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我就像實驗室,喜歡將將不同的東西加在一起,看看會有什麼不同。」果陀劇場梁志民如此比喻他嘗試不同音樂類型加入音樂劇的創作歷程。從十二年前《大鼻子情聖-西哈諾》至今,他已將近古典、搖滾等近十種音樂類型丟入他的戲劇實驗室裡,創造出多樣的音樂劇面貌。
從小抱收音機寫功課,音樂敏感度超高
梁志民在二○○二年推出以一九二、三○年代老歌為音樂主題的《情盡夜上海》,籌備時他對老歌的熟悉度,讓蔡琴驚訝不已。梁志民說:「那是因為我自小沒有收音機就沒法做功課,小時候就是抱著唱盤、收音機長大。」而且他自認很能掌握音樂旋律、調子,往往一首曲子,他聽過一、兩次,就再不會忘了。對於音樂的敏感,讓他在處理音樂劇時,更如魚得水。
成立果陀前,他在倫敦看了《貓》等音樂劇,決定要將這樣的表演型態帶回台灣。劇團成立初期,推出的多是舞台劇,他在工作中與音樂家吸取經驗,直到他認為時機成熟了,《大鼻子情聖-西哈諾》就此誕生。吸收經驗後,第一個試驗品,帶入的是音樂家張弘毅的古典樂風,從此音樂劇與果陀、梁志民三個名字再也無法分開。那一年,梁志民才三十歲。
從搖滾、拉丁,玩到藍調和R&B?!
如果仔細回想果陀的歷史作品,從搖滾的《吻我吧娜娜》、拉丁的《天使不夜城》、取材原住民音樂的《看見太陽》,每齣戲就是一種獨特曲風。因為,這不只是梁志民自己的實驗,張雨生、鮑比達、陳國華、蔡琴、陳樂融等人,每次都為帶給每個實驗新的素材。剛創團時,台灣沒有人寫音樂劇劇本,寫歌詞起家的陳樂融,架出音樂劇的劇本骨架。被梁志民形容為天才作曲家的張雨生則是以搖滾,一新國內音樂劇的耳目。蔡琴更是從欣賞、享受音樂劇,甚至從果陀開出截然不同的演藝生命。
梁志民說,不同樂種的結合實驗,並非隨機發生,而是他從開始做音樂劇,便決定好的創作方向:「我的音樂胃口很大,不排斥各種形式,只是希望有能抓出一個架構一種線條。」他的實驗室裡已採用過搖滾、爵士等素材,他說接下來的「實驗品」說不定也可以有藍調和R&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