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吳素君

相關文章 30 篇
  • PAR表演藝術
    即將上場

    兩岸三地編舞家匯演

    此場演出爲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節目之一,邀集中國與香港兩位中生代編舞家共襄盛舉。來自北京的范東凱,目前爲新加坡人民協會舞團的駐團藝術總監,演出新作《錯位》,由譚盾作曲;來自香港的梅卓燕,活耀於國際舞台,曾是「香港舞團」的台柱。兩位均有深厚的古典中國舞蹈根基,他們亦將在中國傳統素材中採擷精華,以納入國人的現代舞中。舞蹈家吳素君將獨舞梅卓燕的成名之作,改編自白先勇的同名小說《遊園驚夢》。台灣的創作部分,陶馥蘭以觀想入身,新作《心齋》將是一個心靈與身體的溯源之旅。 相關講座活動四月底於耕莘文敎院展開,可洽詢多面向舞蹈空間(02)7405820。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42期 / 1996年04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南管女兒王心心

    離鄉背井的孤寂,王心心總是藏在心裡,不輕易表現出來,但每每唱起《王昭君》中的〈山險峻〉:「虧阮一身來到只,只處無興又無采,四目無親,舉目無親今卜怙誰人通訴起, 」,王心心總是隨著唱詞在心裡喊著「爹媽恁值處,袂得相見,阮袂得見媽恁一面!」

    文字|李玉玲
    第142期 / 2004年10月號
  • 王心心在《胭脂扣》中扮演一個煙花女子,對一向形象十分良家婦女的她是一大挑戰。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南管化身時尚

    王心心 要做南管音樂舞劇的品牌領導

    「誰說南管不能跟『現代』畫上等號,這次的『王心心作場』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王心心說,南管在古代是時尚,在現代也可以是時尚,多方面的跨界嘗試,還有定位清楚的票房策略,是讓南管歷經千年依然如新的活命丹。

    文字|鄭淑瑩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吳素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吳素君 生活就是美

    走進位於東區小巷鬧中取靜的老公寓頂樓前,首先會看見門口貼的對聯「半窗花影雲拖地 一室茶香月橫天」,一身俐落的黑衣黑裙襯著超短髮,吳素君探出門,笑開了臉,招著手,「那是我寫的喔!」指著對聯,這位酷愛古典的編舞家難掩驕傲。 從雲門舞集的創始團員、創立台北越界舞團、擔任江之翠劇場藝術總監,這位停不下腳步的創作者對傳統的偏好,除了反映在書畫收藏、古典文學閱讀,她為漢唐樂府編創一系列最為人所知的作品以南管結合梨園科步的《豔歌行》、《簪花記》、《夜未央》、《滿堂春》等作也透露端倪。 「南管戲小而精緻,因為空間局限住的身體語言,反而有更多的想像空間。」在她的舞蹈動作裡,空間感被裝入身體,如同她小而美的居所,處處都是細節巧思。樸質的原木桌椅、精緻的茶點、各式陶製杯盤、各國旅行時蒐羅的小物、何建生的雕塑、奚淞的書畫、一整面書牆、屋中四處栽植的扶疏綠葉、木石她的生活無一不美,但寒暄沒幾句,她便被攝影機分了心。 「我是不是該整理一下?有點亂耶!」吳素君四顧家中,面對鏡頭難掩緊張。 編舞家眼中的「亂」,卻已是一方井然有序又美好的天地。對「美」的挑剔與追求,是吳素君從雲門時期養成的習慣,也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採訪這天,在靜靜流淌的喜馬拉雅音樂中,她問起要喝哪一種茶,中國茶、花草茶應有盡有,講著講著,也走到院子裡剪了一把香草,熱水一沖,香氣四溢。 「我愛玩,事情也多,平常待在家的時間不長,但喜歡下雨天,在屋子角落看雨。」端著茶,吳素君笑指大片落地窗旁的角落,聊起創作之外的靜好日常。

    文字|張慧慧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羅大佑在《天國出走》中的衆多造型之一。
    焦點

    羅大佑要「出走」?

    羅大佑要到國家劇院演出「歌、舞、劇」?是那位八〇年代棄醫從歌,選擇以一襲全黑的造型,演唱批判社會歌曲的搖滾歌手?演出中他會跳舞嗎?又會以什麼造型出現呢?

    文字|林亞婷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艷歌行》跨界融合歌、樂、舞,是台灣南管發展分野最重要分水嶺。
    特別企畫 Feature 走過千年,走過台灣海峽……跨洋歐洲

    南管的美麗與哀愁

    曾經,台灣只要有泉洲移民所在處,就有南管館閣,散播裊裊清音。歷經時代變遷,南管曾經沉寂,也曾復興蓬勃;表演形式也從純粹演奏,變化出結合舞蹈戲劇的「南管劇場」;甚至漂洋過海,讓國際人士心迷神醉何時,南管可能走下表演殿堂,重回我們的生活之中?

    文字|紀慧玲
    第161期 / 2006年05月號
  • 盛小雲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向新觀眾 傳統變時尚

    發動老祖宗的柔性政變

    傳統不能不老,但傳統可以不死,把傳統文化當成一座取之不竭的活博物館,傳統便能歷久而彌新。當傳統舞台風光不再,傳統藝術仿如發動柔性政變,一走傳統戲曲的現代化,一是結合傳統元素的現代創新,兵分兩路,從明華園到當代傳奇劇場,從雲門舞集到國光劇團,從漢唐樂府到霹靂布袋戲,塑造了台灣當代藝術既傳統又時尚的經典面貌。

    文字|盧健英
    第155期 / 2005年11月號
  • 鄭淑姬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走進《時光旅社》 一覽生命旅人之書

    成立十五年的台北越界舞團,將由資深舞者吳素君、鄭淑姬、葉台竹、張曉雄與四位年輕舞者同台,演出歲月風景紛呈的新製作《時光旅社》。透過黎煥雄的編導、何曉玫的動作設計,將讓資深舞者的生命故事交織呈現。未來要得見這四位資深舞者同台,可說是著實不易。

    文字|周倩漪
    第204期 / 2009年12月號
  • 圖中即爲吳素君在當地買的新鮮玫瑰花,入泉後沾上一層鐵礦,成爲永久保存的「鐵玫瑰」。三只杯子則爲當地溫泉專用杯,最特別的是杯把即吸管,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越布拉格

    舊城廣場是多數觀光客一睹布拉格丰釆的優先選擇,這裡是全城的精華地,最足以展現布拉格建築風貌。

    文字|王凌莉
    第61期 / 1998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蘆葦的面貌

    《蘆葦地帶》在技巧和感染力上是成功的,戲劇性的掌握、舞者的人生閱歷、舞蹈技巧,創作者的編舞,乃至於整體舞台技術,均有水準以上的演出,但是,總期待一些別的什麼。下半場的《囍宴之後》,雖曰是在英籍編舞家Charlotte Vincent來台後與舞者排練四週的即興成果,但對於「人生大喜之事」背後拆解、呈現的「黑色幽默」態度,也巧妙地呼應了上半場不「『重』處理」生命課題的選擇。

    文字|鄒之牧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光影細繪多樣人生

    燈光設計是全舞的大功臣,燈光的多重表情,反射出舞台事物的多樣感情,更給予觀賞者不一樣的心情。燈光設計王世信這次在《蘆葦地帶》裡用燈光展現大自然光感,從日暮西山、日正當中到日出前的晨曦,把舞台上的蘆葦照活了。燈光隨著舞蹈情緒所設計的色調,除了成功地結合自然光景與舞台燈光的美學外,也為整場舞蹈的劇場張力增色不少。

    文字|王凌莉
    第121期 / 2003年01月號
  • 「現在,跳舞不是為了上台。」鄭淑姬說:「那是身心的舒暢享受,跳舞讓我生活很開心。」
    藝號人物 People 台北越界舞團資深舞蹈家

    鄭淑姬 今生為舞蹈而活

    從十三歲開始習舞,資深舞蹈家鄭淑姬一舞四十年,走過雲門舞集的璀璨與台北越界的豐美,迄今仍勤勤懇懇走在舞蹈之路上。對她而言,舞蹈是「致命的吸引力」,是「生命的召喚」。

    文字|周倩漪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
  • 編舞家林懷民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古典柔約到張揚頡頏—林懷民

    重新回頭看《白》,細心的觀眾會發現,不只是一種白,三種況味,《白》在九年前即暗藏著許多後來雲門作品的預示,例如《竹夢》裡的綠,《狂草》的光影與卷軸,在作品裡拼出其他作品的DNA,最後發現綿延不斷的是舞者身上長出的力量,因為他們,《白》有了各種心境與層次。

    文字|盧健英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編舞家何曉玫
    特別企畫 Feature

    喧囂島嶼中的「看」與「被看」—何曉玫

    在四十歲與台北越界舞團結緣、現在更接下團長職務的中生代編舞家何曉玫,新作《默島樂園》以台灣特有的文化現象入舞:場地上舖滿厚沙營造島嶼氛圍;一堵牆面是工地鷹架防護棚布,影射永遠施工中的台灣;更從民俗藝閣得到靈感,讓三位舞者打扮成布袋戲人偶綁在三根鐵架上跳舞;還有演員徐堰鈴、許傑輝的演出,呈現編舞家眼中喧囂的台灣。

    文字|廖俊逞
    第160期 / 2006年04月號
  • 吳素君說:「我和他是花邊新聞的『絕緣體』,不管朋友們再怎麼風風雨雨,好像都輪不到我們兩個。」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婚共舞

    在舞台上,葉台竹和吳素君是最相襯的一對搭檔,在生活中,他們形影不離,同進同出;當年,他們從台北唯一的、簡單而克難的律動敎室開始起舞,然後一起隨著雲門舞集世界巡演,在許多國際頂尖的表演廳,他們演《白蛇傳》中的白蛇和許仙,演《薪傳》中的新郎和新娘四十歲以後,「許仙」蓄了鬚髯,「白素貞」剪去如雲秀髮, 他們加入四人舞團「台北越界」,舞蹈變成了遊戲。

    文字|史玉琪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荷西‧葛雷戈佛朗明哥舞團
    舞蹈

    舞蹈新訊

    融合芭蕾優雅與佛朗明哥的狂野 荷西‧葛雷戈佛朗明哥舞團訪台演出 一個迴轉,一個踏步,佛朗明哥舞蹈充滿著吉普賽驕傲的血液。荷西‧葛雷戈的最大成就,便是將安達魯西亞安的佛朗明哥,從Tablao小酒館裡的狂野熱情,帶到了百老匯的舞台,讓世人有機會欣賞到佛朗明哥的奔放以及音樂中的野性,沙啞低沉的嗓音,,時而激昂,時而內斂,直達靈魂深處。 來自佛朗明哥世家的荷西‧葛雷戈二世,父親於二○○○年十二月因心臟衰竭與世長辭,雖然從小即在耳濡目染與父親的嚴格訓練下學會佛朗明哥舞蹈,但他正式的舞蹈課程是在他十七歲進入西班牙國家芭蕾學校才開始。 畢業後加入卡蜜拉芭蕾舞團,並以首席舞者的身分隨團到歐洲、非洲與中東等國巡迴演出,他精湛的舞藝、傑出的表現很快便受到了各界的矚目與好評,讓他很快在芭蕾舞這個領域闖出了一片天。 但他血液流著拉丁民族與生俱來的澎派熱情,與對佛朗明哥舞蹈難以割捨的喜愛,因此他於一九八六年創建了荷西‧葛雷戈佛朗明哥舞團,於歐洲、日本、蒙地卡羅等地表演,同時他也加入父親的舞團,在美國各地表演。 葛雷戈二世將古典芭蕾舞的線條美感融入了佛朗明哥舞,自此他狂野不羈的舞步多了些許的精緻優雅。一九九六年,舞團初次在洛杉磯公演,洛杉磯時報報導:「荷西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從父親的陰影中走出來,現在他是一個獨特的巨星,散發著屬於自己的光和熱」。 荷西‧葛雷戈佛朗明哥舞團沒有華麗炫奇的舞台燈光與佈景,但是透過舞者的擺頭、聳肩與急速動感的跺步,強烈的節奏釋放著熱情與魅力,讓人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與節奏鼓掌吶喊。 喚醒自由奔放的舞蹈熱力 林志斌爵士舞展《爵醒》 文字 廖俊逞 和爵士樂不受拘束、即興多元的風格一樣,爵士舞也是一種在本質上,散發著自由和熱情的舞蹈形式,就像我們聽到喜歡的音樂,能從內心自然地流露出感情,身體就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節奏而活動,爵士舞主要目的是為了娛樂別人也抒發自己,可帶給自己與別人一段美好的時光,表

    文字|田國平、廖俊逞、莊珮瑤
    第144期 / 2004年12月號
  • 陶馥蘭表演的《女巫》戲劇張力十足。
    舞蹈

    解開台灣舞蹈月娘的神話

    蔡瑞月的十一支舞作因重建而重現舞台,這是台灣舞蹈史空前的大工程;是當時代社會面貌的寫照;而它更大的意義在於一個舞蹈家面對藝術所展露出的真、善與美。

    文字|王凌莉
    第95期 / 2000年11月號
  • 編舞者對舞台設計者的敬意,明顯地從林懷民舞蹈的結尾落在白幕及照亮在其上隱隱約約的竹片可見。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文字|林亞婷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盧修一、陳郁秀與兩個學音樂的女兒及一個愛畫畫的兒子。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藝術家的「敎子偏方」 專訪舞蹈家庭.音樂家庭.戲劇家庭

    「給孩子最好的!」這樣一句廣吿詞點出了許多爲人父母者的心聲。除了提供下一代毫無匱乏的物質生活之外,只要知道還有什麼可以使孩子「不會變壞」,或者「不輸在起跑點」的法子,做父母的就像是得到一劑「敎子偏方」,音樂班、舞蹈班、美術班就在這樣的供需條件下產生了。自詡現代派的父母不再爲自己藝術失學而不安,才藝班成了父母的最大安慰。 但是,藝術能力不會得自偶然,而有遺傳與環境上的條件。雖然遺傳的機率不一定是百分之百,但基因仍然是一個先決條件;環境則指後天培養,但不侷限於敎室。因此,藝術家一定比一般父母占盡先天與後天優勢嗎?藝術家的子女是否理當繼承衣缽或靑出於藍? 在四月,這樣一個溫馨的親子季節裡,我們登門走訪了國內藝文圈裡的舞蹈、音樂、戲劇家庭,一探各家的第二代「成品」,索尋藝術家有沒有秘而未宣的「敎子偏方」。

    文字|閻鴻亞、林靜芸
    第6期 / 1993年04月號
  • 《艷歌行》三位舞者的造形及舞姿。(左到右為魏秀蓉、陳蔓菁、郭玲玲。)
    焦點

    從傳統中擷取新意 梨園舞坊創團公演「艷歌行」

    梨園舞坊是南管樂團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與資深舞者吳素君攜手合創的新團,結合古雅南管與傳統梨園戲中的樂舞,呈現出極其精緻娟秀與沉斂的表演美學。

    文字|林亞婷
    第39期 / 1996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方藝術節」潮流來襲,歸返地方與駐紮家鄉的兩種觀看(上)

  • 香港

    「演戲家族」串連過往原創音樂劇歌曲推出慶祝30歲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李秀珣與不受既定想像束縛的「石岡媽媽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