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開發企畫外,同行之間的情報也不可少,這就是「Gossip」的重要!通常「Gossip」會有加分效果,讓策展人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想看的,也挑到更切合自己需求的節目。
上月中旬,兩廳院舉辦了一場「台灣新風表演藝術集」交流活動,主動邀請了來自香港、新加坡、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及荷蘭等八國十二位策展人,蒞臨國家劇院欣賞演出,並與許多台灣表演藝術團體進行交流。這樣的新嘗試,除了增加國際策展人的交流外,也希望將台灣的優秀團體推銷出去,提昇國際能見度。
口耳傳播,知道更多專業情報
以往的國際藝術節,我們這群國際策展人也會聚在一起,好似開起「跨國同學會」,交換近來的工作感想,抓緊時間聊天。聊什麼呢?人之常情,當然是「Gossip」!不過先別大驚小怪,所謂「Gossip」不是八卦,也不是爆料,而是透過口傳,交換手上的情報或意見,才能對表演藝術團隊,有更多面向的了解。
要知道,成為一個稱職的策展人,要懂得放掉自己的藝術喜好,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及反應;也要掌握藝術潮流,知曉世界資訊及變化。這兩者之間孰先孰後?如何平衡、策劃?拿捏功夫有待經驗的累積。另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預算成本的考量規畫,也是十分實際的問題。這三方面要結合得好,才能有傑出表現。
所以,面臨上述的考驗,策展人除了靠自己努力學習、開發企畫外,同行之間的情報也不可少,這就是「Gossip」的重要!
通常「Gossip」會有加分效果,讓策展人在短時間內,看到自己想看的,也挑到更切合自己需求的節目。例如新加坡藝術節若對屏風表演班感興趣,面對眾多作品錄影帶,不知如何挑選,諷刺喜劇《莎姆雷特》就會是個好建議,可以帶給保守嚴肅的新加坡不一樣的藝術觀感。
選節目與世界同步
由此可知,策展人之間的「Gossip」可以有很大的助力,也可能有很大的殺傷力,一切端看作品品質的優劣與否。一名專業的策展人,不能睜眼說瞎話,給的都是良心專業的建議,這也是「Gossip」重要的原因。再者,策展人大多是「理性的消費者」,即使看到好節目,也很少當下購買,而會花時間沉澱,建立資料庫,等到下回策劃活動時,再評估適合度及預算,進行洽談合作,這時,「Gossip」的交流就更加重要了。
這次的「台灣新風表演藝術集」結束後,我同時也觀察到台灣在選節目的前瞻性與品味上幾乎可說是說國際同步的。首先,是評選節目的嗅覺,相當具世界代表性的美國舞蹈劇場Joyce Theater和新加坡藝術節,跟我們一樣看上了羅莎舞團的Rain,大家聊起這話題,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來自俄羅斯的契訶夫藝術節,和兩廳院一樣在經營上得到部分官方補助,其餘則由票房自負盈虧。他們去年引進一套南美洲節目,結果反應很差,觀眾看一半就跑出去了。節目總監回憶說,曾有觀眾詰問為什麼選這樣的節目,他的回答是:「你可以不喜歡,但這節目的確存在,而且在歐洲和南美都很紅。我們有義務讓國人知道,國際上有這樣的趨勢及演出。」這樣的立場及看法,和兩廳院其實是相似的。
異曲同工的「國籍」包裝
而在節目的企畫構思上,國際策展人其實有著一樣的苦惱。我們都急著找一個主軸,來包裝策劃整個節目,但這一來往往也綁手綁腳,在策展主題為前提下決定取捨,往往犧牲了許多心儀的節目。契訶夫藝術節為例,幾年前他們陸續規劃了日本節、中國節、巴西節、加拿大節……,以「國籍」作為節目的主軸,不僅規模可大可小,在地域上容易呈現,更可以做到文化交流,與兩廳院每年的的「世界之窗」系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也意味著策展不能天馬行空塞節目進來。
以上這些,可以是我們策展人圈子內的「Gossip」或吐苦水,但也反映出這一行的工作心得與實際操作狀況。而這回自己策展,邀請這麼多好朋友來台灣聚會,很辛苦,也很安慰,希望他們也對台灣留下好印象,往後互動更加頻繁。
口述|李惠美
紀錄整理|鄭淑瑩
李惠美
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教育公學碩士,
現任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企劃部經理。
在兩廳院還是管理籌備處的時代即已任職,迄今已有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