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裕
-
戲劇
台灣波西米亞的尋根傳奇
原是語帶貶意(抑)、受人訕笑的「浮浪貢」,到了金枝演社的舞台上,變成了一群現代遊俠,發展出一段傳奇感人的尋根之旅。新作《浮浪貢開花》,又是一次金枝胡撇仔戲風格的展現,導演王榮裕百分百肯定地說:「這是一齣快樂的喜劇。」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最被觀望的另類展演空間
藝文之星,抑或是藝文之悻?──華山文化園區重新開放
曾是藝術家自主管理,綻放無數創意生機的台北華山藝文特區,在文建會收回管理,空洞的「藝文之星」計畫無疾而終後,又在去年底重新開放,但是主管機關對未來的規劃諱莫如深,讓人對這塊曾是藝術家論劍的所在的未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
戲劇
淡水砲台上的《祭特洛伊》
這一次《祭特洛伊》完整版與八年前的演出完全不同,華山版側重於英雄的描繪,悲劇人物的宿命同時融入當時台灣的社會現象,砲台完整版將重心完全放在特洛伊城,面對戰爭的威脅,要如何自處,其實完全是台灣的寫照,就像是在三千年後,回首看看台灣的史詩一般。
-
專輯(一)
噢!這些跳舞的男人們
近年來,在舞台上發光發亮的男舞者很多,他們或因舞作的角色而成為不可取代的經典人物,或因高超的技巧及表現力而令人擊掌叫好,也可能是舞而優則編則導,或實在是太有個人風格與魅力而令人難以忘懷總而言之,這些跳舞的男人們,在舞台上燃燒舞動的身影,烙印下台灣舞壇精采的一頁。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表演視界
王榮裕演出雲門第一五一場的《流浪者之歌》
-
專題
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
從當年的受訓者轉變為現在的訓練者,「時空相異,天壤之別」成為他們在執行訓練時共同的感嘆,「搞不清楚是自己過去比較能吃苦, 或者是現在下的藥太猛,這些年來好像沒有人能受得了嚴格的訓練。」
-
異人館
在雲端上漫舞的全方位創作者
打從為《陰陽河》設計舞台之後,張忘從此一頭栽進了表演藝術界。小時候有自閉傾向的他,卻大膽突破制式舞台,在不同的場域中經驗各種表演與空間的挑戰,成為全方位的創作者,恐怕也是他始料未及。
-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榮裕.謝月霞
舊照片沉載著許多過往的記憶,一旦打開,人生如戲。對王榮裕而言,這張鏡頭偏離、用傻瓜相機拍攝的照片,是近二十年來與母親唯一的合照,也記錄著母子之間由遠到近的關係。 由於早年一段不愉快的婚姻,讓王媽媽離開了孩子,北上歌仔戲班唱戲。王榮裕依稀記得,身爲長子的他,帶著妹妹在野台的戲棚下尋著媽媽的情景。就這樣地尋著、尋著,也讓成年後的王榮裕尋到了劇場,在劇場中不僅尋到了自己、了解了演員,更了解了媽媽當年的心情與苦衷。與其說是「劇場」拉近了母子間的距離,倒不如說是相互體諒下,了解了對方的付出。 兒子導戲,媽媽演出。現在在劇團裡,王媽媽身體力行地支持著兒子追逐夢想,刻苦的耐力、堅毅的性格常是團員們的精神支柱。拍照的當天,升格爲祖母的王媽媽抱著三個月大的小孫子,與剛當爸爸的王榮裕開懷地訴說著過去、寄望著這個新生命的未來,伴著這一家子的喜悅,我們按下快門。 (本刊編輯 劉守曜)
-
印象手記NOTE OF PHOTOGRAPHER
印象手記
斯人,斯情。
-
台前幕後
金枝弄蝶
「台灣的小劇場常常玩的是形式,這一次,我希望演員可以盡可能地『深』,去嘗試從沒有人敢做的表演深度。」王榮裕表示。因此,劇本寫就後,創作才正要開始,在「群蝶」相當完備的劇本架構與角色意念下,演員們跟著王榮裕「玩」了近半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豐富劇本的血肉,朝向更具生命力的演出形式。
-
異人館
誰讓他死在舞台上 戲子王榮裕
「我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學習如何在過程中使自己更強壯,而不是更油條、變得更懂得閃躱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敘事美學的危機
後現代劇場淪爲意象製造廠,這是八〇年代小劇場運動的一項「遺產」。《天臺之蛙》確實展現一股意象之流的動能,但是,一旦意象之流失去觀照的焦點而變成亂流,意象拼貼流於「後(現代)而不厚(實)」,未免無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城市的藝文空間
理想的城市藝文空間不只是一個支持藝文活動與表演藝術的場地設施,更重要的是它得流露一種「市民之地」的公共感。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斷壁殘垣的藝文夢
爲爭取「華山特區」爲藝文空間,藝術界成立了促進會,以各項活動向各界爭取認同。然而,去年年底金枝演社在此演出和土地所有者引發衝突,凸顯了「特區」懸宕未決的問題。
-
戲劇
古事新調一輓歌 評《祭特洛伊》
金枝演社的《古國之神──祭特洛伊》讓我們看到,克難演出也可以營造大製作的氣勢,而且改編外來的素材無需改名換姓也照樣能獲致戲劇本土化的效益。
-
回想與回響 Echo
謝月霞小傳
謝月霞,一九四三年出生於台中太平,生父家姓林,四歲時被縛入彩連社歌劇團,成爲團主謝連枝的衆多養女之一。 入班後改名謝三嬌,不到半年後便開始學戲,師事班中歌仔與大陸京劇藝人,因常以哭來抗議養女命運,幾乎天天挨打。約七、八歲時內台戲正盛,團主聽從算命仙之議,爲三嬌改名月霞,期望她成角兒。十二歲時,劇團被寄生的閒雜人等吃垮,謝家搭他班,待過勝光、三眞堂、劉文和等賣藥班及基隆益世電台、台中農民電台、南門電台、草屯電台等。十三歲時,謝月霞以《安安趕雞》、《訓商輅》、《烈女養夫》、《甘羅出世》等囡仔戲的小生聞名,被養母硬配給台中流氓,十六歲時,因參加地方戲劇比賽表現不符養父要求,被不停歇地揍了三十六小時,從此對參賽心冷;後加入台中中廣歌劇團,以梢聲小生(圈內人給她取的外號,因其聲腔沙啞)走紅,並全國巡迴演出。 養父去世後,謝月霞一心想離開戲班界,遂將幼時謝連枝所敎成套的四句連本子,如:《陳三五娘》、《山伯英台》、《雪梅敎子》、《梅開二度》、《菊開二度》、《安安趕雞》、《陳杏元和番》、《三娘乞水》、《孟麗君》、《孟姜女》等悉數燒毀,如今遺憾不已。 約廿二歲時,台北新大春劇團老闆三顧茅廬,將謝月霞聘來待班擔任文武二手小生,一個半月後,古亭區戲台成爲她的天下,交了三、四十個戲迷朋友,平均一個月演三十二天戲,個人平均每日紅面(賞金)收入萬餘,四、五萬元亦屬平常,到比賽時期更有日入十幾萬賞金的記錄。八、九個月後又爲楊麗花電視歌劇團網羅爲武生,演黑白、現場播送的電視歌仔戲,後離開電視界,搭過秀枝、雪卿、民權、鴻聲、民安等班,目前鼎力協助兒子王榮裕的金枝演社,並在生新樂九甲戲團「扑破鑼」(非固定搭班,而是支援性演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齣胡撇仔戲《俠女白小蘭》,讓看過胡撇仔的老觀衆驚奇:靑年仔也曉作opera;讓沒見識過胡撇仔戲的新觀衆訝異:這什麼烏白亂撇的opera。從日據壓制的悲情中發展出來的台灣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復。而透過覆面俠女白小蘭,卻使在胡撇仔戲台下分開的母子,復迎納在胡撇仔戲台上。
-
台前幕後
「潦過濁水溪」之前 王榮裕與金枝演社
由資深劇場工作者王榮裕領導的金枝演社,從九三年成立至今,已經搬演過三部作品。除了演出、排練以外,參加的團員平時還要練習太極、氣功來作為自我修練的功課。本月份,他們要推出的《潦過濁水溪》想必有另外一番氣象。
-
舞蹈
林氏風格、舞台生命的承續 評雲門舞集一九九四秋季公演
在林懷民的新作《流浪者之歌》裡,緩慢,是整支舞的質地,但在一個多小時的長度裡,編舞者如何在持續的緩慢裡,除了塑造身體風景之外,更深入地萃取出緩慢所能積澱出的生命質地,而不使緩慢成爲一種沈重的閱讀方式,是編舞者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