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者模擬印度女星作態,二男在旁使勁搧風。(Ursula Kaufmann 攝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凝視存在 凝視碧娜.鮑許 在德國.體驗碧娜新舞 碧娜.鮑許二○○七年最新作品

浮光印度 流瀉溫和舒緩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烏帕塔首演的碧娜.鮑許新作,依然沒有名字,以印度為主題。但整晚看下來並不覺得與印度文化特別緊密相連,只有幾幕較為明顯。和過去作品強調的兩性衝突與暴力挑釁相較,新作顯得極為溫和舒緩,這也許是碧娜.鮑許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今年五月十八日在烏帕塔首演的碧娜.鮑許新作,依然沒有名字,以印度為主題。但整晚看下來並不覺得與印度文化特別緊密相連,只有幾幕較為明顯。和過去作品強調的兩性衝突與暴力挑釁相較,新作顯得極為溫和舒緩,這也許是碧娜.鮑許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今年五月,我專程從柏林駕車前往烏帕塔觀看碧娜.鮑許二○○七年的最新作品。烏帕塔是個工業城,早期以煤礦著稱,有三十六萬居民;除了碧娜.鮑許以外,此城擁有馳名全德國的磁鐵懸掛空中列車Schwebebahn,全市以此運輸系統替代地鐵,龐大的支架下掛著兩、三節五顏六色的車箱,坐在裡面偶爾有晃動感,還可欣賞窗外風景。劇院的外觀是座白色水泥建築,乍看並不起眼,以德國劇院等級區分,烏帕塔算是小劇院,僅有七百個座位,舞台也不大,很難想像碧娜.鮑許的巨作,是如何塞進這個空間!第二次到這個灰濛濛又保守的城市,想像著三十年前因看不慣全新又前衛的舞蹈劇場而摔門離去的觀眾,現在可都是坐在台下的老舞迷了,碧娜.鮑許的成就絕不是個意外的奇蹟,而是她努力不懈、永不放棄的堅持信念。

節目單上寫著Ein Stück von Pina Bausch(一齣碧娜.鮑許編作的舞),舞作尚未命名,因為不是第一次,媒體與觀眾也習以為常了,當然,這又成了碧娜.鮑許的特點之一。她需要一段時間改細節、釐清自己要說些什麼,然後深思熟慮、想出最適合的舞名,她還常會在演出前的排練修改、刪剪或變換順序,讓舞者與工作人員神經緊繃!舞台設計老搭檔彼得.帕布斯特曾提及:他從未見過像碧娜.鮑許這樣為一個主題鑽研、深入的人。前舞者路茨.弗斯特(Lutz Förster)也說:她不曾對自己的作品滿意過。碧娜.鮑許的另一個座右銘是:「作品從未完成!」,她的認真與精益求精之態度,造就了影響全世界舞壇的舞蹈劇場。節目單的另一個特色是,在一小本册子裡,除了演出、工作人員表與十一張劇照外,完全沒有任何關於此作的文字敘述,觀眾只能由作品本身各自領會。

若有似無印度風

新作以印度為主題,舞台背幕懸掛著一條條白色幡布,微風吹拂、輕盈而飄逸,當多塊布幔重疊交錯、再輔以燈光,展現了多層次的視覺效果。白布也供影像投射,像是叢林或「寶萊塢」(Bollywood)電影明星的海報與印度傳統舞蹈影片等。服裝設計是瑪麗翁.希托(Marion Cito),亦如往常一樣,女人總是穿長禮服而男人則是襯衫黑褲。全舞的結構也是延續過去的作品,以獨舞貫穿全場、中間夾帶快速替換的戲劇場景。碧娜.鮑許自九○年代來一直使用相同結構與風格,每個作品都有類似或重覆之處,這也是她的商標吧!音樂則集結了近二十位作曲家及樂團的曲目,包括了印度知名音樂人如Talvin Singh、Sunil Ganguly等,全劇則較偏重輕鬆的爵士、流行音樂。
整晚看下來並不覺得與印度文化特別緊密相連,但有幾幕較為明顯,諸如:舞者為台下觀眾在眉間點上紅色的「蒂卡」,或拉一條黃繩到台下讓觀眾聞一聞印度特有的「小豆寇」(Kardamon)香味。印度女舞者Shantalah Shivalingappa示範如何優雅地裹上三尺長的傳統服飾「沙麗」(Sari),以及她充滿各種美麗手勢的印度舞。另一段教人印象深刻的獨舞,她在身上綁著一些發亮的小燈泡配合著半透明的花瓣長裙,也頗有特色!舞者們還拿印度男士纏於腰間的白布大玩特玩,他們一對對由斜角往前走,以圍、裹、紮、纏、折、翻等動作展現各種組合穿法,甚至還拿來當領帶。另外,一個男人的頭、肩、手肘及手掌上全被擺放著樹枝,他極緩慢地斜跨舞台前進,有種淨化靈修的肅穆意像。

其中幾幕較有趣的場景,例如:兩名女舞者玩起頭接腳的雙簧,有如瑜珈動作裡的軟骨功。另外,一男被抬在肩上,臉上整個塗藍,嘴巴銜著一根長長的藍色水管,滑稽地模仿印度的象神!隨後,一女戴著灰色的大象頭出現,令觀眾發出咯咯的笑聲。資深女舞者也展現了印度巨星的閃爍風華,她在聚光燈下大喊「我飛起來了!」然後熱情地對觀眾說著:“Nice to meet you!”而兩位男士則蹲跪一旁,拿著板子使勁地為她搧風,製造飛揚效果,讓人聯想到寶萊塢歌舞片裡,那種沒事就突然唱起歌跳起舞的煽情唯美浪漫與通俗誇張。碧娜.鮑許擅於將人們對異己文化習俗之偏見拿來幽默一下,她也開玩笑地說:刻板印象是最佳笑料!

深刻啟發,還是浮光掠影?

在此作品中,碧娜.鮑許快速地變換場景,許多有趣的點子並沒有得以發展,教人有曇花一現的感覺,頗為可惜!諸如下半場的舞台中降下幾塊布幔,但只當成為「背景」而毫無作用,或台上一連串如所謂的「事件」(Happening)快速發生,像是拿打火機烘腳、玩水杯變色的魔術、敲開椰子、把頭栽進水桶裡、溜直排輪、舔冰淇淋、遮臉狂奔……等,這些戲劇場景不再有侵略性的視覺感官,和過去作品強調的兩性衝突與暴力挑釁相較,新作顯得極為溫和舒緩,這也許是碧娜.鮑許印度之旅所得到的主要感受吧!

印度是個文明古國,雖曾歷經數百年的列強殖民統治,但仍保留著強烈的文化傳統,其特色不勝枚舉,包括宗教、傳統舞蹈、音樂、寶萊塢電影、服飾、建築、瑜珈、奧修等取之不盡的豐富遺產,吸引著千萬的追尋者。碧娜.鮑許的新作因過度重複舊作的手法、肢體,令觀者有些換湯不換藥的遺憾!德國網路媒體「法蘭克福全景」(Frankfurter Rundschau)也指出:碧娜.鮑許過去十年作品的某些片段,可毫無問題地互換。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同國家文明藉著藝術交流不斷地在相互滲透、影響與融合,碧娜.鮑許的新作是得到深刻的靈感啟發,還是捕捉浮光掠影的片面印象,且留給印度人去評斷了!

(本文轉載自《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一書,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出版)

 

文字|俞秀青 旅德編舞家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