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戲劇館的兩尊戲神:西秦王爺(右)、田都元帥(左)。(胡惠禎 攝)
台灣行脚 系列專題/台灣行脚/宜蘭

不許戲斷弦 宜蘭地方戲曲的傳薪

寶島之上,位於東北海隅的宜蘭,素有戲曲之鄕的美譽。北管戲在此最盛,歌仔戲發軔於斯土,薪傳奬宜蘭得最多。從急管繁弦戲不落日的農業社會走來,終也瀕臨人去藝隕的邊際。在地方文化意識的驚醒之下,抓緊老藝人、中生代、新生代的傳薪時機,讓戲與藝的命脈庚續長存。

寶島之上,位於東北海隅的宜蘭,素有戲曲之鄕的美譽。北管戲在此最盛,歌仔戲發軔於斯土,薪傳奬宜蘭得最多。從急管繁弦戲不落日的農業社會走來,終也瀕臨人去藝隕的邊際。在地方文化意識的驚醒之下,抓緊老藝人、中生代、新生代的傳薪時機,讓戲與藝的命脈庚續長存。

去宜蘭,雖然是尋常日子,心情上卻有著氤氳繚繞的祭祀氣氛和鑼鼓鏗鏘的節奏。

福種方隅俎豆垂千載

德施角落香煙盛四時

宜蘭廟宇特多,除了散布各角落的土地公廟之外──「媽祖廟、城隍廟、仙祖廟、東嶽帝君、慶和廟……」年輕的計程車司機一口氣直唸不停,車行十餘分鐘之內,已目視走過三座廟了。從古早「瘴雨陰霾」之地,到今天物阜民安的蘭陽平原,在宜蘭人的心目中,除了得自祖先的努力開墾,更有諸方神明的護祐。因此,「香煙盛四時」的宗敎活動深植在民間生活中。

北管和歌仔戲在宜蘭生根

宜蘭人愛唱曲,不論是古老的北管亂彈或本世紀傳唱下來的歌仔戲,都一直在宜蘭人的口中咿咿哦哦。這,也是有神明特別垂愛的──西秦王爺和田都元帥;下了車,才側身探進台灣戲劇館(宜蘭縣立文化中心)一步,霎時被兩尊偉岸的戲神驚到。西秦王爺是北管福路派守護神,田都元帥則是歌仔戲、南管和北管西皮派的祖師爺。在傳統戲曲式微的現代社會,北管和歌仔戲在宜蘭仍然日夕唱聞,並且得到地方上的用心薪傳;「神明、神明高在上,請受小民三拜。」來客立即恭謹行禮。

分爲福路及西皮兩大系統的北管戲曲,在淸末民初之際,可謂是台灣民間最普遍的表演劇種,宜蘭地方亦以北管子弟團及職業劇團最爲活躍,現存羅東福蘭社即是北管歷史的一頁見證,去年、今年逝世的北管老藝人游丙丁、林松輝歷來一直是北管薪傳的一縷香煙。至於歌仔戲的起源,據文獻所稱,是本世紀初在員山庄結頭份地方有擅唱曲者阿助傳唱開來,由而發展成地方小戲,在「大樹公」茄苳樹下,以桂竹、稻草搭成草寮戲台,作純係農娛的表演。相對於現今所見歌仔戲的表演形式,這本土出產的歌仔戲已戴起「老」冠,稱爲「老歌仔」了。老歌仔流傳下來的四個經典劇目:《山伯英台》、《呂蒙正》、《陳三五娘》、《什細記》,到現在仍是職業歌仔戲團的必備劇碼,也是後學的入門戲。

戲曲之鄕得奬最多

走上文化中心二樓,在蘭陽戲劇團會客區的牆上,看到一幅掛圖(1990年份),蘭陽平原上星芒四射的線條一一標示出宜蘭地方傳統戲曲的表演團體和表演場地。要想依數一一看讀,似乎不太可能;未免亂視發昏,就近看左下角的統計數字,包括歷來獲頒薪傳奬的共九人一團體,傳統戲劇表演藝人共三十六人,表演團體共二十五團,演出場地計二十九處,以廟宇佔多數。雖然傳統戲曲表演的活絡度已今不比昔,但各處廟宇前的戲台仍是「續弦」的主要舞台。

漢陽、建龍、宜蘭英、復興、新泰朋等歌劇團是目前活躍在戲台上的職業表演團體,當北管戲在台灣幾乎將步上歷史劇種的今天,演出頻率最高的漢陽、建龍(一年二百餘場)及宜蘭英(一年百餘場),仍能以日演北管夜演歌仔的演出生態勉力維持,是相當不容易的。較晚創團(民國75年)卻是後來居上的漢陽歌劇團,擁有固定團員和文武場,團長莊敬才本身即是文武場頭手,從少年學鼓、繼而在羅東福蘭社硏習北管音樂,迄今,吹、拉、彈、擊後場全數樂器無一不精,已逝薪傳奬得主呂仁愛曾說莊敬才是「八隻交椅坐透透」。漢陽歌劇團在創團二年後,即以優異表現獲宜蘭縣地方戲劇比賽優等奬,以及導演、旦角、生角共四項大奬。雖然日演北管、夜演歌仔,問起常演的劇目,莊團長似乎較偏愛與敬重北管,只列舉西皮、福路:《黃鶴樓》、《長坂坡》、《天水關》、《斬華雲》、《斬紅袍》,這些是西皮派的北管戲;福路派的戲常演的有《出京都》、《藥茶記》、《敲金鐘》、《雙龍駕》、《忠義節》、《萬里侯》……。

平均年齡一般在四十至五十歲之間的漢陽主要團員,可以說是傳統戲曲的中堅份子,他們上承早期藝人呂仁愛、游丙丁(北管)、陳旺欉(老歌仔)等的劇藝指導,加上年久月深的表演經驗的累積,現在,他們也是傳薪的主要泉源。在今年九月剛屆三歲的蘭陽戲劇團排練室中,就看到漢陽的兩位台柱演員李阿質(旦)和游麗香(老生、淨),正在場中敎蘭陽團員北管扮仙戲《醉八仙》,莊團長則在文武場樂隊中,一邊領奏,一邊在樂器中穿梭指導每一演奏者。這個由他一手帶起的後場樂隊,團員都很年輕卻成績不凡,去年在台南參加台灣區音樂比賽,獲得絲竹室內樂社會組第一名。

傳薪的轉機──蘭陽戲劇團和宜蘭高商

三年前(民國81年9月),全台灣首開先例成立了第一個公立劇團──蘭陽戲劇團,劇團的成立本即象徵了歌仔戲在當今社會的危機與轉機,蘭陽亦不負所期,成團後翌年五月即在歌仔戲發源地大樹公下搭草寮作溯源式的開團首演《山伯英台》,之後續推出《陳三五娘》、《錯配姻緣》等,年輕的團員(平均22歲),出色的整體表現,讓地方父老、讓傳薪的老藝人看到希望,孰料沉重的經費預算在今年上半年縣議會核議中幾乎滅頂。五月母親節那天,在宜蘭運動公園,蘭陽劇團以吿別演出的心情表演《錯配姻緣》,當場七、八千名觀衆,場面令人動容。幸而,在文化圈、戲劇界持續籲請下,劇團保存下來了,團員們心上懸石落定,積極投入排練今年度的二齣大戲《秦瓊倒銅旗》和《玉菩提》。大陸漳州薌劇團來台巡演期間,前往宜蘭拜會這歌仔戲的原鄕,並在文化中心大廣場上搭台與後學晚輩蘭陽戲劇團同台演出,漳州團演上半場《謝啓娶妻》,蘭陽演下半場《錯配姻緣》,這是同齣戲不同名的大陸版和台灣版,加上兩岸不同的表演風格,演來甚有趣味。十月間,蘭陽戲劇團受邀赴新加坡表演,明年亦將有美國、加拿大之行。這個極富發展潛力的傳統劇團,已然邁出突破地域性格的一步。在劇目題材方面,藝術總監游源鏗也早有非傳統的腹案,籌劃中的《玉菩提》就是一齣取材自布萊希特《四川好人》、轉化改編成歌仔戲的表現形式,《玉菩提》已由游源鏗和陳永明合編完成劇本。

在宜蘭縣地方戲劇薪傳計畫下,不僅有蘭陽戲劇團這個日趨成熟的表演團體,早在民國七十九年前後,已有宜蘭高商及吳沙國中成立地方戲曲社,繼承傳統劇藝,表現不俗。以宜蘭高商而言,成立六年來已推出《呂蒙正》、《什細記》、《山伯英台》、《路遙知馬力》四齣戲,演出共三十七場,除在縣內鄕鎭表演,足跡並遍及高雄、台南、彰化、雲林、桃園、台北、花蓮、台東。從劇目上看出,宜商地方戲曲社甚重傳統。正是,專責老師黃文亮毫不猶疑的肯定這個方向,他認爲在基礎培養上一定要先注入傳統的表演型態,這才是從根起步,也是從根(老歌仔)薪傳。師資方面,文戲有老藝人陳旺欉及前萬春歌劇團團長李林桂芳敎導,武戲有老演員王春來敎導,漢陽歌劇團莊進才則帶領後場國樂組。五年來,宜商地方戲曲社已畢業四屆校友,有五人投效蘭陽戲劇團成爲專業演員。培育戲劇人才最重要的是有接續的管道,宜商於民國八十一年成立特殊藝能班,招收吳沙國中歌仔戲社團學生,給予續學不輟。

在宜蘭,公園中仍常見老先生們聚娛彈唱;戲台上,午、夜場交繼,一年不下千場,看的是中生代戲曲藝人的表演;後續看俏的,則是在排練敎室中的靑少年,地方戲曲命脈的衣缽要由他們心領言表了。

(本刊編輯 胡惠禎)

廣告圖片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專欄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