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流行音樂劇/台灣篇
創作人說話 果陀劇場導演 梁志民
「我覺得我就像實驗室,喜歡將將不同的東西加在一起,看看會有什麼不同。」果陀劇場梁志民如此比喻他嘗試不同音樂類型加入音樂劇的創作歷程。從十二年前《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至今,他已將近古典、搖滾等近十種音樂類型丟入他的戲劇實驗室裡,創造出多樣的音樂劇面貌。 從小抱收音機寫功課,音樂敏感度超高 梁志民在二○○二年推出以一九二、三○年代老歌為音樂主題的《情盡夜上海》,籌備時他對老歌的熟悉度,讓蔡琴驚訝不已。梁志民說:「那是因為我自小沒有收音機就沒法做功課,小時候就是抱著唱盤、收音機長大。」而且他自認很能掌握音樂旋律、調子,往往一首曲子,他聽過一、兩次,就再不會忘了。對於音樂的敏感,讓他在處理音樂劇時,更如魚得水。 成立果陀前,他在倫敦看了《貓》等音樂劇,決定要將這樣的表演型態帶回台灣。劇團成立初期,推出的多是舞台劇,他在工作中與音樂家吸取經驗,直到他認為時機成熟了,《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就此誕生。吸收經驗後,第一個試驗品,帶入的是音樂家張弘毅的古典樂風,從此音樂劇與果陀、梁志民三個名字再也無法分開。那一年,梁志民才三十歲。 從搖滾、拉丁,玩到藍調和RB?! 如果仔細回想果陀的歷史作品,從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拉丁的《天使不夜城》、取材原住民音樂的《看見太陽》,每齣戲就是一種獨特曲風。因為,這不只是梁志民自己的實驗,張雨生、鮑比達、陳國華、蔡琴、陳樂融等人,每次都為帶給每個實驗新的素材。剛創團時,台灣沒有人寫音樂劇劇本,寫歌詞起家的陳樂融,架出音樂劇的劇本骨架。被梁志民形容為天才作曲家的張雨生則是以搖滾,一新國內音樂劇的耳目。蔡琴更是從欣賞、享受音樂劇,甚至從果陀開出截然不同的演藝生命。 梁志民說,不同樂種的結合實驗,並非隨機發生,而是他從開始做音樂劇,便決定好的創作方向:「我的音樂胃口很大,不排斥各種形式,只是希望有能抓出一個架構一種線條。」他的實驗室裡已採用過搖滾、爵士等素材,他說接下來的「實驗品」說不定也可以有藍調和RB。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之外 爵士vs.音樂劇
大城小調,舞台上的爵士氛圍
所謂JAZZ,在音樂劇的世界裡,主要還是一種元素,是一種風味,是一個時代(原則上多指二○年代)的聲音,是一種地域性、種族性很強的音樂,它往往和大城市的黑人族群,或者夜店族群緊緊相連在一起,紐約和芝加哥夜總會、紐奧良的小酒吧大城,小調,夜色,人情。在音樂劇裡,它並非一種獨立的音樂,像它在夜總會、在舞池、在演奏廳、在唱片錄音室裡一樣具有獨一無二的自由度和豪放氣質。
-
親子新訊 3D數位投影 「邀請」觀眾也上台
小熊維尼的音樂生日派對
落葉飄飄,蝴蝶振翅飛翔,在粉蠟筆般柔軟色調的森林中,天真可愛的小熊維尼忙著尋找喜愛的蜂蜜,完全忘了今天就是他的生日。小豬、兔子、跳跳虎及袋鼠媽媽等一干好友,決定送給維尼一個生日驚喜,他們該如何設計出一場完美的派對呢? 在迪士尼動畫師與艾美獎提名燈光設計師的攜手合作下,風靡世界八十年的「小熊維尼」故事,從繪本躍上音樂劇舞台,邀請大小朋友一起上台體驗森林冒險。除了大型人偶的互動演出,以及愉悅的音樂演唱外,空運來台的高科技3D數位投影,更將舞台打造成綠油油的百畝森林,細膩模擬出陽光、樹影、雪景等動畫特效,遨遊光影魔法的童話世界。劇終時,觀眾的臉孔還會被投射在舞台後方大螢幕上,彷彿成為維尼生日派對的一分子,享受溫馨歡樂的表演氛圍。(鄭淑瑩)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幸運兒》
我們從來沒有問過你是不是真的想飛 我們從來沒有問過你是不是幸運得很累 就像《地下鐵》裡,黎煥雄放進了不相干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童話及黑色的「卡夫卡」,舞台版的《幸運兒》也遠非幾米所預期。 如果說,原著裡幾米談的是飛翔,那麼這個故事到了黎煥雄手上,則是在談飛翔的失敗。「如果翅膀其實是一種恐懼呢?有人說是恐懼奪走了自由,那麼,如果恐懼以一種自由的象徵出現,那麼,事實會是什麼?那就會是象徵佔據了實體的另一個故事了,當人類飛起來,世界,卻開始往下沉。」自由與恐懼於是成為舞台版最重要的探討主題。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又新又舊 熱力依然奔放
舞台版的《週末狂熱》跟《42街》一樣,屬於歌舞重於戲劇內涵的「歌舞狂想(Song-and-dance Extravaganza)」;戲的成分被精簡到成為「串場」的比重,常常覺得角色的發展力有不迨,但是當能量十足的歌舞場面一來,腳底的情緒被挑動後,心底對「戲劇張力」的挑剔又如過眼雲煙無關緊要了。
-
戲劇 正宗美國辛辣風味
《芝加哥》以舞藝征服觀眾
歌舞劇╱音樂劇在台灣熱潮不歇!接續著剛下檔的法語音樂劇《鐘樓怪人》,正宗美國風味的《芝加哥》七月又來敲門,讓喜愛音樂劇╱歌舞劇的觀眾大呼過癮。
-
戲劇 四年級的流行歌,五年級的民歌,六年級的童謠
音樂劇 《真善美》 歷久不衰 十月台北上演
說到《真善美》,大家一定馬上想到由茱莉‧安德魯斯主演的電影,以及片中動聽的Do Re Mi、〈小白花〉等名曲。現在電影的源頭《真善美》音樂劇即將巡演到台灣,在看戲之前,就讓我們來看看這齣名劇從真人實事到搬上舞台、再登上銀幕、最後傳唱全世界的傳奇吧!
-
戲劇 本土溫馨音樂劇
夢幻組合相遇《天堂邊緣》
改編自電影《天堂過客》,即將在實驗劇場上演的音樂劇《天堂邊緣》,不砸大錢搞華麗排場、聲光特效,反而另闢蹊徑,以有限的資源、樸實的形式實現最大創意,用動人旋律擄獲音樂劇迷的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歌舞上線Musical on line
如果沒有音樂劇,日子怎麼過? 水銀燈下、紅氍氈上,一個舞台如夢似幻 如果沒有音樂劇,日子怎麼過? 動人旋律,餘音繞樑,經典歌曲傳唱千里 如果沒有音樂劇,日子怎麼過? 紙醉金迷、華麗絢爛,四十二街目眩神馳 如果沒有音樂劇,日子怎麼過? 九一一之後,百老滙The Show Must Go On! 如果沒有音樂劇,日子怎麼過? 瞄準市場,熱潮不斷,本土音樂劇也發燒 對許多人而言,音樂劇仍是一個不得其門而入的巨大迷宮 讓我們只能偷偷掀起紅布幔的一角,難以一窺堂奧 現在你只要跟隨PAR的腳步,走上這條專為你開闢的小徑 歌舞即將上線,每一個故事的背後都有更精采的故事 輕唱著歌,漫步著舞,你也可以在音樂劇的花園裡優遊自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音樂劇歷史相關年表
1866 《黑駝魔法師》The Black Crook 1904 〈時報廣場〉正式命名 1924 《學生王子》The Student Prince from Heidelberg 1927 有聲電影正式問世 1927 《畫舫璇宮》Show Boat 1928 《三便士歌劇》 1929 紐約股市崩盤,產生連鎖效應,史稱「經濟大蕭條」 1931 《為卿高歌》Of Thee I Sing,為史上首部獲得普立茲戲劇獎的音樂劇 1932 製作人齊格飛(Florenz Ziegfeld)過世(1869-1932) 1935 《乞丐與蕩婦》Porgy and Bess 1943 《奧克拉荷馬之戀》Oklahoma! 1945 《天上人間》Carousel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熱浪,滾滾來襲
對於百老匯迷而言,今年將會有個不甘寂寞的夏天!先是好整以暇地等候音樂劇《貓》CATS來台駐唱一個月,然後滿懷期待華裔百老匯明星楊呈偉帶來的音樂劇精選歌曲;到了入秋九月,還有眾多百老匯歌手獻唱,將一網打盡百老匯最知名的音樂劇。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夢想的聲音
應兩廳院之邀,百老匯音樂劇歌手楊呈偉將於七月十日至十一日,在國家音樂廳舉辦「兩廳院音樂劇精選─楊呈偉的百老匯奇緣」演唱會。一個人令人期待,充滿夢想的聲音,即將於夏日再次回到台灣。
-
藝號人物 People
我的歌聲,來自台灣的血統
楊呈偉在大學時代就參與各種表演活動,十分活躍,深刻了解東西文化的異定。他說,亞裔美國人最大的認同矛盾是「不中不西」,最共通的文化經驗是「東西交 會」。因此,他的作品展現一種奇妙的文化結合。二○○一年年初他在美國自製《鋪軌》音樂劇。後來,他的《鋪軌》原聲帶在台灣發行,創下舞台劇音樂的銷售紀 錄。緊接著,他製作《囍宴》,從編劇、排練到選曲,完全親自操刀,從劇評到銷售,都有傑出表現。
-
戲劇
鋪陳「冷浪漫」的「非劇之劇」
像《貓》一樣《地下鐵》也是這樣以再現原作氛圍為訴求的「非劇之劇」。同樣地,對已經熟悉幾米風格的觀眾來說,相當程度會認同原作得到不同向度的立體表現。其他幾米作品的門外漢,恐怕就是丈二金剛,莫名其妙。個人認為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既然是詮釋一種概念,就應主動提高感染力和陳述力,擴充原著的版圖(這是《貓》劇風靡全世界的原因。多少人沒讀過艾略特,卻見識了《貓》?)。如果只是被動地,被設計為分享共同記憶的同人表演,恐怕話題過後,還是回歸到更小眾的邊緣。這就端看創作者的企圖了。
-
戲劇
喵喵聲中看見劇場奇觀 音樂劇
《紐約時報》前劇評主筆法蘭.克里奇在《貓》劇於百老匯首演時便預告:「一定有一個理由會支撐《貓》劇,讓它在百老匯存活很長很長一段時間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齣會把觀眾帶進完全幻想空間的音樂劇,而這個幻想空間可能只存在於劇場藝術裡。里奇這番見解,預示了《貓》劇長達十八年的演期,也透露出在伴隨《貓》劇而來約莫十年的「奇觀音樂劇」時期,創作者將音樂劇場的文學性及其縝密整合的特色化約成簡單的視聽奇觀,通行海內外各個不同文化族裔及語言社群,成功將之完全「國際化」、「統一化」。
-
戲劇
以專業精神向家鄉致意!
除了新增的歌舞場面,楊呈偉表示這次《囍宴》的創作改編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開始說這個故事」,以及如何將全劇翻譯為英文,好有別於一般觀眾印象中的電影版本。負責《囍宴》演出行政與技術協調的汪慶璋表示,這次楊呈偉聘請的編導創作群幾乎清一色都是美國百老匯的資深設計者,整齣戲的製作遍及美國紐約、西雅圖與亞洲的台北與新加坡,讓《囍宴》的製作過程更富挑戰性。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京劇篇
博采眾生,皮黃變奏「音樂劇」 從新編京劇的音樂思考台灣京劇
台灣新編京劇的音樂逐漸脫離傳統「戲曲」的框架,越來越注重音樂上的戲劇性與整體性,進而邁向以京劇皮黃唱腔為核心的一種大型音樂劇或歌舞劇的形式。外在的欣欣向榮迴避不了本土京劇音樂創作人才的斷層,要在台灣京劇裡聽見具深刻本土內涵的音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戲劇
雨中「梁祝」,搭建共同記憶
當我們檢視這個演出時,不能不回頭看看《梁祝》在老一輩人心目中的地位,新世紀的此刻,他們或獨自或攜伴或帶著兒孫輩,在冬夜細雨的廣場,坐在塑膠小板凳上,看著當年猶未出生的演員們,唱著同樣的曲調,再一次搬演如數家珍的淒美愛情故事,生命傳承共同的悸動,以及此時此刻大家團聚在一起的經驗,相信每一個蒞臨現場的人都無法輕易忘懷。
-
焦點
一條實現夢想的日光大道
楊呈偉與他所帶領的「第二代劇團」算是亞裔人「新世代」的典型。他們更年輕,更沒有歷史包袱;他們的生活經驗就是美國經驗;他們的母語或許有其他選項,但通常是美式英語。楊呈偉以這一代所共同熟知的音樂劇文化做為初步認同,他試圖透過這齣即將渡海來台的《鋪軌》所續織的「大歷史」或許就是更深層意識裡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