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交響樂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想像「國家」:一段公共性的旅程
國家交響樂團(NSO)廿五歲了,作為以「國家」為命名的交響樂團,NSO所歷經的體制性變革、挑戰與重生,乃至於曲目、創意及節目製作的轉變軌跡,都與整個社會怎麼敘述「國家」有關。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路,正是台灣歷經開放黨禁、報禁、解嚴、政權輪替、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及全球化/在地化重新思索的時程,台灣社會曾顛簸跌撞,NSO走得亦不輕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掌舵破浪 昂首音樂汪洋
國家交響樂團(NSO)走過四分之一世紀,期間名稱歷經多次更改,從「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到今日的「國家交響樂團」,演出的場次也從最初的九場增加到每年平均八十場,地位更從在地團體躍升成為亞洲一流樂團,NSO廿五年來的轉變反應大環境的更迭,在蛻變成長的過程中,歷任常任指揮(音樂總監)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台灣交響樂團史烙下了跨時代的印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要讓NSO不只是台北人的NSO!
對外妝點NSO的形象,對內要承擔NSO的營運成敗;對上協助音樂總監,對下率領團員及行政團隊。要衝在最前面,又要在後面推,這位銜接所有重要關鍵的靈魂人物,就是執行長邱瑗。走馬上任的時期,恰巧是NSO的廿週年,而今,樂團四分之一世紀的歡慶時刻,正好是她就任滿五週年。儘管一路走來篳路藍縷,卻也終於走上軌道。面對樂團下一個「躍進」,她充滿著信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過歲月,我們與NSO……
首席 吳庭毓:期待知名度和成熟度向國際的一流交響樂團邁進! 人物簡介 自一九八九年法國歸國後即任NSO首席至今,與樂團有豐富的演出經驗,也獲邀至各項活動演出。音樂會後聽過最犀利的觀眾評論是:我只能說吳庭毓,你行! NSO廿五週年,從最初聯合實驗管絃樂團到現在的國家交響樂團,對一個職業樂團來講,廿五年並不算短。一直抱持著熱忱投入和努力,心裡對樂團總是很多的期許。這麼多年來,歷任音樂總監可以策畫整個樂團的方向,有階段性,對音樂也有不同的想法,但我們仍應有自主性與自己的風格!一直以來,NSO遇到再困難的曲目,排練的時間再緊湊也能保持水準發揮,實力飽滿和經驗豐富的累積,大家有目共睹。不管在國內或國外的巡演,和眾多國際知名指揮家及獨奏獨唱家合作演出也都受到國際樂評及媒體的讚賞與肯定! 也期許行政統籌樂團的人需要良好組織力及統整執行力,否則樂團在很多內外因素和情況下是不容易好好發揮的;此外制度也更須有努力改進的空間,若問題能加為解決調整,除進步外,必定也能獲得更多構想、創意,以及新視野。對於未來,我期待樂團的更多拓展,使知名度和成熟度能向國際的一流交響樂團邁進,除保持其同一水平之外,也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性與聲音。 廿五週年,仍是滿滿的期許和熱情。也許用文字是無法足以表達當中自己內心的情感,那麼,就讓音樂來吧。 李宜錦:廿五歲,正是個充滿希望、實現夢想的年紀! 人物簡介 曾創下國家交響樂團創團以來最年輕首席的紀錄。她的反應靈敏、思緒清晰,甜美的外型更是深獲樂迷喜愛。 身為NSO大家庭的一分子,感受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知己知彼」與瓶頸突破
NSO真的確知需要的是什麼?確知樂團的定位了嗎?以近幾年多次觀賞NSO的節目,和長期「保持距離」的觀察,答案還是應該肯定的。問題只在於所需的正確嗎?定位對嗎?那就必須要在具體的策略推行時作出調整,這個策略調整的基礎,便在於樂團的領導層,必須要具備「知己知彼」的能力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鞏固指標形象 與世界並肩
展望未來,建議NSO還是要更鞏固指標樂團形象,與世界並肩。未必把多元任務當成包袱,這樣可能反而稀釋了「精品」特質。現代樂團為數眾多,本該分擔扮演不同功能角色,不宜大同小異、浪費資源。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NSO音樂總監談2010/11新樂季
呂紹嘉:樂團廿五週年,正是創造自己聲音的時刻
二○一一年,蘊含了許多意義,不僅是建國一百年,也是國家交響樂團(NSO)創團廿五週年。而對現任音樂總監呂紹嘉來說,距一九九一年第一次指揮這個樂團,至今也有廿年的時間了。在眾望所歸下接掌此職,也在眾所矚目下走過精采的第一個樂季,接下來的重要時刻,呂紹嘉究竟是如何精心策劃全新的樂季,讓歷任音樂總監齊聚一堂、名家共襄盛舉;排出膾炙人口的古典節目、加上一點新鮮的聲音?藉這個機會,且聽他自己細說分明!
-
焦點專題 Focus
樂團曲目與聽眾品味
在宣佈接掌NSO的記者會上,呂紹嘉曾說,今日的生活步調,大家都要快,他希望能夠「慢」下來。看到二○一○/一一樂季曲目時,不免會想,這樣的曲目要如何「慢」?呂紹嘉在第一年即大膽挑戰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只能用「超快」稱之。一年下來,NSO交出的成績單,證實了呂紹嘉在樂季手冊裡推崇的「高水準的演奏實力」與「無窮的潛能」,不是客氣話,其中的因素固然很多,他的曲目安排功不可沒。
-
音樂
探戈不像人生,錯了就繼續跳吧……
當莫薩里尼抬起單膝、如捧至愛般地托起班多紐琴演奏時,小小的風箱所發出的南美微風竟然氣吞整個國家交響樂團。他精巧雕琢皮亞佐拉在手風琴協奏曲中意圖向巴赫致敬的技法,卻又渾然天成於探戈音樂的詩歌菸酒女人香。此時不能不稱讚指揮班朵與NSO,不僅深諳烘托與支撐之道,探戈往往最容易讓古典演奏家馬前失蹄的節奏也輕舟過山。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獻給「巨人」馬勒 演出「無所不包的世界」
紀念馬勒最好的方式就是演出他的交響曲,這個月,就有兩場馬勒交響曲的音樂會:以《第三號交響曲》作為樂季壓軸的NSO,以及以《第一號交響曲》慶祝創團十周年的普羅藝術家樂團,也分別以「龐大」和「巨人」的概念,獻給這個屬於團隊的光榮時刻!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NSO馬勒系列「夏夜晨夢 馬勒第三」
一八九六年,馬勒在史坦巴赫湖光山色包圍下,他把這首廿世紀最長的《第三交響曲》彈給弟子華爾德聽,那是華爾德第一次到史坦巴赫找馬勒,對馬勒說:「您這 裡的風景美極了!」馬勒說:「您不必看周遭的景色,我已經把它們都寫進我的交響曲裡了。」因此這首曲子可說是馬勒的「田園交響曲」,馬勒對大自然的愛就是 它的主題。馬勒本人也說:「我這首交響曲,把所有大自然的本質都融入其中,不但有花草與動物,也有人類、天使與神,這是我作此曲的特殊手法。」此曲在一九 ○二年首演時,連一向對馬勒作品冷淡的夫人愛爾瑪,也承認那天演出「讓她也處於無法形容的興奮狀態,感動流下眼淚。」我個人在一九九七年聽辛諾波里 (Giuseppe Sinopoli,1946-2001)在米蘭演出此曲後,就迷上了它,尤其是最後一個樂章慢板。此曲是呂紹嘉的最愛,相信他對此曲的詮釋會讓您終身難 忘,因此千萬不要錯過這場音樂會。
-
音樂
用牛刀殺雞……雖小道,必有可觀焉!
從觀眾不時報以會心狂笑與熱烈掌聲的反應而言,整場演出的成功是無庸置疑的。其原因莫過於所有成員對於音樂的各種幽默、矛盾、雋永及內涵瞭若指掌,當加入了庶民、素人的語言與話題作為溝通的橋梁時,這種簡單的遊戲對團員們只是用牛刀殺雞,而觀眾也能獲取最真誠而直接的快樂。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奇妙聲響 一世紀前的「新」體驗
NSO五月份的兩場演出,在觀眾熟悉的海頓、莫札特、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作品中包含了「第二維也納樂派」三位作曲家的經典曲目:貝爾格的《小提琴協奏曲》、魏本的《五首管弦樂小品》及荀貝格的《第一號室內交響曲》,讓樂迷在在名家的詮釋下,跳脫調性的從屬關係,享受音符自由伸展的另一種意境。
-
音樂 德國擊樂教父與NSO合作
薩德羅 敲擊雙琴演米堯名曲
德國擊樂教父薩德羅這次應邀訪台,將與NSO合作演出法國作曲家米堯的《馬林巴琴與鐵琴協奏曲》,演奏者必須同時演奏馬林巴與鐵琴兩種不同音色的鍵盤樂器,有時候演奏者必須要將鐵琴的踏瓣踩著,讓它的殘響與馬林巴的聲音交疊,交織成特殊的音響。
-
焦點專題 Focus 從街頭到音樂廳 手風琴與管絃同台
班多鈕琴和巴揚琴 與NSO在四月相遇
手風琴早就不只是街頭藝人的表演而已,阿根廷探戈音樂大師皮亞佐拉早把手風琴與管絃樂結合,作出多首美麗樂章。四月,台灣少見的手風琴班多鈕琴和巴揚琴,也將分別與NSO在台灣同台演出,各由來自阿根廷的璜侯.莫薩里尼與來自法國的布魯諾.莫里斯精采詮釋,讓台灣聽眾聆賞與傳統印象不一樣的手風琴之音!
-
音樂
《艾蕾克特拉》 NSO的里程碑
呂紹嘉的樂團處理以及速度的掌握,將這部複雜的總譜轉化成清澈透明的層層音響。當歌者開口唱時,他總能將樂團音量壓低,卻依舊不失清澈。在僅由樂團演奏的段落,無論長短,都能立即接上之前的氣氛,亦能平順地將戲分讓給歌者,完成人聲與樂團的無縫串接,使演出始終維持在一定的緊張度。
-
音樂 可以嚴肅 也能搞笑搞怪
NSO頑皮家族 顛覆形象幽默獻藝
平常在台上演奏、看起來總是嚴肅拘謹的NSO團員,這次要露出他們風趣搞笑的「真面目」!由活潑的小提琴手梁坤豪及大提琴手黃日昇擔綱主持,團內多位聲部首席如解瑄、安德石、傅永和、宇新樂等上場展技,藉著一身絕技搞笑演出,整場演出沒有冷場,充滿諷刺、搞笑、並且拿樂器的特性、甚至社會議題來大做文章。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呂紹嘉與NSO《佩利亞與梅利桑》
一部好的藝術作品,總能激發更多藝術家的創作靈感。當比利時小說家與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梅特林克(M. Maeterlinck)的作品《佩利亞與梅利桑》,一八九三年於巴黎首演時,不僅成為象徵主義戲劇作品的代表作,也影響了作曲家佛瑞、德布西、荀貝格與 西貝流士等人,各以不同的形式詮釋梅特林克的作品。 德布西於一九○二年首演的歌劇《佩利亞與梅利桑》,巧妙融合了印象派管絃樂語法 與法文的聲韻,而只比德布西晚了三年、現代音樂之父荀貝格也在維也納首演了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這是荀貝格進入十二音列時期前的管絃樂作品,雖仍延 續後期浪漫樂派的影響,但荀貝格對於大型器樂編制縝密的思考與掌控能力,已處處可見。 呂紹嘉所詮釋的德布西《佩利亞與梅利桑》歌劇,是受人注目的版本,此次他帶領NSO演出荀貝格的交響詩《佩利亞與梅利桑》,是國內交響樂團演出曲目的一大步,更是愛樂者的福音。
-
音樂 讓祖克曼落淚的巴爾托克《第二號交響曲》
呂紹嘉:宓多里可以觸到樂曲的核心
即將首度與NSO音樂總監呂紹嘉合作的小提家宓多里,排定曲目是作曲家巴爾托克的《第二號交響曲》。邀請宓多里演出這個作品,兩方想法與回應都相當一致。呂紹嘉透露:「通常獨奏家常選擇華麗的、掌聲較多的樂曲,但她不但答應拉這首曲子,還主動要求增加排練的時間。」即使邁入演奏生涯第廿七個年頭,宓多里對每一場音樂會的重視和嚴謹的態度,是她給予觀眾最佳品質的保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專訪日本配樂作曲大師
久石讓:亞洲人的「古典」,應該「在地」且貼近人類靈魂
暌違四年,日本國寶級作曲家久石讓再度來台。消息一出,票券在短時間內便搶購一空,留下售票網上留言求票、徵票、急徵等訊息,為的就是期待能夠一睹大師親自上台指揮、彈奏那些陪伴著自己成長的旋律。 亞洲巡迴的首站就在台灣,被工作人員形容成「嚴謹到近乎龜毛」程度的久石讓,難得接受媒體專訪。終於獲得首肯,舞台下的他說起話來深思熟慮,時時帶著溫暖的笑容;談笑風生中,更難掩他大師的風範和氣質。搶在其他國家之前,久石讓對本刊透露了許多至少在華文世界未曾聊過的議題及尚未曝光的計畫,就讓喜愛大師的朋友們,更近身理解久石讓的創作理念與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