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度以概念化的表敘企圖達到詮釋的目的,也使得動作在翻轉之中,根本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林鑠齊 攝)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評雲門舞集《風.影》

雲門舞集《風.影》

11/25~12/2    台北國家戲劇院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兩條如瀑布往下冲的黑布,象徵著是「九一一」的記憶,藝術家是不是倒想告訴我們,「爆炸」要演繹出的話語包含着一種暴力的隱喻?這樣過度以概念化的表敘企圖達到詮釋的目的,也使得動作在翻轉之中,根本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就僅止於動作的撥弄而已。乃至於到了結束之前,有如「地心探險」科幻片的鐳射特技,就有過度操作橋段之嫌,卻少了兩位大師在這支舞作中,想要表現一點現實性而應該有的創作立場。

 「雲門」的歷史於台灣而言,也是一段當代藝術從啟蒙到建構,乃至於拓延的歷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亦令我長期對「雲門」還能保有一份研究的興趣;它所具有身體政治與文化生產的關係實在太密切。然而,近年因現實政治的混沌性反暴露了藝術家的觀點無所依附,關於長年我對「雲門」舞作的觀察而進一步予以評論這件事,也應該告一段落;再見!一段被創造過的歷史!再見!雲門!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