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相關文章 34 篇
  • 「Act for the Future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分享會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年度現象

    突破過往補助框架,「藝術未來行動」反映現處環境的憂慮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作為台灣最重要的藝文補助機構,支持藝文創作者╱團隊(包含表演藝術、文學、視覺藝術、美術等領域),從出道到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些因應環境而生、也推動生態轉變的機制,其實在COVID-19疫情所帶來的直接衝擊下,必須做出應變。於是,「Act for the Future藝術未來行動專案」(後簡稱「藝術未來行動」)在2022年誕生。 此項被譽為國藝會創立以來最具突破性的獎助,除總經費高達3億元(源於國藝會近年之累積餘絀轉為「特別公積金」專款專用),提供團隊最高1,500萬元、個人最高300萬元的高額獎助外,也以2至3年的計畫時間來鼓勵中、長期策略企劃。補助主軸為創作者╱團隊面臨發展階段的精進、或轉型,以及思考所處領域的未來趨勢與需求,透過社會性與公共性來關照整體生態、內涵底蘊這些,似乎是作為支持系統的國藝會對「藝術未來」畫出的大輪廓,讓創作者╱團隊投入對創作與生態的檢視以及前瞻思考。 今年共分兩次收件,第一次總計收到250件申請案,經書面審查與面談的評比後,共有13項計畫獲補助,最高獲得10,841,600元,最低亦有5,000,000元。從獲獎助計畫來看,是否可以觀察出台灣藝文工作者╱團隊對於未來生態與產業的想像?或者,我們該從這些團隊來思考,究竟「藝術未來行動」是穩固現有狀態╱優勢,是再度勾勒藝文創作現狀,還是找到指引未來的可能? 指向怎樣的「藝術未來」? 在13項獲補助計畫中,表演藝術相關有7項入選,超過總數的一半,並且皆為團隊(包含現代戲劇、舞蹈、戲曲等)。 從計畫內容與類型來看,可粗分為3類:黃翊工作室、當代傳奇劇場以精進自身的團隊結構出發,包含重思定位、品牌經營、創作延續與開發等;EX-亞洲劇團、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利澤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從自身的「小劇場」、「馬戲」與「偶戲」背景,不只思考創作,也延伸到整體生態的探索,期許永續經營;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曉劇場則著重場地空間的運營,配合自身的創作方法,深耕所在社群,也發揮公眾性。 相較於視覺藝術與其他領域的獲補助者,多著重創作形式與內容的開發,表演藝術領域的獲補助者更關注所處領域的生態位置,嘗試透過「藝術未來行動」將

    文字|吳岳霖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你是否好奇戲偶是如何製作的呢?在「國際偶戲職人學校」課程中,都將學習到這些內容。

    偶。是大未來! 台灣全方位「國際偶戲職人學校」即將誕生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耗資千萬,以將近10年時間用心打造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常態性作為偶戲人才培育基地,同時吸引世界各地藝術家們前來駐村創作,發展成一個極為成熟的當代偶藝創發交流平台。近年,有感於全球劇場工藝人才大量流失,無獨有偶率先提出自身研發20年以上專業偶戲教材為基礎,號召國內當代偶戲菁英齊心合力共同研究、創編偶戲專業教材,這群人更將親身投入教學,為台灣創建出全方位的「國際偶戲職人學校」。

    文字|張震洲
    2022/08/22
  • PAR表演藝術
    藝視窗 News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台灣】 林曼麗連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第九屆董事長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1月20日召開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由前任董事長林曼麗獲選連任。林曼麗在感謝董事們的支持與信任後,說明其在前一任期內為國藝會規劃的三大發展方向:一、把餅做大:包括與文化部進行補助資源的整合、提升基金管理成效,及爭取民間企業贊助;二、將資源用在刀口上:包括藉由補助政策的專業規劃,更具前瞻性與精準的配置資源;三、擴大影響力:包括持續營運「補助成果檔案庫」與大眾分享,以及積極推動「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等。林曼麗也特別提到,在本屆董事會中有許多不同世代、跨領域的專業新血加入,相信未來在國藝會的各項政策發展上,將能獲致更豐富與多元的助力。 國藝會第九屆董事會共21位董事:台科大建築系教授王惠君,資深影展策展人王耿瑜、攝影家沈昭良、台銀董事長呂桔誠、邱再興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邱再興、北教大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授林曼麗、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柯智豪音樂工作室負責人柯智豪、北藝大戲劇系教授徐亞湘、有鹿文化社長許悔之、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董事長陳板、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副教授陳碧涵、角頭文化負責人張四十三、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陳耀昌、台大戲劇系兼任講師傅裕惠、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成大歷史學系教授蕭瓊瑞、北藝大音樂系教授顏綠芬,及3位政府機關代表:文化部主秘陳登欽、教育部政次范巽綠、原委會副主委鍾興華。(莊珮瑤) 第25屆「臺法文化獎」開始徵件 自民國85年起每年頒發的「臺法文化獎」,是由文化部與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合作辦理,以表彰在法國、歐洲及台灣地區推動台、法、歐文藝交流具特殊貢獻之機構或人士,迄今已邁入第25屆。自民國95年起徵件範圍更擴及為全歐洲,頒發「歐洲獎」及「臺法文化促進獎」2獎項,獎額各為2萬5,000歐元。 每屆獲獎者皆由台、法評審委員共同遴選,於法蘭西學院舉行公開授獎典禮。 本屆獎項受理推薦時間自即日起至5月31日止,由法國法蘭西學院人文政治科學院收件。相關說明及申請表件請上文化部網站<a hr

    文字|耿一偉、本刊編輯部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 2018「春鬥」演出:蔡柏璋《Aller Simple》。
    特別企畫 Feature

    以相遇為始 搭起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網路世代萬物皆平台,「共」和「平台」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個面向,對藝文圈來說,環境已經「共壞」那麼久,是該團結打群戰了。這幾年大家逐漸發現彼此做著類似的事,規模不大期間不長,要改變現況,著手統合資源以擴大效益,無論虛擬或實體的大量平台也應運而生。民間平台各有不同策略與計畫,重點是富有彈性,公部門的平台資源相對豐富,但以作品為結果的模式也造成限制。其實,平台不是終點,應該是一場漫長探險旅途的驛站

    文字|陶維均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 國藝會於11月9日在台北舉辦的「2019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暨填表說明會」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9:國藝會接手承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

    獎助計畫更多元 評鑑與陪伴並行

    接手原文化部辦理的「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國藝會除了從去年起先展開專案評鑑,再邀請專家學者探討補助機制,歷經一年研擬,將原「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修訂為「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辦法」,新辦法打破「分級」概念,免除團隊受級別限制、框住對營運的想像,也設計了六種計畫類型,提供團隊更多的選擇。作為中介組織,國藝會自許是一個服務平台,抱持同理心,站在團隊立場,為其解決可能遭遇的問題。

    文字|陳淑英
    第312期 / 2018年12月號
  • 2017年新人新視野記者會現場,(左起)戲劇導演孫唯真、編舞家黃于芬、編舞家高詠婕。
    企畫特輯 Special

    站在巨人肩膀上 邁向下一個「新」時代

    二○○八年正式啟動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迄今已踏入第十一個年頭,多位今日在表演藝術界熠熠發光的創作者,都曾在此專案的扶持下,從搖搖晃晃的新人之姿走上穩健之路。十年更迭,對「新」的定義也不斷辯證思考,邁入下一個十年的第十一屆專案申請條件上,將徵選對象改為「未滿卅五歲(含)的創作者」,不再限制於畢業五年內,藉此機會更加開放地面對年輕世代,燃起不一樣的思辨與影響力。

    文字|盧琳
    第310期 / 2018年10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特別報導 一起走吧!與青年藝術家們向前行(三)

    用心陪伴,走出創作的第一哩路

    聽到了年輕藝術家的心聲,要如何回應他們的需求?在「如何為青年藝術家打造培育計畫」對談會中,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國藝會獎助組總監李文珊與遠道來訪的四國專家學者分享了各自機構的培力計畫,王孟超並在對談會尾聲強調:「北藝中心幫青年藝術家在發展中成熟,是陪著他們走,不是帶著他們走。」

    文字|陳淑英
    第300期 / 2017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文化政策

    美麗的拼圖或傷心的混亂?

    南方朔書面發言 「藝術世界」是個「複雜、相互依賴,藉著約定俗成而廣泛使藝術家參與的網路」。因此,藝術世界的事務,最重要的必須是:㈠創造約定俗成的規範。㈡必須讓藝術家廣泛參與。㈢必須掌握其複雜性而進行細緻的運作。當國家藝術體制的運作違逆了這樣的標準,美麗的拼圖即可能變成傷心的混亂。 當今世界兩大文化國美國與法國的文化體制運作中,所出現的問題即可作爲我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運作時的參考。在美國,它於一九七○年代末至八○年代初之間曾推出「廣泛就業暨訓練法案」(CETA),其中列有「在地藝術家」(AIR)的輔導計劃,動支經費高達二億美元以上,結果証明績效惡劣。而一九六七年以來,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開始成立並運作,以九三年計,預算支出達一億七千六百萬美元,但長期以來,該基金會卻始終陷於政治衝突的陰影下,九○年甚至發生「美國藝術聯盟」(AAA)以及「美國藝術家協會聯會」(NAAO)至華府集體示威的不幸變例。至於法國文化部,九三年預算高達廿三億美元,爲全球第一文化大國,但其大量進行巨型硬體建設,資源分配形同「人人有獎」,反而造成「法國文化支出增加、藝術創造凋萎」的惡評。 其中,「在地藝術家」計畫失敗的原因爲: ㈠計畫的執行由各州市的官僚體系運作,從藝術家的選拔、面談、契約簽訂,均充滿官僚主義習性,這是外行官僚領導藝術家的弊病。 ㈡當代藝術日益分殊,藝術家對主體自由的認知日益強烈,無論繪畫、雕塑、表演藝術,甚至文學,其風格也愈來愈不受地方官僚喜好,這意謂著共識已更難達成,藝術家的心靈遂吿受傷。 另外,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方面,情況亦同樣惡化: ㈠政治介入太多,以致發生眾多成員集體杯葛該基金會,及遊說某些申請計畫的情形。 ㈡基金會主席必須面對各種政治及意識型態的壓力,以致於許多專業評審委員小組所審定通過的案件亦被攔置,造成藝術界普遍傷心。 ㈢從基金會內部開始,對各類前衛性的、具有爭議性的藝術題材及表現方式未曾達成具有說服力的共識,以致於由內到外,長期陷入見解不同的衝突中。 ㈣基金會所屬的各專業評審小組,在進行實質申請計畫的審査時,對某些涉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7期 / 1995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個新的起跑點

    最近一年來,表演藝術生態正悄悄地進行「新」舞台的整建工程──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元月成立,將已往政府的補助轉向「民營化」,更進一步希望吸引企業贊助以達一百億目標;然而根據統計,目前全國一千多個文敎基金會已累積近二百億的基金,如何有效運用這一筆龐大資金讓文化生態蓬勃發展,引起了多方的討論與關切。 除了直接的金錢贊助之外,新的贊助模式也不斷被開發,興建劇場、成立表演團隊、以藝文活動回饋社區等等;而藝術家們也自力救濟式地宣導理念、開發新場地,咖啡劇場、露天藝術節,隨著演出型式的多元化、分衆訴求,藝術資源重新整合,並平均分散到不同的群衆上。 相對已往完全依賴官方資源,相信這一股來自民間的力量對於表演藝術生態將起關鍵性影響。本刊特就「民間參與」、「資源整合」以及「場地開發」三方面,爲讀者做專題報導。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1期 / 1996年03月號
  • 論壇開始前,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致詞。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篳路藍縷為藝術家鋪路,未來鋪向何方?

    以補助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面相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迄今已經廿年了,正逢成年大禮,也是檢視其過往成績、思索未來可能的關鍵時刻。日前透過舉辦「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多位藝術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共聚一堂,交流對國藝會的觀察與期許,關注這個以「臂距原則」創立、以六十億孳息扶育台灣藝術文化的重要組織,如何迎向下一個廿年。

    文字|陳茂康、黎家齊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張堅豪《合體》
    藝術節新訊

    新人新視野「音樂舞蹈篇」 擦撞跨界火花

    為培育新一代表演人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和兩廳院合作舉辦「新人新視野」創作演出計畫,將年輕戲劇、舞蹈創作者引介給國內觀眾,自二○○八年起至今已來到第五年,今年的舞蹈篇也前所未有地加入音樂人與舞蹈跨界合作,新秀登場,跨出原本專擅領域尋求創作的刺激和火花,令人期待。 今年的新人有「想讓聲音成為被看見的可能」的音樂人王雅平、與三個親弟弟組成「長弓」舞團的張堅豪、曾參與「下一個編舞計畫」的田孝慈,以及擁有多次國內外編創經驗的林素蓮。 王雅平的《諷刺詩文》,題名意象強烈,在「音樂劇場」的概念下與編舞者林宜瑾合作,試圖顛覆劇場中聽覺與視覺的傳統主客關係,製造一場實驗性的聆賞過程。張堅豪以舞者身分多次與國內編舞家合作,反思舞者的身體若不隸屬於某個編舞家而是自己的,該是什麼模樣?與張堅志、堅貴兄弟三人在《合體》中,表現具一體性又各自獨立的身體/舞蹈。田孝慈的《旅人》從生命就是一場漫長旅行的意念發展成舞蹈。林素蓮的《細草微風》則脫胎自一段結束的戀情,從中觸動創作者思考「愛」呈現在生活的微小事件中,如何被表述、被實踐、被分享。

    文字|鄒欣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 英國政府也幫助藝術家到其他國家進行交流。圖為近期在英國文化協會推薦下來台,於台北國際藝術村當駐村藝術家的華藝電子音樂團體CHI2。
    最PAR!

    給藝術家做夢的機會

    「我們相信,體驗藝術與追求卓越有密切關係。」英國藝術委員會執行長彼得‧海魏特

    文字|盧健英
    第133期 / 2004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藝聞觀點 News Review 國藝會 ? 文建會 ? 資源分布清楚

    補助大餌,誰甘捨之?

    2009.4.29 立法院去年底決議,要求文建會在二年內視國家財政情形為國藝會編足一百億元母金,至今文建會除表示現階段政府無力也無須補編另四十億元之外,據說文建會內部研議中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正案,擬為多年來存在爭議性的文建會藝文補助的適法性,尋求解套之道。在最新版本的文建會修法說明裡試圖解釋文建會與國藝會的定位,指出「為明定本會(文建會)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分別執行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之獎補助業務,本條例第十六條有修法之必要性,以明文建會對獎補助事務之管理權限」。也就是說,一旦修法確定,將來不僅國藝會,文建會也得以此為法源進行藝文補助,外界解讀此舉有架空國藝會之嫌。文建會自己出手進行各項藝文補助,長久以來皆被質疑是跟國藝會搶當「資源分配者」;以國藝會的存在現況來看,政府成立一個藝文補助專責單位,給它一筆母金去投資,以獲利作為補助來源,結果不僅母金不足,進入微利時代後,每年要為獲利多寡擔憂。文建會與國藝會的角色職掌、權責關係,到底該如何看待?

    文字|紀慧玲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 「表演藝術追求卓越獎助專案」第一波名單公布記者會。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藝.企 一起搏感情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這門生意要怎麼樣才做得起來?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建弘文教基金會共同發起,結合三家企業基金會共同推動的「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將從下個月開始,陸續推出備受矚目的十六齣製作,堅信「台灣藝術作品具有文化競爭力」的企業家同時加碼一千萬元,前所未有地為這十六齣製作在各大媒體進行強勢行銷,藝企一起「搏感情」。這樣首見的模式能不能為國內藝術演出打出一場漂亮的行銷戰?

    文字|蘭薰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Helen Nugent女士。
    現象視察

    誰領我穿越幽谷?

    許多主、客觀的環境變數,都橫隔在「藝術產業化」的這條道路上,使得迫切尋求解套的藝文工作者,不是更為茫然,便是只得各謀生路來自歐美或日本、義大利等地的藝文專家代表,提供了相當具體且全面的經營策略、補助報告與跨國性的藝文經營理念,凸顯出台灣經驗與其相差至少十至二十年的發展時間。

    文字|傅裕惠
    第97期 / 2001年01月號
  • 第二屆「新人新視野」希望能有更多人討論入選作品,特邀集評審委員以座談會方式討論。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更有溫度的新世代之聲

    「新人新視野」藝評座談會記錄摘要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兩廳院合作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是給畢業五年內的年輕創作者的製作展演計畫,也讓我們看見了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樣貌。去年底做了第二屆的呈現,演出後舉行的藝評座談會,邀來參與第二屆徵選與演後評選的三位委員,一起發表他們對此次發表作品的看法與觀察。

    文字|黎煥雄、耿一偉、趙玉玲、黃靖媛、莊珮瑤
    第207期 / 2010年03月號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陳錦誠。(許斌 攝)
    焦點專題 Focus 平台之一: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友善的補助環境 幫藝術家起跑

    成立已屆十五年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迄今已補助了一萬件民間藝文計畫,可說是現行的常態性創作補助機制中,最方便的申請管道,對大多數的藝術工作者而言,想要申請補助,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國藝會。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表示,國藝會創造的是一個友善的情境,幫助藝術家提出申請,也針對第一次申請補助的藝術家及個人,降低審查標準和門檻,讓他們相對容易地進入國家補助機制中,藉此得到正向的鼓勵。

    文字|廖俊逞
    第222期 / 2011年06月號
  • PAR表演藝術
    文化生態

    藝企相投,豈一個「緣」字了得?

    在公部門補助資源有限且日漸萎縮,整體環境生態又不利藝文團體生存發展的態勢下,藝文團隊如何尋求民間企業的支持,讓藝術產業與企業謀合互惠,是現今藝文產業面臨的急迫課題。但藝文團體如何與企業接軌,並非「因緣際會」、「氣味相投」三言兩語就能交代得盡,其中的路徑還是需要藝文團體、企業和公部門三者間共同披荊斬棘,殺出一條常態性的贊助管道。

    文字|廖俊逞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紐約聯合車庫劇場是紐約Fringe Festival演出場地之一。
    藝知平台

    以「邊緣」之名,展現豐彩多元

    二○○二年,劇場工作者楊婉怡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藝術行政出國進修補助,參與了紐約與西雅圖邊緣藝術節的實習工作。本刊特別邀請楊婉怡將她七萬多字的心得與觀察,濃縮成三篇、分期刊登,就全球邊緣藝術節的現況與定位、紐約與西雅圖邊緣藝術節的經營與操作模式等方面為文,以將她所學與研究,分享給劇場同業人員和讀者。

    文字|楊婉怡
    第128期 / 2003年08月號
  • 第一屆的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大獎優人神鼓獲得,藝術總監劉若瑀與擊鼓指導黃誌群代表接受講座。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七:藝術與企業合作趨勢

    從出錢到出力 「藝企」牽手點亮未來

    由於企業領導者對藝文的喜好不同,早期的基金會多為單純的贊助單一或系列的節目演出及藝術教育活動,然而近年來基金會參與藝文的角色變得多元化,不再和過去一樣扮演被動的金主,轉而主動的選擇藝術團隊委託創作、籌辦藝術季,舉辦年度評比、頒發獎項等。而除了企業體的投入,難能可貴的是企業人也身體力行的一頭鑽進打造「藝企平台」行列。

    文字|李惠美
    第205期 / 2010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紐約

    女指揮安索普對電影《塔爾》提出嚴厲批評

  • 音樂

    「風起不止」音樂會 首演陳可嘉《雙路之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解讀點字樂譜

  • 戲劇

    想笑就笑吧,走進假的園區來場真實的交流

    《泰雅文創精神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