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李靜君

相關文章 19 篇
  • 採訪當天,攝影師要求黃立捷(右)以舞入鏡,他毫不猶豫地跳起了他最愛的《松煙》,李靜君(左)溫柔且銳利地看望著年輕舞者肢體的每個細節。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當我們同在雲門 兩代舞者的尋覓

    李靜君,十七歲加入雲門,曾被稱作「林懷民的橋」、「雲門的二廚」,自一九八三年入團起,便參與雲門幾乎所有作品,不僅是雲門最資深的舞者,她曾在雲門經典之作中獨舞的身影,如《九歌》妖媚瘋狂的女巫、《家族合唱》無聲控訴的單手單腿,皆令觀眾難以忘懷。自二○○三年起擔任助理藝術總監後,李靜君便主責雲門所有的舊作重演,讓舞作在給林懷民拋光打磨之前,先拉齊所有舞者的線,新作在編創時,也是由她在旁協助,對舞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黃立捷,二○一四年自北藝大舞蹈系畢業後便加入雲門,是雲門備受矚目的新生代舞者。立捷曾習巴西卡波耶拉武術,也取得劍道二段的資格,在林懷民去年的新作《關於島嶼》中,擔綱震撼人心的博鬥場面,堪稱舞作的亮點之一。此次雲門四十五周年的舞作精選中,他也演出許多片段,包括《竹夢》的〈秋徑〉雙人舞,《稻禾》的〈花粉雙人舞〉,《風.影》中的〈黑天使〉雙人舞,以及《水月》、《白水》、《如果沒有你》的〈巧合〉,和《松煙》的〈終結篇〉。 兩個世代的舞者,團齡相隔卅餘年,他們口中的雲門舞集、東方身體、跳舞、台灣與「林老師」,相互折射出不同卻又連帶的切面,映照著來時路,也望向藝術總監更迭之後,那未知的雲門

    文字|吳孟軒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新秀布拉瑞揚是「台灣難得能編能舞的後起之秀。」(圖爲他以原住民少女淪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
    焦點

    「X世代」能編能舞的全才 李靜君、卓庭竹、布拉瑞揚等

    雲門舞集本月推出的節目「黎海寧link(s)X世代」中,共推薦了五位X世代編舞家的作品,包括李靜君的《女男.男女》、卓庭竹的《偶缺》、布拉瑞揚的《肉身彌撒》、大陸沈偉的《床》以及香港余仁華的《線索》。除了李靜君作品爲新編外,其它作品均已個別發表過。 雖然頂著「雲門」這塊響亮的招牌,這些年輕的編舞家們並不太受寵若驚。雲門的首席舞者李靜君便表示,她不覺得自己的編舞會受誰的影響,「創作這東西是模仿不來的。」李靜君這次的《女男.男女》配樂用了很多老歌,她說她特別喜歡白光的歌,「是一種華麗的悲劇。」她便以之襯墊的動作,對女性隱藏在繁花的外在下寞落的心緒,細細刻繪。 而甫從「美國舞蹈節」歸來的卓庭竹,她三年前的作品《偶缺》也是以男女情感爲主題。卓庭竹說林懷民會喜歡這支舞,她也說不出所以然。不過如今她自己看這支舞,許多地方不是很滿意,因此她將做50%以上的修改。就如李靜君所說其編舞是在英國受的啓發,卓庭竹也認爲她幾次到美國的經驗也給予她很大的衝擊。她認爲以現在的階段來說,作品的好與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斷去做,不斷累積。 布拉瑞揚則是這些編舞家中年紀最輕的。他以原住民少女倫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去年以《無顏》之名發表於國立藝術學院「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隨後又發表於今年一月的皇冠小劇場舞展),備受師長讚譽。舞蹈家羅曼菲說:布拉瑞揚能編能舞的才華,在台灣舞蹈界是難得的後起之秀。事實上這次的雲門展出「X世代」群,都是能編能舞的全才。像大陸出生、現旅居美國的沈偉,就曾是廣東現代舞團首席舞者,目前正在演出名作曲家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而香港的余仁華也是城市當代舞團主力。這些X世代編舞家將想法與技巧融而爲一,淋漓地展現現代都會中種種心緒暗湧,相當令人期待。 (何碧萍 採訪整理)

    文字|何碧萍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李靜君的《綻》,呈現花朵般的綻放,及生命裡因而流淌的幻滅與繁華。
    舞蹈新訊 向羅曼菲、伍國柱精采生命致敬

    李靜君創作芭蕾《綻》與《月光奏鳴曲》

    曾獲國家文藝獎、演出近千場的雲門資深舞者李靜君,將為高雄城市芭蕾舞團編舞創作芭蕾《綻》及《月光奏鳴曲》。現為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的李靜君,以其細膩的情感詮釋,在《綻》中呈現花朵般的綻放,及生命裡因而流淌的幻滅與繁華。《月光奏鳴曲》則是懷念二位不凡的朋友和藝術家辭世不久的羅曼菲與伍國柱,向他們燦爛而堅持的舞蹈人生致意,由客席舞者陳秋吟特別擔綱演出。 另外,高雄城市芭蕾舞團將演出古典芭蕾名作《帕吉達》Paquita婚禮一幕,持續挑戰古典芭蕾的技巧與質感,由張大湧改編,再創古典芭蕾演出熱潮。今年舞者陣容堅強,包括客席舞者陳秋吟、葉麗娟,KCB優秀舞者董鼎雯、呂思韻等二十多位優秀芭蕾舞者將精采上陣。(周倩漪)

    文字|周倩漪
    第164期 / 2006年08月號
  • 李靜君作品《起風的時候》
    即將上場 Preview 高雄城市芭蕾舞團耕耘創作園地

    「點子鞋」喜迎十年 老將新秀展現熟成風貌

    以栽培年輕編舞者的創作芭蕾系列「點子鞋」,今年堂堂邁入第十屆了!十年的積累,讓南部的編舞人才與舞者登上檯面,也讓芭蕾年年呈現豐富新貌。今年的特別企畫則是找回曾替「點子鞋」創作的四位中生代編舞家,帶領兩位新生代編舞者,展現熟成風貌。

    文字|朱安如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李靜君 愛上舞蹈 讓人「粉身碎骨」

    李靜君認為,專業舞者的養成建立在破壞的基礎上,讓人「粉身碎骨」。因為她/他有責任將動作做到極致完美,持續反覆地操練身體,運動傷害是可預知的。舞者如何照護身體,不致影響舞台上的表現,成為一名專業舞者的職業道德。「台下一百廿分的用功,上台才會有八十五分的呈現。」

    文字|莫嵐蘭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化妝間裡的藝術家

    一般人很少有機會到後台化妝間,這是我們做這一行的幸運,有時候到後台看到的,其實讓我們更認識藝術家。 雲門舞集不管到那裡演出,後台一定有一座小小神桌,清香素果,黃色的布匹垂在鏡面反光的化妝間裡,讓忙碌的後台透著安靜。去後台找李靜君時,她手裡拿著咖啡,頭已梳亮,安靜地坐在神桌旁的位置上。 國藝會的「國家文藝獎」今年頒給了舞者李靜君,在採訪李靜君的過程裡,我最大的學習是看到一位藝術家的紀律,這個紀律是除了永不放鬆的鍛鍊,還有,對生命個體真正的尊重與寬容。藝術這一行,其實是溝通的一行,關著門工作,卻需敞著心去看人世,看到人都有困境,不是自己最大。藝術家如果願意多了解別人一點,自己就不會那麼緊張,技術和藝境因此都有所不同。 一般人講起藝術家性格,好像裡頭一定有率性跋扈,但如果只有率性跋扈,就算擁有權力與輩份,與受尊敬不一定是等號。這一期的「藝次元曼波」,我們在台北市最有歷史的茶館,安排北京人藝《茶館》的主要演員濮存昕與台北最忙碌的隱士林谷芳見面,一位有佛緣,一位講禪修,在兩人談入世作為與出世信念的內容裡,不約而同也透露著一個訊息:所謂藝術家性格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性格,面對權力,學習放下與謙卑。 從茶館裡出來,八月瘋爵士。我其實是不懂爵士的,二○○一年,有一回在舊金山的小酒館裡聽現場,感動我的其實不是那支蕯克斯風,而是周遭那些瞇著眼、搖頭晃腦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和台北票房裡哼著《四郎探母》、《借東風》的京劇票友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陶醉,音樂,無論如何都是生活裡的好料。 爵士,是一種生活姿態,這一期「就是愛爵士」的特別企畫,邀請爵士老鳥賴聲川、沈鴻元、蘇重等人,和大家從各種角度來飆爵士,還有,別忘了八月二十日就要開始的兩廳院「夏日爵士派對」!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太陽馬戲團,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範例,三位從街頭藝人開始的藝術家,如何從雜耍白手起家,在垃圾場上建立夢想工廠,資深媒體人黃寤蘭七月親自造訪,帶回第一手訪問內容!

    文字|盧健英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東君〉中女巫與東皇太乙的雙人舞
    舞蹈

    踏出遠古傳說 傳舞當代幽思

    舞作以楚辭《九歌》為想像的跳板,發展出當代的舞蹈劇場儀式。八○年代後期,兩岸恢復交流、台灣解嚴「變亂」與以荷花為代表的「嚮往、眷戀」衝擊編舞家心靈;如今,作品中反映人神、人與權勢者關係的祭神儀典,引出關於「操控」、「挫折」等生命主題,此刻看起來反而多了社會變遷的風霜厚度,及寄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觀照希望。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面對演出的準備工作,對李靜君來說最需要的就是安靜而專注。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完全的準備,超越焦慮

    舞蹈演出需要舞者全身的每一吋肌肉和神經參與,經由身心的完全投入在舞台上散發出動人的光與熱。舞者面對舞台所需要的是體力、耐力與意志力,每一次完美的演出都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以面對登台的高度挑戰,舞者的焦慮是全面性的。

    文字|陳品秀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 李靜君在《九歌》中飾演女巫一角。
    藝號人物 People 我思考 我舞蹈

    生命的舞者─李靜君

    人生的悲歡離合,永遠準時開演;但思想的自由,決定了舞姿和命運。

    文字|成章瑜
    第140期 / 2004年08月號
  • 由李靜君編的《白色湧現時》。
    舞蹈

    另外一種「新世代」的組合

    編舞者們對此次舞展的主題「身體?誰的?」提供不同層面的思考和創作的角度,經由他們感性與理性的內在經驗,呈現在特殊舞蹈語言和風格裡,以傳達他/她體會和體悟的生活經驗,以及作品的重要意涵。

    文字|李宏夫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談一場回憶情愁

    《火因》的經營就是站在時間的軸線上,由現在回顧過往,訴說著往事與追憶。傳遞這樣一個脫離敘述性情節鋪陳的思緒感懷,以平實穩健的肢體動作轉呈抽象主觀的個人情感,拼組成非語文的行動文學。林懷民將這個向內省思檢視的自我意念融合外顯外張的表演形式,轉拓至觀眾的神經視丘,浮映出新的情慾感受。

    文字|張永煜
    第122期 / 2003年02月號
  • 《竹夢》透過對樣板象徵的調侃,顯現「中國」的幻象。
    回想與回響 Echo

    竹林傳來夢中的哭聲

    《竹夢》的演出深深攪動了台灣人身分認同深層結構的文化記憶,不管中國人,還是台灣人,永遠都要在「傳統」與「現代」的兩個幽靈之間, 找到自己身分認同的基盤,雲門舞集大槪可說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文字|王墨林
    第103期 / 2001年07月號
  • 光環舞集的《奧林匹克》。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上的裸體藝術

    裸體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刻,裸體可以把作品推到極致,形成撼人的力量。在舞蹈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身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表演藝術家而言,人的身體有如寶藏,掘之不盡,用之不完。

    文字|王亞玲
    第19期 / 1994年05月號
  • 《九歌》的羣舞片段具有強烈的對比及婉約微妙的變化。
    焦點

    八里荷花香 《九歌》排練筆記

    盛暑的八里,「雲門舞集」的排練場中,三十位年輕人在西藏鐘樂聲和台灣原住民迎神曲唱誦之下揮汗如雨,彩排八月份公演的《九歌》。演女巫的李靜君扭擺著上肢和腰身,有如難產孕婦的神情敎人懷疑她是否在經歷一些超自然現象。圍繞著她的舞者用藤條鞭打地板,發出撼人心弦的巨響,節奏充滿著神祕感。

    文字|朱淸媛
    第10期 / 1993年08月號
  • 你們要非常concentrate,白襯衫說。
    台前幕後

    在不明所在的城市,與雲門同行

    巴士,載了一車舞者,是「雲門」下鄕去作巡迴表演。 一個女人提一隻皮箱。她要去哪裡《看不見的城市》 一個外星人勉強趕進巴士,居然混到後台和觀衆席,還和白襯衫講話。 男人一個接一個消失了,被恐怖震驚的女人《悲歌交響曲》 現在節目就要開始了──每一次,同樣的,地面現出一個火紅的窟窿。

    文字|江世芳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李靜君(中)在《九歌》以女巫一角令人耳目一新。
    新秀登場

    過程痛苦,結局痛快

    李靜君是目前雲門舞集最資深的舞者。許多觀衆看了她在《九歌》中的「女巫」一角,都印象深刻。目前她開始爲雲門及其他如「聚點」等舞團編舞。這種角色的轉換帶給她什麼感觸?啓發?

    文字|史玉琪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 《看不見的城市》裡的舞台意象往往是對現代都會的直接指陳。戴著防毒面罩的人們魚貫地縱身躍入舞台中央開出的一口方井「投井自盡」。
    舞蹈

    一樣的雲門,不一樣的舞蹈書寫

    在同一個晚上觀賞《看不見的城市》與林懷民的《悲歌交響曲》是個有趣又奇特的對比。前者要求觀衆的思考與編舞者多重書寫的表演元素相互激盪,創造多元的詮釋空間;後者則預設了飽脹的情緒,一股腦兒地捧出來,留給觀者極其有限的想像、思考與辯證的可能。

    文字|陳雅萍
    第32期 / 1995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剛柔相濟的《九歌》

    《九歌》五年的等待沒有白費,不只是舞者在藝術上成熟了,編舞家也能沈澱其構思,連台北的觀衆也變得更加有包容力和鑑賞力。

    文字|容大超
    第12期 / 1993年10月號
  • 沈偉的《床》展現他豐厚的潛力。
    舞蹈

    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世代

    包括李靜君的《女男.男女》、卓庭竹的《偶缺》、布拉瑞揚的《肉身彌撒》、大陸編舞家沈偉的《床》、香港編舞家余仁華的《線索》,每一位編舞家都還不到三十歲;除了排灣族出身的布拉瑞揚以原住民題材發揮之外,他們的舞蹈中沒有太多「中國」的身影、民族的身段,談的是這個世界村裡無分地域性的話題。

    文字|盧健英
    第48期 / 1996年11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維也納

    導演米洛.勞7月起接任維也納藝術節總監

  • 新銳藝評 Review

    再不換氣就缺氧

    評四把椅子劇團《呼吸》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