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策展人

相關文章 14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在世界的盛宴中,安然「做自己」

    「全球藝術市場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晚宴聚會,但以西方熟悉的風格進行如果你有話想說,那麼就拉張椅子坐下來,輕鬆自在地做自己。但要記得,參加的動機不應該是『被看見』,而是去參與這些對話與討論的過程。」Helly Minarti說。 從印尼的創作現況談起 「這並不是一個空泛或是唱高調的主題,這是每天每天、在我的策展生活裡經驗的事情。」以〈來自內在的創作:時間、存有與認識自我的藝術〉作為講題的Minarti表示。身為一個獨立的表演藝術策展人,Minarti不斷地在策展實踐與經驗分享裡,回應她所吸取成長養分的母文化,並且對身處亞洲的創作者們,被放在西方建構出來的藝術市場的處境特別有感「我們(印尼)在1945年才正式獨立在這裡,真的有所謂的表演藝術市場嗎?從事表演藝術並不是賺錢的事業。」 Minarti首先以印尼知名的年輕搖滾樂團VOB(Voice of Baceprot)作為開場,影像裡,3位穿著傳統伊斯蘭服裝、戴著頭巾的年輕女孩,用淺顯的英文,深刻地透過音樂表達對於世界的疑惑與提問。來自印尼鄉下的小村落,她們透過音樂開啟對世界發聲的途徑,並在全球搖滾樂產業過熟之時,注入一股清新且少見的能量。Minarti以此為引子,想與陪伴藝術家共同發展的製作人們分享,在現今的藝術創作領域,找到創作者本色與獨特觀點,比急切地想方法被藝術市場看見來得更加關鍵。

    文字|齊義維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6
  • 三位重要策展人梅立陸(右)、雷登(左)和魏契斯勒將相繼離開與他們關係密切的機構。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三重量策展人宣布離職 紐約表藝圈誰來領風騷?

    這三個月來陸續發布的三項人事消息,引發了紐約表藝圈的地震。三位重量級的策展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製作人梅立陸、林肯中心藝術節總監雷登和喬伊斯舞蹈劇場節目總監魏契斯勒紛提離職,他們在上述單位都有超過廿年甚至卅年以上資歷,幾乎其大名就等於該機構,此番變動,自然引發震撼。而誰能接棒?後繼者又將面臨那些內外挑戰?

    文字|謝朝宗
    第297期 / 2017年09月號
  • 弗莉雅.蕾森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文字|貢幼穎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美術界策展人張元茜認為表演藝術界的節目製作過程較為「世故」複雜。
    特別企畫 Feature

    運籌帷幄、合縱連橫

    策展人從構思展演主題、挑選創作團隊、到安排活動流程,對集合性、系列性的藝文活動進行規劃與運作。深度的主題企畫、廣泛的資源結合、豐富的藝術形式表現,是策展能力的理想指標。

    文字|安原良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與談三位策展人:(左起)林人中、秦雅君、耿一偉。
    評論座談 REVIEW 創造藝術?服務藝術家?

    「關於策展這件事」座談摘要

    源於博物館/美術館中擔任展覽策劃者的「策展人」(curator)職銜,不僅在當代藝術中被強調其角色重要性,近五年來,台灣表演藝術圈也逐漸時興策展人一詞,它被運用於官方大型藝術節或民間獨立展演中,作為計畫主持者在概念與實務上的自我詮釋。然而對劇場來說,策展人/策展是一種什麼概念,它所涵蓋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它與視覺藝術策展人有何不同,又或者它如何區別於藝術總監、節目策劃、製作人等職務? 今年新點子劇展「一代粉絲:JAPAN」,兩廳院邀請林人中策展,以強調概念先行的規劃方式,邀集楊景翔、廖俊凱、葉志偉、陶維均四位導演在主題框架中進行創作,在前製期透過策展人與導演共同討論的過程,定案節目內容與創作方向,呈現出個別節目與整體劇展間的對話狀態。以此為例作為一種策展方法,它是否有其他詮釋的可能,策展工作與單一作品的生產情境意味了什麼? 刊邀請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視覺藝術獨立策展人秦雅君及新點子劇展策展人林人中,分別從各自的策展實踐經驗中,論述策展人/策展的定義、可能以及想像。

    文字|王顥燁
    第252期 / 2013年12月號
  • 表演藝術交易所交流現場。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在十月卅日圓滿落幕,其中焦點項目「表演藝術市集」,邀請來自香港、廣州、北京、韓國、日本、荷蘭、以色列、法國、比利時、加拿大及美國等地,共廿二名國際策展人來台參加,另國內民間組織及公部門策展代表的參加人數亦高達一百五十名。「表演藝術市集」精采的Showcase節目,涵蓋舞蹈、偶戲、傳統戲曲、現代戲劇、人聲合唱及打擊樂等,充分展現台灣多元的表演藝術實力,讓國內外策展人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的驚人創意與內涵。

    文字|表演藝術聯盟
    第228期 / 2011年12月號
  • 與會座談人有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
    香港

    「節」與「城」的共生 各地策展人座談交流

    在十一月香港「新視野藝術節」進行同時,也舉辦了「節與城:共生的可能與挑戰亞洲交流座談會」,邀請來自亞洲各華文城市的策展人、學者和藝評人,探討「藝術節如何有機地與社會、藝術家和觀眾連繫對話,使文化能植根於城市?」而這次的交流,也有助於往後建立各城的藝術節網絡。

    文字|陳國慧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在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集結亞太地區近百位人士於一堂。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阿得雷德藝穗節藝術總監葛瑞格.克拉克。(林韶安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打造城市記憶與眾人參與的藝術平台

    阿得雷德藝穗節(Adelaide Fringe)是世界第二大藝穗節,創辦迄今已有五十二年的歷史,現任總監葛瑞格.克拉克(Greg Clarke)接任以來,將藝穗節辦得熱鬧繽紛,今年更創下高達四千八百廿萬美元的產值。九月初,克拉克應台北藝穗節之邀訪台,本刊亦趁此機會進行專訪,邀他分享阿得雷德藝穗節的經營心得。

    文字|耿一偉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二〇〇一年的實驗性遠征,讓林淑真更加體會為台灣學生提供國際比賽後盾的重要與迫切。圖為參賽學生在義大利羅馬機場合影。
    專題

    看天吃飯、求雨灌溉

    近幾年,我們會偶爾聽見中央氣象局預報說,來自大陸内地的「沙塵暴」,即將隨著大陸冷高壓南下而瀰漫台灣上空,讓我們連走在馬路上呼吸都會開始擔憂;埋首耕耘台灣各個表演藝術角落的在地工作者,不知道是如何看天吃飯、引水灌田?又如何在大環境的變動起伏中,栽培一代代接班的幼苗?究竟政府在文化藝術的培育規畫上,有何具體的政策、建樹與實際成效昵?

    文字|傅裕惠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美國舞蹈劇場Joyce Theater和新加坡藝術節,跟我們一樣看上了羅莎舞團的Rain,大家聊起這話題,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兩廳院達人

    策展人的Gossip

    策展人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開發企畫外,同行之間的情報也不可少,這就是「Gossip」的重要!通常「Gossip」會有加分效果,讓策展人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想看的,也挑到更切合自己需求的節目。

    文字|李惠美、鄭淑瑩
    第162期 / 2006年06月號
  • 「台北.國際城市藝術節」以「動作」、「聲音」、「影像」等主題式的命題來組織整個藝術節,圖為今年「大開眼界」系列中,瑞典薩克馬戲團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業策展!人在哪裡?

    藝術節最重要的舵手、在國内卻尚處萌芽階段的「策展人」角色,是否能得到應有的專業空間,扮演藝術家、主辦單位、觀衆三方面的最佳溝通橋樑,進而將藝術節此一文化產業升級,迎接更精緻、更有競爭力的「藝術節」時代來臨?

    文字|謝東寧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首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吸引了將近九萬的觀眾人次參與。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業的藝術交易平台?親民的藝術推廣市集?

    去年首度舉辦的「華山藝術生活節」,首度引進「藝術市集」的概念,將華山園區打造成一個定時、定點舉辦的國際表演藝術交易平台,並擔任串連的樞紐,藉由邀請國際策展人來台,意欲塑造台灣成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表演藝術產業交易所。然而,活動承辦的表演藝術聯盟秘書長于國華坦言,在華山這個場地舉辦「表演藝術市集」,又要同時兼顧「專業」與「親民」的任務,執行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文字|廖俊逞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 「嬉嬉樂劇團」的改編版《李爾王》,預錄與現場轉播錄相和演員同台演出。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什麼最吸睛? 「跨界」到底!

    成立滿廿週年的德國「脈動劇場藝術節」,邀請全球約五十名策展人參訪並召開策展人會議。大多數與會者都同意:混搭不同藝術手法,自在呈現開放而非定論式內容的演出,正在大量吸引創作者與觀眾的目光中。

    文字|李立亨
    第226期 / 2011年10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少年往事

    獨角馬的風景,在劇場

    編導王友輝的年少回憶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焦點專題 Focus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