類別,就是取消類別,我們已經無法歸類自然演化的設計師創意與設計。」進一步說明,當前表演這件事早就不局限劇場空間,設計不再有清楚的界限,劇場設計經常也是策展人或導演,主導或共同呈現演出型態。「類別應當由設計師定義。設計師投件作品,選擇希望作品被以什麼角度觀看,那是設計師的藝術理念。」
今年親臨設計展的各國劇場人士均認為英國為WSD設立了高標準,也對爭取下一屆WSD2017主辦權的台灣、菲律賓與中國三個團隊寄予厚望。下一屆主辦權預計由OISTAT執行委員們深入探訪後,於十一月中旬將決定主辦城市。
此行世界劇場設計展歸來,最大的收獲並非看過多少大師級作品,多少知名設計如奧斯卡金獎得主們親臨現場演講或工作坊,更不是看過演出的好壞。最有價值的是能在短時間內與各國文化的密切交流。世界劇場設計展也好,OISTAT國際劇場組織也好,這個全球劇場網絡的價值在於人,不論多麼有成就,有聲譽,在這裡大家自願付出、分享與傳承。各國設計師期待著每次設計展的到來,再度相聚展開對話。對於每一個人,擁有一群充滿創意頭腦的人際網絡是何等的無價!正如德國舞台設計師Lukas Noll所說:「劇場設計師因為工作屬性,經常行走於平行空間,少有機會進行交流與討論。世界劇場設計展是我們改變與打破這個關係與空間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