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世紀當代舞團

相關文章 32 篇
  • 舞蹈 姚淑芬在疫情中醞釀成形的全新舞作

    《日者》 與印尼文化激盪出的一場祭典

    延續近年對亞洲當代身體的探討,編舞家姚淑芬與世紀當代舞團於2014年開啟《驅動城市Dance In Asia》跨國串連計畫,以當代舞蹈為引,開啟跨文化的認識與交換,在疫情爆發前夕的2019年,將她們帶到了印尼梭羅市(Solo)。 傳統舞蹈肢體為符碼,堆疊爪哇文化元素 初來乍到,姚淑芬觀察當地舞者的傳統舞蹈與身體訓練,發現了一種有別於現代舞柔軟的肢體流動,「有點像皮影戲,沒有太多柔軟的線條去串起動作與動作之間,反而是明確的點到點連接。」視覺畫面與身體動態接近武功,講求舞者的呼吸與基本功,對團內的舞者實屬不易。而姚淑芬卻在當下決定,要讓台灣舞者學習交流。這套從最初就累翻舞者的訓練,直接在發展起步撞上疫情,整個編舞計畫延宕了兩年。卻也意外地讓舞者多了兩年的時間訓練累積,從身體呼吸、肢體肌肉運用到文化的認識,漸漸地在這兩年內逐步到位。 從不預設立場的姚淑芬,這次也不例外。儘管深受歐美舞蹈影響,她對東南亞的文化脈絡依然好奇,也發現儘管印尼舞者多信奉伊斯蘭教,當地的傳統舞蹈卻有不少佛教的肢體元素,更有許多融入爪哇民間,成為人民的日常舉動,充滿儀式感。因此她決定汲取傳統舞蹈的肢體為符碼,堆疊爪哇文化元素,發展出《日者》的編舞與劇場美學。 當時人在梭羅的姚淑芬也沒閒著,工作之外一個人到市場閒晃,看到枝條束成的小物頗得眼緣,便興沖沖地買回來。後來才知道,這是民間以棕櫚枝製成的掃把「Palm Broom Stick」。Palm Broom Stick成為《日者》的重要道具,當舞者手持印尼掃把,用著傳統舞蹈的身體,在煙霧與薩滿般的吟唱間起舞,「整個畫面就像我們的傳說,這支舞就是一場祭典。」印尼舞者Luluk說。而民間用來掃除髒污的掃把,亦是祭典中掃除天地宇宙間不好物質的法器,就這樣成為《日者》重要的道具。

    文字|Stella Tsai
    官網限定報導  2022/09/21
  • 《荒塚的繁花》呈現蒼涼與繁盛並存的意象。
    舞蹈 當探戈碰上京劇……

    《荒塚的繁花》 懷想至死不渝的古老年代

    專精探戈的陳維寧,與出身京劇演員世家卻專精街舞的莫天昀,聯手推出新作《荒塚的繁花》,舞作結合了探戈與京劇,這兩種曾經繁盛如花的藝術形式,透過「愛情」這個亙古的主題,懷想那執著於愛情、至死不渝的古老年代;莫天昀更邀請母親張雲崴於現場清唱《李逵探母》、《雙面吳起》、《罷宴》等片段,也從愛情延展至對家庭結構的思考。

    文字|張慧慧
    第330期 / 2020年06月號
  • 《塵漠的凝視》以「行走」為核心,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
    舞蹈 姚淑芬新作 將獨旅新疆經驗入舞

    《塵漠的凝視》 探問自己真實的存在

    旅行成癮的編舞家姚淑芬,新作《塵漠的凝視》將過往獨旅新疆的經驗編織成舞,刻意抽離舞蹈動作,以「行走」為核心,四位演出者在鋪滿沙土的舞台上,穿梭於層層布幕與多層影像空間之中,虛擬/現實、想像/真實、城市/荒野的交疊與錯過,姚淑芬想探問的是:「真實的存在是什麼呢?」

    文字|張慧慧
    第311期 / 2018年11月號
  • 《破月》中,舞者必須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域媒介與東方語彙

    姚淑芬《破月》 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

    繼《大四囍》批判傳統婚姻制度後,經過十年沉澱,編舞家姚淑芬新作《破月》再度對時代提出反思與對話,承襲《大四囍》強烈的視覺符號,姚淑芬再度挑戰以跨域媒介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她擷取中國舞為元素,在紅布起落與紅線纏轉之間,舞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文字|陳韻如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世紀當代舞團「慾土」邀請陳維寧與張子健,重新詮釋中國四大奇書之首《金瓶梅》。
    節目掃描 Performance schedule

    世紀當代舞團「慾土」 新詮《金瓶梅》的兩種方法

    中國四大奇書之首《金瓶梅》挑戰道德極限,可說是愈禁愈奇的代表之一。該書發表於明代,從數百年前手抄本秘密流傳的奇書,到當代電影、劇場翻演不絕,本月世紀當代舞團「慾土」堪稱「金瓶梅擂台大賽」,命題式地邀請兩位相異領域創作者陳維寧《賤斥樂園》、張子健《金瓶梅》新詮該作。 陳維寧為世紀當代舞團近年力捧的新銳編舞家之一,編創作品多著眼於女性自我認同。《賤斥樂園》走入潘金蓮、李瓶兒、龐春梅惡女們的內心,「看沒有空間主導權的女子、缺乏經濟獨立的女子、看似依附男人的女子,在毀天滅地的心理動機下,如何在時間停止的庭院深深中自處。」 新加坡十指幫偶劇團導演張子健則以舞蹈劇場《金瓶梅》,嘗試融合文字、舞蹈及畫面成為有機的整體,將潘金蓮的性、李瓶兒的權與龐春梅的自由不馴再現於於舞台,讓觀者以三名惡女視角重塑觀眾對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的想像。

    文字|張慧慧
    第281期 / 2016年05月號
  • PAR表演藝術
    專輯(一)

    兼具狂野與沉靜——魏光慶

    要比叛逆,在台灣,學跳舞的男生很少不叛逆,特別是在魏光慶生長的花蓮山區,「有個男人練舞簡直是奇蹟,」他說,而且,國中時代唸天主教海星中學的魏光慶,原本是要去當神父的,要不是看了那部電影《飛越蘇聯》。

    文字|楊莉玲
    第132期 / 2003年12月號
  • 《孵夢Part2》
    舞蹈新訊 邀請觀眾一起「上床」

    《孵夢PART2》展現女舞者的特技

    二○○一年,世紀當代舞團推出了六位舞者在二十張雙人床墊上,挑戰體能極限,對抗地心引力的《孵夢》,受到不錯的回響與好評;這回《孵夢Part2》談的是人如何在床上獨處的各種精神狀態與層次,發展出前後兩支作品間互補的關聯性。夢境與現實交錯,並從女性的角度,來談「上床」的經驗。 不過,在形式上,編舞者姚淑芬依然要挑戰舞者的身體極限,這回特別請來國立台灣戲專附設綜藝團團員張晶蘭,指導舞者特技,呈現出女性體能上的陽剛,七名女舞者,不但用上懸吊技巧,還利用牆壁反制地心引力,並以不同角度的彈跳來佔據空間中的高度,動作的困難度更高。《孵夢Part2》將更接近夢境的超現實空間,透過舞蹈肢體呈現人類與自我夢境的虛實關係,呈現馬戲團式的魔幻寫實風格。 影像向來是世紀當代的重頭戲,這次除了預先製作的影像,還有針孔錄影,將舞者與觀眾融為一體。其中最大的特色,將邀請三名觀眾「上床」,而透過影像投射之間的互動,將夢境的層次在虛實之間轉換,與觀眾一起孵夢,飄在半空中愉快地看著熟睡中的自己。(田國平)

    文字|田國平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馬里奧.施羅德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馬里奧.施羅德 讓過去與當下對話

    今年台灣國際藝術節中,有一個相當特別的節目由世紀當代舞團與德國萊比錫芭蕾舞團合作的演出,台灣現代舞與歐陸芭蕾傳統的對話,令人期待兩者間將碰撞出的火花。萊比錫芭蕾藝術總監暨首席編舞家馬里奧.施羅德,正是這次合作的關鍵人物之一,除了會與該團舞者帶來現代芭蕾作品《愛的夢境》第三幕Corrente II外,他更為世紀當代舞團打造舞作《狂放的野蝶》,呈現他對台灣的印象。趁此機會,本刊特地採訪這位舞者出身的編舞家,請他一談如何在萊比錫芭蕾的古典傳統與當代舞蹈中,建構對話與創意。

    文字|李海燕
    第267期 / 2015年03月號
  • 《誓.逝》的行為演出將以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行為演繹流動的永恆。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領域創作展演《誓.逝》

    誓言或逝言? 辯證無常人生與永恆執念

    由老畫家王攀元親身故事發展而來,編舞家姚淑芬與策展人吳牧青合作的「誓.逝」一展邀集國內外近十名創作者,以殊異媒材反覆辯證存在的當下,探討人生、愛情、環境變遷等,皆環繞著誓言的不可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展出期間亦有舞者行動演出《誓.逝》,與身體表演者劉守曜每日「行走」,以身體展現相關概念。

    文字|張慧慧
    第263期 / 2014年11月號
  • 十位編舞家,四組跨國演出,在「驅動城市藝術節」展現不同國籍的思維。
    即將上場 Preview 匯聚四國十位新生代編舞家

    「驅動城市藝術節」 跨國交流看見自己

    匯聚了台日港韓四國十位新生代編舞家的「驅動城市藝術節」,不只讓觀眾看見亞洲的年輕編舞家,也讓他們看見自己。藝術節的主題是RAM,討論記憶,城市的記憶、歷史的記憶、自我的記憶這群編舞家因為人生厚度的不同,作品也有不同的重量,但多是從自身出發,呈現現代人面對的各種處境。

    文字|張慧慧
    第259期 / 2014年07月號
  • 《婚禮》中,舞者以白色與石膏塗料與透明膚色等無色相呈現肢體,如同雕塑般的靜止不動,在時間之流中漸次展開中性的、非人性的、生物性的原始情感與動作。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王攀元與姚淑芬 動靜交錯的火花

    單獨,但並不孤獨 一場畫與舞的《婚禮》

    他的畫作充滿遼闊的空間感,留白而寫意,她的編舞敏銳於空間和構圖,情感醞發其中;他構圖常用對角線,她想到舞蹈的對角線移動;他畫中的孤獨,卻激昂著百轉千迴的濃烈情感,她被這深沈而清醒的孤獨吸引,探尋這股濃郁的生命力他是百歲的國寶畫家王攀元,第五屆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她是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我的作品在尋找色彩」,她說。直到她看到王攀元的畫,舞蹈尋到了色彩,畫家感動了編舞家。

    文字|周倩漪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 許倩瑜、陳貝瑜、陳維寧《追逐夢中的堆築》
    即將上場 Preview 世紀當代舞團邀集六位編舞者聯合創作

    《20.30.40之夢的進行曲》 三個世代的夢與真實

    世紀當代舞團最新製作《20.30.40之夢的進行曲》,邀集三個世代的六位舞者王維銘、鍾莉美、楊琇如、許倩瑜、陳貝瑜、陳維寧聯合編創,在「床」之象徵性運用下,潛入不同世代的夢中真實。

    文字|周倩漪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 燕樹豪作品《被剪下的倒影》
    即將上場 Preview 世紀當代舞團《三十型男之同床異夢》

    男人與床的遊戲 六年級與夢的對話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姚淑芬,邀集孫梲泰、燕樹豪與李國治這三位三十而立的型男編舞家,推出「床」系列的創新表現形式《三十型男之同床異夢》,看六年級世代如何與床共舞,與夢激盪。

    文字|周倩漪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 《一腳翻天》由英國班底和台灣舞者共同演出。
    舞蹈

    翻身騰躍 舞出足球邊界

    巴西足球隊腳法華美如跳森巴,如果,一群舞者奔馳球場、踢起足球,讓現代舞身段及探戈足部技巧與球共舞,那會是什麼樣的畫面?編舞家姚淑芬新作《一腳翻天》,不只把足球動作織入舞蹈,更把足球的規則和社會關係編入其中。

    文字|周倩漪
    第172期 / 2007年04月號
  • 演出中,舞者如林立的石膏雕像就定位不動。
    演出評論 Review

    難解的謎底

    姚淑芬此次的《婚禮》是件令人訝異的作品,不輸二○○二年首次在組合語言的「紅樓夢」裡首度看到她的《雙禧》時的驚訝,像是完全兩個不同的人的作品,一個西方、一個東方,一個叛逆自由、一個嚴謹經營,但銳利的思考性都在那兒。這次這個暌違多時、慎重端出的新作也是這樣,讓你先會是納悶:「姚淑芬到哪兒去了?」還是,她的難以捉摸便是她的慣性?

    文字|鄒之牧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 舞者在床墊上繁複交錯地彈跳,此起彼落猶如雲霄飛車。
    台前幕後

    搭乘夢境之床去旅行

    如果你愛跳舞,一個輕輕轉身都是舞動;如果你是生活的舞者,便無處不可轉身飛舞。姚淑芬以「床」為舞台,捕捉現實與夢境之間孤寂與愛慾。

    文字|楊婉怡
    第107期 / 2001年11月號
  • 郭文泰的舞台設計手稿
    戲劇

    認真打造屬於誠品的劇場

    二○○二年的「只有兩個人」延續過去「地下開放」的模式,採用開放空間、統一主題的形式,由邀演團隊自行處理演出的一切事宜。但由於誠品並未介入太多策展的力量,創作焦點分散、宣傳不足,因此觀眾的反應顯得有些薄弱。誠品企畫宣傳李玉華認為,「是該跳下來大顯身手的時候了」,決定今年使出全力,不止是把空間開放出來,更要扛起製作和監督的責任,提供製作費、動員誠品所有的資源與通路,並嚴格控管作品水準,才能成功確立B2藝文空間的劇場體質。

    文字|張蘊之
    第129期 / 2003年09月號
  • 朱宗慶打擊樂團《擊樂畫像》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

    表演藝術入圍點將錄

    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標榜「藉由廣泛而長期的觀察紀錄,即時回應藝文生態的發展趨勢」,二○○四年的名單上透露了一些值得關切的藝術發展訊息。 例如藝術領域的跨界合作,在二○○四年頗見豐收。多件出色的跨界作品獲得提名,例如:《軍史館殺人事件》、《有情世界書法與空間的對談》、《城市漂旅-釋放與失落》、《柳‧夢‧梅》、《Click, 寶貝ㄦ》、《鬼姑娘的傳說》等。歷年以跨界創作為訴求的案例雖不缺乏,但常流於顧此失彼的拼貼拌炒;本次入圍的跨界作品,不單各領域藝術家能暢展所長,確實也交映了較前耀眼的光芒。 「台新藝術獎」凝聚各方人力和心力於藝術生態的紀錄、文化趨勢的觀察,目的除了反映過去,也著眼於探望未來。本屆入圍名單中出現多位新露頭角的年輕世代,不單純是因為他們聚顯了藝術創作的一些新趨勢、也因為這些趨勢同時隱有思想擴充的實質意義。

    文字|廖俊逞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姚淑芬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文字|鄒欣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舞蹈

    迷亂難辨的記憶拼貼

    稍嫌過多的「人性化」及「獨具特質」的片段記憶風景,造成動作、言語、歌謠、棉花糖、影像等符號形體經常出現在時間與空間交接的空白處,模糊了真實與幻象的界線,以致「失憶邊境」的意涵與動機不夠明朗清楚,迷亂了邏輯思考與想像空間。

    文字|林郁晶
    第126期 / 2003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新銳藝評 Review

    集體「母性」與個體「女性」

    評余彥芳《四媽俱樂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 看戲不忘電影

    以真實人生舞動的《舞魂》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青年為何出走,藝術何以介入?

    從藝術文化「社區總體營造」到「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地方觀察