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卓庭竹

相關文章 23 篇
  • 新秀布拉瑞揚是「台灣難得能編能舞的後起之秀。」(圖爲他以原住民少女淪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
    焦點

    「X世代」能編能舞的全才 李靜君、卓庭竹、布拉瑞揚等

    雲門舞集本月推出的節目「黎海寧link(s)X世代」中,共推薦了五位X世代編舞家的作品,包括李靜君的《女男.男女》、卓庭竹的《偶缺》、布拉瑞揚的《肉身彌撒》、大陸沈偉的《床》以及香港余仁華的《線索》。除了李靜君作品爲新編外,其它作品均已個別發表過。 雖然頂著「雲門」這塊響亮的招牌,這些年輕的編舞家們並不太受寵若驚。雲門的首席舞者李靜君便表示,她不覺得自己的編舞會受誰的影響,「創作這東西是模仿不來的。」李靜君這次的《女男.男女》配樂用了很多老歌,她說她特別喜歡白光的歌,「是一種華麗的悲劇。」她便以之襯墊的動作,對女性隱藏在繁花的外在下寞落的心緒,細細刻繪。 而甫從「美國舞蹈節」歸來的卓庭竹,她三年前的作品《偶缺》也是以男女情感爲主題。卓庭竹說林懷民會喜歡這支舞,她也說不出所以然。不過如今她自己看這支舞,許多地方不是很滿意,因此她將做50%以上的修改。就如李靜君所說其編舞是在英國受的啓發,卓庭竹也認爲她幾次到美國的經驗也給予她很大的衝擊。她認爲以現在的階段來說,作品的好與壞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不斷去做,不斷累積。 布拉瑞揚則是這些編舞家中年紀最輕的。他以原住民少女倫落社會入舞的《肉身彌撒》,(去年以《無顏》之名發表於國立藝術學院「亞洲靑年編舞家硏習營」,隨後又發表於今年一月的皇冠小劇場舞展),備受師長讚譽。舞蹈家羅曼菲說:布拉瑞揚能編能舞的才華,在台灣舞蹈界是難得的後起之秀。事實上這次的雲門展出「X世代」群,都是能編能舞的全才。像大陸出生、現旅居美國的沈偉,就曾是廣東現代舞團首席舞者,目前正在演出名作曲家譚盾的歌劇《馬可波羅》,而香港的余仁華也是城市當代舞團主力。這些X世代編舞家將想法與技巧融而爲一,淋漓地展現現代都會中種種心緒暗湧,相當令人期待。 (何碧萍 採訪整理)

    文字|何碧萍
    第46期 / 1996年09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卓庭竹.卓月雲

    未能站在舞台上,一直是卓媽媽的遺憾。望著舞蹈有成的女兒,卓媽媽感到與有榮焉的自豪。 她說,女兒的演出,我一場都不會錯過。女兒學跳舞,她也跟著成長許多。從家庭主婦到成爲舞蹈社的負責人,她笑著說,我現在不只有行政的能力,連舞蹈社的小朋友要上台,臉上的妝,都是我一手包辦。 卓庭竹和母親的關係相當融恰,說是母女,還不若說情同姐妹。心情不好的時候,卓庭竹會找媽媽一塊喝杯小酒談談心,說到傷心處兩個人還會抱著一起哭。卓庭竹說,媽媽一直是她精神上最大的支柱,她很感謝母親。 以前卓媽媽總是希望女兒能常待在身邊,經過這幾年,卓庭竹的在編舞上的表現才讓她慢慢地明瞭,應該放她飛往更開闊的天空,才不至埋沒她的才能。 (本刊編輯 陳品秀)

    文字|陳品秀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成妖扮孽」赤裸展陳每個人內心的私密慾望和現實生活的角力。
    舞蹈新訊

    舞出心靈的私密慾望和騷動

    作品充滿女性纖細特質,擅於營造妖嬈詭譎劇場氛圍的編舞家卓庭竹,今年邀請劇場編導杜思慧與旅德舞蹈家賴翠霜共同創作,以「成妖扮孽」為題,赤裸展陳每個人內心的私密慾望和現實生活的角力。卓庭竹說:「似乎在這規律的社會中,有特殊主張的人就代表著不好,非妖即孽,不被大眾所接受,在改變自己去符合規則的同時,卻同時喪失了自我的靈魂。」 三段舞作中,賴翠霜的《變形蟲》利用生活場景帶出心靈的無力及空虛感,穿著寬大西裝外套的上班族瑟縮在西裝的殼中,外表和內在看似兩人一體的連體嬰,卻時而融洽,時而對立,如人們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意識般的迷失般,顯露對表象、命相及宿命的盲從。卓庭竹《出竅》以台上一群同樣造型的藏鏡人,在巨大斗篷下,呈現靈魂在身體軀殼中的慾望與騷動,彼此激烈的牽制隱喻內心慾望與現實環境的抗爭,一探他人無法窺視的真實。杜思慧《HOP-HOP》則讓夢與現實共存,一場現實發生的車禍與夢裡的動物世界看似兩條不相交的平行線,但卻有共同的情感糾葛,外遇、爭吵、孤獨等情節,將虛擬舞台和現實人生巧妙連結。(廖俊逞)

    文字|廖俊逞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 「雲門舞集2」因九二一大地震臨時撤換舞碼,改演出《薪傳》。
    台前幕後

    揮灑編舞創意的舞台

    「雲門舞集2」的藝術總監羅曼菲表示,舞團方向以創作爲重心,目的在鼓勵年輕人發揮潛力,爲台灣的舞蹈創作注入新血。舞團願意免費提供舞者、道具、場地,給年輕編舞者一個無憂的創作環境。

    文字|黃玉婷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廖末喜的《焚》
    舞蹈 廖末喜舞蹈劇場 與詩共舞第六年

    「鸚舞」 傳演人與大自然的互動

    廖末喜舞蹈劇場的舞詩系列進入第六年,今年主題放在繽紛多彩、人與大自然共棲的島嶼文化,由舞蹈家廖末喜和詩人利玉芳共同精選多首詩作,編舞家廖末喜、李名正、卓庭竹、賴翠霜、董桂汝編織入舞,展現詩作中人與人、人與魚鳥獸間的互動共鳴。

    文字|周倩漪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上舞展跳脫傳統鏡框式舞台,編舞者也充分利用空間來創作。
    台前幕後

    十種景緻

    仿宋元勾欄式的木質舞台,充滿一群跳躍的現代舞蹈精靈,「獨舞拾景」舞展分爲「上舞展」、「下舞展」兩階段呈現,不論在樓上或樓下,室內或戶外演出,皆考驗編舞者的創意。

    文字|徐開塵
    第75期 / 1999年03月號
  • 黃士偉唱作俱佳的全方位劇場表演者,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表演組畢業,橫跨舞台劇、相聲、音樂劇、廣告等多元表演領域。
    專題

    為新生代喝采!

    他們的共同特色都是練就了一套適應環境的本領,不管是出身戲劇、舞蹈、音樂或傳統戲曲的領域。有的幸運兒因為師長前輩特別拉了一把,從而確立自己的志向,當然也懂得飲水思源;有的人卻在環境的競爭條件下,耐心等候自己最閃亮的一刻,從容地接受台底下的掌聲!

    文字|廖俊逞、黃麗如、王凌莉、賴惠娟、施如芳
    第112期 / 2002年04月號
  • 卓庭竹第一次個人舞展,說著女人的一生,也表露她自己的故事。
    台前幕後

    如花的蛻變

    和大多數女性編舞家一樣,三十歲的她,也想透過舞台傳達內心深處那股屬於女人的獨特氣質。於是,「女」系列由然而生,從《花》、《她們》到《女》,舞蹈訴說著女人的一生,也表露她自己的故事。

    文字|王凌莉
    第89期 / 2000年05月號
  • 《天使在嗎?》以夢境式的手法,表現出明知天使不在,卻仍欲尋找出天使下落的躊躇。
    舞蹈

    許年輕編舞者一個未來

    卓庭竹與布拉瑞揚兩位雲門力捧、具潛力的編舞者,以十年不到的編舞齡能有此作已屬不易。期待新一代的編舞者能熬得住並且持續創作,多思考、多歷練,成爲台灣編舞界的生力軍。

    文字|胡民山
    第88期 / 2000年04月號
  • 《破》
    舞蹈

    議題嚴肅,舞現趣味

    卓庭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能夠思考舞蹈本質的編舞者,以細膩的情感、感性的動作特質見長,而被喻為最具女性特質與最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

    文字|胡民山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顏鳳曦《箱子》
    舞蹈

    點子漫天舞,期待更深耕

    這九個作品呈現了幾個共同現象:創意不成問題,但離成品還有段漫長的距離。點子夠多,對議題的探討卻不夠深入。對劇場元素、多媒體等素材的注意與運用明顯提昇,但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還欠斟酌。九個編舞者,可視為新生代舞蹈創作者的切片。但在前往藝術的道路上,新生代缺的不是創意,恐怕最需要的反而是深耕雕琢、藝術精練時所下的死工夫。

    文字|陳品秀
    第134期 / 2004年02月號
  • 姚淑芬
    新秀登場

    三個女人的「藍」、「紅」、「白」故事

    卓庭竹、姚淑芬、黎美光,三位新一代的舞者兼編舞者,在去年的台灣舞壇備受注目。今春,三人將首次聯合發表新作,爲成立四年的組合語言舞團增添新氣象。

    文字|王涓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卓庭竹的舞作《花瘋了》風格詭譎頹廢帶有黑色幽默嘲諷。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二○○四誠品戲劇節顛覆童話想像

    四位創作者,奇思異想「衍童話」

    延續去年「一個舞台‧四齣戲」的命題策展,今年誠品戲劇節主題鎖定「童話」,透過點石成金的劇場魔法,讓戲劇、舞蹈、偶戲和音樂的四種創作形式各自表述。四位創作者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和Baboo,將呈現對童話或冷靜、或迷離,或戲謔的解讀與想像。

    文字|吳宇城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卓庭竹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導演們的童話囈語……

    卓庭竹 前雲門舞者,近期作品有《驚夢》 站在高聳的塔頂,長髮公主望著眼下深不可測的地面,再摸摸及腰的長髮,若要等到髮長可作為王子攀爬而上救贖的繩梯,不知還要等上多少年?靈光一閃,不如換來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火光讓俠盜羅賓漢現身相救 記憶中最接近童話的真實,是那一年的情人節,整個房間觸目所及都是蘭花的身影,牆上、桌上、床上蔓延至一地的花海,在那詭譎的空間裡,空氣中滿溢著虛幻的幸福那一段年少的愛戀,在時隔數年後的今日想起,卻像是,最不真實的存在。問我相信童話嗎?是吧!不管是創作還是愛情,許多時候「童話」的存在,並不具足形式,也並非真有劇情或脈絡可循,它可以是個密室,提供保護與慰藉;可以是信念,在徬徨無措的瞬間擁有依靠;可以是大樹,在燠熱的午後予人一方蔭涼。 難懂嗎?其實,我也不懂,也不覺得一定要懂,就像是創作,許多時候僅僅只是直覺,直覺,而已。 石佩玉資深劇場製作人、偶戲編導,近期作品《廚房》發表於女節 在閱讀童話的當下,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應該拒絕這些甜膩又沒營養的事,開始長大 「你是誰?」毛毛蟲問道。 這很難回答。我停下閱讀開始打量自己。 洗澡時疑惑地看著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老去的身體略顯鬆垮的小腹、眼尾細細的笑紋、微微搖晃的上臂膀。我還天真的笑著呢,打量著這樣的變化,有點意思喔。但過程呢?想不起來。就算蘋果熟爛了腐敗了也是有氣味重量溫度的過程啊,怎麼我的變化在腦中空白如一張紙?到底真的發生了嗎?難道,「時間」只走過身體壓出一些痕跡,卻沒有走過心留下記錄?還是心長久以來被新鮮真空包裝,不會腐敗也不會長大?這樣一來,打開後很有可能會瞬間氧化老去,立刻死亡。那麼,我是該不顧一切地打開這層童真塑膠薄膜?還是維持真空,偋住呼吸,睜著無辜的漫畫星星眼睛看變形的奇妙世界? 快來一隻狂奔的兔子把我帶走,我真的答不出來。而這不過是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一個章節

    文字|卓庭竹、石佩玉、雷光夏、Baboo
    第141期 / 2004年09月號
  • Tantalus的編作經驗為伍國柱開啓一扇編舞的大門。
    新秀登場

    我的舞是一首詩

    昔日在芭蕾教室裡叫人跌破眼鏡的胖學生,今日成為台北越界舞團邀請的編舞者,伍國柱果真成功地跨越戲劇演員的藩籬。

    文字|吳碧容
    第106期 / 2001年10月號
  • 古名伸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越多世代,開拓舞壇新生命

    廿年難逢 「舞蹈雙重奏」展現台灣創作力

    「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邀請二十位國內舞蹈創作人齊秀,涵蓋了台灣中、青到年輕的編舞者,有長期在國內耕耘的,也有國際知名職業舞團舞者。儘管「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並非舞技較勁,不過,芭蕾、傳統舞蹈與現代技法等長期在編舞者身上所積累出的肢體語彙,將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現在舞台上,這也是觀眾可以看出台灣舞蹈發展多元化的例證。

    文字|王凌莉
    第173期 / 2007年05月號
  • 《關於水藍》有時在追憶的情境中伸出筆直的手,來強化要表達的指渉對象。
    舞蹈

    運用符號呈現性別與人

    編舞者運用多樣的符號呈現她們對性別、人際關係的感受,特殊處理身體舞動的方式不僅增強作品的訴說力,也使當晚的演出的春天事件更加的繞富趣味。

    文字|李宏夫
    第56期 / 1997年08月號
  • 末段〈女〉舞者穿著代表憂鬱的藍色,長長的裙擺有如沈重的負擔,緊裹身軀有如深沈的糾結。
    舞蹈

    《女》的秘密心語

    卓庭竹此次展演能夠獲得好評,是她既沒有偉大的訴求也沒碰觸自己不懂的東西,全然誠懇地在挖掘她生命的形成色彩。

    文字|胡民山
    第91期 / 2000年07月號
  • 《九八,一個下午天》看得出滿滿的意圖,但多在中途轉移或消散。
    舞蹈

    女孩們的閨房遊戲

    「一九八九初夏的遊戲」有少女的輕愁,天眞、淘氣和活力,但「三十舞蹈劇場」若要走得更久更遠,勢必得跨越自設的小圈圈。放眼四周,關照姐妹情誼外的人事物了!

    文字|黃琇瑜
    第67期 / 1998年07月號
  • 鄭宗龍《B&W》創作靈感來自友人夢境,探尋真實與虛幻的邊界。
    舞蹈 編舞家卓庭竹、賴翠霜、鄭宗龍

    聯演「嗑東西」 呈現私密生活感受

    三名新生代編舞家卓庭竹、賴翠霜、鄭宗龍,在「嗑東西」演出中,分別從溫潤纖細的女性特質、異國的生活經驗、遙遠誘人的夢境出發,創作出洋溢個人特質的三段舞作。

    文字|鄭淑瑩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看戲不忘電影

    速寫賴翠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身障音樂家,後來怎麼了?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