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音樂意圖簡單
不採用繁雜的型式和結構
延襲自東正敎調式
和希臘神話的影響
多著墨於性靈的追求
作曲家的現世聲名與其他藝術或演藝行業中載浮載沉的人一樣,是不能依賴或期待會在後世獲得等效的延伸。今年才五十四歲的英國作曲家泰凡納(John Tavener),自從八九年以後,憑著一首《聖母的祐紗》The Protecting Veil贏得英國和鄰近國家樂界的喜愛後,許多人對他的評價也似乎同樣變得模糊而無法肯定。
這種情形在近年來只發生在另兩位現代作曲家身上:波蘭的葛瑞茲基(Gorecki)和英國的麥可尼曼(Mi-chael Nyman)。這三人都受益於現代媒體的推波助瀾而忽然廣爲人知,葛瑞茲基的第三號交響曲憑著唱片公司的大力推廣,成爲九〇年代全球銷售最佳的唱片之一,一位波蘭現代音樂耄耋因此突然成爲唱片行中連送貨員都認識的名字;而麥可尼曼則因爲電影《鋼琴師與她的情人》,從一位原本只在前衛音樂圈中被人所識的作曲家,搖身一變爲作品連國中小女生都會彈奏的流行音樂名人。身處現世,若無法瞭解媒體掌控我們吸收資訊的程度,對聽音樂的我們而言,只有盲目的被潮流帶領,而始終尋不到眞實的聲音。泰凡納雖然是當今媒體眼中的新貴,他卻是藉唾棄潮流而尋得自我的現代作曲家,這也正是他最特別的地方。
與現代樂派潮流相背
在六〇年代後期,泰凡納初在樂壇嶄露頭角時,原本是保守英國現代樂派的作曲新秀,可是在聽了斯特拉溫斯基的聖詠Canticum Sa-crum這首以東正敎儀式經文寫成的音樂後,卻逐漸著迷於東正敎音樂,最後更在二十年後正式放棄英國人普遍信仰的英國國敎,而皈依古老的俄國東正敎。從六八年他發表第一首贏得英國大衆注意的作品《鯨魚》The Whale,到七七年他改宗信奉東正敎,再到八九年他發表《聖母的祐紗》,這二十年間,他選擇面對極少數的群衆,不再投大衆與樂評的喜愛,獨力經營一種與現代樂派潮流相背的簡單音樂型式;並且還極力排斥自從文藝復興以來,由西方基督敎會所發展出來的複音音樂型式,只堅持在那之間天主敎會與東正敎派所採用的單音風格。
泰凡納的音樂中有濃厚的宗敎意味與預言家的色彩。他所預言的不是未來音樂的走向,而是宛如宗敎經典中的預言家一樣,預言人類未來美好生活的情景。他的音樂總是意圖簡單而著墨於性靈的追求,或許是因爲他所採用的東正敎調式,聽到的人總是能自然的脫去平常聆樂的經驗,很直觀的進入他所要營造的音樂敎堂中。雖然如此,卻不會像許多宗敎音樂那樣使人感到一成不變與沉沉欲睡的催眠效果,泰凡納的音樂有很強烈的戲劇性,音量與音色對比也很濃烈。這樣的音樂在舉世中能找到最接近的作曲者就是愛沙尼亞的帕特(Arvo Part)。有趣的是他們身處地球的兩端,卻發展出基本意念相近的音樂觀,而且也在八〇年代末開始同時受到喜愛,其普及的層面,遠遠超出他們之前五十年間古典音樂作曲家所及的範圍,吸引了一群不屬於任何音樂族群的聽衆。他們聲稱在這些音樂中獲得遠勝於任何單獨音樂的經驗,是一種性靈與知性的綜合體驗。這一群人多半是九〇年代的雅皮和高級知識份子。
然而,在音樂圈中,泰凡納卻早已被公認是當代英國音樂界最傑出的創作者。雖然完全不採用世紀初以來的音列手法,只是偶爾流露出李格第Ikon of Light和Ultimos Ritos中、雷斯比基《聖母的祐紗》、和梅湘回頭》Palintropos中的影響。泰凡納所獨自悟出的音樂風格,主要延襲自東正敎調式和希臘神話的影響,他甚至把這種風格放在歌劇的創作上,像《埃及的瑪麗》這部歌劇,以靑樓女子瑪麗皈依基督敎過程爲主軸的創作,因爲引用東正敎諾曼比修道院古老的宗敎敍述經文,因而失去了戲劇張力,而且對於人物描述顯得陳腐而缺少魅力,因而功敗垂成,雖有一流的音樂,卻被貶爲是歌劇史上少見的低劣劇本。
泰凡納的音樂之所以感人,有很大部分的原因在於他不採用繁雜的西方音樂型式和結構,傳統的奏鳴曲式、交響曲、輪旋曲式都不在他的手法中。他運用的結構往往再簡單不過:迴文式(Palindromic),就是依小段落組成,依順序向前再倒回來演奏那麼簡單。再者其採用中世紀東正敎單旋律音樂(Monody)手法創作,也讓他的音樂語言幾乎就和現代流行歌或民謠一樣的淺顯,儘管其旋律其實往往相當豐富多變,卻能維持其在聽者心中純淨、冥想式的效果。
無意標新立意,只是走向自己的感動
泰凡納的外表高而纖瘦,深膚而衣衫素白,全身披披掛掛一大堆會讓你誤以爲是重金屬樂團團員的金屬飾物,但這其實是他的宗敎信物。雖然有著出世般的聖徒色彩,在八九年《聖母的祐紗》大賣時,他也曾坐在倫敦的淘兒唱片爲樂迷簽名。泰凡納幾乎是一位音樂界的「獨行俠」,就像他在英國鄕間的住所一樣,他在花園上立起兩道十字架,一面向看不順眼的鄰居示威,一面鎭定他自己的靈魂。又像他所尊崇的希臘當代哲學家一樣,避居在人世的小島上,不屑二十世紀藝術和生活中的種種謬誤,而走出他自己的性靈世界。他延襲梅湘對過去七百年西方音樂錯誤走向的觀念,不聽西方音樂演奏會,摒棄絕大多數的西方作曲家,埋首於印度和蘇菲敎派、拜占庭古老音樂中,企圖扭轉這七百年的錯誤。這就是泰凡納。
文字|顏涵銳 音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