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管引導,從土地長出自己的身體 訪《吃土》林宜瑾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舞家、壞鞋子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林宜瑾 在喪儀現場體悟「當下」
如同很多創作者走過的歷程:在學習西方的表演體系後,回返自身生長的土地,展開自我認同追索,林宜瑾為了勾勒台灣身體的全貌,她環島、登山、走進葬儀田野,到今年則開始學起了北管。在田野中貼近他人死亡的同時,卻也同時擁有了自己的家人與孩子,林宜瑾開朗地想像必然的未來,對她來說喜、喪並無二致,就如北管同時是婚喪喜慶的樂種,「在我離開時,希望也能辦歡樂又安靜的儀式,療癒還在的人,讓他們放心。」
-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亂彈vs.新北管
阿母這次上戲 賦予北管新意
北市國與製作人邱婷合作的演出《阿母上戲去》,將以「戲中戲」手法,復排三折北管亂彈戲:古路戲〈白兔記.斬瓜〉、南戲戲文〈拜月亭記.奇逢〉、西路戲〈南天門.走雪〉,藉此回溯老亂彈戲,訴說北管的故事,從過去探看未來。
-
戲曲 一聲蔭九才,無聲嘸免來
北管傳人邱婷 讓歌仔戲再揚老調
歌仔戲現代化,卻失去了傳統韻味?正是看見了這樣的隱憂,出身北管世家的戲曲製作人邱婷,特地邀集多位功力深厚的演員與樂師,打造一場「重回歌仔做唸唱,玉樓珠韻滿曲池」的歌仔戲演出,好的唱唸加上好的後場,要讓觀眾一飽耳福。
-
特別企畫 Feature
關於南管的天才十問
南管是音樂、戲劇、還是樂器的名字? 南管與北管有什麼不同? 正逢漢唐樂府推出《洛神賦》,想去感受南管的優雅氣氛,又怕聽不懂當場睡得打呼怎麼辦? 免驚!本刊特邀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專案經理陳倫頡,為「南管新鮮人」來個入門解惑,讓你輕鬆進入南管的「美麗境界」。
-
專輯(一)
從書場到戲場
小說的原生地在書場,其表演的、大眾化的本質對戲曲藝術有相當深刻的影響和啟發。正如小說不畏冒犯正統歷史一樣,具有獨特表演美學的戲曲也不會拘泥於小說,尤其是當代的新編戲,為了揭示創作的意義,對歷史、小說的解釋權不遑多讓。
-
回想與回響 Echo
餘音與新聲
俗諺有云:「食肉食三層,看戲看亂彈」;亂彈即是北管,不論前、後場藝術,都有不可被凌駕的地位,而台灣更是北管獨一無二的保存地。雖然過去曾為台灣最重要的社區活動,時至今日,北管戲已經瀕臨滅絕,我們因過去沒有行動而間接導致的全民文化性文盲仍無法改善,這是更大的危機。
-
表演書房
簡介《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有聲書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是與《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同時發表的另一套有聲書。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策劃,林谷芳教授主持編輯,望月文化出版公司製作,內容包括六張CD及精美書冊一本。 這套有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著重欣賞性。從曲目的挑選和製作的方向皆可見其用心,是對本土音樂有興趣者極佳的欣賞入門,配合專家深入淺出的論述及樂曲解說,很容易使閱聽者產生歷史、文化的感懷和美的感動。 其次,內容的輯選兼顧了全面性及多樣性。原、漢兩系主要的音樂型態多已收錄,包括南管、北管、歌仔、說唱與民歌、客家音樂,及十族(包括平埔族)原住民音樂之代表性曲目,對於聽者認識、建立台灣本土音樂的整體印象和多元面貌很有幫助。 此外,這套有聲書並與過去相關出版品做了區隔,以不重複爲基本原則,兼及稀有性,其中又以歌仔戲名伶黑貓雲生前最後一次錄音、恆春說唱代表性人物陳達的即興演唱錄音等最爲難得。 聆聽之後,我相信,台灣本土音樂的知音將不再難尋。 文字|徐亞湘 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
-
即將上場
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
台北燈會歷年來都吸引了百萬人潮,已經成爲知名的台灣民俗活動。今年台北燈會即將邁入第十年了,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首度擴大舉辦「傳統戲曲的關懷己卯年台北上元燈戲活動」,演出以傳統戲曲爲主,節目包括有北管、南管、歌仔戲、崑曲、京劇、傀儡戲、燈影戲、布袋戲等劇種及台灣說唱(唸歌仔)、台語相聲(答嘴鼓)、曲藝、客家八音等流行於台灣地區的傳統戲曲及講唱藝術,內容則以應節的吉慶燈戲爲主。三月二日元宵節當天於下午三時半提早開鑼外,其餘三晚都是在晚上六時到十一時演出,全部節目共計二十場次,參加團體包括:國立國光劇團、漢唐樂府、華洲園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阿蓮錦飛鳳傀儡戲團、苗栗陳家班北管八音團、員林大台員劉祥瑞掌中劇團、台北曲藝團、薪傳歌仔戲團、黃香蓮歌仔戲團等。
-
台前幕後
亂彈,彈什麼?
在組織這個音樂會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應該將這些傳統的素材做爲藥引,整理、了解它之後,可以不必拘泥於舊有箍限,爲北管戲重新編作。畢竟「亂彈」二字除了龐雜的腔系混用之義外,還代表了這個劇種的自由性與包容性。
-
台灣行脚
不許戲斷弦 宜蘭地方戲曲的傳薪
寶島之上,位於東北海隅的宜蘭,素有戲曲之鄕的美譽。北管戲在此最盛,歌仔戲發軔於斯土,薪傳奬宜蘭得最多。從急管繁弦戲不落日的農業社會走來,終也瀕臨人去藝隕的邊際。在地方文化意識的驚醒之下,抓緊老藝人、中生代、新生代的傳薪時機,讓戲與藝的命脈庚續長存。
-
人物點描
亂彈戲最後的守護者──王金鳳
不過半世紀的歲月,台灣人吃肉已不愛三層,看戲也不看亂彈了。從十四歲起綁戲於亂彈,後來自組新美園劇團的王金鳳,在潮流的衝激下,堅持六十五年,與一班都是花甲耄耋之齡的新美園劇團,淪為亂彈一枝獨秀的最後據點。
-
縱墨觀史
衰微與復振
二十世紀,尤其戰後,是人類文化史上最急遽變動的時代,「傳統」一詞在多數發展國家中早已成爲落後的代稱,而身爲其間一員的台灣自也不能例外,「覆巢之下無完卵」,五十年台灣漢人傳統音樂的處境變遷,一言以蔽之,即是一頁從興盛走向衰微的滄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