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林鑠齊 攝)
舞蹈

議題嚴肅,舞現趣味

卓庭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能夠思考舞蹈本質的編舞者,以細膩的情感、感性的動作特質見長,而被喻為最具女性特質與最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

卓庭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能夠思考舞蹈本質的編舞者,以細膩的情感、感性的動作特質見長,而被喻為最具女性特質與最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

庭竹藝術舞蹈團《驚夢》

2003年12月20日

桃園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

十二月初由國家劇院甄選出編舞者的「新點子舞展」,卓庭竹以新舞作《驚夢》的末段〈破〉參展,從純表演的形式結合多變化的服裝造型,營造出誇張又具有趣味性的呈現,完整版則於桃園巡演。

《驚夢》由〈夢〉、〈瘋〉、〈浴〉、〈破〉等四段所構成,雖然有不同的情境,卻是具關聯性的舞作。

如夢遊般的情境 

〈夢〉,開始於戴著眼罩散坐在不同方向椅子上的舞者們,穿著垂掛藍色紗布的黑色衣褲,分別表現出以手置於耳後、並向旁移動著上身的傾聽狀,或難以入睡地將身體攤放在椅子上。舞者在脫去了眼罩後,開始有如夢遊般走動,椅子也成為搬運物或頂在頭上的不知名物體,甚至排成如橋樑般,讓夢遊者無障礙地經過,椅子變成具多種用途的象徵物。

舞者們接著張開雙臂如飛翔般抖動,或如游泳般地划著、引頸高歌、具速度性的奔走、互相倚靠的不同睡姿,營造出似夢非夢、也可以是難以入睡的失眠狀態,以及入睡後依舊不安的情狀。其中有聚集而停頓的高低層次,也有在走動中將其中一位舞者往上高舉的畫面,舞者們雖經常處於不規則的各自行事,卻也能有條不紊地發展出清楚而誇張的趣味性戲劇情節脈絡。

〈瘋〉可以是夢的延續。頭髮的運用在此段中是重要的元素,甩髮、抖髮、用手抓髮,舞者們經常是將頭髮往下垂或散亂披掛於臉上,呈現出彷彿是無助時的披頭散髮與無奈時的瘋樣;看來應屬較為頹喪的展現,編舞者卻巧妙地引用了富節奏性的配樂,將身體、手及腳的動作,以誇張性的停滯及類神經質的抖動,變化了動作質地,而塑造出戲謔性的焦慮。

〈浴〉在右上舞台放著一個大浴桶,首先看到的是腳趾、手指的局部性轉動。在等待中出浴的是一位老太婆,她在快樂的扭動中刷洗著身體,甚至爬到浴桶的邊緣,以不穩的站立進行著瀕臨摔下的危險動作。出浴後她遇到兩位老同伴,三位老婆婆都包著頭巾穿著橘紅的上衣與短裙,以僵硬的身體、笨重的關節性動作,互相揶揄著彼此的不靈活,她們在嬉鬧中捶打著身體上酸痛部位,呈現有趣的姿勢,偶而摔倒也能裝點出可愛的情景,編舞者以直接性的滑稽動作,在日本韻味的節奏性音樂中,輕鬆地描述年長者返樸歸真的可愛。

嘲諷虛假 撩撥人性

〈破〉主舞者(卓庭竹)以多種顏色的紗條衣服遮蔽著身體,宛如莫名生物體爬行於群舞者的後方,也是貫穿〈破〉中三小段不同情境的主體。

〈破〉以黑、紅、膚色分別表現出三種狀態。首先舞者們戴著蓬鬆而捲曲的假髮,穿著類似風衣的黑色外套有如貴夫人般的裝扮。以撥髮、拍臉、互相推擠的裝天真、用手抓著衣領的做作,幾乎是近於生活化的戲劇性動作。

當黑衣被脫下,黑衣或變成供群體遮掩的黑牆,或成為戲台讓其中一位舞者如演布袋戲般地耍弄著,編舞者似乎藉此嘲諷造作的高貴,或是呈現一種對於人生如戲的反思。接著群舞者換了前有開叉的桃紅色蓬裙,編舞者以紅色訴說著勁爆的鬥艷與騷弄的熱情。有些舞者彎低上身背對觀眾有如花團般的扭動,並將裙子掀開撩起,高翹著臀部,耍動裙擺有如火紅浪花,營造出煽情的誘惑性。蓬裙的運用也有巧妙的安排,編舞者分別運用兩位被高舉的舞者,將她們寬大的裙擺遮蓋住其他舞者,互相炫耀與較勁;裙子的鮮麗色澤及豐富變化,在此不但激起熱情的歡愉也輕輕點出了人們愛比較的心態。

當群舞者去除了假髮、蓬裙,開始以手腳爬行於地上,顯現出如獸般的原性,而後漸次離去;從造作的黑色、騷動的紅色到去除外殼的原色,編舞者以女人的角度訴說著人們習以為常的偽裝與虛假。最後卓庭竹以巨大而蓬鬆的假髮、多種鮮豔紗質布條的彩裝、比群舞者更為誇張的造型,踏過群舞者的衣飾,以不疾不徐的沉穩、搔首弄姿朝向觀眾前進,頗有勇敢的挑釁意味。

〈夢〉指涉的是人們的夢想,〈瘋〉是當下人們生活承受壓力的寫照,〈浴〉是觀察年長者,歷經世事而對人生態度的感悟,〈破〉指出的是人們在世俗的價值觀中掙扎的矛盾性,也是今日社會中沉重的議題。四段編作都有鮮明的訴求,議題雖然嚴肅,編舞者卻以輕鬆的戲謔性情節與特殊的造型,巧妙地營造出具趣味性效果的舞作。遺憾的是,編舞者雖盡量給予舞者適合表現的空間,但畢竟舞者太過年輕,以致內心的刻劃深度仍有待加強,而編舞者對於事件的營造處理,雖然有趣,但也仍有再發展的空間。

編舞潛力備受期待

卓庭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能夠思考舞蹈本質的編舞者,在動作上,她跳脫制式的學院派模式,而從自己或舞者身上探尋,所以她設計的動作異於一般且富有特殊的情感,尤其是手及腳的局部性小動作總是特別而有趣。有關題材的選擇,多是她在生活中觀察的結果,經常圍繞在人與事的問題。不打高空大談哲理,也不會不切實際地做白日夢,所以相較於同年齡的編舞者,她的作品不但誠懇而且也多了一份真實。從一九九三年獲得文建會舞蹈創作首獎的《變色人魚》即受到矚目,多年來卓庭竹的《94’日記》、《偶缺》、《天使在嗎》、《女的系列》等作品,都以細膩的情感、感性的動作特質見長,而被喻為最具女性特質與最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

卓庭竹在一九九九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助赴紐約研習,歸國後她並沒有急著求名及展技,卻遠離喧囂的台北,回到桃園著手訓練了一批舞者,從身體的訓練到舞台上的表演她都用心地經營,所以在舞作中即可明顯看出,舞者的表現不同於一般只接受舞蹈學院制式化教學的學子,而多了一項會表演的特質,這也是時下許多舞者所欠缺的。兼具感性的思維模式與理性的務實態度,卓庭竹應是可被期待的一位編舞者。

文字|胡民山 舞蹈工作者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