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宜瑾(林科呈 攝 國家兩廳院 提供)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北管引導,從土地長出自己的身體 訪《吃土》林宜瑾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散到甲土,才知土好食。」

從小生長於西螺福興宮一帶,編舞家林宜瑾從個人的文化經驗出發,延續多年來透過田調尋找身體的探索路徑,回歸土地的溫度跟氣味,在深耕「『ㄢˋ』身體」的路上,開啟與北管樂飛天鑽地的碰撞和對話。

循著北管南北喧嘩,《吃土》將敲響通達天地的意識和能量,喚醒你我身體的根,吃土的人生。

林宜瑾《吃土》

本節目獲108年度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表演藝術專案補助-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創意節目前期展演計畫補助

Q:這次想要在作品中實驗什麼?

A:身體。我這五年發展一個叫「『ㄢˋ』身體」的身體計劃,就是為了想要找到跟自己文化相關的身體是什麼,怎麼樣在這個文化的推進底下跳舞。

這個實驗跟研究是一直在進行的,而這次的作品最重要的就是跟北管的合作吧!北管其實在臺灣已經兩百多年了,一直在廟會中出現,即使北管音樂沒有放在正規教育裡頭,但卻一直在民間底層不斷的活絡。我想實驗與這個音樂碰撞時,能不能去創造一個身體是可以跟這個音樂對話的?我希望當觀眾來劇場看這個作品時,可以重新的理解北管,或重新去定義北管在這個時代的位置。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藉由長期深入貼近自身的文化進行田野調查,培養自己編舞的視野。透過在地文化、語言、飲食、環境、社會歷史等背景看見身體運動的本質,而能不分科班/業餘和同一群舞者合作多年,共同思考身體身為靈魂的載具,我們要如何舞蹈,如何創造,開啟長期的研究與對話。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