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半世紀的歲月,台灣人吃肉已不愛三層,看戲也不看亂彈了。從十四歲起綁戲於亂彈,後來自組新美園劇團的王金鳳,在潮流的衝激下,堅持六十五年,與一班都是花甲耄耋之齡的新美園劇團,淪為亂彈一枝獨秀的最後據點。
台灣俗語:「吃肉吃三層,看戲看亂彈」。自淸代中葉以來,亂彈戲曲曾經風行台灣兩百餘年,民間婚喪喜慶、廟會祭典,都激盪著喧騰悅耳的的北管樂章。
亂彈原本是尊崇雅部崑曲,貶抑其它聲腔的稱謂,據淸.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雅部即崑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戈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腔統謂之亂彈。」乾隆以降,通俗質樸的花部亂彈盛行民間,焦循《花部農譚》謂:「梨園尚吳音(即崑曲),花部者其曲文俚質,統謂之亂彈」。但台灣所謂的亂彈,除花部亂彈之外,也包涵雅部的崑曲及其它聲腔,凡是以「官話」演唱者,均歸為亂彈範疇,因此台灣亂彈的定義與淸代花部亂彈有所不同。
最後的亂彈
亂彈是北管戲曲最主要的部分,所謂的北管原是與南管作區別故稱,北管戲曲職業劇團有亂彈、四平之分,業餘社團則有西皮、福路之別,而亂彈幾乎足以代表北管戲曲,因此民間經常通稱北管亂彈。四平戲則已在台灣滅絕。
台灣早期各地職業亂彈戲班為數衆多,民間業餘子弟軒社更是四處林立,這些業餘的子弟社團是往昔台灣表演藝術團體的主力,參與子弟軒社就是社會地位的表徵,北管社團除了學習戲劇表演、器樂演奏之外,更兼具社交聯誼、凝聚族群、社區服務、宗敎信仰等多重社會功能。
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北管戲曲在台灣早已呈現斷層現象,職業的亂彈劇團目前僅存台中新美園一團,宜蘭漢陽、建龍劇團則是日演北管夜唱歌仔戲;桃竹苗地區則有北管、歌仔、客家戲混合的現象,至於業餘的子弟社團,目前以宜蘭、 台中、彰化、台北地區數量最多,但大多數已淪為喪葬或廟會遊行陣頭,能演出子弟戲的軒社全省不出五團。在傳統曲藝瀕臨滅絕的今天,其中又以北管戲曲最危急。
新美園劇團是台灣目前唯一僅存的亂彈戲班,歷經三十幾年的堅持,新美園已成為亂彈戲曲最後的據點,新美園的團主王金鳳獻身亂彈戲曲六十五年,是亂彈戲最後的守護者。當金鳳仙不再堅持或新美園不能再演出,台灣的北管就將成為絕響消失在現代流行熱門音樂中。關於王金鳳的傳奇,當然也抵不過電視帥哥、美女的媚力,終將被台灣的新新人類所遺忘。
三十六元綁戲於一生
王金鳳,一九一七年生於嘉義梅山。幼年家貧替人放牛貼補家用。俗話說:「父母無聲勢,送子去學戲」,當時窮苦人家將子女送到戲班「綁戲」是常有之事。十四歲那年王金鳳以一年三十六元的代價,綁給大林北勢的新錦文亂彈班當童伶,綁戲時間為期六年,當時新錦文的頭家是江淸山,敎戲先生是江金旺。
在綁戲期間王金鳳和其它的綁戲囝仔每天淸晨五點起床,先幫戲先生捧臉盆水,準備盥洗用具,然後開始在王爺(戲神)面前背誦曲冊(劇本),戲先生則手持木板在背後聆聽。學戲的過程漫長且艱苦,童伶們每唱錯曲調,說錯台詞就得挨三大板,結交異性朋友則重打五十大板,劇團諺語:「戲班的規矩恰嚴過王軍令」,童伶做錯事,忘詞、走錯方位都難免會遭受責打。綁戲的日子就在高亢嘹亮的樂聲中渡過,少年的歲月也在狹窄的戲台上流逝。
二十歲那年王金鳳綁戲期滿,就到嘉義柳仔林永吉祥搭班,翌年王金鳳與新竹新聯陞出身的杜生妹結婚,夫妻經常同台演出。隨即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在台灣厲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傳統戲演出,王金鳳只好帶著妻子到南投龍眼林削甘蔗做雜工,直到日本戰敗才前往草屯樂天社演戲。
一九四八年王金鳳轉到新竹慶貴春亂彈戲班,擔任小生脚色;五一年再到新竹新泉興改扮老生;翌年又回樂天社,演戲的生涯如同當時台灣動盪的局勢。
一九六一年王金鳳與杜生妹組成新美園劇團,當時台灣的亂彈戲曲已逐漸走下坡,新美園慘淡經營勉強維續,至七〇年代中期台灣的亂彈劇團僅存新美園與樂天社,其餘劇團都已散班或改演歌仔戲,金鳳仙在難以維生的情況下,也曾經想要解散新美園,至一九七七年草屯樂天社結束營業,新美園成為台灣唯一的職業亂彈劇團。
起起落落,終歸式微
回顧北管滄桑史,王金鳳表示,在光復初期亂彈最興盛,劇團幾乎每天都有演出。「大月」(演戲旺季)時還得「分棚」,將團員分成兩組在兩地演出,經常演完夜戲之後,卻是「做戲的要煞,看戲的不煞」,還得加演「暝尾仔戲」,一直演到天亮,觀衆才肯罷休。當時中部地區北管子弟社團處於「軒、園」對立情勢,兩派子弟經常「對台」「拼戲」,北管戲曲盛況空前。
六〇年代起歌仔戲風行台灣,亂彈戲受到強烈衝擊,逐漸沒落,每月僅演出十餘場。七〇年代電視普及演出機會更少。八〇年代初期民間盛行建醮,亂彈演出場次有增多趨勢。由於亂彈戲使用「官話」,又有「扮仙」吉慶戲,因此台灣民間向來將亂彈戲視為最隆重、正式的戲劇,舉凡建醮、入廟等重大祭典都會演出亂彈戲以示莊嚴隆重。一九八四年歲屬甲子年,台灣建醮活動最頻繁,而新美園演出場次也激增兩三倍。之後亂彈戲又「恢復」式微狀態。
一九八六年新美園榮穫民族藝術薪傳獎,八九年王金鳳也獲得個人組薪傳獎。但薪傳獎顯然未能換回亂彈戲曲的生命力,得獎之後新美園演出次數更少,至今平均每個月僅有一場演出。團員平時賦閒在家,也有以收廢棄物、做陣頭為生,演戲反而成為業餘性質。
一般民間劇團並無固定薪水,也沒有底薪制,有演出才有收入,因此劇團諺語有:「鑼鼓陳腹肚緊(ㄢˊ)、鑼鼓煞腹肚顫」之說。意謂有演出鑼鼓聲響起才能溫飽,沒有演出藝人就得挨餓。直言之,演出就是劇團生存的主要關鍵。而新美園所在地的台中市文化中心自成立迄今僅聘請新美園演出過一場,位於台中市的新美園是台灣碩果僅存的亂彈戲劇團,而當地的文化主管機構非但未盡薪傳職責,也不提供演出機會,任由國寶級劇團自生自滅,市政府對傳統文化資產之漠視由此可見。
除了外在客觀環境的惡劣之外,亂彈戲曲本身的限制也是造成無法生存的關鍵因素。亂彈戲曲使用「官話」,旣非台語也非北京話,觀衆無法瞭解唱詞內容,語言的障礙使觀衆無法欣賞亂彈戲曲,一般觀衆聆聽亂彈有如「鴨子聽雷」,如何推展北管藝術?
後繼無人也是亂彈戲所面臨最大的危機。王金鳳的兒子、女兒、女婿原本都能粉墨登場,但由於演藝事業無以為生,目前都已改行。而且老藝人因演戲生活艱苦,幾乎都反對自己子女克承祖業,在傳承無路的情況下,亂彈戲只能坐以待斃等候失傳。
一甲子的堅持,履為屈服
目前新美園劇團成員共有十七位,其中年齡最長的鍾阿知已八十九歲,最年輕的小旦彭繡靜也有五十六歲,劇團一半團員年齡都在七十歲以上,隨便三個演員加起來都超過二〇〇歲。預估在十年之內亂彈戲將在台灣消失,風行台灣兩百餘年的亂彈戲就將成為歷史。「這嘛沒法度,沒人重視亂彈戲,當然就會失傳。」老藝人非常宿命地向現代屈服。歷經一甲子的抗爭,他已無力向現實挑戰。
現在請戲的廟宇大多是以前業餘社團的老子弟,擔任寺廟委員會的頭人,他們本身是子弟,懂得欣賞亂彈戲,所以有機會就會聘請新美園演出,幾年後恐怕年輕的一代連亂彈戲都沒聽過,亂彈戲怎麼生存?
的確,現在音樂系學生只瞭解西洋音樂,只認識莫札特、巴哈、貝多芬,戲劇系學生則只知道莎士比亞、莫里哀和易卜生,卻連北管、南管都分不淸,這種藝術敎育,傳統曲藝將如何傳承?許多藝術科系學生對傳統曲藝根本不屑一顧,認定那是落伍、粗糙、不入流的東西,傳統曲藝當然無法傳繼。
王金鳳,現年七十九歳,從事亂彈戲演藝工作六十五年,目前罹患肺癆第三期,台灣的亂彈戲則已病入膏肓。
文字|林茂賢 靜宜、東吳大學中文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