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
-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
-
舞蹈 林懷民打開門 歡迎「爆破」雲門的慣性!
黑雪、黑洞、黑彩虹,蔡國強造《風.影》
當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林懷民,遇上名列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位藝術家之一的蔡國強,會「爆」出怎樣的火花?答案是《風.影》,一個以「黑」、「白」為主調,整場演出疾風颯颯,暨挑戰雲門舞者,也挑戰熟悉雲門套路的觀眾。
-
歐洲人文筆記
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字是載具也是意象,在舞台上不太碰觸,他們超越性別,跨過愛欲是非,他們排列,延長,呈現,組合。他們各自呼吸,各自伸展自己的生命,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在書寫的國度,你寫故你在,舞者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書寫或者運動只因紀律而生,美便是武器,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
-
藝視窗 News
「第四屆台新藝術獎」,雲門舞集《狂草》掄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古典柔約到張揚頡頏—林懷民
重新回頭看《白》,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一種白,三種況味,《白》在九年前即暗藏著許多後來雲門作品的預示,例如《竹夢》裡的綠,《狂草》的光影與卷軸,在作品裡拼出其他作品的DNA,最後發現綿延不斷的是舞者身上長出的力量,因為他們,《白》有了各種心境與層次。
-
舞蹈
《狂草》為「行草三部曲」畫下圓滿句點
《狂草》以獨特的方式遊走於狂野奔放和輕柔纖細之間,有時候舞者似乎靜靜聆聽著自己的內在,有時候又爆發出狂野的跳躍與急速的旋轉,並且肢體交錯彎曲。舞蹈動作主要奠基於太極導引與武術的動作上,整體上卻是遵循西方舞蹈的原理充分運用舞者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特別在軀幹部位的使用上,比起最高難度的西方舞蹈形式更淋漓盡致。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狂草》
喜歡觀察作品,與其說是觀賞,我偏好觀察二字。長時間觀察一個人的作品,在作品裡面發現創作者生命的累積和思考。創作者就像我身邊的老朋友,透過作品,我們交心,分享生命。 雲門這幾季的作品主題圍繞書法。我好奇身體要如何呈現王羲之的筆法靈氣,二度空間的平面藝術轉化成為三度空間的動人心弦的舞作。錯過了前面的《行草》,這一次我不會再錯過《狂草》。 雲門舞集創作前輩們總是用嚴謹的態度、厚實的生命內涵、誠懇的真心和無極限的想像孕育每一個作品,所以,雲門的舞,不管走到哪,都是眾人矚目的焦點。 用力地推薦大家雲門舞集《狂草》。 文字|程遠慧 最愛看戲看舞聽古典音樂。工作與休閒不分的白痴。現就讀於台大戲劇研究所,主修燈光設計。曾任新舞台執行舞台監督,同時遊走於各演出團體、表演場地及燈光公司之間。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柔性政變
十月看完當代傳奇劇場的《等待果陀》,吳興國的表現遠比《暴風雨》裡好的太多。但青年演員盛鑑及演「垃圾」的丑角林朝緒和演暴發戶的馬寶山則令人刮 目相看。盛鑑剛「黯然」離開台灣最活躍的國光劇團一個從小坐科、在鼻青臉腫中長大的京劇演員離開京劇團,不是黯然是什麼?十五年前的吳興國不也是噙著 淚水離開。在傳統師輩眼裡,他們是叛徒。 離開之後,卻見戲曲演員海闊天空的新舞台。中國京劇名伶梅蘭芳說:「演員需要靈活運用程 式,不能被程式所困。」戲曲程式不是限制,但那個鼻青臉腫造就的紮實根基,只要靈活運用,卻讓傳統可開可闔,穿古通今,東西遊走。傳統的創新哪裡需要大破 大立,原來從梅蘭芳開始,傳統戲曲的柔性政變就不斷在每個時代裡發生推翻與被推翻。 因為即將登場的雲門舞集《狂草》、及王心心的「王心心作 場」,這一期我們製作了「傳統的現代啟示錄」,台灣這幾年在傳統的創新上走出了許多成功的案例,不管是傳統戲曲的現代化,或者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從 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我們用「柔性政變」來 形容這樣的轉變與創新,因為並沒有破四舊,只是不斷融入新的時代情感、時代節奏,傳統的在朝與在野可能都有喧囂或喝采,但我們看到每一個時代裡出現它的最 新,也有它被尊崇的古老。傳統不能逆時代而存,而時代面對傳統亦應謙卑。老祖宗的東西如果要「靈活運用」,就正如《等待果陀》節目單裡,年輕的盛鑑在這一 齣作品裡的體會:「唯有紮實的傳統基礎才是創新的後盾。」 西方的傳統藝術裡,最被我們熟悉的該是芭蕾吧,有趣的是,在柏林,古典芭蕾霸佔數 百年的歌劇院,今年也在歐陸頗具指標性的「八月舞蹈節」裡,出現後現代舞蹈企圖「攻城略地」的一場「柔性政變」。事實上,九月下旬法國當代舞團瑪姬.瑪漢 來台演出的《環鏡》也在柏林觀眾裡引起各式各樣擁抱與反對的意見:走路算不算舞蹈? 一再重覆算不算?《環鏡》究竟是不是一支舞蹈?新世紀以來的現代舞發展是不是遇到了瓶頸?在這些似舞非舞的作品裡究竟還有沒有新鮮事兒?我們在歐洲的作者 林冠吾,給這次藝術節的幾支重要作品如何顛覆傳統,作了詳細的描述與觀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能量奔騰在《狂草》
林懷民 以書法之名 錘鍊雲門國際化的勁道
近幾年來,林懷民讓雲門舞者學習太極導引、拳術與書法,並從而發展出「行草三部曲」,致力於創新身體與舞台的新語彙,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要台灣表演藝術「領導品牌」的雲門舞集,也能成為世界級的「領導品牌」。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當電影遇上爵士》出版 陳榮彬用電影重寫爵士樂史 與電影具有最深厚淵源的,是哪一種音樂類型?答案是:「爵士樂。」高談文化最近出版《當電影遇上爵士》,由資深爵士樂迷陳榮彬執筆,透過不同類型的 電影,重新「改寫」或者「詮釋」爵士樂的歷史。這本書以獨立的電影為單位,但排列的邏輯則是按照爵士樂的歷史發展,每一種爵士樂的類型會提及三、四部電 影,作者希望讀者可以將這本書當作「爵士電影院」,透過電影來了解爵士樂的內涵,讓閱讀跟聽爵士樂,都成為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廖俊逞) 樂評人焦元溥出書三大冊,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 樂 評人焦元溥集結十餘年來所發表的樂評文章精華,於七月出版《經典CD縱橫觀系列》新書,共分為三大冊,主題分別為:「歷史進展與詮釋變化」、「典型影響與 典型轉移」、「樂曲解析與學派特性」,詳細勾勒出二十世紀演奏風格變遷的過程,是華文世界第一部呈現音樂詮釋史觀的版本比較專著。 甫 取得美國佛萊契爾學院(The Fletcher School)法律外交碩士的焦元溥,今年才二十七歲,他自十五歲起發表樂評、論述與散文於《表演藝術》、《古典音樂雜誌》、《CD購買指南》、《聯合 報》、《自由時報》等平面媒體;內容涵蓋音樂作品分析、詮釋討論、鋼琴演奏技巧解析、音樂家訪問、國際鋼琴大賽報導與文學創作,發表過的樂評字數已逾一百 二十萬字。(鄭淑瑩) 《唐美雲胭脂紅》出版,書寫唐美雲梨園人生 繼去年在國家 戲劇院推出年度大戲《無情遊》的唐美雲歌仔戲團,今年九月又在國家戲劇院推出《人間盜》,每年一部公演的慣例不曾間斷,今年已是第七個年頭了。歌仔戲小生 唐美雲自小生長在歌仔戲世家,父親蔣武童是「戲狀元」,與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是結拜兄弟,母親唐冰森是著名小旦;她的表演訓練紮實,經歷過歌仔戲由盛而衰的 時代,在奔波四地的野台戲生涯裡,除了要面對現實的經濟問題外,也要裡頭的夾縫中求得舞台藝術的綻放。新書《唐美雲胭脂紅》,由唐美雲口述,陳艷秋撰 寫,收錄許多劇照與生活照,描寫歌仔戲由極盛到極衰的時代以及唐美雲梨園生涯的點點滴滴。(田國平) <stro
-
稿藝術LETTERS FROM AUDIENCE
英國DV8肢體劇場Just For Show
DV8就是「好看」! 當媒體開始集中火力報導DV8,你被煽動得以致於帶著問號想買張票去瞧瞧,但那昇起的欲望無法滿足,因為票,早就賣光了。(所以,加入兩廳院之友是有必要的) 文宣上寫著:「DV8絕對是不讓你好看的!」,我暗爽,慶幸這次舞台上沒有胖子、跛子,那些看了讓人不知如何反應的尷尬角色。 這是一場一開始就令人驚嘆、大呼不可思議的演出!最過癮的是影像的處理,太令人目眩神迷了!一開場的3D光影秀就動感十足、十分嗆辣,接下來,人物不斷穿梭在虛實之間,在景深裡ZOOM-IN ZOOM-OUT,又令人興奮!最讓人感觸深刻的是當動作靜止、燈光漸漸隱滅,鏡框式的舞台上,形成有如凝固凍結的記憶或是一張老照片的效果! Just for show是一個讓第一次接觸DV8的人會愛上DV8的演出!真的,DV8就是「好看」! 桃園市 林敏兒 房地產廣告從業人員 藝術與生活這麼近 演出前看了一些DV8的報導,並且看了公共電視轉播的他之前作品Enter Archilles、Strange Fish,原本以為自己會非常不喜歡他的作品,沒想到看完之後卻對藝術總監Lloyd Newson非常感興趣。 我並不是十分了解Just For Show,但整晚對這個作品還是看得目瞪口呆。多媒體技術運用得出神入化!一個完美的多媒體結合是需要多麼精準的設計與控制,而他們幾乎做得絲毫不差,讓舞者與多媒體共同在舞台上呈現。 看Just For Show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舞蹈」、「生活」、「劇場」不是那麼遙遠,而是就這麼「簡單地呈現在我面前」,第一次我覺得藝術離我這麼近、這麼自然。所以這更激起我想看看Lloyd未來其他作品的念頭。是他變了?還是恰好這個作品比較輕鬆?其他尖銳的作品我是否依舊欣賞?有一天我一定要找出答案。<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艷色織錦的經典—
友人以為她守舊,這個年頭還抱著上個世紀的經典不放 其實,她只是不愛朝生暮死的流行遊戲 祖母衣櫥裡的艷色織錦,穿在街上還是她最時髦 家族傳下來的書法屏風、媽媽陪嫁的古早檜櫃 沒有奢侈的家俬裝潢,她用歷史妝點出獨特品味 還沒成為文化時尚前,崑曲早在她屋子繞樑不絕 她常說,經典是時間給我們最大的奢華 或許,這也像是《紅樓夢》的精神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文學紅樓夢與舞蹈紅樓夢
《紅樓夢》原名叫做「石頭記」。 曹雪芹說:女媧煉石,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女媧補天,剩下一塊石頭未用,遺棄在大荒中,自徑修煉,下凡投胎,就是賈寶玉。 雲門舞集的《紅樓夢》,開始不久舞台上就有一名高大長髮長裙的女子,她的長裙長長地拖在後面,就像蛇的尾巴。她是女媧嗎?編舞者沒有明說。但這個造型使人想到《紅樓夢》第一回的「女媧」,神話故事裡「女媧」是人頭蛇身。 女媧在舞台上攀爬蠕動,慢慢從她長長的裙後面鑽出了一個全身近於赤裸的男子,大家會即刻想到:那是賈寶玉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跟賈寶玉說再見
紅樓夢答客問
二○○五年春天,雲門即將演出第一千五百場, 推出經典舞劇《紅樓夢》,這是《紅樓夢》第四度上演, 雲門宣佈,這也將是《紅樓夢》的封箱演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吳興國的憤怒與眼淚
一九八六年創立「當代傳奇劇場」的時候,吳興國在節目單〈演出手記〉裡寫道:「我要將對傳統的熱情與愛,轉化為一場憤怒的革命。」今天,這位資深的青年才俊,革命尚未成功,熱情與愛也還在。談戲、談角色、談師長親人的種種,眼淚還是會隨傳隨到地在眼眶內打轉。因為現象所引發的憤怒,臨到嘴邊,卻化成苦口婆心的提醒和要求。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兩廳院OPEN HOUSE大開眼界
多幅演出海報展出,重溫珍貴回憶
兩廳院的生日慶祝活動尚未落幕!想知道更多兩廳院的點滴故事,這個月可以到兩廳院「文化藝廊」,看十七年來表演藝術圖書館收藏下來的多幅珍貴海報,海報上可以看到大師級藝術家的親筆簽名,而海報背後更有許多精采故事,讓你更了解兩廳院的台前幕後
-
舞蹈
在高處領略生命之孤絕
延續《斷章》中藉由群舞重複性動作的積累而產生的節奏性張力,《在高處》更進一步以舞者強烈的身體語言「吶喊」出當代靈魂最深的恐懼在人群中面對自我絕對的孤寂。於是不止一次,舞者們聚攏舞台中央,面對觀眾,雙手抓膝,不可自抑地劇烈抖動著四肢與軀體
-
台下傳真LETTER FROM AUDIENCE
哀傷「風景」的漸行漸遠
《在高處》並不是一支「好看」的舞蹈,因為「唯美」與「和諧」並不是編舞者的企圖,「真情」與「對比」反而是整支舞的基調。一開場,快速閃爍的鎂光,已告訴觀眾強烈的反差,分成五段的作品,伴以冷熱交替的音樂,為視覺服務吶喊、輕彈。撕裂的表情、拉扯的肢體,跌落坐起,用最賁張的熱血在冰冷的佈景前,冰火共存。觀眾的背脊不禁拉直,離開椅背,將腦兒懸掛高處,看完三十分鐘的舞作。 《在高處》潑灑戲劇張力 相信習慣看雲門跳舞的朋友,一定會對這突如其來的「跳法」感到驚愕。我個人認為舞蹈本來就不是講故事的好工具,但是它的煽情功力卻是一流,伍國柱把這樣的戲劇張力潑灑得狂野不羈。難能可貴的是,以一群專業舞者用非舞蹈慣性的身體,來完成整支作品。 在前四個段落中線索清晰可尋,形式完整,結構穩固。較遺憾的是,結尾持手電筒的表現手法,稍嫌突兀無力,如果與開場時的強烈閃光呼應,將使手電筒的微光更顯憔悴,畢竟音樂與身體所能製造的對比與衝突,皆已招數盡出,若要以燈光作結,何不首尾映照,讓大幕漸下的過程中,遮斷不停閃爍的鎂光,豈不妙哉有力? 前面提到用舞蹈講故事並不討好,但是林懷民總是能用身體舞文弄墨。特別是以作家陳映真的小說發展成舞蹈組曲,這並不是一般編舞者願意嘗試的方向。相信大多數觀眾對陳映真先生並不熟悉,林老師以其文章入舞,自然是基於其自身的背景與感動,轉化以自己熟練的工具─舞蹈再現。《陳映真‧風景》讓我們在七十分鐘內再度重溫這塊土地上與我們骨肉相連的情愫,再次嗅到台灣的悲,台灣的俗,還有台灣人認命的甘草性格。適時出現的輕鬆幽默,像火柴燃燒一樣地短命,安慰深不見底的歷史悲情,也讓喘不過氣的觀眾獲釋鬆眉,展顏微笑。佈景投影的應用也恰如其分,色調淡雅,微略失焦的搖曳,不致吞沒舞者的細緻表現。 《陳映真‧風景》寫實與舞蹈隱喻取捨不易 其實以林老師的老練與殊榮已無須再錦上添花,但我認為在動作語彙上,《水月》之影,導引之勢,仍呼之欲出,教人很難不有所聯想,動作設計上落入舊作的框架內,顯得與本齣舞作,稍嫌不融。另外,春美女子樂隊不跳舞還好,一跳舞便顯得優雅有餘,土俗不足,當赤腳的現代舞已成古典制式傳統,建議不如讓女子樂隊寫實地穿上廉價的白布
-
藝數魔法室
三十三歲,跳舞三十年
團隊經營多數以「量入為出」為財務運用準則,但換個腦袋想想「量出為入」是否可能才是長遠經營的基礎思考,而勇於面對應支付的固定成本與開銷,相對地或許節省了機會成本,以及不易掌控的變動成本。但因為提供了團員最基礎的保障,或許在追求完美的藝術呈現掌握了加分之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