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資深演員詮釋的第三本〈圓駕〉整場風格四平八穩,著實發揮了戲曲的唱功部分。(李翠芝 攝)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想與回響

海派風華的世紀末驚夢

上崑重排全本《牡丹亭》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

湯顯祖臨川四夢,牡丹亭崑劇神話,四百年愛情公案,世紀回眸杜麗娘。

戲外戲:春色如許

五〇年代曾有「一齣戲(《十五貫》),救活一個劇(崑)」的說法,九〇年代發生的狀況令人大吃一驚:一齣戲(《牡丹亭》),迫使被救活的劇(崑)差點被凍結下去!借助談情說愛以頌揚執著追求精神的古典名劇,本來才子佳人的情節,只是人生色調中一環,文化當局祭出的法寶「民族主義」,眞情也抵擋不了!在國家尊嚴必要性的呼應,上海崑劇團勵精圖治,重整旗鼓再排演全本,特邀編、導、演、服裝、佈景的專業菁英,正確地「宏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積極推進中外文化交流良好形象」,整體氣氛猶如文化保衛戰,崑劇則扮演最後淨土的角色。

爲了與先前出走紐約的陳士爭版《牡丹亭》一較上下,上崑找了導演郭小男,於今年八月下旬又重排了新版全本《牡丹亭》。郭小男以現代演劇觀點重整旗鼓,意圖激發古老崑劇的新氣象;強化對原著精神的體現,以及謀求古老劇種的藝術特徵與現代演劇觀點的平衡方式,中國傳統美學觀的「意、趣、神、色」四項原則,正是他在執導《牡丹亭》時所追求的境界;在現代劇場元素的助益下,極富視覺震撼的燈光、佈景,演繹著崑劇的華美,由原著五十五折縮編成三十五折,許多失傳的折子戲,重新以現代的演出觀點復排及完善,郭小男和陳士爭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前者使用現代手法大特寫崑劇的精采,立意於崑劇的美好前景,後者則以民俗化的風格演出古老的崑劇,「陳版」的創新處便是它的復古和還原。

新版《牡丹亭》中,另一個注入現代化的做法,體現在劇本縮編部分。從梨園戲到崑曲,鍾情於傳統經典的縮編者王仁杰感嘆,「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要刪繁就簡,將五十五齣的劇本刪減爲三十三齣,演出時間壓縮到只有七小時,而湯顯祖的原著字字珠璣,實在讓人難以下筆!然而,考慮目前觀衆觀賞習性,他只有對經典動手了。因此,王仁杰採取了盡可能保留原本的菁華與豐富,不加添一字一詞的縮編原則,保存絕大部分情節,如膾炙人口的〈拾畫〉、〈叫畫〉,而曾經引發渲染色情批判的〈道覡〉則加以「思想上的修正」,還刪除枝蔓旁雜的如〈腐嘆〉、〈延師〉、〈詰病〉等十餘齣,加強了劇情的演出節奏。他將全本拆爲三本演出,上本〈驚夢〉、中本〈回生〉、下本〈圓駕〉,三本各有重點,可獨立搬演,連演三天也能展示全齣故事的完整性。

〈勸農〉一齣,對整體劇情發展牽連並不大,這幅南方農鄕的淸新風光,採茶、牧童、農耕,卻加深了觀看的強度;另外中本〈回生〉中〈憶女〉一齣,本來只有兩個配角杜母和春香追悼杜麗娘,影響全劇不大,但是春香的一句唱詞「賞春香還是妳舊羅裙」,曾讓湯顯祖哀慟不己,王仁杰爲使原作者如此深意得以流傳,此齣〈憶女〉也被保留下來。

尋找杜麗娘

湯顯祖的《牡丹亭》流通近四百年,當初是不是用「崑腔」來傳播,是極待硏究的學術問題,但後來舞台演出無疑是以兩百年以降的崑曲最突出。歷代敷演的焦點,多集中在女主角杜麗娘執著追求的勇氣,這般生生死死,又這般酸酸楚楚,牽動了台上台下諸如:杭州女伶商小玲,演至杜小姐環抱梅樹,因太過於入情,而亡於台上;婁江一婦人欲嫁湯翁,不料她心目中的柳夢梅,已是白髮老頭,女子傷絕而逝。目前所能觀賞到〈遊園驚夢〉最早的影像,是由戲曲大師梅蘭芳和京崑泰斗兪振飛共同合作的傳世版,近代演出版本各異,大陸崑團就有「上崑版」(兩種)、「蘇崑版」、「浙崑版」等等,粉墨登場最常演的劇目〈遊園.驚夢〉,人氣指數一向高居榜首。

原陳士爭版《牡丹亭》的女主角錢熠的出走,無疑地讓中國失掉靈氣迫人的杜麗娘,統籌新版《牡丹亭》演出風格的靈魂人物──導演郭小男,遍尋不見杜麗娘!想都不敢想的刀馬旦沈佚麗、從未想演崑劇的京劇演員李雪梅、久己想演,卻久不能演的張靜嫻,尋在一處,分飾三本的杜麗娘,著重於各個不同篇幅,上本〈驚夢〉的淸麗可人,中本〈回生〉的鬼魅氣氛,下本〈圓駕〉的沈穩堂皇。演員的安排具有薪火傳承的意味,三位杜麗娘,重返戲曲舞台的演員中心制,多位一級演員(岳美緹、計鎭華、劉異龍、張靜嫻、蔡正仁)擔綱重要角色,優化的唱腔、豐滿的演技,透過舞台的演出特性,傳遞出崑劇本身的吸引氣質。

演繹與創意

《牡丹亭》的風靡一時,仰賴了柳夢梅、杜麗娘的離合悲喜,在折子戲不斷傳唱和搬演下,湯顯祖的眞實意圖卻被大打折扣,許多人只認定愛情是它的主旨,模糊了他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可生可死的男女之歡。全本故事的演繹則塡寫了這些疏漏,主線愛情之外,另一種對當時生活百態的記錄與描繪,更有意義地勾勒出藝術人生的眞切風貌,這或許是衡量文藝作品成就與否的重要關鍵。

導演呼應現代觀賞趣味裡的崑劇藝術,他放棄古典式大幕的慣例,舞台左右再設兩扇對門「出將」、「入相」,並用一條「花道」連接兩側的副表演區,這樣把過場戲和重點人物出場都向前移動,縮小與觀衆的距離;舞台中再建方型大轉台,轉角處設置可拆卸的欄干,作爲示意牡丹亭的表徵,突出以牡丹作爲整體佈景的意象,〈驚夢〉的綠牡丹,〈遊園〉的紅牡丹、〈鬧殤〉的白牡丹,色調各異,呈現著古代荳蔻少女的內心世界,對靑春的熱愛、對情感的懵懂、對生命由生到死,由死到生變化的過程。

「陳版」的重點,在於以牡丹亭園林建築與古戲台融洽地結合,醉翁之意不在崑,剪下一片東方文化錦繡給西方人觀看;郭小男則通過「釋夢→尋情→生幻」力圖從嶄新現代人的審美視角,再生四百年前的經典作品,這次把強光聚焦投向了崑劇。除了「陳版」之外,綜觀各個崑團自排的版本,上崑新排縮編的三集本,較完整地展現原作的風貌,有別於以往折子戲〈遊園〉、〈驚夢〉的搬演,僅僅理解爲一個愛情故事,其中融納了明代生活的圖像,邊寇入侵、科舉制度等,即使大膽熱烈的杜麗娘,體悟到做人比做鬼還難,一場跨越生死的情戀,終究要回歸世俗的認證,情種柳夢梅,與聖人道德觀也頗有距離,除了書卷氣,還帶有一點無賴氣,尤其他中狀元的經歷,幾近時下的搞笑劇,衆多立體化的人物,都因此全本的搬演而又粉墨登場了。

尋夢或是還魂

新版《牡丹亭》儘管力求以中國古典審美趣味爲衡量之準則,其中卻面臨了現代演劇觀念重新解讀崑劇藝術演出狀態的謀合過程,應該承認,它是尊重崑劇表演的美學規律的,並通過演出手法的革新,燈光、音響、舞台美術的應用,舞台的演出內涵相應地提高了。但是,也有稍走偏斜之處,舞台的整體風格難歸一統,牡丹的意象和其他寫實部分,似乎在虛實之間搖擺不定;此外,服飾設計也偏離了崑劇向來的端正雅致,生角還稍有崑味,旦角猶如越劇的裝束。劇種本身固有的形式,在創新與保存的分際,確實需要不斷嘗試才能尋求出適當準則,過度搬弄現代化科技,雷射光束的效應,破壞了小生經典折子戲〈拾畫〉的表演,完全偏離了戲曲的演劇藝術。最令人觸目驚心的花神舞隊,每每在生旦歌舞場面現身,破壞了演員的抒情意向,其俗不可耐的服飾,猶如綜藝晚會的伴舞女郞,倒不如傳統花神的明雅幽靜。主事者要求的「數大便是美」也趨使海派文化走入無可救贖的媚俗風情,看戲事小,展示海派文化事大,舞台佈景的效果,恰恰對應了這座十里洋場城市的硬體設備。湯顯祖曾嘆息「傷心拍遍無人會」,重商實際的阿拉上海人,只會用自己的「海派」格局,怎麼拍遍崑曲,都難成爲高山流水的知音人。

陳士爭的紐約版,演出後佳評如潮,各地邀約不斷;據悉上崑版的《牡丹亭》將赴香港作跨世紀的出演,明年初移駕台北,看來流變四百年的愛情公案崑劇神話,最大的贏家恐怕還是杜麗娘,她將會在新舊世紀交替中,不同版本的演劇場裡一一復活和「還魂」!

 

特約撰述|李翠芝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