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大提琴大師
米夏.麥斯基:演奏巴赫有千百種可能,沒有標準答案
以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入舞的雲門舞集,首度邀請到舞作使用音樂原版的演奏家,享譽世界樂壇的大提琴大師米夏.麥斯基親臨台灣,為《水月》現場同步演奏,這對舞團來說是創舉也是殊榮,而對麥斯基來說,也是令他雀躍的全新嘗試!作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當代的主要代言人,麥斯基的詮釋已經成為經典,本刊特邀知名鋼琴家顏華容,獨家越洋專訪大師,一談他即將與雲門合作的心情,與對音樂、人生的深刻思考。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文化想像浴火重生
大年初五的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舞集排練場,也讓台灣民眾看見,一個享譽國際,象徵台灣品牌形象的表演團隊,長年創作出馳名全球的舞碼,而孕育這一切的,居然是一處寒傖的「鐵皮廠房」,而且還是違建,雖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那已經是雲門的「天堂」。 雲門違建,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困境的縮影,若不是這一把火,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驚覺,長期以來,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就是如此辛苦地在邊緣求生存,政府對文化發展的輕視與邊緣化,投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源,竟是如此不足與匱乏。以今年文建會扶植團隊預算來說,一億元要扶植六十六個團體,林懷民直言:「很可笑,看不出當局有什麼願景、雄心及認識。」他的大聲疾呼,是所有藝文工作者共同的心聲,然而被大家認真聆聽,被掌權者所重視,還是必須在付出慘重的祝融災變後才開始。大火過後,從中央到地方縣市政府,各黨派的政治人物紛紛搶著慰問,急著要提供各項補助,好像一夕之間都懂得重視起文化來了,然而或許最重要的是,台灣當政者對文化願景與想像,是否能浴火重生? 面臨舊排練場的拆遷、新落腳處的整修,雲門在林懷民的堅持下,仍如常進行整年度的公演行程。三月底登場的《春鬥》,集合六十一歲林懷民和已逝舞者羅曼菲,以及兩位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黃翊的創作,要大家一起目睹,雲門舞集浴火重生後的能量強大,展現三十五歲的雲門旺盛的生命力。 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將在本月登場,由被譽為歐洲舞壇前衛女教主,加拿大最活躍的編舞家瑪麗.書娜揭開序幕,帶來靈感發想自希臘神話的最新舞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法國里昂芭蕾舞團,將獻上歷演不衰,編舞家瑪姬.瑪漢為其量身編作的現代芭蕾舞劇《灰姑娘》。國際舞壇兩大重量級編舞家的作品相繼來台,透過專文,讓讀者了解她們如何解析身體、想像身體、品味身體。 劇作家、文本與劇場間的三角關係,如何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反覆辯證,衍生舞台搬演無限大的詮釋空間?透過即將上演的六檔以文本出發的戲劇製作,我們帶讀者從解讀劇作家、透析文本、到劇場再現,呈現六種迥異的對話路徑,同時也隱約折射出,文本中所關注的戰爭、愛、暴力、人性等種種議題,如何引發身為當代劇場觀眾的我們思索,並產生跨時代的連結與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事一:跨過海峽,尋找新舞台?(之一)
審慎多角經營,跨上交流平台
隨著《暗戀桃花源》的大陸熱賣,《莎姆雷特》的征服北京,都令人感到台灣表演團隊在對岸的發展似乎頗有光明遠景,但是否真是一片坦蕩?或是應該步步為營?讓我們來看看雲門舞集、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的「文化交流」經驗談。
-
舞蹈
踏出遠古傳說 傳舞當代幽思
舞作以楚辭《九歌》為想像的跳板,發展出當代的舞蹈劇場儀式。八○年代後期,兩岸恢復交流、台灣解嚴「變亂」與以荷花為代表的「嚮往、眷戀」衝擊編舞家心靈;如今,作品中反映人神、人與權勢者關係的祭神儀典,引出關於「操控」、「挫折」等生命主題,此刻看起來反而多了社會變遷的風霜厚度,及寄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觀照希望。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前導經驗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
舞蹈 伍國柱「困境美學」的終結篇
在《斷章》裡 看見每一個「你」
《斷章》可說是伍國柱「困境美學」的終結篇與集大成,你幾乎可在過往的幾支作品裡分別找到《斷章》裡動作的原型:撓髮、抓癢搥胸、跺足、搯喉等,整支舞大約就是在不到二十種的日常情緒動作裡,不斷進行重覆、變奏與變形,但是當汽球出現時,原來的白癡、瑣碎動作好像也恢復了血色,同樣的動作卻出現了之前沒有的希望與意義。
-
藝號人物 People 英國舞蹈金童 以卡達克的眼睛觀看世界
時空流轉中,那個說故事的人—阿喀郎.汗
阿喀郎.汗又來了!這回不是帶著自己的舞團來展現精準俐落、融合卡達克舞與現代舞肢體的舞作,而是為雲門的春季公演編作全新舞碼《迷失之影》。繼2002、2004兩度造訪台灣,阿喀郎的舞令台灣舞迷留下深刻印象,這回與雲門合作,會把一身太極、武術的雲門舞者打造成新的樣貌嗎?這位英國舞蹈界的金童,近來已見大師之風,本刊特邀舞蹈戲劇研究者、清雲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助理教授魏淑美,專訪這位從傳統浸潤到現代發光的少年大師,一談其創作的思考與脈絡。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雲門舞集2《迷失之影》&《斷章》
三月表演活動如同初春草木的枝芽不斷源湧而出,除了《酒神》外,我最推薦雲門的春季公演《迷失之影》《斷章》。英國舞蹈金童阿喀郎(Akram Khan)首度與雲門舞者合作,同樣技藝驚人,混著印度卡達克舞與雲門風,不知是否有令人驚奇的火花? 如果「Akram Khan+雲門」可能是一種粹化的現代舞,那麼「柱子」的《斷章》則像是近距離的現代舞它訴說的是每個人日常生活裡的喜、怒、哀、樂。有時,你甚至會覺得它太靠近你我的心!看似沒有太難的動作,但對舞者卻是一種更高難度的挑戰。推薦它,不只因為是柱子,更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且直擊人心的作品! 文字|Evelyne 30歲,目前為網路公司行政企畫專員。曾任表演藝術行政。喜歡現代舞。觀賞表演藝術活動以舞蹈及戲劇為多,表演旺季期間平均一個禮拜看二檔左右。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林懷民:雖然陳舊,仍是間體貼的好劇院
它是華格納式的空間,德國歌劇院的翻版。面對如此大的舞台,我們的製作反趨精簡,這個超大舞台日後成為一個丈量尺度。九○年代以後,到兩廳院首演新舞作,接著就可以到全世界巡演了!這對雲門來說深具重要性。
-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
-
舞蹈 林懷民打開門 歡迎「爆破」雲門的慣性!
黑雪、黑洞、黑彩虹,蔡國強造《風.影》
當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林懷民,遇上名列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位藝術家之一的蔡國強,會「爆」出怎樣的火花?答案是《風.影》,一個以「黑」、「白」為主調,整場演出疾風颯颯,暨挑戰雲門舞者,也挑戰熟悉雲門套路的觀眾。
-
歐洲人文筆記
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字是載具也是意象,在舞台上不太碰觸,他們超越性別,跨過愛欲是非,他們排列,延長,呈現,組合。他們各自呼吸,各自伸展自己的生命,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在書寫的國度,你寫故你在,舞者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書寫或者運動只因紀律而生,美便是武器,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
-
藝視窗 News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雲門舞集《狂草》掄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古典柔約到張揚頡頏—林懷民
重新回頭看《白》,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一種白,三種況味,《白》在九年前即暗藏著許多後來雲門作品的預示,例如《竹夢》裡的綠,《狂草》的光影與卷軸,在作品裡拼出其他作品的DNA,最後發現綿延不斷的是舞者身上長出的力量,因為他們,《白》有了各種心境與層次。
-
舞蹈
《狂草》為「行草三部曲」畫下圓滿句點
《狂草》以獨特的方式遊走於狂野奔放和輕柔纖細之間,有時候舞者似乎靜靜聆聽著自己的內在,有時候又爆發出狂野的跳躍與急速的旋轉,並且肢體交錯彎曲。舞蹈動作主要奠基於太極導引與武術的動作上,整體上卻是遵循西方舞蹈的原理充分運用舞者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特別在軀幹部位的使用上,比起最高難度的西方舞蹈形式更淋漓盡致。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狂草》
喜歡觀察作品,與其說是觀賞,我偏好觀察二字。長時間觀察一個人的作品,在作品裡面發現創作者生命的累積和思考。創作者就像我身邊的老朋友,透過作品,我們交心,分享生命。 雲門這幾季的作品主題圍繞書法。我好奇身體要如何呈現王羲之的筆法靈氣,二度空間的平面藝術轉化成為三度空間的動人心弦的舞作。錯過了前面的《行草》,這一次我不會再錯過《狂草》。 雲門舞集創作前輩們總是用嚴謹的態度、厚實的生命內涵、誠懇的真心和無極限的想像孕育每一個作品,所以,雲門的舞,不管走到哪,都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用力地推薦大家雲門舞集《狂草》。 文字|程遠慧 最愛看戲看舞聽古典音樂。工作與休閒不分的白痴。現就讀於台大戲劇研究所,主修燈光設計。曾任新舞台執行舞台監督,同時遊走於各演出團體、表演場地及燈光公司之間。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柔性政變
十月看完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吳興國的表現遠比《暴風雨》裡好的太多。但青年演員盛鑑及演「垃圾」的丑角林朝緒和演暴發戶的馬寶山則令人刮 目相看。盛鑑剛「黯然」離開台灣最活躍的國光劇團一個從小坐科、在鼻青臉腫中長大的京劇演員離開京劇團,不是黯然是什麼?十五年前的吳興國不也是噙著 淚水離開。在傳統師輩眼裡,他們是叛徒。 離開之後,卻見戲曲演員海闊天空的新舞台。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說:「演員需要靈活運用程 式,不能被程式所困。」戲曲程式不是限制,但那個鼻青臉腫造就的紮實根基,只要靈活運用,卻讓傳統可開可闔,穿古通今,東西遊走。傳統的創新哪裡需要大破 大立,原來從梅蘭芳開始,傳統戲曲的柔性政變就不斷在每個時代裡發生推翻與被推翻。 因為即將登場的雲門舞集《狂草》、及王心心的「王心心作 場」,這一期我們製作了「傳統的現代啟示錄」,台灣這幾年在傳統的創新上走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或者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從 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我們用「柔性政變」來 形容這樣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並沒有破四舊,只是不斷融入新的時代情感、時代節奏,傳統的在朝與在野可能都有喧囂或喝采,但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裡出現它的最 新,也有它被尊崇的古老。傳統不能逆時代而存,而時代面對傳統亦應謙卑。老祖宗的東西如果要「靈活運用」,就正如《等待果陀》節目單裡,年輕的盛鑑在這一 齣作品裡的體會:「唯有紮實的傳統基礎才是創新的後盾。」 西方的傳統藝術裡,最被我們熟悉的該是芭蕾吧,有趣的是,在柏林,古典芭蕾霸佔數 百年的歌劇院,今年也在歐陸頗具指標性的「八月舞蹈節」裡,出現後現代舞蹈企圖「攻城略地」的一場「柔性政變」。事實上,九月下旬法國當代舞團瑪姬.瑪漢 來台演出的《環鏡》也在柏林觀眾裡引起各式各樣擁抱與反對的意見:走路算不算舞蹈? 一再重覆算不算?《環鏡》究竟是不是一支舞蹈?新世紀以來的現代舞發展是不是遇到了瓶頸?在這些似舞非舞的作品裡究竟還有沒有新鮮事兒?我們在歐洲的作者 林冠吾,給這次藝術節的幾支重要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作了詳細的描述與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量奔騰在《狂草》
林懷民 以書法之名 錘鍊雲門國際化的勁道
近幾年來,林懷民讓雲門舞者學習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並從而發展出「行草三部曲」,致力於創新身體與舞台的新語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台灣表演藝術「領導品牌」的雲門舞集,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